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倩


現在,全國稍微成熟一些的手工培訓學校都沒有許下培養一個未來藝術家的承諾,他們注重的是為孩子提供一個玩藝術的寬松環境。
“××手工藝培訓,幫你培養一個未來藝術家?!?/p>
十幾年前,這種功利性十足的廣告語是一些少兒手工藝培訓機構常用的??墒乾F在,全國稍微成熟一點的少兒手工藝培訓學校都沒有了這樣的“宏偉目標”,它們都在說:“孩子來我們這里,就是來玩的?!弊尲议L掏錢送孩子去學校玩,這不是要逆天嗎?
當新一代70后、80后家長還是孩子的時候,他們去培訓機構學手工藝,要么是求一種生存手段,要么是找一把能打開藝術殿堂的鑰匙?,F在,社會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生存途徑、更豐富的生活方式,且在工業文明的劇烈沖擊下,許多手工藝品類都在沒落,把學手工藝當做謀生手段,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在整個70后、80后的教育經歷中,幾乎沒有手工藝這門“高大上”的課程,自己沒有體驗,如果有經濟條件,為何不給下一代補補課?再則,教育改革搞了幾十年,中國的學校教育仍然是一板一眼的“應試教育”模式,讓孩子去培訓學校自由自在地玩一把藝術,是一件多么美好而有意義的事情。
正因為如此,來自美國的貝爾機器人培訓打出的口號是“培養孩子未來的生存力”;來自臺灣的番茄田藝術說“讓孩子在藝術氛圍中發現自己”;來自成都的童顏童語說“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的美感”……看,幾乎沒有一個手工藝培訓機構要把小孩培養成藝術家。
今年,二胎政策放開,再過幾年,兒童人口數量也許會出現一個增長高峰期,這也給兒童手工藝培訓市場帶來不少商機。
機構名稱:貝爾機器人聯盟
特 色:用樂高塊結合vex設備做教具,充分尊重孩子的創意,并幫助孩子去實現。
歷 史:從美國引入中國5年
會飛的樂高仙女
五顏六色的樂高塊散落一地,7歲的小女孩楊潔坐在地上,用樂高塊搭建了一個人形。她左拆拆、右裝裝,最后很認真地對坐在她身旁的老師說:“看,我做了一個小仙女。”老師仔仔細細地看了看她的作品,并投以贊許的目光,然后問她:“你希望小仙女能做什么動作?”小女孩回答:“我說‘飛吧,她背上的翅膀就能動?!崩蠋熀苌衩氐貛退惭b了兩個部件,然后鼓勵楊潔說“飛吧”。奇跡出現了,樂高小人背后的“翅膀”真的扇動起來了。
這一幕是“貝爾機器人”課堂中最平常的一幕。學生拿著五顏六色的樂高塊搭建心中想要的造型,可以是一個小人、一棟摩天大樓、一頭大象、一條魚、一只老虎……當然,如果學生沒有很好的設計方案,在老師的啟發下,他仍然沒有主意,還可以參照搭建手冊設計。如果他希望機器人能動起來或者發聲,可以裝上聲控傳感器、光敏感傳感器、超聲波傳感器等vex設備來實現。
能把看似毫無聯系的色塊搭建成自己親手設計的造型,還能讓它執行自己的命令,這不是科學家才能做到的事情嗎?一個5歲以上的孩子就能做到,這不是奇跡嗎?“因為這一點,我的孩子來了就被樂高迷住了?!薄柏悹枡C器人”某學員家長李某說。
教具本身的新奇、有趣能讓孩子玩得歡天喜地,可終有厭煩的一天,為了防止這種情緒產生,“貝爾機器人”還引入了競賽機制和活動。每年他們都會舉辦樂高拼裝賽、中國機器人籃球競技賽、樂高機器人動漫秀等活動。當你看到自己親手制作的機器人在籃球場上代表你廝殺,你是否會感到熱血沸騰呢?當世界著名畫家梵高的作品也被制作成樂高展現在你面前,你是否會目瞪口呆?當你喜歡的樂高機器人在你面前跳起動感十足的舞蹈,你是不是也躍躍欲試?
據貝爾機器人大中華區總裁王作冰介紹,貝爾機器人來自美國,課程由北美兒童大學聯合會和美國兒童創造力實驗室共同研發。他們用高科技和動手相結合,成為一種典型的樂高教育解決方案,被評為樂高教育最佳實踐機構。貝爾引入中國已有5年時間,目前在全國30多個城市已擁有校區。
進入中國后,許多校區加入了一些特色化元素。走進重慶校區的咨詢室,占據兩面墻壁的書架上排滿了文件夾。翻開一本標注為“梁曉曦”的文件夾,上面仔細地記錄了梁曉曦上每一節課的突出表現,包括用圖片記錄上課時的有趣細節。一個簡單的文件夾,成了記錄孩子成長最直觀、最鮮活的紀念冊,足見課程管理者的用心和功力。“這些記錄工作做起來特別瑣碎,也有倦怠的時候,不過家長認可,我們就覺得值了!”貝爾的教員劉某說。
另外,仿真親子秀節目《爸爸去哪兒》這兩年格外火爆,貝爾機器人借助節目熱潮,也組織了幾場戶外生存體驗活動——《爸爸去哪兒》,會員們參與十分踴躍,有多位爸爸表示:“真沒有想到,在那么艱苦的環境下,孩子還有那么堅強的一面!”
機構名稱:番茄田藝術
特 色:用主題式教育方式,充分激發孩子的藝術創作潛力,并為孩子提供足夠自由的創作氛圍。
歷 史:從中國臺灣引入大陸10年
在番茄田里玩藝術
如果你偶然碰到番茄田藝術的課堂,你可能會覺得那里的老師有點不負責任。因為番茄田作為一個教孩子畫畫和立體雕塑的藝術培訓機構,卻沒有一個老師教孩子畫畫或者雕塑的技巧,更沒有老師在旁邊示范??墒?,番茄田自2004年從臺灣地區引入大陸地區,已發展壯大了10年,如今已遍布全國,甚至在五線城市也能見到它們。很明顯,番茄田還是很吸引孩子的。
番茄田的資深老師徐英說,孩子們喜歡到這里來,多半是因為這里像一個自由自在的家。他們穿著罩衣,拿著顏料或陶土,任意而為。弄臟了衣服,也不會有人責備;弄花了小臉,也不用擔心被笑話。
當然,番茄田的課堂也是生趣盎然的。為了上一節記憶深刻的冰淇淋主題課,老師會買來各種各樣的冰淇淋,孩子們吃著冰淇淋,感受著每一種冰淇淋的形狀、顏色、口味的細微差別。隨后,用陶土把心中所理解的冰淇淋做出來。一直到作品燒制環節,老師才會提供幫助。
番茄田某校區校長山姆介紹,孩子們來番茄田就是玩藝術的,只為養成創造性思考的習慣,并不為將來當藝術家做準備。這種教育理念得到了許多家長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有些美術教育行業內的家長也把小孩送到這里來玩。鳳鳴山小學的美術老師陳某表示,自己所受的美術教育就是一味地模仿老師畫和做,沒有自己的思考,而番茄田是讓孩子動腦子,尋找自己內心真實想表達的東西。所以她不想用自己的模式去影響孩子,要讓孩子去番茄田自由地玩藝術。
現在的番茄田課程已經自成體系,一共有576個主題的成熟課程模板,只需要在上海總部集中培訓,就能直接把番茄田復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