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登華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110034
公益訴訟并非源自我國,其起源于古羅馬時期的程序訴訟。主體問題是所有訴訟中的前提問題,當然環境公益訴訟也不例外,雖然相繼出臺了新的民訴法和民訴解釋及環境公益訴訟司法解釋對起訴主體問題有了比較明確的規定,但我認為其起訴條件過高;根據相關統計顯示,全國符合條件的不到700 家,可以說是非常緊缺,然而這只是前提條件,后來的相關專業問題更是棘手。雖然我國現有的法律及司法解釋規定只有相關組織可以提起該訴訟,但是最高檢于今年7月3日發布的《檢查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方案》就明確了在相關的可以起訴的組織沒有提起訴訟,檢察機關可以提起公益訴訟。為此我認為我國應建立以社會組織為主體,以檢察機關和環境行政機關為輔的起訴主體機制。
現行的法律規定的就是環保組織,從各國的實踐來看都是最多的起訴主體;但是我國的相關環保組織的質量良莠不齊,有待提高,但不能否定其主體地位。社會組織的范圍非常廣泛,司法解釋規定的是“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基金會等”,可以說是非常明確了社會組織的相關類型。為了更好的鼓勵、支持、引導和監督這些社會組織參與環境公益訴訟,民政部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引導社會組織加強能力建設。社會組織往往缺乏環境和法律方面的專業人才和相關知識,而且在資金的籌措和調查取證方面有些不足。故要做好人才、技術、法律等方面的儲備,增強其運用環境法律訴訟的能力。二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們將配合相關部門優化社會組織,特別是生態環境方面的社會組織發展環境。三是做好監督管理工作,對少數通過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牟利的社會組織,應根據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議,民政部門依法進行查處,使相關牟利的社會組織受到處罰,從而使其合法履行其職責,不濫用訴權。
我國的法律雖然沒有賦予公民、法人的環境公益訴訟的起訴權利,但是往往是他們最先發現了環境污染問題,但其本身的條件(比如訴訟的高成本與高技術要求),故需細化其與社會組織的合理銜接機制,當公民、法人發現環境污染時,可及時告知相關組織進行取證和提起訴訟。絕對不能忽視公民和法人的積極作用,充分調取其積極性和廣泛性能很大程度的促進公益訴訟的發展。
對于檢察院是否能成為其起訴主體歷來就有爭議。在檢察機關以原告身份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是否存在法律監督者與原告身份的角色沖突,是否會造成原被告訴訟地位的不平等?這一問題并非空穴來風。確有學者已經指出,檢察機關既是法律監督者,又是原告(公益代表者),既站在體制內又站在體制外,兩重身份矛盾,是其自身難以修復的缺陷。①但是筆者認為檢察機關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在公民維護公共利益動力不足、一些地方政府維護公共利益失職瀆職的情況下,由檢察機關從維護法律權威、維護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的角度,積極主動行使法律監督權維護公共利益,是全面履行檢察職能的必然要求;對任何侵犯和損害國有資產的人和事都應該負有檢察的職能。當然可以代表國家對損害環境的行為提起民事和行政訴訟。但是,檢察機關在參與環境公益訴訟中,其主要起的應該是監督作用,只有在找不到其他權利主體,或其他權利主體沒有能力提起訴訟,或提起訴訟的難度過大時,檢察機關才有必要提起民事公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要求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近年來,生態環境污染、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等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事件越來越多,使得社會各界呼吁檢察機關通過提起公益訴訟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要求變得愈加強烈;故最高檢出臺了相關的試點方案,可謂為檢察機關開展環境公益訴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檢察機關作為起訴主體有一些先天的優勢,比如其不會牽涉地方和部門利益、檢察機關擁有法定的調查權,有利于調查取證和解決舉證困難問題能夠很好的促進訴訟的進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把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其重要目標之一,近年來多發的環境污染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需要有效的治理。明確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能夠有效的解決立案難得問題,這對后續的訴訟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深知對于起訴主體的問題還很復雜,這是因為其不同于傳統的民事訴訟,需要我們深化對環境公益訴訟的認識,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從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注 釋]
①蔡彥敏.中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檢察擔當[J].中外法學,2011(1):165.
[1]蔡彥敏.中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檢察擔當[J].中外法學,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