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中共天祝縣委黨校 甘肅天祝 733299)
在總結中國三十多年反貧困工作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黨中央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扶貧新模式。精準扶貧的強力推進,必將為我國和世界反貧困工作做出積極的貢獻。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刻領會、準確把握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用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引領精準扶貧工作,加深對精準扶貧內涵、意義、目標、方向的了解,做到用精準扶貧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檢驗黨風建設成效、開拓創新創業新局面、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十三五時期精準扶貧的題中之義。
一、精準扶貧工作要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結合起來。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對共產主義的社會特征概括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鄧小平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鄙鐣髁x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是價值取向不同,具體體現在發展目的不同上。資本家發展生產的最終目的是利潤,社會主義發展生產也追求利潤,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為了人本身的發展。在發展生產力過程中,始終關注人本身的發展,始終把人的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放在核心地位,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追求。換句話說,在各項事業的發展和創造物質財富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和建設中,始終堅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毛澤東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鄧小平的“三個有利于”標準、江澤民“三個代表”、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都是這一宗旨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表述。中國共產黨人在這一宗旨的指引之下,領導中國人民克服無數的困難,把一個落后的大國變成一個強盛的國家,十幾億人民擺脫了貧窮落后的困境,過上小康的溫飽日子,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國在國力有限,還處于發展中國家的階段就大規模消除貧困,使貧困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充分體現。當前,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要把貧困群眾的發展問題當作重中之重,普及受教育和發展的機會,保障享受發展成果的權利,改善生存和發展環境,關注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把效率與公平辯證地統一起來,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處于一種和諧共生狀態,使其盡快從貧困中解放出來,不斷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是精準扶貧工作的價值導向和實踐前提。
二、精準扶貧工作要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結合起來。首先,精準扶貧要與全面小康相銜接。精準扶貧工作是“重中之重”,是全面小康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沒有精準脫貧就沒有全面小康。但是精準脫貧目標的完成并不直接導致全面小康的勝利實現。我們要在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更多人口的全面小康社會,距離現在僅剩五年時間,能不能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關乎國家聲譽、黨的形象、人民幸福,關乎黨的執政能力。如果困為精準扶貧而忽視了全面小康的目標,我們就會失去方向,工作就會處于混亂和被動。只有把精準扶貧工作放到全面小康建設的全局中去思考、去布局、去落實,精準扶貧才能更有效、更科學、更有意義。其次,精準扶貧工作要與全面深化改革相聯系。精準扶貧本身就是對扶貧工作的改革,用改革的思維、勇氣、力量去破解貧困難題,扶貧工作才有新出路、才能取得新成效。再次,精準扶貧工作要加強法治思維、注重法治方式。法治是精準扶貧的有力保障,沒有法治做保障,項目的設立、資金的使用、物資的發放、力量的整合都會跑偏方向,甚至出現“扶富不扶貧”的現象。最后,精準扶貧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精準扶貧工作勝利完成的根本保證,黨要發揮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統一思想,科學決策,精準引領,把精準扶貧工作搞好,為全面小康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精準扶貧工作要與“三嚴三實”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十八大以來,我黨在黨風建設方面進行了幾輪針對性強、扎實有效的教育活動,尤其是抓住了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和釘釘子精神,極大地改善了黨風,初步形成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形象,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但是這種改變是暫時的還是長久的,是表面的還是深刻的還不好下結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黨風好不好,關鍵看成效。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是否做到了“三嚴”,尤其是面對貧困群眾的時候,真正體現一個共產黨員的優良作風;是否做到了“三實”,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不擺花架子,不搞政績工程。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古往今來必成于實。任何時候都要明白“搭一次花架子,就把群眾心傷一回;走一次過場,就與群眾的距離遠一分”。只有真正做到“三嚴三實”,保持力度、保持韌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用黨風建設推進精準扶貧,用精準扶貧彰顯黨風建設,真正做“忠誠、干凈、擔當”的好干部,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精準扶貧工作才能不斷取得新成效。
四、精準扶貧工作要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結合起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注重能力脫貧,扶只是暫時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讓群眾在扶的過程中自己站起來。三十多年的反貧困經驗告訴我們,給錢給物雖然在一段時間內非常有效,但從長遠來看,有很大的弊端,抑制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形成,如果不能盡快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長期下去勢必會形成貧困依賴癥。這樣的扶貧結果,扶貧政策退出之際也就是群眾返貧之時。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绷暯皆凇蛾P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到2020年,通過產業扶持,可以解決3000萬人脫貧;通過轉移就業,可以解決1000萬人脫貧;通過易地搬遷,可以解決1000萬人脫貧,總計5000萬人左右。還有2000多萬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可以通過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5000萬人的脫貧要采取創業就業的措施。當前,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就業渠道緊縮。因此,精準扶貧需要更加重視能力扶貧,重點是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創新精神、創業熱情。緊密結合“雙創”工作開展精準扶貧,整合項目、資金、要素、政策等,盡快形成“雙創”帶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良好局面。
五、精準扶貧工作要與各地實際結合起來。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备鞯夭煌纳鐣v史、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文化發展、不同的社會建設等,導致貧困的成因不盡相同。要不斷悉心研究和深刻把握不同的區情、不同的致貧因素,形成精準扶貧策略和措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后勁,達到了精準脫貧目標。
總之,精準扶貧要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引領下、在法治框架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作為強化執政能力建設的一項重要目標,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1]國務院扶貧辦·《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的通知(國開辦發[2014]30號)
[2]《鄧小平文選》
[3]《共產黨宣言》
[4]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5] 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