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浪 王俊錚
唐黑水都督府研究概述
王禹浪 王俊錚
[內容提要]黑水靺鞨是隋唐時期活躍于黑龍江流域的古代民族。黑水靺鞨自隋朝出現,直至渤海國滅亡后仍以強勢地位存在著。唐朝為了實現對渤海國北部的牽制,在黑水靺鞨活動地域設置了黑水都督府。長期以來,學術界對黑水都督府的建置、職能,特別是其治所位置給予了充分研究,但一直聚訟紛紜,而近年蘿北縣江岸古城的發現為尋找唐黑水都督府的確切位置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新線索。
黑水都督府地理位置研究綜述
黑水靺鞨是隋唐時期活躍于黑龍江流域的古代民族,唐朝為了牽制位于黑水靺鞨以南的渤海國對黑水靺鞨實行了羈縻政策,即在其活動區域內設置了羈縻府州——黑水都督府,以期代替唐朝控制渤海國的發展,并與唐朝對渤海國形成南北夾擊之勢。黑水都督府是唐朝在東北邊疆地區設置的極為重要的行政管轄機構,在歷史上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學術界對黑水都督府的地望、職能等進行了研究,但遺憾的是,對其治所的地理位置的考據,一直莫衷一是,爭論頗多。
唐朝設置的黑水都督府是唐朝邊疆行政機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唐朝中央政府對邊地實行羈縻府州制度的重要實踐。
最早記載唐黑水都督府建置的是《舊唐書·靺鞨傳》,文獻記載:“開元十三年,安東都護薛泰請于黑水靺鞨內置黑水軍。續更以最大部落為黑水府,仍以其首領為都督,諸部刺史隸屬焉。中國置長史,就其部落監領之。十六年,其都督賜姓李氏,名獻誠,授云麾將軍兼黑水經略使,仍以幽州都督為其押使,自此朝貢不絕。”①此外,《新唐書·黑水靺鞨傳》亦載:“開元十年,其酋倪屬利稽來朝,玄宗即拜勃利州刺史。于是安東都護薛泰請置黑水府,以部長為都督、刺史,朝廷為置長史監之,賜府都督姓李氏,名獻誠,以云麾將軍領黑水經略使,隸幽州都督。訖帝世,朝獻者十五。大歷世凡七,貞元以來,元和中再。”②由此可見,《舊唐書》對唐設置黑水都督府一事的記述始于開元十三年(725),而《新唐書》則向前追溯到開元十年(722)勃利州的設置。這說明,唐玄宗在設置黑水府之前,曾向黑水部酋長倪屬利稽頒發了勃利州刺史的委任令,于是唐安東都護薛泰奏請唐朝政府應在黑水靺鞨設置黑水府,并以其黑水靺鞨部部長為都督兼領刺史,同時唐朝中央政府在黑水靺鞨部設置長史予以監視。為了有效控制黑水靺鞨部的上層,賜其部落酋長倪屬利稽隨唐皇李姓,名獻誠。顯然,黑水靺鞨部酋長倪屬利稽被賜予李姓后,其姓氏就與大唐皇帝有了沾親帶故的關系,而獻誠則是唐朝期望他以至誠朝獻于大唐。《新唐書》中所提到的開元十年賜予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一事,實際上是對安東都護薛泰奏請設置黑水都督府的歷史緣由的補充。也就是說,早在薛泰上奏之前,唐玄宗就已經賜予黑水靺鞨酋長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薛泰為何在3年后提出了一整套的方案來拉攏黑水靺鞨部,如賜予皇姓、改其姓名、設置黑水府、增都督一職、設長史監押、以云麾將軍領黑水經略使,隸屬于幽州都督節鎮,這很可能與渤海國的崛起有關。作為唐朝東北邊疆前線的高級將領,安東都護薛泰切身感受到了渤海國的日益壯大并與唐朝中央政府疏遠,有可能對唐朝產生威脅。而此時唐朝的安東都護府已遷址于大凌河畔,標志著唐朝勢力已后撤至今朝陽一帶。因此,唐朝要借黑水靺鞨急與唐朝接近的機會,用進一步拉攏黑水靺鞨的方式控制渤海國的后方,使其腹背受敵,限制渤海國繼續坐大。
北宋學者王溥的《唐會要·靺鞨》載:“貞觀十四年,黑水靺鞨遣使朝貢,以其地為黑水州。開元十年,安東都護薛泰請于黑水靺鞨內置黑水軍。續更以最大部落為黑水府,仍以其首領為都督,諸部刺史隸屬焉。中國置長史,就其部落監領之。十六年,其都督賜姓李氏,賜名獻誠,授獻誠云麾將軍,兼黑水經略使,仍以幽州都督為其押使。自此朝貢不絕。”③《唐會要》將黑水靺鞨遣使朝貢和設置黑水州的時間確定在貞觀十四年(640)。顯然,《唐會要》與《舊唐書》、《新唐書》的記載無論是時間還是設置的州的名稱都有很大出入,這三部史料所采用的資料和結論也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唐會要》還把黑水都督府賜姓李氏的時間確定在開元十六年(728),也是值得學術界注意的。宋人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四夷考》也記述了唐設黑水都督府的史實,內容與上述文獻基本無異。
綜合上述所征引文獻,可知唐黑水都督府的設置經過了黑水州——勃利州——黑水軍——黑水府的過程。自此以后,黑水靺鞨頻繁朝貢唐朝,這兩大政治實體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早在清朝就有學者對唐黑水都督府治所位置進行了考證。清朝康熙年間流人方式濟在其著作《龍沙紀略》中引《廣輿記》所載:“沿腦溫江(今嫩江,筆者注),上自海西,下至黑龍江。按后魏有黑水部,唐有黑水府。府治在今開原縣,而今之吉林,寧古塔新城隸焉。以黑水名者,因黑龍江尾(下游之意,筆者注)也。黑水部四至無考,今腦溫江在蒙古境內。”方式濟所引文獻雖然無法確知黑水部活動地域的四至,但將其定位在黑龍江流域是基本正確的,然而他將黑水府治所位置定位在今開原縣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開原的地理位置顯然已超出了黑水靺鞨的地理范圍。
晚清、民國時期的學者雖少有明確考證出唐黑水靺鞨治所位置者,但對黑水靺鞨的地理分布研究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曹廷杰的《東三省輿地圖說·黑水部考》考證了黑水部的地理分布范圍:“今璦琿城以西為古室韋地,則自今黑龍江以東俄界海蘭泡,東至廟爾地方(廟爾即廟街,今俄羅斯尼古拉耶夫斯克),凡混同江之南北兩岸,皆古黑水靺鞨,惟東西地約徑三千里,不止一千里也。”那么唐黑水都督府治所位置必定不出他所圈定的黑水靺鞨分布范圍。其《西伯利亞東偏紀要》也考證了海蘭泡(今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為唐代黑水府所在地:“海蘭泡地方,居黃、黑二河交匯之間,背北面南,黃河居左,黑河居右,擁二江之水利,為東北之咽喉。先代所置黑水府,或即在斯。”筆者認為,曹廷杰對黑水府地望的這一推斷似有偏遠之嫌。
景方昶在其《東北輿地釋略》對黑水靺鞨的歷史也有論述,認為“黑水”即黑龍江,黑水靺鞨跨黑龍江南北而居。《東北輿地釋略·渤海五京考》載:“南北黑水靺鞨在今黑河口以東,跨混同江而有之,以柵為界。《舊唐書》靺鞨傳:黑水部分為十六部,部又以南北為稱是也。其地距德林石千里,與今圖符合……自黑河口以下始為黑水。”《東北輿地釋略·勿吉七部考》:“吉林全境在北魏時總稱勿吉,其部類分為七種……六曰黑水部,在安車骨西北,按即今黑龍江左右。其地跨混同江南北,后復分為南北黑水靺鞨是也。”景氏對唐黑水府地望的考證,沒有超越曹廷杰的推測,仍然在黑龍江上、中游一帶求之。晚清由長順修、李桂林纂的《吉林通志》卷十載:“黑水部:今三姓東北及富克錦左右地。”三姓即今依蘭東北至富錦一帶。“黑水部應為今黑龍江,然安車骨西北,僅就其西境而言之,其實黑水分部以南北為柵,則三姓以東、混同江南北之地,皆其部之所在,即皆吉林地也。”長順等人的推論將黑水部的位置從黑龍江上游移植到黑龍江中游或松花江下游之地,并把今日松花江下游的南北作為歷史上黑水靺鞨地分南北的地望求之。
通過引述前人文獻可知,曹廷杰、景方昶,長順、李桂林等均認定黑水部或黑水靺鞨位于安車骨北或西北,活動地域或跨黑龍江南北,或跨松花江南北。特別是《吉林通志》明確指出黑水部位于安車骨西北是“僅就其西境而言之”,并未說明黑水部只分布在安車骨西北。曹廷杰雖考訂出的黑水靺鞨分布地域廣大,已延伸至廟街地方,但將黑水靺鞨之西界定于海蘭泡,還認為該地即是黑水都督府所在地,從而也基本肯定了《隋書·靺鞨傳》中黑水部“在安車骨西北”的記載。筆者以為,曹廷杰、長順的結論是合理的。但黑水都督府位置尚不明確。
對此,金毓黻先生認為“近人曹廷杰考釋較確”④,而后在其《渤海國志長編·地理考》表明“黑水靺鞨在今黑龍江下游與松花江交匯處”,“余意黑水以在今黑龍江東境及俄領沿海州北部之地而偏北者為近似,故云東北為黑水靺鞨也。惟其西北境尚無明文,若謂與契丹接,則不應遠至是地,若謂與室韋接,亦無顯證。然考之唐書室韋傳,謂其四境,東黑水靺鞨,西突厥,南契丹,北瀕海,則其東南與渤海接壤,明矣。”⑤金毓黻以證據不足為由,認為黑水靺鞨西北境尚不可知。但其將黑水靺鞨的核心位置推斷到黑龍江下游或松花江匯合口附近。實際上,今松花江下游與黑龍江中下游地區之間的兩江間距甚小,尤其是今鶴崗所屬的蘿北縣、綏濱縣兩縣的松花江與黑龍江之間一直有古河道與湖泊沼澤相連接,每逢洪水季節黑龍江自蘿北江岸古城遺址以東右岸無山地,多沼澤、水塘、且有古河道與松花江下游相接。這一帶已經發現了大量的黑水靺鞨文化遺存,當為黑水靺鞨文化的中心區域無疑。馮家升的《述肅慎系之民族》(《禹貢》第3卷第7期)則以俄羅斯境內伯力(今哈巴羅夫斯克)以下的黑龍江流域為黑水故地。此說雖偏離金毓黻先生的觀點,但是依然沒有超出金毓黻所述的黑水靺鞨核心地的范圍。由此可知,金毓黻、馮家升等學者已將黑水靺鞨地理分布的核心范圍縮小至黑龍江中、下游一帶。如若以此為據,對唐黑水都督府治所位置的考證便應轉向黑龍江中、下游流域求之。
近幾十年對黑水都督府地理位置的爭論尤為激烈。譚其驤、孫進己等學者均以“勃利”與“伯力”發音接近為據,推定黑水都督府位于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的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附近。⑥趙振才的《松花江畔的突思克》(1980)⑦從地名學的角度解析了黑龍江與松花江交匯處的同江縣樂業公社(鄉)附近一座名叫“突思克”古城的地名含義。他通過實地走訪得知,當地赫哲族人稱“突思克”古城為“薩爾霍通”,滿語意為“黑城”。據此推斷黑城應為黑水城之義,可能是黑水府所在地。張博泉認為黑水都督府應在黑龍江下游俄羅斯境內阿紐依河口附近。⑧張泰湘《東北史地新證十題》(1987)⑨考證出唐代黑水府應在松花江匯入黑龍江之處,即今同江縣圖思科(亦稱突思克)古城,與趙振才觀點一致。王禹浪以渤海定理府即德里府為切入點,結合實地踏查,認為黑龍江省友誼縣成富鄉鳳林村西側的一座大型古城很可能是黑水都督府所在地。⑩張亞紅、魯延召梳理關于黑水部地望諸家之說,推定黑水都督府可能在今松花江與黑龍江交匯處的同江市同江鎮。?
除探究黑水靺鞨地理分布外,對黑水都督府的研究也頗為豐富。陳連開的《唐朝渤海黑水兩都督府述略》(1980)?對黑水都督府設置的歷史歸屬、政權歸屬、歷史貢獻都有較完整的論述。張國慶的《略論唐初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羈縻府州的設置》(1988)?闡述了唐朝設置靺鞨羈縻府州的史實。周加勝的《唐朝在東北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羈縻府州》(2008)?對唐代在黑水靺鞨設置羈縻府州歷史背景、沿襲及經略情況有所考證。宋卿的《唐代東北羈縻府州職官考》(2009)?也論述了唐朝對黑水靺鞨的羈縻統治。程妮娜的《古代中國東北民族地區建置史》(2011)?詳細論述了靺鞨諸部的分布與社會概況,以及黑水都督府的設置與統轄。王昊的《關于唐遼時期黑龍江政區地理研究的幾點回顧》(2012)?對唐代設置的黑水都督府進行了具體的闡釋與分析,辨析了黑水都督府與勃利州并非一地。
近年來,在黑龍江流域中游右岸黑龍江省蘿北縣江岸古城的發現為尋找黑水都督府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新線索。考古工作者在位于蘿北縣境內黑龍江右岸鴨蛋河、小泥河入口夾角處發現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城遺址,因地近黑龍江右岸遂命名為江岸古城。根據對江岸古城初步測繪和調查可知,古城周長可達1200余米,外設有三道城垣圍護,城址內地表遍布長方形、方形建筑遺跡以及大約300個穴居坑,是一座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價值極高的古城遺址。在該城址西約300米處,還有一座周長約100米的小城,外圍有橢圓形城垣一道,城垣外側還有一條寬約2米、深約60厘米的壕溝。該小城形制與文化內涵均與江岸古城一致,應為江岸古城的衛城。鄧樹平通過分析論證這一最新的考古發現,推論這座江岸古城極有可能就是唐代黑水州都督府治所的舊址。?江岸古城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強烈震動和反響。
2014年6月21日,蘿北縣舉行了確認唐代黑水都督府舊址專家論證會,邀請了大連大學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主任王禹浪教授、原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魏國忠研究員、原遼寧省博物館館長王綿厚研究員和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楊雨舒副所長對以江岸古城為代表的蘿北黑水靺鞨遺存進行考察論證。4位專家共同起草了《蘿北江岸古城鑒定意見書》,最終認定江岸古城遺址群是黑龍江干流右岸迄今為止發現較大的靺鞨人聚落中心,圍繞著蘿北縣境內發現的眾多的同時代的考古遺存,可能就是黑水靺鞨部的核心文化遺存,蘿北地域可能就是唐代黑水靺鞨的文化中心。同時,江岸古城也被學術界暫定為唐代黑水都督府舊址。
可以說,江岸古城的發現,揭開了黑水靺鞨文化研究的新篇章,這座規模宏大的古城重見天日,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唐黑水都督府的治所位置,為進一步確證黑水都督府治所位置提供了學術價值極高的最新線索。
[注釋]
①《舊唐書·渤海靺鞨傳》卷199。
②《新唐書·黑水靺鞨傳》卷219,列傳144。
③《唐會要》卷96。
④金毓黻:《東北通史》(上編),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年,第173頁。
⑤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長春:社會科學戰線雜志社,1981年,第325頁。
⑥孫進己、馮永謙:《東北歷史地理》(第2卷)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02頁;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第50-51頁。
⑦趙振才:《松花江畔的突思克——黑水府、盆奴里部、考郎古城址》,《求是學刊》1980年第4期。
⑧張博泉:《東北地方史稿》,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209頁。
⑨張泰湘:《東北史地新證十題》,《黑河學刊》1987年第4期。
⑩王禹浪:《靺鞨黑水部地理分布初探》,《北方文物》1997年第1期。
?張亞紅魯延召:《唐代黑水靺鞨地區思慕諸部地望新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第1期。
?陳連開:《唐朝渤海黑水兩都督述略》,《歷史教學》1980年第3期。
?張國慶:《略論唐初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羈縻府州的設置》,《黑河學刊》1988年第2期。
?周加勝:《唐朝在東北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羈縻府州》,《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年第3期。
?宋卿:《唐代東北羈縻府州職官考》,《北方文物》2009年第1期。
?程妮娜:《古代中國東北民族地區建置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62-167頁。
?王昊:《關于唐遼時期黑龍江政區地理研究的幾點回顧》,《世紀橋》2012年第5期。
?鄧樹平:《黑水靺鞨地域范圍與黑水府治初探》,《滿族研究》2011年第1期。
責任編輯:趙欣
K242
A
1009-5241(2015)04-0061-04
王禹浪大連大學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教授遼寧大連116622王俊錚大連大學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遼寧大連11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