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姝



人人都說江南是水鄉,而水鄉最美處無疑在浙江?!巴靡娚剑吹靡娝?,記得住鄉愁”,是對水鄉最貼切的描述。
2014年12月5日至10日,一場名為“美麗浙江·水之韻”的攝影作品展在浙江圖書館舉行。這些藝術作品,用鏡頭聚焦美好瞬間—浙江人民在“五水共治”中的生動實踐、新人新事,記錄了各地群眾品水、惜水、親水、愛水、保水的感人場景。
公眾意識與社會責任的覺醒
早在5月初,幾十位攝影人以建德為起始站開展了全程采風創作。他們沿錢塘江分作兩路,一路順流而下,將鏡頭延伸至錢塘江入??诤?另一路逆流而上,直溯錢江源頭開化。他們用“第三只”眼為我們捕捉平常看不見的關于“水”的感人故事和“治水”的珍貴畫面。
后來,采風活動貫穿了浙江11個地市,持續了半年,匯集起6000余幅攝影作品。這些來自民間的攝影愛好者重新審視了浙江的江河湖海溪,用鏡頭詮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將所思所悟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感受、新向往融入每一件作品。匯集起的每一件作品都傾注了作者的心血,展現了作者的攝影技藝。這次展覽從中遴選了143幅(組)作品,作者以藝術的視角、以影像的方式展現大美浙江的水鄉風光、風情,不僅是源于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更多的是公眾意識與社會責任的覺醒,反映了全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具有包括政治行為在內的文化情感、文化自覺、文化行動、文化方式的意義。
在浙圖展覽現場,攝影愛好者周先生告訴筆者:“這次活動是全省攝影人一起合作,用鏡頭捕捉浙江水系之美、記錄生態改善的痕跡。說白了,這也是對老百姓的一種展示,你不展示老百姓可能就不知道。我們用鏡頭捕捉下美景,然后就能讓老百姓看到自己的家園有多么美好,多么需要保護?!?/p>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直接關系著我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品質,而“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是推進浙江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關鍵之策。生命之源,是否有永恒的美麗,全在人類自己。積力之舉無不勝,眾智之為無不成,幾乎每一個浙江人,都留存著美麗水鄉的記憶。
人民群眾之所以對“五水共治”熱情高漲,是因為內心感情所致。但是無可否認,我們感覺直接表現實現新愿景的火熱勞作場面的作品明顯稀缺,反映向往生活樂趣與真諦的創作也比較薄淡一些。筆者想,或許攝影人大都希望自己更唯美,便如江南山水的婉約風采一樣。
用藝術的語言來說話
這次展覽展出的作品不是宣傳畫,是藝術品,它們用藝術的語言來說話。
浙江是江南文化的發源地,自古被譽為山水江南、詩畫浙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典型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浙江之美,尤其美在水文化。這次展出的143幅(組)藝術性、思想性、時代性俱佳的優秀作品,從6000余幅作品中層層篩選而出,分成“上善若水|品水”“弱水三千|惜水”“沂水舞雩|樂水”“靠水吃水|用水”四個章節呈現,其寓意人類諳水性、惜水福、享水樂、感水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
提到水鄉,人們就會聯想到晨曦朝陽或夕陽余暉中的漁翁,撒網捕撈,滿載而歸。水鄉總是秀麗的,總是柔情的。楠溪江的蓑笠翁(《楠溪蓑笠翁》)與新安江的漁家(《水鄉漁家》)被分別攝入作品,兩位作者采用了同樣的藝術處理方式,人物與背景,漁翁與天地均衡地布置于中景畫面中,畫面明快通透又不失柔和自然,暖黃色調更顯溫情。多種因素的結合使兩幅畫面整體有些柔焦的效果,某種情調便油然而生。靜謐的畫面中,仿佛能感受到木筏擊打水面的韻律、勞動的力量。
黑白攝影永遠有一種無法言說清楚的迷人魅力。我們周圍的世界,色彩斑斕、變幻莫測,令人賞心悅目。在這樣一個充滿色彩的世界里,黑白攝影以其獨特的表現力和持久的生命力,顯示了黑白照片的包容力?!段骱珗D》這組作品有獨特的個人風格的烙印。這組作品構思纖細,圖景精巧,作者只用少量的色彩點綴了整個黑白畫面,使大美西湖褪去色澤的干擾,視覺沖擊力反而更為強烈,讓我們脫離對“形”的專注,從而多層次、多側面欣賞與眾不同的“神”。
一位慕名而來的臺州攝影人在認真品讀當地同行拍攝的《氣壯山河》,他說:“這作品我之前看過,畫面構圖和內涵都在圈子里小有名氣,想不到能在這里重新看到?!边@作品確實感染人,給人以力量。筆者認為,同樣出精神的還有一幅出自湖州的名為《圍捕》的作品,里面有讓人聯想“浮萍破處”的韻致。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