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佩玉,王鴻度
(瀘州醫學院 中西醫結合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
?
針灸治療帶狀皰疹研究現狀
易佩玉,王鴻度*
(瀘州醫學院 中西醫結合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
整理總結近8年來針灸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文獻,并對文獻進行回顧、歸納及分類,評價不同針灸方法對帶狀皰疹的治療效果。以期為針灸臨床治療帶狀皰疹提供思路、依據。
帶狀皰疹;針灸;蛇串瘡;纏腰火丹;綜述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神經性皮膚病,屬于祖國醫學“纏腰火丹”“蛇串瘡”“蜘蛛瘡”等范疇。發病機制多為“濕、熱、瘀、毒”,肝郁化火、脾虛濕蘊、氣滯血瘀,致使皮膚局部火毒、濕毒壅盛、氣血瘀滯不通。針灸治療可以引熱解毒、消腫止痛、健脾利濕、助陽行氣、活血祛癖,在緩解疼痛、促進皰疹干涸吸收、縮短病程、降低后遺神經痛發生率等方面具有其獨特優勢和良好療效。針灸治療帶狀皰疹方法豐富,如刺絡拔罐、圍刺、電針、火針、穴位注射等。現將近年來針灸治療帶狀皰疹文獻研究整理如下。
刺絡拔罐是用三棱針、梅花針等針具刺破淺表皮膚組織,再在施術部位加拔火罐使達到一定出血量的治療方法。刺絡拔罐具有活血消腫、疏通經絡、祛瘀生新的功效,是治療帶狀皰疹常用且收效較快的方法。
田浩[1]研究表明刺血拔罐可以明顯降低PHN患者血清P物質(即SP,一種神經肽,是公認的疼痛發生的重要參與物質)的含量,治療組總有效率達100%,愈顯率為87.50%。歐陽頎[2]采用刺絡拔罐療法聯合紫外線照射治療帶狀皰疹,對照組采用阿昔洛韋等西藥治療。觀察組痊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76.9%、90.8%,對照組為38.5%、66.2%;觀察組后遺神經痛發生率、皰疹止痛、止皰、結痂及痊愈時間均低于對照組。何新偉[3]采用圍刺加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0%。李力[4]采用刺絡拔罐放血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對比單純普通針刺治療。30天后VAS評分放血療法組為(6.31±1.51),對照組為(7.20±1.32)。
近年電針運用于治療帶狀皰疹十分普遍。電針法是毫針刺入腧穴得氣后,用電針儀輸出脈沖電流,通過毫針作用于人體經絡腧穴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電針用于帶狀皰疹可以止痛、鎮靜、促進代謝和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消除炎癥水腫等。從近年的文獻可以看出電針治療帶狀皰疹,多選穴皰疹相應節段夾脊穴以及阿是穴,波形以疏密波為主,頻率多在2~100Hz,2~5mA。
周利[5]采用電針夾脊穴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66例,治愈46例,好轉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2%。劉銀妮[6]采用電針夾脊穴配合刺絡拔罐法治療,結果治療組愈顯率為93.5%,對照組愈顯率為72.7%。鄒燃[7]用電針夾脊結合圍刺治療治療組患者,對照組患者口服卡馬西平、維生素B1、維生素B12。結果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VAS評分治療組為(3.27±1.48),對照組為(6.08±1.55);焦慮HAMA評分治療組為(4.57±0.28),對照組為(10.37±0.15)。熊國才[8]采用電針結合激光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對照組患者只用電針療法。治療10天后,治療組平均止痛時間為(3.55±0.51)天、皰疹結痂時間為(4.79±0.86)天,少于對照組的(6.66±0.78)天、(7.16±0.94)天。
穴位注射又稱水針,是選用相應中藥或西藥注射液注射入人體相關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具有針刺與藥物雙重刺激的作用,藥物可沿經絡直達病處,加快藥物吸收,以達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平衡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起效快、療效顯著,臨床選穴常用華佗夾脊穴以及辨證取穴相應腧穴。
李福[9]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進行痛點穴位注射,并采用阿昔洛韋靜滴,配以超短波治療80例患者,有效率為85%。周維鴻[10]運用丹參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并聯合復方倍他米松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注射選穴皰疹相應神經節段夾脊穴以及阿是穴,治療3周后,患者疼痛評分分值明顯下降,治愈率達64.00%。李娟紅[11]采用夾脊穴直刺配合臭氧穴位注射治療急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總有效率為76.0%。邊芳[12]根據皰疹發病部位采用穴位分點注射混懸液(復方倍他米松+維生素B12注射液+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治療,總有效率為86.18%,治療后患者血清中IL-6,IL-10水平顯著降低。黃麗強[13]采用針刺相應夾脊穴合甲鈷胺穴位注射;對照組采用單純針刺相應夾脊穴,VAS評分。結果治療組疼痛緩解程度優于對照組;半年后隨訪,治療組復發率為9.5%,對照組為30.0%。
火針,古稱“燔針”,火針刺法稱為“焠刺”。火針對局部皮膚輕微燙傷,溫熱作用持續,能促進局部組織新陳代謝、改善微循環,促使神經修復,以達疼痛緩解的作用。火針用于帶狀皰疹的治療,具有開門祛邪、破瘀通絡、以熱引熱的作用,可直接速效地將瘀滯于經絡的濕熱火毒祛除。
黃石璽[14]用毫火針(即將普通毫針用酒精燈燒至發紅)在局部阿是穴處行點刺,再行溫和灸15min。50例患者中痊愈26例,總有效率為94.0%。樊玉華[15]改良火針(同黃石璽的毫火針制法)配合皰疹部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患者39例,好轉24例,無效5例,痊愈率為57.4%,有效率為92.6%。張戈[16]應用火針圍刺皰疹周圍皮膚,加患處分散型穴位注射;對照組采用單純電針和放血拔罐治療。結果患者血中WBC、NEUT、MONO三項指標檢測均有改善;觀察組顯愈率為96.7%,對照組為93.3%;止痛、止皰時間、結癡時間、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李澤林[17]予以治療組患者火針加穴位注射,對照組患者予以西藥甲鉆胺片、洛芬待因片和維生素B1片口服。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0%,優于對照組的75.0%。張桂波[18]運用火針與圍刺配合拔罐法治療帶狀皰疹,對照組口服阿昔洛韋片、維生素B2。結果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69.0%、100.0%,對照組分別為34.9%、79.1%;患者止痛、止皰、結痂及痊愈時間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1月后隨訪,治療組患者無復發情況,對照組后遺神經痛發生率為23.2%。
在查閱有關針灸治療帶狀皰疹的文獻中,運用單一治療方法的較少,多數是兩種或以上治療方法綜合使用。多種治療方法的聯合使用,能綜合各療法的優勢,提高療效。
曹占花[19]運用火針結合圍刺、電針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80例。在阿是穴進行火針與圍刺,于夾脊穴、支溝穴、后溪穴采用電針,結果顯效76例,有效率達95%。劉佳[20]對鋪棉灸組患者采用鋪棉灸合圍刺、電針治療,叩刺拔罐組患者采用叩刺拔罐合圍刺、電針治療,西藥組患者口服西藥鹽酸伐昔洛韋、維生素B1。結果顯示,在VAS評分、疼痛持續時間、即刻鎮痛時效、疼痛強度、疼痛緩解程度、后遺神經痛發生率上,鋪面灸組均優于其他兩組。周艷明[21]將患者隨機分為針藥組、針灸組、中藥組。針藥組患者服柴胡疏肝散與活絡效靈丹加減,并辨證選穴;針灸組患者針灸選穴同針藥組,并口服維生素B1、B6,肌注維生素B12;中藥組患者服藥同針藥組,并配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利多卡因。結果針藥組總有效率為91.2%,針灸組總有效率為71.70%,中藥組總有效率為53.5%。薛愧玲[22]將梅花針、艾灸、穴位注射3種療法相結合運用治療PHN48例患者,治愈36例,占75 %;顯效7例,占15%;有效4例,占8%;無效1例,占2%,總有效率為98%。萇麗靜[23]采用圍刺、刺絡拔罐、火針合TDP治療帶狀皰疹患者39例,痊愈38例,好轉1例,有效率為100%。喬榮斌[24]采用電針夾脊穴配合阿是穴叩刺拔罐,對照組只采取電針治療。3個月后疼痛強度,治療組低于對照組;陣痛時效,DQOLS評分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
梁修深[25]采用賀氏針灸三通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三通”即微通法、溫通法、強通法。微通法:毫針刺法,主穴肺俞、肝俞、膽俞、脾俞、太沖并配阿是穴。溫通法:以火針療法為主,取穴同微通法。強通法:放血療法,選穴以阿是穴為主。對照口服西藥阿米替林、消炎痛、西咪替丁、多塞平、甲潑尼龍片、顱痛定。三通組顯愈率為94%,西藥組為76%。
除上述常用的治療帶狀皰疹的方法外,文獻中也不乏各種其他臨床較少使用的療法。這些特殊療法效果明顯,豐富了帶狀皰疹的治療手段。
吳波[26]運用耳穴合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并采用常規西藥治療。耳穴選神門、內分泌、皮質下、肝、膽、肺及相應病變部位所對應的耳穴。并選足三里、內關、曲池、太沖進行穴位VitB12注射。結果痊愈率為60.0%,愈顯率為83.3%。劉悅[27]采用阿是穴浮針(毫針快速平刺,透皮后將針身平貼皮下順經進針直至針柄)聯合穴位注射復方香丹注射、利多卡因注射液、VitB1,總有效率為97.5%。左甲[28]以鋪棉灸療法為主治療帶狀皰疹,鋪棉灸療組總有效率為92.9%,西藥組為91.2%。而視覺模擬評分、疼痛持續時間、30日后后遺神經痛發生率均優于西藥組。田雪秋[29]采用循經火療配合中藥外敷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60例,治愈45例,好轉1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1.7%。張璟宏[30]運用針灸聯合微波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并口服維生素B1、B6。治愈率為49.1%、顯效率為33.3%、無效率為3.5%、總有效率為96.5%。
綜上所述,各針灸方法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療效確切,優勢顯著。針灸方法方便簡潔,豐富多樣,針刺、艾灸為主要常用方法,民間特色療法療效佳。目前使用較多的是圍刺、刺絡拔罐、電針、穴位注射、火針等。綜合使用多種療法的文獻較多,單一療法的較少。取穴規律以皰疹相應華佗夾脊穴、皮損部阿是穴為主,并配合辨證取穴。綜合文獻結果可以看出,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可明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疼痛緩解時間短,皰疹結痂時間快,VAS評分減低明顯,睡眠質量能得到有效改善,后遺神經痛發生率低,各綜合情況均能得到有效改善。針灸治療帶狀皰疹療程短、療效高、副作用少,總有效率、治愈率高。
文獻中,以臨床療效觀察報道為主,機制研究較少且多處于較低水平,療效標準不完全統一,研究方法不甚嚴謹,隨機對照的多中心研究少,故使療效評價不甚客觀。在各針灸方法的運用中各種刺激量變化大、不統一。總體研究客觀性差,規范性、科學性較低。今后,當選擇更加科學的設計方案,統一治療參數,規范療效評價,使治療方案得以優化,讓中醫針灸治療帶狀皰疹的研究更加完善。
[1] 田浩,田永靜,王兵,等.刺血拔罐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血清P物質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3,33(8):678-681.
[2] 歐陽頎,魏智鈞,侯艷麗.刺血療法聯合紫外線照射治療帶狀皰疹[J].中國針灸,2009,29(4):285-288.
[3] 何新偉.針灸與拔罐聯合治療帶狀皰疹20例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9):185-186.
[4] 李力.刺絡拔罐放血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22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20):41-41.
[5] 周利,張紅星.電針夾脊穴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66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1):21-22.
[6] 劉銀妮.電針夾脊穴配合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9):523-525.
[7] 鄒燃.電針夾脊穴配合圍刺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7):1109-1110.
[8] 熊國才.電針結合激光療法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7):106.
[9] 李福.超短波并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J].中國康復,2007,22(3):203.
[10] 周維鴻.丹參注射液穴位注射聯合復方倍他米松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25例[J].中國中醫急癥,2007,16(9):1145-1146.
[11] 李娟紅.夾脊穴直刺配合臭氧穴位注射治療急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8(4):371-374.
[12] 邊芳.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療效觀察及對血清中IL-6與IL-10水平的影響[J].甘肅醫藥,2014,33(3):175-177.
[13] 黃麗強.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2):110-111.
[14] 黃石璽.毫火針配合溫和灸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14,34(3):225-229.
[15] 樊玉華.改良火針配合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4,20(3):525-526.
[16] 張戈.圍刺火針配合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6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4):31-33.
[17] 李澤林.火針加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觀察[J].中醫藥導刊,2013,19(6):63-648.
[18] 張桂波.火針為主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5):430-440.
[19] 曹占花.不同針灸方法對帶狀皰疹急性期療效比較[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6):3641-3642.
[20] 劉佳.鋪棉灸療法治療帶狀皰疹隨機對照試驗的臨床療效評價[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09.
[21] 周艷明.中藥配合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68例臨床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35):35-36.
[22] 薛愧玲.梅花針結合艾灸及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觀察[J].中醫學報,2010,25(149):783-784.
[23] 萇麗靜.圍刺、刺絡拔罐合TDP治療帶狀皰疹39例[J].現代中醫藥,2013,33(2):32-34.
[24] 喬榮斌.電針結合叩刺拔罐治療帶狀疙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3.
[25] 梁深修.賀氏針灸三通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刊,2013,15(11):1923-1924.
[26] 吳波.耳穴貼壓合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J].中國針灸,2007,11(27):807-809.
[27] 劉悅,楊海濤,陸彥青.浮針配合穴位注射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鎮痛研究[C].廣東省針灸學會第十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2010.
[28] 左甲.鋪棉灸療法緩解帶狀皰疹疼痛的臨床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2013,30(5):654-657.
[29] 田雪秋.采用循經火療配合中藥外敷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60例[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9,21(3):56-57.
[30] 張璟宏.針灸聯合微波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6):487-488.
(責任編輯:魏 曉)
2014-12-10
易佩玉(1988-),女,瀘州醫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針灸治療學。
王鴻度(1956-),男,瀘州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針灸治療骨骼肌系統疾病。
R245;R752.1+2
A
1673-2197(2015)07-0044-03
10.11954/ytctyy.201507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