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敏 王 娟
泗縣人民檢察院,安徽 宿州 234300
?
全媒體時代檢察機關如何做好職務犯罪預防
董敏王娟
泗縣人民檢察院,安徽宿州234300

摘要:近十多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傳播手段層出不窮,新媒體應用日益廣泛,傳統媒體信息的傳播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于是國內信息行業紛紛進行“全媒體”改革,由此我們進入了一個“全媒體時代”。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受眾的一些需求發生了改變,受眾對于國內外各類訊息參與意識更強,更喜歡分享,更具主動性①。面對全媒體時代轟炸,受眾群體變化,檢察機關需要針對新時代、新特點做好新形勢下的職務犯罪預防。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檢察機關;職務犯罪;預防

一、全媒體及其時代特點
隨著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網絡、微博、手機、微信等新媒體不斷涌現,其與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互相融合,進而形成一種全新傳播形態即全媒體。全媒體實質上是采用文字、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傳播媒介信息,其特點是動靜結合、深淺互補、全時在線、即時傳輸、實時終端、交互聯動。
二、全媒體時代受眾群體變化
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出現使原本利用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媒體獲得各種新聞信息的受眾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他們能更熟練的使用電腦、手機等新媒體獲取新聞資訊,據統計,現在80%以上的年輕民眾主要依靠互聯網獲取新聞信息。我國政府對于網絡信息的發展持鼓勵與支持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信息內容的豐富性與傳播的速效性,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又促進了網絡言論的自由和活躍。網絡媒體等新媒介的發展讓新聞傳播更具時效性、有效性,而且在報道重要新聞事件的時候發揮了獨特作用,充分滿足了人們對當前國內外各類信息的需求。當今受眾對于信息的需求不同于以往的被動,主要表現為三個特點:一是參與,二是分享,三是主動。當今受眾主動獲取甚至挖掘各類信息,他們渴望有更多的話語權,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并將自己關注的新聞熱點與網絡好友分享。另外,受眾需求的變化也為媒體提供了各種形式的新聞素材,使媒介的“全媒體化”發展的更好。
三、當前職務犯罪新特點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日益融合,改變了當今社會信息傳播的形式,職務犯罪也隨著新的媒介形式的改變呈現出新的特點:
現今諸多職務犯罪信息被公諸于眾,例如近兩年中國大規模反腐行動,一個個“老虎”落馬,許多“蒼蠅”受到打擊,數十名副部級以上官員受到處理,數萬名公職人員因腐敗受到處罰,這些信息占據新聞頭條,成為受眾茶余飯后談論熱點,由此,網絡反腐成為反腐重要信息源,不斷有網友利用網絡披露腐敗罪行。十八大之后的這場“反腐風”中,最早被曝出涉嫌違紀的官員是時任重慶市北碚區區委書記雷政富,其不雅視頻的截圖被其情婦在微博上發布,在其之后,孫德江、單增德、齊放、李俊文,這些涉及官員的“不雅事件”均先由網絡曝出。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職務犯罪發生在社會各個領域,不僅僅局限于黨政機關、司法機關等權力機關以及經濟管理、資源分配等部門,文化、科技、教育等曾經人們眼中的“清水衙門”,貪污受賄等職務犯罪也不斷涌現③。如今職務犯罪因網絡發酵呈高發態勢,檢察機關做好職務犯罪預防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
近些年,檢察機關查處的各類職務犯罪分子中有很多擁有高學歷、高智商④,他們利用其職務作掩護,有較強的反偵查能力。他們往往利用先進的交通通訊設備轉移、銷毀證據或贓款贓物,導致貪污賄賂犯罪案件的證據收集變得困難。這就要求公安和司法機關要跟得上信息技術發展形勢,培養和使用具有專業技術的工作人員,利用新的媒介和新的信息技術預防和打擊職務犯罪。
四、我國當前職務犯罪懲治及預防的現狀
職務犯罪預防是涉及社會多個方面的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國采取了一系列對策來懲治和預防職務犯罪的滋生和蔓延。十八大以來,中央巡視組到各地視察,對于發現的黨政公職人員的腐敗腐化行為依法依紀嚴懲,此舉贏得了廣泛的民眾支持和普遍的國際贊譽,通過開通網上舉報、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及踐行八項規定等一系列舉措也為職務犯罪預防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共反腐敗范圍廣、程度深、力度大、成效明顯,但也暴露出腐敗官員數量多、層級高的問題,在重拳打擊職務犯罪的基礎上應該看到預防職務犯罪才是降低職務犯罪犯罪率的根本途徑。但目前我國存在打擊職務犯罪力度大,預防職務犯罪工作不力的情況,重打擊輕預防,職務犯罪率居高不下,加大腐敗查處力度,加強職務犯罪預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才能肅清腐敗根基,滌蕩污濁的社會風氣。
五、遏制職務犯罪多發勢頭的防范措施
雖然目前我國的反腐敗斗爭成效顯著,但是在全媒體時代形勢下,檢察機關預防職務犯罪任重道遠。檢察機關應根據依法治國和黨風廉政建設的要求,以經濟建設中心,按照“教育是基礎,法制是保證,監督是關鍵”的精神,積極探索建立在黨的領導下檢察機關預防同社會預防相結合的預防職務犯罪工作機制,有效遏制和減少職務犯罪。
懲治是最有效的預防,打擊越狠,預防越有效。打擊職務犯罪,形成法律威懾力,促進官員對法律的認知,提高違法犯罪成本,讓黨員領導干部具備一定的鑒別力和判斷力,忌憚職務犯罪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慎用手中權力,遵紀守法,依法辦事。一是加大查辦職務犯罪的力度,尤其是瀆職侵權與貪污受賄犯罪,對于發現的犯罪要突破阻力,一查到底;二是加大懲處職務犯罪者的力度,使之想腐不敢腐,增強國家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和道德感,不濫用權力;三是對于不構成犯罪的腐敗行為應予相應的黨內處分或行政處分,做到查到一起、通報一起,懲一儆百、教育一片,這樣可以給職務犯罪預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預防工作更容易進行和被接受。
防患于未然,減少職務犯罪的根本手段是努力從源頭上預防職務犯罪。檢察機關應成立預防職務犯罪領導機構并發揮其職能作用,全面推進預防體系建設,完善黨委、政府,人大等成員單位的協調配合機制,形成懲治和預防職務犯罪的整體合力。一是提高認識,逐步完善預防機制,避免機構抽象問題存在,統一指導,制作具體操作規程和執行機制,加大工作執行力;二是充分重視預防工作,將打擊職務犯罪與預防置于同一高度,改變只看重打擊成績忽略預防的態度,應認識到預防才是降低犯罪率的根本途徑;三是創新預防思路,大膽探索預防舉措,建立三級聯動,縣級權力與檢察機關應與鎮黨委、政府及村委會形成反腐合力;四是雙管齊下,暢通反腐溝通渠道,不將預防停留在看片、參觀、聽課這些視聽浮面上,而是上下聯動,發揮檢察機關的職務犯罪預防監督職能,與成員單位一起為預防工作深入、廣泛開展做好鋪墊。
做好法制宣傳教育這項預防基礎性工作,對于提高全社會的法制觀念、培養廉政意識具有重要作用,一要注重提升預防隊伍素質,選配能想、能講、能干的干警,運用發散性預防思維,將預防職務犯罪的相關知識灌輸到預防對象的頭腦中,注重實效,深入查找可能引起職務犯罪的隱患。二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新聞媒介,加大對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的宣傳,例如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犯罪分子罪行;舉辦查辦案件成果展,展示職務犯罪打擊成果;舉辦現身說法會,聽犯罪分子自我解剖悔罪。通過這些形式將檢察機關已經查辦的典型職務犯罪案件廣泛宣傳,用典型案件教育和引導廣大公民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同職務犯罪行為做斗爭,形成強有力的遏制、預防職務犯罪的輿論環境。三要通過多媒體電視電話會議、3D影視墻、反腐紀錄片等形式加強黨員領導干部黨風廉政建設及反腐倡廉活動學習,引導黨員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職業道德修養、增強法制觀念,發揮自律與他律的作用,讓黨員領導干部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
根據全媒體時代受眾群體變化,充分發揮輿論對權力的監督作用,強化對權力的社會監督。構筑人大代表、民主人士、新聞媒體及群眾監督合力,重點發揮不特定網民的網絡反腐力量,設立網絡“舉報監督專區“,鼓勵網民揭發檢舉職務犯罪行為,形成輿論監督壓力,打擊職務犯罪心理,有效預防職務犯罪。同時為了制止網絡謠言如瘟疫般蔓延,檢察機關應注重加強對反腐舉報輿論的引導,將舉報中心、反貪部門以及宣傳部門的力量整合起來,運用新媒體技術,在官方網站設立“網絡新聞發言人”、“網絡虛擬檢察官”等反腐舉報輿論引導平臺,積極與社會公眾交流和溝通相關反腐舉報信息,避免因為“失聲”而使網絡謠言滋生和蔓延,不斷地增強反腐舉報輿論引導工作的“正能量”,進一步做到以公開促公正,以公正促公信⑤。
檢察機關圍繞檢察職能,運用檢察手段,建立職務犯罪預防機制,構筑預防職務犯罪體系,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有效途徑,控制和減少職務犯罪的發生,是全面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一項緊迫任務,同時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進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全媒體時代,積極、主動地抓好這項工作,使之經常化、系統化和規范化,有利于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好轉,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創造良好經濟秩序,有利于推進依法治國進程⑥。
[注釋]
①趙云龍.全媒體時代受眾需求特點及傳播對策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1(05).
②李冬梅,張云霄.全媒體時代反腐舉報信息的傳播規律[EB/OL].http://fanfu.people.com.cn/n/2013/0515/c64371-21491360.html,2015-3-16.
③袁靜.淺析我國當前職務犯罪的特點及預防[D].學士論文,2011.
④趙飛寒.當前職務犯罪的新特點及防范對策[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11).
⑤李冬梅,張云霄.全媒體時代反腐舉報六大機制之構建[EB/OL].http://news.jcrb.com/jxsw/201308/t20130814_1179754.html,2015-3-16.
⑥覃玲.淺析我國當前職務犯罪的特點及預防[D].學士論文,2010.
作者簡介:董敏(1974-),漢族,安徽泗縣人,本科,泗縣人民檢察院,政治處主任;王娟(1986-),漢族,江蘇邳州人,本科,泗縣人民檢察院,書記員。
中圖分類號:D9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1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