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淦,張先元,曹 梔,董 滟
(1.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75)
?
特發性肺纖維化與肺痹、肺萎關系淺析
楊 淦1,張先元1,曹 梔1,董 滟2*
(1.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75)
西醫臨床對特發性肺纖維化尚無特效療法,且副作用較大,祖國醫學中雖無與之相對應的病名,但多歸為“肺萎”“肺痹”范疇。中醫藥在預防和治療肺纖維化疾病方面有著廣闊前景,結合特發性肺纖維化的臨床分期及其與肺痹、肺萎的異同探究三者之間的關系。
特發性肺纖維化;肺痹;肺萎
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1]是以彌漫性肺泡炎、肺泡單位結構紊亂和肺纖維化為特征性病變的進行性間質性肺炎。該病原因不明,多發于成人,病變局限于肺,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逐漸加重,并伴有刺激性干咳、體力衰弱、食欲減退、消瘦等癥狀,病情進一步發展,可最終導致心、肺功能衰竭,預后不良。最新臨床治療指南指出,除肺移植外,沒有研究證實哪一種藥物能有效治療該病。目前西醫治療仍以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為主,但效果不理想,且長期使用會產生較多副作用,患者依從性較差,可增加繼發感染、呼吸衰竭的風險。近年來,一些動物臨床研究指出中醫藥在治療和預防肺纖維化方面有一定作用。祖國醫學中并無與IPF相對應的病名,且至今對其沒有統一的認識,但根據其臨床癥狀及表現多將其歸為“咳嗽”“肺脹”“肺萎”“肺痹”及“痰飲”等范疇。筆者現針對“肺痹”“肺萎”與IPF的關系談談自己的認識。
肺痹的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肺絡瘀阻、肺氣不通,多由實邪痹肺而致,而肺萎的病機特點為肺氣及津液虛損,肺氣虛弱,津氣耗傷,肺失于濡養,以致肺葉枯萎。前者本虛標實,以邪實為主,而后者以本虛為主,均反映出該病不同時期的發病特點。結合IPF的臨床表現,筆者認為“肺痹”相當于IPF的急性加重期,而“肺萎”相當于IPF的緩解期。
2.1 中醫與肺痹
肺痹的病名首見于中醫經典著作《內經》中,在《素問·玉機真臟論》以及《素問·痹論》當中有著這樣的敘述:“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等。然而祖國醫學中并沒有對肺痹進行系統化的歸納與概括,其多散見在歷代醫家的著述中,多作為一些證候、病機和治法方藥出現。直到清代著名醫家葉天士,才對肺痹形成了較前人相對系統的認識,并提出了“絡以辛泄”的觀點。歷代醫家所述都是以《內經》中所論述的病因病機為基礎的,因此筆者針對《內經》中關于肺痹的論述談談自己的認識。肺痹在《內經》中的主要論述是在《素問·痹論》中的五藏痹,肺痹的發生不但有風寒濕邪的外因,還有肺臟內傷的發病基礎,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是這個道理。肺痹的形成其一是由于皮痹久病不愈,再感外邪,邪內舍于肺,發為肺痹;其二是肺臟會在其所相應的秋季感受風寒濕邪,如原文“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以秋遇此者為皮痹”;其三是痹傳于肺的內在病理基礎,即肺精先傷。因為肺臟所藏之神躁擾妄動,必然會招致所藏之陰精,消損耗傷,也會使其相應的皮痹之邪內傳舍之,而成肺痹;其四是營衛失常,營衛之氣是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營衛失調必然導致五臟受損,從而發為肺痹。后世醫家多是在此基礎上對肺痹提出了諸多觀點,但總結起來肺痹的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以實邪為主,肺腎兩虛,肺絡瘀阻,氣血不通。
2.2 肺痹與IPF的關系
如前所述,肺痹相當于IPF的急性加重期。首先從臨床表現上看,IPF最典型的臨床表現是呼吸困難,并且以進行性呼吸困難為主,且患者大多伴有肌表和關節改變,這些都與《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的描述一致,即肺痹初起都可能有惡風寒的一些癥狀。同時,IPF急性加重期常伴有發熱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癥狀,還有乏力、發紺等低氧血癥狀。而肺痹為外邪襲肺、閉阻肺氣的宣降,衛氣失宣則發熱,宣降失常則咳嗽氣急、胸悶、喘等,邪氣傷正則乏力,正不勝邪則呼吸困難進行性加重,不能助心行血則發紺,兩者有著相似之處;其次有學者[3]認為,從IPF的發病機制出發,引起肺間質纖維化病變的一個主要因素為免疫細胞介質分泌,這與肺痹的病理改變存在許多相似之處,兩者都是由免疫細胞釋放一系列炎性介質引起的疾病。中醫理論認為風濕病,特別伴關節損害者,稱為“痹”,因此將該病歸屬為肺痹;最后從IPF患者肺功能表現來看,其存在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和彌散功能障礙,這一特征表現與肺痹“氣機痹塞不通”的狀態極為相似。因此,筆者認為肺痹相當于IPF的急性加重期。
3.1 中醫與肺萎
肺痿[4]是指因肺氣虛弱,無力主氣布散津液,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癥的一種疾病。肺痿病名首見于張仲景《金匱要略》中“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千金要方·肺萎門》明確提出該病分為熱在上焦和肺中虛冷,認為“肺萎雖有寒熱之分,從無實熱之例”。清·李用粹簡要系統地歸納了該病: “久嗽肺虛,寒熱往來,皮毛枯燥,聲音不清或嗽血線,口中有濁唾涎沫,脈數而虛,為肺萎之病。因津液重亡,火炎金燥,如草木亢旱而枝葉萎落也”。該病病因可分久病損肺和誤治傷津兩個方面,發病總有肺虛,津氣大傷,失于濡養,以致肺葉枯萎,治療以補肺生津為原則。
3.2 肺萎與IPF的關系
肺萎可被認為是IPF的緩解期,首先從肺功能及形態上看,中晚期IPF患者的肺活量及肺總量較之前明顯減少,這是由于肺體積縮小導致肺功能急劇下降,這與“肺痿”的肺葉萎弱不用之相吻合;其次在病機上,肺氣虛弱、津氣耗傷、肺絡失于濡養以致肺葉枯萎是肺痿的病機特點。IPF本屬津氣不足,病程日久,肺病及腎,導致肺腎兩虛,久則氣血不足,不能濡養肺絡,以致肺葉枯萎不榮。其三在臨床表現上,IPF病程日久,遷延不愈,到中晚期雙肺呈蜂窩狀,嚴重者可出現毀損肺,同時由于肺形態的改變導致雙肺通、換氣功能嚴重受損,病情危重,大多預后不良。這與肺萎的肺葉失于濡養,痿弱不用,咳喘少氣,病情纏綿反復難愈的特點十分相似,由此可知肺萎相當于IPF的緩解期 。
最新版臨床指南雖然在治療上強烈推薦氧療及肺移植,但目前臨床仍多采用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肺纖維化疾病,其不良反應不容小覷,患者難以堅持,依從性差。中醫治療能有效改善肺纖維化臨床癥狀,延緩疾病進展,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筆者根據IPF的臨床分期以及臨床特點探討其與中醫中“肺萎”“肺痹”的關系,以期為其臨床治療提供一些新思路。然而在臨床上疾病病情皆十分復雜,變化多端,不能單純對號入座,還應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中醫與西醫相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1] 蔡后榮.2011年特發性肺纖維化診斷和治療循證新指南解讀[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1,10(4):313-316.
[2] 王洪圖.內經講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94-197.
[3] 董梅.特發性肺纖維化中醫藥研究進展[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3,36(2):111-112.
[4] 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19-123.
(責任編輯:尹晨茹)
2014-09-25
楊淦(1988-),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呼吸科老年病。
董滟(1961-),女,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治療呼吸科疾病。
R256.1
A
1673-2197(2015)02-0052-02
10.11954/ytctyy.2015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