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云(湖南九嶷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瀟湘技師學院 湖南永州 425100)
臺灣職業教育的層次最初是初等職業教育,始于20世紀50年代,隨后過渡到中等職業教育和專科學校。到20世紀70年代之后,臺灣職業教育逐漸發展成為技術學院的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層次,使職業教育成為第二條教育通道,為臺灣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合格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根據臺灣地區經濟發展轉型和政治變革的推進,將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層次變化劃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單一的初等職業教育,時間是1945以前。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從日治時代開始萌芽。當時臺灣需要大量的農業技術人才,因而舉辦了大量的農業職業學校,屬于初中教育階段,同時還舉辦了少量的工商職業學校,單一的初等職業教育逐步形成。據統計,1944年臺灣的職業補習學校90所,初等職業學校有27所,其中以農業學校為多,工商職業學校較少。

第二個階段是中等職業教育,時間是1945-1949年。1946年臺灣地區建立了“三三制”的初、高級職業學校,分別招收小學和初中(職)畢業生。初級職業學校培養初級人力,強調職業技能的訓練;高級職業學校培養中級技術人力,一方面,注重實際技能,另一方面,重視理論基礎。到1949年臺灣共有的77所職業學校,農業類職業學校有36所,商業類職業學校有18所,工業類職業學校有15所,在校生規模高達33155人。
第三階段是專科層次的職業教育,時間是20世紀50-60年代。臺灣地區1968 年開始實施九年制國民教育,小學畢業生必須到初中學校接受三年初中教育,原有的初級職業學校不存在了,職業教育由原有的初等職業教育過渡到中等職業教育。到了20世紀60年代,臺灣注重發展技職教育,它是屬于二年制的高等專科學校,招收對象是高級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同時臺灣地區在此期間建立了五年制的高等專科學校,招收對象是初中畢業生。到1970年臺灣有146所高職學校, 70所專科學校。
第四階段是20世紀70-90年形成完整的中-專-本-研職業教育層次。1974年8月成立了臺灣第一所技術學院,即“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該學院的建立標志著臺灣技職教育已經達到了本科層次。截止1975年,臺灣地區有177所高職院校,學生人數多達282415人;有76 所專科學校,學生人數達到了150226人;有1所技術學院,學生共有185 人。1979年臺灣設立碩士研究生班,1983年臺灣設立博士研究生班,到此為止,臺灣地區的技職教育層次逐步完善,形成了包含中職、專科、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體系。
第五階段是職業教育層次規模變化,時間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1996年臺灣提出第二條“高等教育通道”,那就是高等技職教育作為。在1991-2007年,臺灣高職學校從212降到156,減少了26.4%,專科校數從73所降到只有15所,減少了79.5%,技術學院從3所升到41所,擴大了13倍以上,科技大學從沒有到37所。從這里可以看出,臺灣的中等職業教育和專科職業教育規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減少,特別是專科職業教育規模減少程度更大。相反,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規模卻是不斷上升。
在臺灣職業教育體系中,構建了職業教育各層次間的銜接機制。
1.學制的銜接。臺灣地區職業教育的學制銜接主要有三種:一是綜合中學、高級職業學校與技術學院、技術大學、高等專科學校的銜接;二是高等專科學校與技術學院、技術大學的銜接;三是技術學院和技術大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之間的銜接。
2.招生的銜接。現行高職和五專招收“國中”畢業學生或技藝教育的畢業學生。二專招收高職學生和綜合高中專門教育的畢業生。四技本科招收高職畢業學生、綜合高中專門教育的畢業生。二技本科招收二專畢業生和五專相關科類畢業生。四技大多數名額來自聯招,同時保留部分學生通過技能和學業優良甄試升學。碩士班招收大學畢業、具有2-3年工作經驗或二年制專科與五年制專科畢業、具有3年工作經驗的人入學。研究所博士班招收有碩士學位的學生。
臺灣地區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溝通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階段。高等教育階段的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的銜接溝通十分順暢,在每個分流階段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都可以交叉招生,畢業生能夠自由選擇報考哪一類學校。同時將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溝通銜接。一方面,在普通大學里附設有二年制的技術教育院系,在這里可以利用普通大學里的教育資源來為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提供繼續提高型職業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補習課程。另一方面,在一些技術學院為普通大學畢業生開設學士后一年制技術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有助于就業等等。
1.要構建相互銜接完整的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臺灣地區技職教育已經構建了相互銜接而且十分完整的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職業教育通道已經打通,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并駕齊驅的兩條教育通道已經形成。普通教育要與職業教育實現融合,低一層級的教育要通過補習教育之后才能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相通,同一層級的教育之間不能直接相通。
2.職業教育在各層次都有每個層次的培養目標。我國臺灣地區不同層級的職業教育都有自己的明確培養目標。例如,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職業智能和職業道德,將學生培養成為健全的基礎技術人才;專科層次的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各行各業的技術員、技師助理、工程師助理和領班等;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要培養各行各業的一線管理人才、技師和現場技術人員;研究生層次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某個領域的研發型高級技術人才、高科技人才和高層次管理人才。

3.要通過“補習教育”來實現不同類型教育之間的銜接。臺灣地區將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實行雙軌制的教育體系,在同一類型的教育層次之間是可以銜接暢通的,但是對于不同類型兩種教育體系之間要實現溝通,就必須要通過“補習教育”來實現。“補習教育”的作用就是幫助在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兩類教育之間跨類就讀的學生彌補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兩個不同類型教育的入學標準的差距。這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兩種不同類型教育之間的銜接,另一方面能夠幫助生源不足的學校填補足夠的生源。
[1]苗靜.臺灣地區技職教育體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8.
[2]呂鑫祥.臺灣技職教育發展歷程的探析[J].機械職業教育,2010(9):3-5
[3]苗靜.臺灣地區技職教育體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8.
[4]苗靜.臺灣地區技職教育體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11.
[5]苗靜.臺灣地區技職教育體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12.
[6]苗靜.臺灣地區技職教育體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15.
[7]姚加惠.略論臺灣地區各級各類高等教育的銜接與溝通[J].集美大學學報,2009(2):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