于夏楠
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江蘇 南京210046
限定繼承制度是一項與人們合法財產聯系密切的重要制度。這一制度的確立,既在保護繼承人的合法權益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對保護遺產債權人的正當債權利益產生重大影響,在繼承法律體系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限定繼承制度在外國已經十分完善,形成了有效體系,而在中國,這一制度仍然存在著不足與缺陷,影響著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的實現。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發展速度迅猛增加,遺產繼承的實施過程已然非常復雜,我國的《繼承法》對限定繼承制度的概括式法規在日常實際操作過程之中逐漸顯露出不夠完善的缺陷,給有關當事人各方合法利益的保護帶來了巨大不利影響。本文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對我國限定繼承制度深層次發展與完善作一些探討。
限定繼承,所謂繼承人限定以因繼承所得之遺產,償還被繼承人債務之制度,或以如此保留而為繼承承認之意思表示。[1]“限定繼承原則”是繼承制度中一項重要原則,依據其內容:繼承人先接受死者遺產繼承,對死者所欠債務承擔清償責任,但是是以繼承人所獲得的遺產中財產權利的價值為限;而對超出其所繼承的財產金額的債務,無需承擔清償責任,但繼承人自愿進行償還的,法律不對其有所限制。
有關限定繼承制度的立法規定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淵源。繼承制度有著從概括繼承發展為限定繼承的歷史過程。古羅馬時期的立法最先出現了有關限定繼承的法規。在古羅馬前期階段,民眾和法官們一開始先是采取“概括繼承原則”,即繼承人得到的繼承是一種概括的權利或者可以稱之為集成的是權利和義務的全部內容,在繼承人繼承了死者的全部權利之時,也需要承擔其全部的義務內容。[2]就關于債權債務方面,可以作出這樣解釋,當遺產即便不足以償還被繼承人生前所欠全部債務時,也必須由繼承人用自身私人財產負責對債務的償還義務,這是強制繼承制度的范圍,雖然一定程度上是對債權人的合法債權予以保護,但是會對繼承人合法權益產生較大不利影響。[3]當限定繼承制度發展到優士丁尼時代,出現了“遺產清單利益”的制度用來幫助繼承者適當選擇,其內容為在繼承人制訂出一份遺產清單之后(須在繼承人獲悉其具體權利后30日內開始,在隨后的60日內完成),繼承人便可以不再承擔對超出被繼承人的遺產財產份額以外的生前債務進行清償的責任。[4]這項立法規定的產生與確立,標志著限定繼承制度在羅馬法中的正式確立。經過上述長時期的司法實踐和各時期法學家及大法官的探索與立法行為,概括繼承制度被漸漸地廢除,而限定繼承制度得以最終確立和發展,使得繼承人獲得了只以其所繼承的產份額為限度,以來清償死者生前債務。
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一般都具有密切聯系,很有可能存在著繼承人在死者生前遺產后,故意損害遺產債權人合法債權利益的違法行為,而限定繼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在遺產范圍內實現債權人合法債權的同時,最大程度維護繼承人合法權益,平衡雙方利益。所以世界各國都有立法規定制度來保證限定繼承的合法進行。
限定繼承制度是人格獨立原則在繼承法領域的集中體現,海外各國相繼確立了該繼承制度,但是各國立法方式及程度存在巨大差異,本文以下列國家繼承制度予以闡釋。
《德國民法典》總計九章,繼承法內容位于第5 編,其中特別制定了遺產管理制度以此來限制繼承人的債務清償責任,即繼承人獲得遺產的前提是對已知債務進行清償之后,然后才可以向法院請求進行遺產繼承,當出現遺產財產數額不夠清償死者生前合法債務時,則應當啟動遺產破產程序。[5]在此制度之下,限定繼承與遺產破產有密切聯系。一方面,它以遺產管理程序編制遺產清單,從而區分繼承人財產和被繼承人的生前財產,杜絕遺產與繼承人財產發生混同。另一方面,此制度也為債權人行使自己合法債權提供了便利,債權人可把遺產管理人直接列為訴訟被告,而不會出現被告模糊不清的局面。另外還規定繼承人可以用除此制度以外的方式維護自身利益,在繼承人知道或應當知道遺產歸屬以及指定的繼承事實時起六個星期內向遺產管理法院表示放棄繼承,繼承人選擇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生前所欠債務等無需承擔清償責任。
關于美國的限定繼承制度可以在《美國五十州遺產繼承法》中得到具體體現:繼承人無須負責超出遺產價值的債務,只需在所繼承遺產財產范圍內對死者債務承擔責任。若被繼承人死亡前未立遺囑,會則由主管遺囑檢驗的法官指定遺產管理人。遺產管理人的主要義務是交納相關稅款,理清遺產和債權狀況,列出遺產清單,償還被繼承人所欠正當債務,然后向繼承人分配遺產,最后,把遺產清算帳單遞交給法院。遺產管理人須以高度的注意進行一系列程序,同時要承擔其失職行為引起的財產損失。遺產管理制度中,遺產首先用以清償死者的債務,其次存在剩余財產時,才能繼續繼承人之間進行分配。遺產管理制度在保障遺產用于清償死者債務的同時,也能限制繼承人清償責任。[6]
在繼承制度方面,我國古代一直延用總括繼承制度,內容為繼承人應當對被繼承人死前的債務負無限責任。我國現行的是“無條件的限定繼承制度”,即為只要繼承人沒有明確表示放棄繼承,不需經過任何法定程序,在其所繼承的遺產財產范圍內清償死者的生前債務。在無條件限定繼承制度中不存在限制繼承人限定繼承的期限和要求是否制定遺產清冊的具體規定,這會對誠信繼承人以及相關遺產債權人造成巨大影響。
從國外繼承法規定來看,如何公平公正保護繼承人和債權人的合法利益是限定繼承制度的根本目的。我國立法在確定限定繼承原則的同時忽略了保障遺產債權人利益,缺乏確保死者遺產用于償還生前合法債務的法律規范。借鑒國外先進立法例,在結合我國國情基礎上,我國無條件限定繼承制度在以下幾方面可以予以完善:
在總括繼承,放棄繼承,限定繼承三者之中,繼承人選擇哪一種方式進行繼承可以看做是繼承人對其自身與債權人之間建立何種法律關系的選擇,通過上述對各國立法與我國限定繼承的缺陷分析得知,無條件限定繼承以及無期限的放棄繼承制度,會導致使遺產債權人無法及時得知遺產所包含的一切詳細財產狀況,同時也無法向已經確定的繼承人于合理的期限內主張自身合法權利,但是繼承人可借助這一立法漏洞來損害遺產債權人合法利益。因此,限定繼承制度中應當設定一個合理期限來確定繼承關系,用這種方式來最快速度地解決被繼承人所遺留的債權債務關系。在完善我國繼承法中限定繼承,放棄繼承,概括繼承的選擇制度之后,繼承人可以依據其具體情況恰當地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繼承方式,從而最大程度上維護自身利益;同時這也有利于合法債權人及時有效向繼承人實現其債權。
經過對國外限定繼承制度的研究,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可在將制作遺產清冊的期限規定為從繼承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自己享有繼承權時起2 個月以內,另外如果出現特殊情況無法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可以向主管機關申請延長。制定遺產清冊是為了明確遺產財產狀況并保持其獨立性,與繼承人私人財產劃清界限。在我國繼承法中可以另外設置這樣的規定,接受限定繼承必須先制定出遺產清冊,如果繼承人沒有在法律規定期限內制作出遺產清冊并及時聲明自己將進行有條件的限定繼承行為,那么就可以視其為概括繼承,對死者生前債務承擔無限責任,以此方式對繼承人進行法律制裁,避免出現繼承人惡意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形。
當今社會,西方國家較多采用有條件的限定繼承制度,對于維持繼承秩序起著重大作用,而我國關于限定繼承的現狀是,在具體法律規定中制定的是無條件限定繼承制度,這容易出現某些繼承人借助無條件限定繼承法律漏洞損害合法債權人債權,讓償還債權變得遙遙無期,拖而不決;在我國社會實際發展中,人們還尚未形成限定繼承法律概念,多是進行概括繼承,若是繼承人對合法債權人債務一直不予償還,會極大損害債權人利益。本文主旨在于探討中國限定繼承現狀及其不足,并參照國外限定繼承制度的規定,在我國繼承法中規定出督促繼承人公示程序等一系列有條件限定繼承程序,對我國限定繼承不足予以改變,完善限定繼承制度,促進我國繼承法進一步完善呢。
[1]史尚寬.繼承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270.
[2]Theodore F.T.Plucknett,Ancient Law.
[3]梅因.古代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01.
[4]周枏.羅馬法原論(下冊)[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1:471 -472.
[5]張平華,劉耀東.繼承法原理[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6]張玉敏.論限定繼承制度[J].中外法學,1993:26 -33.
[7]殷生根,王燕譯.瑞士民法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8]李林林.論繼承法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