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禾


“搶救民間遺珍,也是企業自身的文化修道。”在潮宏基人的不懈努力下,首飾博物館閃亮開幕。
四月春暖花開,面朝大海的潮宏基首飾博物館也在眾多期待中開館迎賓。
占地2200平方米的博物館共分兩層,藏品以漢族貴金屬傳統首飾為主體。一樓為風雨橋展區和漢族展區,二樓是少數民族展區、現代飾品展區和企業產品展區。目前潮宏基首飾博物館從全國各地收集藏品共計3000余件。其中漢族飾品占藏品件數的5成以上,少數民族的主要有苗族、水族、蒙古族、藏族等,藏品中除大型展示套件外,主要集中在大量的銀質掛鎖、簪釵發飾等。無論其形制造型、工藝文化,還是藏品背后的故事,無不讓觀者嘆為觀止!
對文化瑰寶拾遺和招魂
在世界范圍內,珠寶首飾文化被廣泛地展示和發掘,像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早在100多年前就建立了各種類型的專業珠寶首飾博物館,充分展示其歷史文化資源。
中國珠寶玉石文化有更悠久的傳統,但對其展示和發掘卻相對較晚。之前在國內各博物館中,珠寶首飾大多作為藏品的一個部分,陳列在綜合博物館內,唯一的首飾博物館在國內罕見。但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帶動了收藏的迅猛發展,各地開始出現專門的首飾博物館。
區別于南京博物館以玉文化為主,海南博物館以珍珠文化為主,潮宏基首飾博物館則主打金屬和鑲嵌。
在金屬材質方面,潮宏基之所以致力于極其低調不算主流的銀飾收藏,是因為在公司總裁廖創賓眼里,作為有著悠久白銀使用史的中國,“我們對白銀太熟悉了,那些長輩遺留下來的老銀飾品,雖然表面看似陳舊乃至斑痕累累,但它們鐫刻著歷史,訴說著家族的過去。可惜銀飾至今在眾多收藏品行列中,仍處于默默無聞的地位,這對于悠久歷史的銀飾而言無疑是極大的悲哀。”
而在鑲嵌方面,潮宏基首飾博物館專門建立了花絲鑲嵌工作室進行創作研究與傳承保護。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是“花絲”和“鑲嵌”兩種制作技藝的結合,是中國傳統的宮廷藝術,被稱為“燕京八絕”之一,其工藝復雜而且繁瑣,大的工藝就分掐、填、攢、焊、堆、壘、織、編8種技藝。一件優秀的花絲鑲嵌作品不是一個人能制作出來的,需要每道工序上工藝師的水平都很高,由于用料價值昂貴和制作工藝復雜費時,花絲鑲嵌幾千年來一直是皇家珠寶的御用技藝。
花絲鑲嵌早在春秋時期就已有雛形,在經歷了明清兩朝的迭起興旺,后又因侵略者的掠奪、戰爭動蕩和文革沖擊,幾近消失。由于花絲鑲嵌的工藝極依賴手工技巧和經驗,培養一名師傅的時間短則十幾年長則幾十年,許多年輕學徒都望而卻步,花絲鑲嵌也逐漸陷入失傳的境地。
如今,這項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藝瀕臨滅絕,全國會花絲鑲嵌手藝的人只剩下100多位,大多是年紀已高、收山退隱的老人。在如此艱難的客觀條件下,館長周臻并沒有放棄,她“三顧茅廬”聘請花絲鑲嵌的老師傅,通過不斷地努力,工作室終于建立并順利運作。
作為第一家走進巴塞爾珠寶展的中國珠寶品牌,潮宏基一直致力于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珠寶設計。為保護中華民族傳統工藝,弘揚東方珠寶飾品文化,潮宏基本著發展中國現代珠寶飾品行業為己任,以“保護、傳承、修道”的理念,斥巨資興建珠寶首飾博物館,并重點收藏中國傳統銀飾,通過幾乎瀕臨失傳的工藝展現在世人面前,讓世人去感受傳統首飾的精巧,領略中華民族、特別是中國婦女曾獨有的風姿和遺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