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春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710063
挑選法院(forum shopping),是英美法中的一個專門詞匯,《布萊克法律詞典》把它定義為:選擇最有利的法院或管轄地提起訴訟的行為。原告致力于挑選法院,如選擇會給予高額賠償的法院或者同時提起多起類似的訴訟,且只選擇有著最好法官的法院繼續訴訟。從該定義可看出挑選法院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原告在訴訟開始時就規避案件的自然法院而挑選其他法院以使自己處于有利地位;二是原告已在一法院起訴或法院已作出判決,但覺得結果對自己不利,又在其他國家法院重新提起訴訟。正是基于這樣的情形,學者對它提出批判,認為:挑選法院有違“自然法院說”,當事人規避案件的自然法院而在別國法院起訴將帶來各種不便,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同時對被告而言也是不公平的;另外有悖判決一致性的目標,因此主張禁止或者限制當事人挑選法院。科里認為它是“國際私法律師的噩夢”,莫里斯甚至稱之為“該死的罪惡”。當然,也有學者持肯定的態度,認為:作為理性的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在面臨多個可供選擇的情形下,既然這種選擇是合法的,當事人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法院進行訴訟當然是合理的;瑞奎斯特法官認為挑選法院是原告的一種訴訟策略,是為了尋求最有利的實體或者程序規則;榮格認為挑選法院不應受譴責,因為最后受理案件的法院并不依賴于原告的單一選擇,對被告而言,針對原告的挑選法院行為有許多救濟措施;而且對于原告來說,挑選法院是一種機會,結果并不一定與原告預想的一致。這兩種不同的意見背后,實質上隱含著法律實證主義與法律現實主義的沖突:法律實證主義認為法律是既定的,不可人為改變,管轄權應當由法定的規則制定,當事人必須遵守,不可擅自更改,挑選法院挑戰了現有的法律秩序;法律現實主義認為,法律受社會、政治、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人為地改變法律是不可避免的,挑選法院本身就是法律秩序的組成部分。
盡管學者對挑選法院的態度褒貶不一,但是挑選法院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訴訟現象,斯凱利·賴特法官甚至提出挑選法院是“國家的法律游戲”。因此,當前我們不應再拘泥于贊成或反對這種行為或者這種行為是否合法與合理之爭中,而應該正視挑選法院在實踐可能產生的問題。
挑選法院往往會引發平行訴訟,是平行訴訟產生的原因之一。在當事人選擇法院提起訴訟后,有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形:①原告在某國法院起訴,被告沒有提出異議應訴,構成默示的協議管轄;②原告選擇某國法院,被告認為該法院管轄權不適當或為改變其在訴訟中的不利地位向別國法院起訴;③原告就同一事項在兩個以上的法院提起訴訟,以尋求最有利的結果,造成“重復訴訟”的局面;④原告選擇某國法院,但被告提出管轄異議,法院就需對其管轄正當性進行審查,繼而決定是繼續管轄還是中止管轄。本來當事人利用已有的合法管轄權來挑選法院是可取的,但是如果造成了平行訴訟的不良后果,就會引發一系列問題,這時就需要對其進行規制。
對于挑選法院現象,各國主要從事前防御和事后救濟兩方面來進行規制。前者包括限制過度管轄權和協議管轄原則;后者包括不方便法院原則和禁訴命令。
通常認為管轄權的行使應當建立在爭議和法院地之間有實質聯系的基礎之上。過度管轄權是指與案件當事人、案情或訴因沒有充分的聯系,或者不能利于正義的正當行使,僅僅為了政策利益而不考慮爭議當事方利益而被認為是一種不公平的管轄權。1999年海牙《民商事管轄權及外國判決公約》(草案)甚至以“禁止的管轄權”概念以示強調,如法國的“國籍管轄權”、英國的“出現或有效控制管轄權”、美國的“從事營業活動的管轄權”均被歸入禁止性管轄權。對過度管轄權予以限制,能避免不合理的管轄權擴張,有效預防當事人惡意挑選法院現象。當前各國也都在修改本國的立法以限制過于廣泛的管轄權。
該項原則已為世界各國普遍承認,各國立法和有關的國際公約都對此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它體現和尊重了當事人自由意志。在各國平行管轄林立的局面下,當事人受管轄協議的效力約束,不能隨意提起訴訟,這樣有利于減少一事多訴現象,并且有效的規制挑選法院現象。
在國際民事訴訟中,如果多個法院對同一案件享有管轄權,作為一個理性人,原告會趨利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法院,但從當事人權益以及法院的公共權益角度考慮,如存在另一個更為合適法院,管轄法院可以不方便為由而拒絕。
禁訴令是針對國際上挑選法院現象的一種重要的且又極端的做法,它不是為限制外國法院的訴訟,而是針對當事人發布的禁令。大多數學者認為這種做法不符合國際禮讓原則,因此,在實踐中,英美國家在發布禁訴令時格外謹慎,而且其作用也日益式微。
如前所述,挑選法院行為本身并不違法,但是如果放任自流,那就有悖于法的精神,因此,如果當事人挑選造成平行訴訟或者是濫用訴權的,應當進行規制。
[1]趙相林.論國際民事訴訟中的挑選法院[J].比較法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