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曄
編者按:
從2002年《悲慘世界》至今,我們接觸音樂劇的歷史已經進入第12個年頭。從一無所知到能推出原創的中國音樂劇,實現了相當大的跨越,也說明了音樂劇對觀眾乃至業內人士的強大吸引力。可毫無疑問,我們在音樂劇領域的創作和制作的專業化水平,遠不及國外,尤其是以倫敦西區(West End)和百老匯(Broadway)為代表的音樂劇產業已達到的水準。
2014年,我們邀請上海音樂劇的業內人士和“愛音客”的音樂劇發燒友們來講講他們在音樂劇引進和交流中的一些親身經歷,介紹國外音樂劇領域一系列經典劇目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市場現象的剖析,來為我們本土音樂劇的發展,提供啟示,尋找我們存在的“癥結”。
目前為止,在中國內地舞臺上連續上演時間最長的國外音樂劇是2006年夏季風靡滬上的迪士尼(Disney)音樂劇《獅子王》(The Lion King)。而在該劇背后成功的“文化傳播”,值得我們關注和借鑒。
要知道在音樂劇史上,全部以動物為角色的,迄今為止也就兩部,一部是《貓》(Cats),另一部就是《獅子王》。全部動物角色的戲,遇到的一個比較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在舞臺上把動物形象做得令人信服,同時又不會讓觀眾先入為主地把劇目當作一部童話演出看待。韋伯的《貓》,因為講的就是一群貓的故事,而且原著是英國詩人艾略特(T.S.Elliot)的詩,所以歐美觀眾還不容易被“誤導”。而中國觀眾則不具這個“優勢”,以至于當上海大劇院在開演前數月啟動宣傳時,迪士尼戲劇制作公司還鄭重其事地發文提醒說盡量不要在宣傳里提動畫片原作,因為他們了解到迪士尼動畫片原作在中國觀眾心目中,就是一部“童話片”,可他們對劇目的定位,則是可以供全年齡范圍(All Age)的家庭戲(Family Show)。
不過迪士尼抓住了一個重要環節,使得這個問題迎刃而解:他們不是簡單地把《獅子王》照搬上舞臺了事,而是通過引入非洲文化元素,巧妙地提升了整部劇的形象,脫離了簡單的“童話寓言”劇的地位,甚至跨越了國界語種的隔閡。而這些元素不但是非洲文化的一次有力傳播,也是美國文化與非洲文化的巧妙結合。
音樂劇的特色,就是音樂表演成為其主要表現手段。這部將背景設定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故事,除了由英國著名的流行音樂作曲家埃爾頓·約翰爵士(Sir Elton John)和負有盛名的詞作者蒂姆·萊斯爵士(Sir Tim Rice)創作了主要歌曲,如《生生不息》(Circle of Life)以及《今夜你是否感受到愛》(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以及美國影視作曲大師漢斯·齊默(Hans Zimmer)來創作背景音樂以外,迪士尼還專門邀請了來自南非的音樂家萊博昂·莫雷克(Leobohang Morake,通常被稱為萊博·M)參與創作。而在萊博·M的使用上,可以看出美國人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在價值觀上的融合。
萊博·M1964年出生于南非種族隔離時代的索維托地區,自幼飽受歧視。后來受到黑人領袖納爾遜·曼德拉的感召,很早就開始投身于爭取平等權利的文化運動中,上世紀70年代末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以離開南非,到美國進入“艾靈頓公爵音樂學校”(Duke Ellington School of Music)進修,后輾轉到洛杉磯。而此時,因為他過去在南非參加過一些政治運動,南非政府也將他列入流放犯名單,使得他無法從國內獲得經濟支持,曾一度窮困潦倒到只能在當地的麥當勞門口乞討,或者給人洗車度日。他的人生轉折點是1987年,一部以南非種族隔離狀況為題材的影片《呼喚自由》(Cry Freedom),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萊博·M獲邀組織了一群在美的南非歌手參加了頒獎典禮的演出,獲得了全場起立鼓掌的待遇。不久,電影版的《獅子王》作曲團隊即邀請他加入,大家耳熟能詳的《生生不息》這首歌,一開始狒狒法師拉飛奇(Rafiki)的非洲吟唱,就是他用斯瓦西里語創作并演唱的。
盡管背井離鄉,但是非洲故鄉的風情在他腦中揮之不去,故鄉的旋律也在他耳中不停回蕩。當迪士尼戲劇制作公司邀請他加入創作團隊后,他專門為該劇創作了9首非洲本土風格的樂曲和歌曲,占到全部曲目的一半。這些歌曲,讓觀眾在欣賞舞臺表演時,即使身處東方的都市,也能感受到陣陣非洲熱浪撲面而來,身臨其境。這當然是出于一定商業考慮,可也絕不僅僅是噱頭。當時的南非,已經終止了種族隔離制度,納爾遜·曼德拉正在帶領全體南非人民,從歷史的傷痛中,走向和解和自由。多年后,在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CNN)的“非洲之聲”(African Voices)采訪時,萊博·M說:“劇中辛巴登上獅王寶座的那一幕,對我來說,并非只是一個童話故事的場景,而是納爾遜·曼德拉當選為南非第一任黑人總統的真實寫照。可以說該劇創作過程,就是我的人生歷程的體現!”所以雖然是非洲音樂元素,但創作者本人的價值觀與自由、平等、民主的美國主流價值觀相契合。這也是融合和的重要基礎!
2006年初獲上海大劇院邀請,筆者翻譯了該劇劇本,并編輯成字幕文本,在演出時現場實時播放。剛拿到劇本時,我發現所有的非洲語言唱段,也都有對應的英文翻譯,因此本著認真仔細的原則,將這些部分一一譯出,再交由迪士尼公司職員翻譯后,反饋回總部進行審核。一段時間后,迪士尼公司發回的劇本文件上,所有此類唱段,都標注了“No Translation Needed”(無需翻譯)的字樣。很快,該劇巡演執行導演就來找我了,我趕緊問為什么這些都不要翻譯?他回答說因為這部戲設定是在非洲草原上,而且大量的音樂都是非洲風格,因此我們希望這時候觀眾的關注點,能停留在舞臺設計、以及音樂和歌聲中的非洲韻味上,而不是去看旁邊的LED屏幕,解讀歌詞究竟講了什么。當然,作為演出場地方,上海大劇院有自己的顧慮:大部分中國觀眾并不能分清斯瓦西里語、祖魯語等非洲語言和英語之間的區別,所以如果這么多唱段都不打字幕,也許會造成誤解,引發觀眾投訴。但是迪士尼方面依然堅持他們的原則。最終只能采取折中方案:凡是這類唱段,字幕屏上只顯示“非洲土語”四個字的提示。(未完待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