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崇輝(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政黨政治
——以德里達政黨政治思想為線索
文/魏崇輝(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民主政治的獲得必須立足于本國具體國情,走適合本國的道路。
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是西方后現代理論大師,解構主義思潮的領軍人物。基于馬克思主義,德里達闡述了其對政黨政治的認識。作為解構主義的大師,德里達的解構風格同樣也滲透在其對政黨政治的理解和認識中。他的政黨政治思想可以分為兩點。
其一,德里達認為,現時代境域下,政黨政治已逐漸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他指出:“正如人們能夠預見到的,在當今世界的每個角落,政黨的結構似乎不僅變得越來越令人可疑……而且變得從根本上無法適應新的——電視——技術——傳媒——公共空間、政治生活、民主形式以及它們所要求的代表制(即有議會的,也有非議會的)的新模式的形式。”
其二,德里達認為,政黨政治的“終結”主要應該歸因于大眾傳媒的迅猛發展。“它(指大眾傳媒)的力量通過眾多渠道已經以某種絕對空前的形式按照某種節制成長起來。”德里達指出:“……這個節奏(指大眾傳媒的發展的節奏)無疑并非偶然地與馬克思主義模式政權的衰落的節奏是完全一致的,正是傳媒文化的力量有力地促成了這種衰落。”大眾傳媒載體具有政黨所不具備的溝通優勢,能以最快的速度傳播民眾意愿并保持信息的準確性,有利于擴大政治民主,起到很好的政治溝通載體的作用。
認識“政黨政治”結構的衰落是正確理解現代社會的前提。這種認識的獲得,必須依靠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馬克思主義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建立的現實可能與走向。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以批判資產階級政黨為目標。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民主政治與多黨制無關。對西方現代民主政治的解構與重構形塑了德里達政黨政治思想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經歷“自在”到“自為”的發展之后建立自己政治組織的要求日趨強烈。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取得革命勝利、改造社會的必要條件是,建立具有獨立性的無產階級政黨。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中曾說,“工人階級在反對有產階級的聯合權力的斗爭中,只有組織成為與有產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對立的獨立政黨,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馬克思認為,建立一個獨立的政黨,工人階級才能作為一個階級而行動。無產階級具備的一種重要的成功條件就是其人數眾多、群眾基礎廣泛,但如果不能建立強有力的無產階級政黨將工人和群眾組織起來,那么也就必然造成無產階級組織渙散、斗爭力不強,也就無法切實為無產階級自身謀求政治利益、擴大政治影響。
同時,馬克思主義闡述了無產階級政黨建立的現實可能性,即階級基礎和理論基礎。工業革命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但也加重了工人的負擔。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和壓榨,必然導致無產階級的反抗,在一次次抗爭中喚醒了無產階級的斗爭意識,使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得到了很大提升,為無產階級政黨的產生奠定階級基礎。因此,無產階級政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廣大工人階級作為自己的階級基礎,并代表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歷史唯物主義是對現實進行著的階級斗爭真實關系的反映和總結,無產階級以此為理論指導運用于實踐斗爭當中,是無產階級政黨的行動指南和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思想武器。
無產階級政黨成立的最終目的是消滅階級,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給予德里達最大的理論指導。在馬克思看來,在未來社會里,階級將不復存在,政黨、政黨政治也會消失。而要想達到這一步,作為最革命最先進的階級,同時也是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首先必須建立自身政黨,帶領整個階級推翻現存的資產階級統治,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才能獲得革命的勝利和實現革命的最高目標——消滅階級。至于政黨的消亡,從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消亡論可以推導出,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出現。
德里達認為,“政黨政治”結構的衰落是正確理解現代社會的前提。而這種正確認識的獲得,必須依靠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人們還是不能脫離馬克思主義的遺產,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來分析它們(指政黨結構)的歷史獨特性”,“在這里,遺產更多地乃是一種批判的和變形的濾色鏡”,遺產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批判精神。德里達把馬克思的批判精神與其他的馬克思主義精神區別開來,把馬克思的批判精神界定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精神,看成是馬克思最重要的遺產。蘇東劇變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德里達舉起捍衛馬克思主義的大旗,以結構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批判精神作了新的獨特解構式闡發。德里達以一種批判的眼光,針對其主流意識文化形態對資本主義社會政黨政治展開微觀分析。
在批判精神的指引下,馬克思主義強調指出,政黨產生的最初原因是隱藏在階級斗爭背后的經濟事實。由于經濟基礎的限制和差別使原本平等的人劃分為不同的階級,經濟條件、教育水平、政治主張和意識形態相類似的就自發地站在同一陣營,而政黨本質上就是某一特定階級利益的集中達標者。這類代表或代言人即在后來的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中不斷發展壯大的政黨或利益集團,他們代表特定階層的利益,從自身利益出發。依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路,德里達深刻認識了政黨政治的本質,同時,他亦充分地認識到政黨政治的弊端:黨內民主與社會民主的不盡統一,政黨的代表性斷裂,政黨紛爭愈演愈烈,政黨內部的組織運作機制僵化陳舊等,這些催促著政黨政治的改革與創新。在德里達看來,現代民主與政黨政治的具體形式沒有必然的聯系。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為民主政治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政治溝通載體的多元化,是當代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趨勢。除了政黨之外,高度發達的大眾傳媒和迅速發展的非政府組織越來越承擔起溝通載體的功能,并在事實上不斷擠壓著傳統上屬于政黨的活動空間,幫助民眾表達意愿,監督政黨活動,在民眾參與政治生活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民主政治是人們政治實踐的不斷追求,一些西方的政治學家、思想家把民主政治與多黨制強行扭在一起。其實,古希臘時期沒有多黨制,但有民主,由此可見,民主與多黨制本身并不劃等號。美國的“憲法之父”麥迪遜等人也是反對政黨政治的。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在其著名的《告別演講》中指出政黨政治已經無法適應民主政治發展的要求。在批判精神引領下,馬克思主義指出,資產階級政黨是一種虛偽的民主,是形式上的民主和事實上的不民主。立足于生活的現實情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在現今國家里,普選制不能而且永遠不會提供更多的東西。”身處階級斗爭激烈的列寧以更為尖銳的話語表達了他對資產階級政黨政治民主虛偽性的認識:“在我們這個時代沒有選舉是不行的,沒有群眾是行不通的,而要在印刷術異常發達和議會制度盛行的時代誘惑群眾,就必須有一套廣泛施展、一貫推行、周密布置的手段,而阿諛奉承、制造謠言、欺騙敲詐、玩弄流行的時髦字眼、信口答應工人實行種種改良和增進種種福利,只要他們肯放棄推翻資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在資產階級政黨政治中,金錢起到重要的作用。雖然他們的闡述難免帶有一定的時代特點,但卻道出了資產階級政黨政治虛偽性的實質。金錢對資產階級政黨政治的影響最直觀地表現在西方國家的競選上,每位市長、州長特別是總統競選人參與競爭主要是依靠背后的大財團和大的利益集團。如果競選者本人沒有錢,就必須找財源和“金主”來支持自己競選。
民主政治的獲得必須立足于本國具體國情,走適合本國的道路。就我國而言,民主政治的發展必須超越西方多黨競爭的體制,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形成中國特色的非多黨競爭的民主體制,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這是與德里達所肯認的馬克思主義批判精神相吻合的。盡管我國一黨領導、多黨合作的政治制度還處于初步發展完善的階段相比西方而言還不盡成熟,但不能因其初具雛形而否定它,更不能因西方民主形式長久而忽略西方民主日益暴露的弊端。必須承認,西方的多黨民主也還遠遠未達到完美的地步。作為解構主義的代表,德里達對政黨政治的解構立足于檢討其缺陷和不足的基礎之上,其話語的語境是當代西方社會,主要是對西方資產階級政黨民主的思考。雖然德里達沒有把握西方多黨民主政治的根本缺陷,但從一個側面指出,面對社會的迅速發展,必須確立一種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以期比較成功地、一勞永逸地解決社會安定與合法化危機。
學習以一種批判的眼光看世界是馬克思主義提供給我們認識當今世界的寶貴財富。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民主政治是與多黨制無關的。對西方現代民主政治的解構與重構形塑了德里達政黨政治思想的基本內涵。誠然,雖然與他對西方社會的關注一樣,德里達的政黨政治思想有懷疑主義、虛無化傾向,“……把現代性(嚴格地講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引發的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歸罪于現代化觀念或西方幾千年的形而上思維方式,這樣就把一個活生生的現實社會簡單地等同于一個觀念問題或一個哲學問題,等同于一種片面的思維方式”,現代西方的問題不能僅僅歸結為政黨政治的錯,蘇東馬克思主義政權的衰落更不能僅僅歸結為大眾媒體的迅猛發展,但是不能否認其中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