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永
(河北省撫寧縣人民醫院,河北 撫寧 066300)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療效觀察
李大永
(河北省撫寧縣人民醫院,河北 撫寧 066300)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的臨床療效。方法80例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36例行常規西藥治療,實驗組44例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對2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治療后HAMD評分為(12.52±3.18)分;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治療后HAMD評分為(15.90±3.60)分。2組總有效率及治療后HAMD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實驗組不良反應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腦血管所致精神障礙療效明確且不良反應少,值得深入應用。
中西醫結合療法;腦血管病;精神障礙
精神障礙作為腦血管病急性發作后的一種常見并發癥,主要由腦組織供血異常致使高級神經中樞功能受損引起[1],其不僅影響患者神經功能的改善,而且會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大幅度下降,嚴重時甚至發展成癡呆[2]。為此,早期治療腦血管病把致精神障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對比觀察了單純西藥治療與中西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患者80例,均符合腦卒中中風診斷標準[3],并經腦CT或MRI確診。同時有明顯沖動激越行為及精神病性癥狀,符合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診斷標準[4],入組前未用抗精神病藥物。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疾病、腫瘤及其他嚴重疾病者。將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53~80(63.6±4.4)歲;精神障礙病程1個月~2.4年(1.5±0.4)年;輕度抑郁12例,中度抑郁19例,重度抑郁5例。實驗組44例,男20例,女24例;年齡52~81(63.6±3.5)歲;精神障礙病程1個月~2.5年(1.5±0.6)年;輕度抑郁14例,中度抑郁21例,重度抑郁9例。2組患者年齡、抑郁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組予行常規西藥治療,包括給予抗凝、降壓、改善腦代謝等藥物。對輕中度抑郁患者給予鹽酸氟西汀治療,20mg/次,1次/d;重度抑郁患者在中度抑郁患者治療的基礎上加服阿米替林,50mg/d,分3次服用。實驗組采取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西醫治療方案同對照組,同時給予中醫辨證治療:肝陽上亢者(16例)予茯苓10g、鉤藤15g、桑寄生10g、夜交藤20g、天麻10g、牛膝10g、黃芩10g、益母草20g等;氣虛血瘀者(12例)予川芎7g、當歸10g、地龍5g、紅花5g、黃芪50g、桃仁5g;痰濁者(8例)予麥冬10g、黨參10g、魚腥草15g、白術10g、太子參10g、川貝6g、制南星10g、茯苓10g、山楂10g、黃芪30g、甘草6g;肝經郁火者(8例)予當歸12g、黃芩9g、龍膽草9g、生地9g、連翹15g、柴胡9g、木通9g、克銀花50g、板藍根15g、甘草6g。上述方藥均為每天1劑,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每個療程15d,2組患者均治療3~4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用HAMD(漢密頓抑郁量表)對患者抑郁癥狀進行評分,并觀察2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文獻[5]中方法評價療效。痊愈:患者精神障礙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HAMD評分減少在75%及以上;顯效:患者精神障礙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HAMD評分減少在50%及以上;好轉:患者精神障礙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HAMD評分減少在25%及以上;無效:患者精神障礙燈臨床癥狀不變或加重,HMAD評分在25%以下。總有效為痊愈、顯效及好轉之和。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2組治療各項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2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 實驗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分別為(27.69±5.22)分、(15.52±3.18)分,對照組分別為(27.58±5.42)分、(15.90±3.60)分,2組治療后HAMD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P均<0.05),且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32組不良反應比較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頻次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次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的臨床表現包括腦衰弱綜合征、智能損害(癡呆)和局限性神經癥狀等[6],常突然起病,呈階段性退化,在以后的進程中,部分患者出現感知障礙及思維障礙,產生各種妄想,如被害、疑病、嫉妒、被竊妄想等或由情感脆弱發展為情感遲鈍、強制性哭笑,少數發生情感爆發;隨著病情進展,若出現軀體并發癥、精神創傷、急劇環境變化,特別是發生急性腦血管意外的情況下,癡呆癥狀會呈階梯式加重,晚期即成為全面性癡呆[7]。多數患者因反復出現急性腦血管病發作或冠心病發作或繼發感染死亡[8]。臨床中多數腦血管病變患者有抑郁癥表現,其原因可能有:①中風后產生的心理反應;②中風誘發內源性抑郁;③中風腦損害的直接作用。任何腦損害都存在一個受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因素聯合影響的長期適應期。體能缺陷常導致活動受限而對前景悲觀失望,迫不得已的依賴及無能力的處境,面臨職業和地位的喪失,經濟來源無保障,無用感和自立能力永久喪失等,均會使患者產生抑郁反應。中風后抑郁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患者發病前人格特點,如發病前有強烈依賴性和既往應激時則易發生焦慮和抑郁[9]。此外,還與家庭環境、家人關系有關,患者在相對孤立無援的狀況下更易發生抑郁。
西醫治療方面,對腦衰弱綜合征可參考神經衰弱的治療;對興奮躁動、幻覺、妄想常選用抗精神藥物治療,嚴重興奮躁動者可予以安定或氟哌啶醇肌肉注射,但藥物劑量應從小量開始,不宜劑量過大與用藥過久;抑郁明顯時首選三環類抗抑郁藥;意識障礙時應給予促神經細胞代謝藥;癡呆者除用鎮靜藥和改善腦代謝藥物外,可試用高壓氧治療與抗凝治療。行為治療可能有利于癡呆者不良行為的改善。腦血管病的治療可使用溶栓、抗凝、降壓、益智與腦代謝改善藥等,應盡早使用。聯用藥物時需注意藥物的合理配伍與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應。應根據精神癥狀特點使用精神藥物,用量要小,增量要慢,癥狀控制后應盡早逐步減量或停藥。但這些藥物多有不良反應,患者服藥依從性差。
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屬于中醫 “瘀血證”“痰阻”等范疇,主要與血氣失衡、心血不足等有關,治療以清熱化痰、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為主,同時根據不同辨證類型加減應用。本研究所用中藥方劑中肝陽上亢型以獨活寄生湯加減為法,方中茯苓養心安神;鉤藤清熱平肝,熄風止痙;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降血壓;夜交藤鎮肝熄風、滋陰潛陽、補腦安神,還具有一定的降壓作用;天麻長于平肝息風,用于治療對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等效果顯著;牛膝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絡;黃芩、益母草活血。全方共奏平肝潛陽、息風安神的功效。氣虛血瘀給予補陽還五湯加減,方中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當歸補血活血;地龍痛經活絡;紅花活血通經;黃芪能夠補一身之氣;桃仁能夠活血祛瘀。全方共奏補養氣血的功效。痰濁者所用方中麥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黃芪、黨參、太子參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茯苓養心安神;魚腥草清熱解毒;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具有較好的化痰作用;川貝、制南星燥濕化痰;甘草調和諸藥。全方能夠清熱化痰,補益中氣。肝經郁火者予以加減龍膽瀉肝湯治療,方中當歸、黃芩補益氣血;木通、龍膽草能夠清熱瀉火;生地清熱生津;銀花、板藍根、連翹、柴胡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清肝瀉火的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少于對照組,治療后HAM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效果明顯,能有效緩解患者抑郁、精神異常等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覃加許. 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期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36例效果觀察[J].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0(4):508-509
[2] 李建強.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致精神障礙效果的觀察[J]. 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5):711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4] 江開達. 精神病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
[5] 徐其良.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10,5(10):134-135
[6] 姚凱,劉斯宇.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所致抑郁癥的臨床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2013(4):605-606
[7] 孫曉剛. 奎硫平合并氟哌啶醇、丙戊酸鈉與氯氮平治療難治性分裂癥對照研究[J]. 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3):1566-1567
[8] 張桂華,趙祖安,朱美蘭,郭汲源等. 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療效觀察[J]. 中國民康醫學,2009,16(8):474-476
[9] 杜彪. 阿立哌唑與齊拉西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系統評價[J].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0,26(7):529-531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7.032
R743
B
1008-8849(2015)27-3043-02
201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