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寧林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110034
當今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便捷性與隱秘性,網絡監督得到飛速發展,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監督的權利得到極大的實現,這一現象推動了公民法治意識的形成。但是,網絡的開放性與隱秘性也為一些人以監督之名行違法之事提供了便利,以至于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現象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本文通過對網絡監督的優點、缺陷的分析,來探求網絡監督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利弊。
網絡監督就是社會監督主體直接通過互聯網絡知悉國家事務,交流看法意見,獲取各類信息,從而對監督的客體進行社會監督的一種監督形式。網絡監督擴大了公民參政議政的途徑,有效的加強了人民對公權力的監督和限制,切實保障了人民的利益。①
由于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環境,網絡信息的傳遞難以被各類組織、機構或者政府完全把控。在網絡媒體中,廣大網民獲取了信息傳播的權利,從而使各類網絡信息的受眾很難受到控制,信息傳播的主動性更多的掌握在了網民的手中。這就形成了一種新的傳遞與接的受關系,就是信息的傳遞者與接受者處在同一平等的傳播平臺上,這一點,在微博中體現得極為充分。
與傳統媒體輿論相較,網絡信息傳播更加快捷高效,大大節約了信息傳遞的時間與成本。網民可以方便的通過電腦、手機等網絡終端設備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基本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網民也可以通過網絡對自己的所見所聞發表意見和看法,并與其他網民進行互動交流,從而形成廣泛普遍的社會輿論。因此,可以說網絡監督就是動動手指頭的監督,無處不在的監督。
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增加了輿論監督的渠道,同時也擴大了輿論監督的范圍。由于互聯網虛擬、開放的特性,通過網絡監督網民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敢于說一些現實中不敢說的話,這既保護了監督者自身的權益,也有效降低了對公權力監督的風險和成本。這些特征使得更多的人參與到網絡監督中來,間接的增強了網絡監督的社會效果,有效的限制了公權力的濫用。可以說,網絡監督的隱秘性是網絡監督優于其它輿論監督的根本前提和間接保障,但也必然會滋生一些問題。
網絡監督從出現自始就一直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然而它伴隨于互聯網而來的原始特性決定了其必然存在種種問題和弊端。
在網絡社會中網民往往會對對特殊群體與人群進行社會分類,給他們打上不同的標簽。人們在接收信息時,只要看到這些標簽就會先入為主的認為他們是什么樣的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從而喪失理性的判斷。在網絡監督中,“先入為主”所形成的主觀印象會使監督者更加情緒化,不能理性的判斷問題,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極大的削弱了網絡監督的社會效果。同時,錯誤結論通過網絡的非理性傳播往往會給當事人造成不應有的傷害,并且阻礙有關部門作出客觀公正的處理,這與網絡監督的初衷完全相違背。
網絡是一個隱秘虛擬的社會,在網絡中網民與現實社會基本相脫離,這使得網民在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更加無所顧忌。但正是由于在網絡中缺少相應的限制,有些網民在網絡中為所欲為,出于一些非法目的大肆傳播虛假乃至非法的信息,對整個社會輿論進行誤導。虛假信息的存在極大的削弱了網絡監督的社會效果,如果不加以監管和限制,不但不利于法治社會的建設,反而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團結。
由于網絡監督自身的特點,在虛擬社會中網民往往不受法律和道德的制約,網民經常濫用監督的權利,從而侵犯他人合法的人身和財產權利。現行法律對網絡監督缺少相應的立法,同時虛擬網絡的隱秘性也使得網民在網絡難以受到道德的制約,這使得網絡謠言、網絡攻擊層出不窮。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全民知法守法,為此必須要加強立法,完善對網絡監督的監管,培養網民的法治意識,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
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來網絡監督將更加成熟與完善。網絡監督在各類社會事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監督作用,有效的限制了公權力的濫用,切實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但是,網絡監督任然存在許多問題,為此必須加強立法工作,進一步完善對網絡監督的監管。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需要全民的參與,而網絡監督是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監督的重要途徑,因此完善網絡監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注 釋]
①孔建會.淺析網絡輿論監督[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2015.10.
[1]孔建會.淺析網絡輿論監督[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