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龍+王曉嵐+張金恩+楊文治 鐘傳華

關鍵詞:加味托里定痛散;混合痔;術后疼痛
中圖分類號:R26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2-0038-01
目前混合痔術后暫不能達到完全無痛的目的,且各種止痛方法都有一定的不足,所以研發(fā)一種止痛效果良好而不良反應少的口服藥物仍有必要,也符合如今提倡的“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用藥指導原則。混合痔術后的疼痛主要因金刃所傷導致,臨床表現(xiàn)以氣滯血瘀證候為主。故本次研究觀察加味托里定痛散對混合痔術后氣滯血瘀型患者的鎮(zhèn)痛效果,臨床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將符合入選標準的72例混合痔患者隨機分為2組,8例患者脫落退出,均采用混合痔外剝內(nèi)扎術治療。治療組33例,術后口服加味托里定痛散,對照組31例,術后口服元胡止痛滴丸。2組間性別、年齡、病程、混合痔內(nèi)痔部分分期、痔核切除顆數(shù)、精神狀況等一般情況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于術后返回病床后4 h開始口服相應藥物治療至術后第7 d結束。治療組:口服加味托里定痛散(當歸身12 g,熟地黃12 g,制乳香6 g,制沒藥6 g,川芎10 g,白芍15 g,肉桂6 g,罌粟殼9 g,丹參15 g,三七粉6 g),制乳香、制沒藥需紗布包煎,早中晚進食后溫服,服藥時將三七粉分次兌服。對照組:口服元胡止痛滴丸,早中晚進食后,以溫開水送服,每次20丸,每日3次。2組患者其余常規(guī)治療處理保持一致。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
觀察術后7 d 2組患者疼痛和術后疼痛出現(xiàn)的時間。進行疼痛評分需在患者換藥前,并記錄術前、術后6 h、術后12 h、術后第1 d、術后第3 d、術后第5 d、術后第7 d和第一次排便時的評分值。而記錄術后疼痛出現(xiàn)的時間,為手術開始到術后首次疼痛發(fā)生的時長。并記錄服藥前后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檢測指標及不良反應情況。臨床觀察結束后搜集觀察表等資料,各項數(shù)據(jù)做相關統(tǒng)計學分析。
疼痛評分方法: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1],即使用一條長10 cm的游動標尺,劃分為10個刻度,“0”分端表示無痛,“10”分端表示難以耐受的最劇烈疼痛。評分時將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讓病人在尺的背面標出最能代表自己當前疼痛程度的位置,然后讀取疼痛程度的分值。其中“0≤VAS分值≤2”表示疼痛較輕;“2 4 治療結果 見表1~2。 5 討論 加味托里定痛散的組方藥物為托里定痛散原方藥物(粟殼、歸身、熟地、乳香、沒藥、川芎、白芍、肉桂)基礎上加入丹參、三七。托里定痛散原方出自《外科正宗》卷一,后亦被《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二收入。原方主治癰疽潰后,血虛疼痛不可忍。方中粟殼,能止多種疼痛,效果堪稱優(yōu)良。當歸、熟地、川芎、白芍為四物湯成分,是中醫(yī)補血活血止痛的經(jīng)典藥方。丹參與方中乳香、沒藥、當歸乃活絡效靈丹,為張錫純治療瘀血阻滯之痛癥的名方。三七,能止血、散血、定痛,以防方中活血藥過多而有誘導出血之可能。因此,加味托里定痛散運用于混合痔術后鎮(zhèn)痛,共奏止痛之妙。 參考文獻: [1]Wewers ME,Lowe NK.A critical review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s in the measurerment of clinical phenomena[J].Res Nurs Health,1990,13(4):22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