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經中文網報道,通過在鋰離子電池的電極采用硫黃、將電池容量增加至4~5 倍的技術正相繼得到開發。硫黃易溶于電解液,但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以下簡稱產綜研)通過使其與電極金屬強烈結合克服了這個問題。此外,日本關西大學也在電極結構上下工夫,解決了問題。如果該技術得以在鋰離子電池上應用,將有望大幅減少給智能手機等便攜終端充電的頻度。計劃與電池企業等聯手,力爭3~5 年后推向實用。
日本產綜研高級主任研究員榮部比夏里等人開發了使正極采用的金屬和硫黃微顆粒物強烈結合的技術。該技術是將鐵和鈦等金屬與硫黃制成粉末,與由陶瓷制成的小球一起混合。借助小球相互碰撞之際的沖擊,使金屬原子和硫黃得以緊密結合。
1 個金屬原子可與4~6 個硫黃微顆粒物結合。榮部比夏里等將這種材料用于正極,試制了電池。電池容量達到以往鋰離子電池的3~5 倍。雖然電壓僅為一半,但通過在電路構造等方面下工夫,能夠提升電壓。將與電池企業合作,在2015 年度內試制用于手機的大尺寸電池,以確認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