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孟立芳
(河北省隆堯縣醫院,河北 隆堯 055350)
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綜合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
張麗紅,孟立芳
(河北省隆堯縣醫院,河北 隆堯 055350)
目的探討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綜合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方法抽選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100例作為本組研究人員,隨機分組,對照組予常規護理,觀察組予綜合康復訓練,對比2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Lysholm評分、膝關節ROM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且觀察組社會能力、生活能力、精神狀態、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加強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綜合康復訓練可提高患者膝關節功能、改善生存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實施價值,對維護患者權益和醫院及社會效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值得全面推廣應用。
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綜合康復訓練
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卓越成就,公眾活動漸趨多元化,顯著增加了高能量創傷的發生比率,膝關節周圍骨折屬常見的一種類型,包括脛骨平臺骨折、髕骨骨折、股骨髁上骨折等,若處理不當,極易引發膝關節功能障礙,臨床以膝關節周圍程度不等的軟組織腫脹、關節活動障礙、壓痛為表現,對患者生存質量構成了嚴重威脅。治療膝關節周圍骨折以復位、有效固定、功能鍛煉為原則,重視復位、固定環節,可為骨折早期愈合,解剖關系恢復提供條件。在對固定不影響的前提下,功能訓練能加快患者相應肢體活動康復進度,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因此,制定針對性康復訓練方法,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1]。對此,將抽選我院收治患者100例,分別給予不同程度康復訓練,并觀察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抽選我院骨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接收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56例,女44例;年齡20~70(46.7±2.3)歲;其中脛骨平臺骨折31例,股骨髁上骨折33例,股骨髁骨折36例。均為單一閉合骨折,排除其他疾病患者。按隨機方法平均分成2組:觀察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20~67歲;脛骨平臺骨折15例,股骨髁上骨折17例,股骨髁骨折18例。對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22~70歲;脛骨平臺骨折16例,股骨髁上骨折16例,股骨髁骨折18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組選取病例內固定術相同,可達到解剖復位和有效、堅強固定,對照組予常規護理指導,包括病情觀察、對癥支持、健康指導、鍛煉指導等,觀察組建立康復中心,加強綜合康復訓練,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2.1術前康復指導 根據醫院及患者實際情況建立康復中心,首先對其進行心理康復,以便加快康復進度,重視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就骨折后復位、固定方法進行解釋,強調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及患者本人主觀能動性的價值。反復強調早期功能鍛煉是保障手術成功的關鍵,使患者依從性提高。認真講解訓練方法,確保患者及其家屬充分掌握,如:股四頭肌訓練過程中需幫助患者取平臥位,伸直下肢,將大腿繃緊,對
膝關節進行練習,取一軟圓枕墊于腘窩部,足跟離開床面;患者患肢部分負重,在健康秤上測量,對力量等進行估計,對健側肢體充分利用,完成相關模擬訓練,重視加強心理干預,以保持愉悅心境。
1.2.2術后早期主動功能康復訓練 ①需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此康復訓練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適當增加活動時間及活動量,避免內旋及內收動作,勿下蹲和屈膝,以達到活運關節和恢復肌力的目的。針對患肢未固定的關節,行全幅的各個方向運動,單個關節每天15~20次;②指導患者臨床手術后1~3d適當進行關節伸屈等訓練,共40次;術后3~6d將患者膝關節墊高30~40cm,就膝伸直進行練習,共50~100次;術后6~8d,行坐床邊伸屈膝關節或直腿抬高訓練,共100~150次;術后9~10d,雙手抱頭行100次屈膝屈髖;術后12~14d抱小腿中下部,行150次屈曲訓練。③術后14d,將手術切口拆線,并充分結合理療,改善血液循環現狀,內外或上下推動髕骨,患者髕骨骨折時,動作需輕柔,各15次。④骨折外固定,術后2~3周后固定物每天取下,受累關節做主動屈最低點運動,對粘連、攣縮的周圍軟組織緩慢溫和牽伸,每天20~30次。⑤術后4~6周,對患肢康復訓練負荷進行制定,并指導實施,借助階段負荷法,依據體質量的25%,50%,75%,100%訓練患者上下階梯,并逐漸增加訓練負荷量。
1.2.3術后早期被動訓練 臨床主動訓練過程中,可給予針對性的關節被動訓練。如術后1~2d,訓練1次,每次1~2h,屈伸30°;術后3~5d,訓練2次,每次1~2h,屈伸45°~60°;6~8d,訓練2次,每次2h,屈伸60°~75°;術后9~11d,訓練2次,每次2h,屈伸75°~100°;術后12~14d,訓練3次,每次2h,屈伸100°~130°。
1.2.4恢復期康復訓練 借助X射線檢查,若發現患者骨折線相對模糊,骨折部位對位正確,當骨痂形成后可拆除外固定,實行康復訓練。具體包括:①膝關節CPM治療和各關節ROM訓練。②針對膝關節嚴重粘連患者可給予個性化理療方案,并配合膝關節伸屈牽引活動,30min/次。③實施關節松動術,依據運動受限方向及關節解剖結構,對髕股關節行向內、外側推動和髕骨上下推動,長軸牽引、側向滑動、前后向滑動、內外旋股脛關節,30min/次。結束手術后,為防骨化性肌炎、關節腫脹,可行10min冰敷。④指導受累的關節做屈、伸主動運動,增大力度和幅度,每天30~50次,肢體行走復合訓練與上述方案相同。⑤推拿:協助患者取俯臥位,在大腿外側、后側沿膽經、膀胱經用一指禪法、滾法治療,以透熱、患者可耐受為度,由輕至重,用一指禪法與點按彈撥結合,點昆侖、環跳、承山、委中、承扶、膝周阿是穴等。
1.2.5家庭和社會支持 取得家屬配合,給予患者更多關愛,并督促各項康復訓練的實施,提供溫馨的家庭環境。依據患者經濟狀況,加大社會支持力度,完善社保干預,以解決患者經濟方面的后顧之憂,保持穩定、愉悅心境。
1.3指標觀察 ①膝關節評分:隨訪至術后6個月,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系統對效果進行評定,評分項目共8項,共計100分,行走不便、需家屬幫助各5分,絞鎖15分,行走不穩定、骨折部位疼痛各25分,骨折部位腫脹、上下樓各10分,可下蹲5分。膝關節功能良好患者分數在85分以上,膝關節功能一般65~85分,功能較差分數在65分以下。膝關節活動范圍借助常規測角器進行測量。②生存質量:借助QOL量表進行評估,評估內容為:社會能力、生活能力、精神狀態、運動功能等,評分越高說明效果越明顯。

2.12組Lysholm評分、膝關節ROM評分比較 觀察組Lysholm評分、膝關節ROM評分和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Lysholm評分、膝關節ROM評分比較,分)
2.22組社會能力、生活能力、精神狀態、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觀察組社會能力、生活能力、精神狀態、運動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對于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來說,臨床修復過程中需密切觀察,修復早期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個性化康復訓練,可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實施過程中,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可減少患者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并解釋康復訓練在膝關節恢復中的作用,以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對治療積極配合[2-3]。
膝關節手術內固定是康復訓練實施的基礎,為患者骨折的快速愈合提供了可靠依據,制動是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治療的主要方式,但因制動引發肌肉、韌帶、關節囊等組織形態結構、生物力學、生物化學等方面的病理改變,嚴重影響肢體和關節功能的恢復[4]。手術后給予患者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淋巴、靜脈回流,減少肌肉痙攣及粘連發生率,可有效預防關節活動障礙的發生,從而加快康復進度;手術后3 d所實行的被動活動可加強肌肉收縮力度,加快血液循環,促進局部滲出液體的快速吸收,減少肌肉萎縮發生率,且肌肉收縮過程中產生的生物電,還可在某種程度上沉積骨骼,進而加快骨折愈合;等長收縮訓練能加快肌腱移動速度,使其產生擠壓力,促使骨端良好接觸,另肌肉收縮過程中還可加快代謝,加速乳酸產生,改善肌肉循環現狀,擴張毛細血管,可為組織提供充足營養,減少受損關節磨合度;踝泵運動的實施可收縮患者下肢肢體肌肉,擠壓靜脈血管,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5-6]。尹清等[7]研究顯示,開始康復的時間不同,效果也存在一定差異,骨折發生1個月后行康復訓練時機最佳,膝關節功能基本完全恢復,而4個月后,康復訓練實施效果欠理想,膝關節只能恢復部分功能。資料顯示,由于膝關節骨折康復治療時間大不相同,間接導致對關節活動造成不同影響,因此認為早期康復訓練的介入可有效改善膝關節活動范圍[8]。王國新等[9]通過對骨折后相關影響膝關節伸屈功能的因素分析發現,骨折1個月和骨折3個月后膝關節伸屈功能和關節的制動時間呈負相關,說明臨床早期康復具實施必要性;推拿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升高局部組織溫度,緩解肌肉痙攣,使神經肌肉營養供給增加,對水腫和炎癥無菌性吸收起了促進作用;揉拿推擠關節及髕骨被動活動可起到理筋正骨、疏經通絡、散結止痛、滑利關節的作用。
本研究觀察組經康復治療后,膝關節ROM評分優于對照組,可保證正常步態和獨立坐-站,為實現理想的臨床效果,患者出院后還可進一步實行家庭訓練,以便增強患者肌肉張力,提供關節穩定性;針對恢復期患者來說,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粘連現象,但只要給予針對性理療,再加上相應功能的牽引訓練,能在緩解患者痙攣的同時,延長關節塑造性。關節松動技術的實施可牽伸關節和肌肉,松解關節之間的粘連,促進血液循環,從根本上緩解關節疼痛度,增加肌肉、關節等反饋功能,進而使關節活動范圍改善[10]。本次觀察組Lysholm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早期加強康復訓練可防止關節僵硬粘連、避免肌肉萎縮,對并發癥的發生進行防范,促進骨折愈合,肢體功能最大程度恢復,在治療期間需復片檢查,以對骨痂生長情況進行了解,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適當調整治療力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防止骨折移位的發生,以免造成繼發性損傷,加重病情。
建立康復中心可發揮系統管理優勢,建立患者檔案庫,對康復全程加以隨訪,康復過程中主、被動運動須相輔相成,主動訓練為康復訓練根本所在,應引起高度重視。長時間的關節制動訓練可影響關節功能,對關節連續被動活動,可增加代謝功能,加快關節康復進度,促進血液吸收,從而達到減輕和預防粘連的效果[11-12]。有學者報道,對膝關節行連續被動活動功能訓練,在恢復過程中意義重大。Salter等[13]對CPM裝置進行了一定的設計,即滑膜關節持續被動活動裝置,軟組織在關節內、外并未形成粘連,或所產生的粘連并未被完全性機化,可加快關節功能恢復。膝關節周圍組織、軟骨修復的完好度在功能康復中作用重大,關節損傷在某種制定狀態下,只能憑借自身纖維組織進行修復,纖維軟骨形成微少,由于關節軟骨不具備修復功能,進而加重功能障礙[13]。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膝關節活動范圍和膝關節功能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生存質量優于對照組,表明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可減少粘連發生率,減少肌肉萎縮范圍,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加快骨折愈合進程,為肢體功能的恢復提供條件。
綜上所述,加強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綜合康復訓練,可提高患者膝關節功能,改善生存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實施價值,對維護患者權益和醫院及社會效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值得全面推廣應用。
[1] 曾海輝,區正紅,燕鐵斌,等. 早期康復介入對膝部骨折術后關節活動范圍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19(9):664-665
[2] Kolb K,Koller H,Lorenz I,et al. 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above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ith the indirect reduction technique: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J]. Injury,2009,40(4):433-439
[3] 全新顏. 早期持續被動運動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膝關節引流量的影響[J]. 護理研究,2010,21(2):329
[4] Enlinger M,Bonnomet F,Adam P. 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s:the minimally invasive fixation option[J]. 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2010,96(3):304-309
[5] 張娣艷. 膝關節骨折術后康復護理體會[J]. 中國社區醫師,2012,14(21):323
[6] Srinivasan K,Macdonald DA,Tzioupis CC,et al. Role of long stem revision knee prosthesis in periprosthetic and complex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a review of eight patients[J]. Injury,2005,36(9):1094-1102
[7] 尹清,武繼祥,劉宏亮,等. 綜合康復治療骨折后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J]. 中國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5):304-306
[8] Sah AP,Marshall A,Virkus WV,et al. Interprosthet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treatment with a single-locked plate[J]. J Arthroplasty,2010,25(2):280-286
[9] 王國新,江鐘立,李濤,等. 髕骨骨折后影響屈膝功能恢復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2,6(2):223-224
[10] 許開,李秋娥. 微創手術配合康復訓練治療創傷后膝關節功能障礙31例[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82-83
[11] 鮑素珍,馬清亮. CPM用于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護理體會[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8):1112
[12] Mortazavi SM,Kurd MF,Bender B,et al. Distal femoral arth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 J Arthroplasty,2010,25(5):775-780
[13] 王競超,羅從風. 膝關節周圍骨折診治進展[J]. 中國骨科學雜志,2012,33(2):258
[14] Salter RB,Simmonds DF,Malcolm BW,et al. 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n the healing of full thickness defects in aiticular cartilage[J]. J Bone Joint Surg,1980,62(4):1232-1251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7.037
R473.6
B
1008-8849(2015)27-3054-03
201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