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珂
在工程建設中,總有一群人,專心致志、一絲不茍學習合同、研究方案;殫精竭慮、面面俱到搜集資料、編制方案,正是這種精益求精、錙銖必較的精神,使他們在談判桌上有理有據有節。一路走來,為了工程的變更和索賠,他們忙得樂此不疲,卻又成績斐然。
集中智慧 群策群力
經營質量意味著企業的生命。
作為施工單位的我們,更是將經營質量作為追求的最高目標,然而路漫漫其修遠兮,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競爭的激烈,讓這條道路崎嶇不平,充滿艱辛。
變更與索賠作為風險管理鏈條上的重要一環,如果能夠用好這把雙刃劍,無疑能為提高經營質量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為此,水電十一局第一分局開始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并將其作為管理提升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中之重。
分局班子成員每月定期召開班子會,對項目的經營情況進行專題研究,逐一分析。討論雖激烈,但極為民主和開放。大家各抒己見,沒有空話套話,都坦誠布公。
“你們看,這組數據。”展開的對比圖上,不同顏色標注著分析的思路。
“我們項目的情況是這樣的。”從經營產值、利潤率到債權、債務,所有數字,脫口而出。
“對于這種情況,我的建議共有四點。”邏輯清晰,內容翔實,既相互印證,又相互補充。
所有班子成員都是有備而來。
智慧的碰撞會形成更為璀璨的火花。
這樣,查找出的問題是一針見血,追究責任起來也絕不姑息,整改措施更是有的放矢。
在迅速傳達和嚴密監督的“雙管齊下”后,項目的貫徹落實自然也就更為到位。
對此,項目管理人員也在躍躍欲試,從會議討論,轉為飯桌交流,集所有職工之力量,共商項目發展大計。
其實早在工程前期,各項目都進行了包括變更索賠在內的經營策劃,并積極開展相應工作。因為變更與索賠是隨時可能出現,它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并隨之一起變化。
但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現實的情況,往往是要等到項目開始進入尾工階段時,才有可能正式開始變更索賠的談判。
即便如此,他們也在堅持。雖然到不了山頂,但至少可以掌握向上攀援的觸點。他們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尋找著變更索賠點。
與此同時,他們也不忘了再搏一把。
為了爭取主動,項目提前成立變更索賠領導小組,將涉及此項工作的科室全部囊括進來,召開專題會議,集中對項目整體的經營狀況進行診斷,從不同方面放大可疑點,竭盡所能地不斷發現新的變更索賠點。
這條路充滿刺激和挑戰,它就好比是項全能賽,不僅需要項目經理和總工的火眼金睛、伶牙俐齒,還需要經營、技術、物資、實驗、測量、調度等部門的密切配合、通力協作。
全員關注、全員學習、全員參與的高潮一浪高過一浪。
雖有眾人拾柴之勢,但他們知道唯有火焰高起來才能算是真本事。
主動出擊 各個擊破
面對已經發現的變更索賠點,他們不再守株待兔,而是加倍努力,積極備戰。
誰都不是傻子,要從別人口袋里拿錢,不是件容易事。
既要讓對方心服、口服,還要讓他們拿出錢來。
問題不是簡單地談談就可以解決,需要在“真”字上下功夫,在“實”字上做文章。
劉軍利,作為分局工程管理科科長,被委以重任,奔赴在分局變更索賠最有難度的吉牛和濟寧兩項目間。對他的要求不是簡單的指導幫助,而是長期堅守,全程參與。
此次出征,他可沒少吃苦,但他也曾戲稱在“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的過程中,不乏樂趣,可謂是“其樂無窮”。
一到濟寧項目,他就及時召集部門負責人召開專題研討會,比對以前跟蹤的相關情況。
帶他去休息時,他總是說,“并肩作戰,就要吃住在一起,一間宿舍足矣。”
宿舍有宿舍的好,方便聯系。但只要一提到工作,他那燦爛的笑臉馬上就會晴轉多云。“咋能不著急,我都快慪愁死了,那可是幾千萬啊。”他的歡笑無形地被愁容和思考所取代。
廢寢忘食、挑燈夜戰,分析到深入的時候,不管幾點,他都會隨手拿起手機撥通相關人員的電話。
很快,大家都習慣了,彼此間更有默契了,甚至他還沒張嘴問,一個眼神,那邊就有回應了。
分局是在南四平湖段所有施工標段中第一家提出并上報變更索賠資料的,其難度可想而知。
在等待回復的過程里,他們進行了充分的準備。
盼望已久的第一次談判,如期進行,雖然唇槍舌劍,但無功而返。
第二次談判,業主雞蛋里面挑骨頭,不歡而散。
第三次談判,雙方就渠道襯砌混凝土單價僵持不下,他拍案而起,“這個點我一定要拿下!”當時他的老辣就給業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山之戰,能做的還有很多。在此之前就有同事勸過他不要緊盯這一小點,他反駁,“積少不是成多嘛!變更索賠本來就是斤斤計較。”
他沒放棄,帶著他們挖地三尺,找原始單據,反復與合同內容進行對照。
他有信心,更有把握。
接下來的談判,他們步步緊逼。最終在第N次談判時,取得突破性進展,首個變更合同順利通過監理審核立項。這一次雙方握了握手。
但此后,又是一波三折。
他積極跟進,多次找業主討要說法,雖然沒有實質性的結果,但也在逐步推進,業主給了項目變更暫結的部分資金。苦于南水北調東線業主對所有標段變更索賠處理的整體考慮,此項工作不得不被暫時擱置。
但他堅信,總有解決的辦法,為此,他依舊做著積極的努力,以至于他在業主那“名聲大噪”。
只要遇到變更索賠的談判,濟寧項目業主必定“欽點”他。業主曾私下里坦言,劉科長專業知識扎實,說話快人快語,痛快。
他的心細在地洛項目業主那也是出了名的。
當時,在項目完工審計后,業主提出扣款項目的不合理性。他不慌不忙,翻箱倒柜,查閱自己參加工作以來的筆記,尋找蛛絲馬跡。
誰曾想,業主提到的內容在筆記里都有記載。當他拿著七年前泛黃、掉頁的筆記本與業主據理力爭時,業主被折服了。
他不僅膽大心細,動作也極為迅速。
通常是這邊剛處理完,那邊就打電話讓他去救火。而他總能出人意料的出現在項目現場。
吉牛項目地處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獨狼溝內,交通極為不便。下火車后,還要趕400多公里的盤山路才能到達項目。
將近12小時的顛簸,讓人有種五臟六腑都要跳出來的感覺。
下車后,大家都要緩好一陣子的神,可他一到項目,愣是跟沒事人一樣,簡單洗漱后就直接找同事們商量去了。
在這里,大干正緊鑼密鼓進行,他工作起來也是熱火朝天。
他努力克服高原反應等困難,和項目同事一起在做好目前施工變更工作的同時,硬著頭皮找業主索賠。有時忙起來一天只吃一頓飯。
短短三個月,他們就完成變更索賠結算1600余萬。
以至于后來一段時間,在見到他時,大家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豎起大拇指。
這次,他一去又是兩個多月。隨著項目進入尾工沖刺階段,他們也已正式上報大量的變更索賠報告。
在監理、業主審核階段,他們積極的溝通,并期盼著正式談判的早日到來。
一年365天,四分之三的時間他就是這樣輾轉奔波于多個項目之間,沒有喘息的機會。偶爾回到機關,也總是來去匆匆。
QQ里、電話中、見面時,一句“找業主去了”,成了他的“金科玉律”,也成了他自己的真實寫照。
女兒曾夸他像圣誕老人,總在夢中看到他回來,早上卻不見蹤影,只有床頭的禮物告訴她,他來過。
當女兒看到他戴著大紅花在頒獎臺上領獎時,上小學四年級的女兒似乎突然理解了他的付出,當即表示要和媽媽一起支持他。
這也許就是他痛并快樂著的根源。
吳勇同志也是一位這樣的人。
在緬甸密松項目開工一年后,他前往項目工作,負責八個中標合同的管理。但好景不長,3個月后,項目被緬甸政府叫停。
隨之而來的經營風險猶如海嘯般席卷了整個項目部,弄得人心惶惶。
觀望解決不了問題,在停工的大勢已定后,他主動發揮個人專業特長,拿起變更索賠的有力武器,化解項目經營合同風險。
這一做,就是整整三年,同時他還兼顧武邵高速公路項目變更索賠工作。
搜集資料、嚴密論證、等待業主,過程中的煎熬他一直承受著。
期間,連通中緬兩國的橋斷了,他們來回用鋼索穿梭。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他很風趣地解釋道,“那時候感覺自己就像只猴子,被困在一個鐵籠子里,頭頂的鋼索吱吱在響,腳下的河水波濤洶涌。”他們就是這樣在不停地往返中挖掘對上索賠的支撐性資料,以及處理施工隊的結算工作,并就相關問題,主動聯系業主。
2012年3月,他內心無比忐忑,雖然項目已不是第一家向業主提出索賠的標段,但在此之前全線的標段沒有一家索賠成功。他的壓力很大。
別人談不成的,我們一定要談成。他開始給團隊加油。
說起這個團隊,加上他也才不過3人。面對業主10余人的隊伍,力量懸殊得很,碰壁在所難免,但他卻吃了秤砣,鐵了心。
公司領導高留發和分局長朱曉明始終高度關注,經常通過電話為他們出謀劃策。
經過前期多輪艱苦的談判,一些障礙逐步掃除。決戰的巔峰時刻終于來臨,兩位領導親自上陣。
業主也不甘示弱,增加了力量,談判桌上成了5:20的對峙。
在前后大大小小20余次的談判里,像這樣劍拔弩張的談判多達5次。
為了企業的利益,他們從容鎮定、果敢剛毅。
終于,盤旋了許久的陰霾漸漸散去。在他們的精心謀劃、周密準備和奮勇拼搏下,項目成了全標段第一家索賠成功的單位。
他喜極而泣,緊緊握了握拳頭,開始為再次出征摩拳擦掌。
變更索賠原則雖然最終確定了下來,但三家監理的撤離,卻給變更索賠工作的具體實施帶來了新的困難。
他不畏懼,雖然原來的三點一線,變成了五點一線,但他照樣游刃有余。
為了節約出差開支,他們在昆明租民房,坐公交。
他心無旁騖,只記得兩件事,白天找業主談,晚上搜集整理資料。
他甚至忘了兒子小學入學和新房裝修的事情。在那次和妻子通話中,他才如夢初醒,兒子竟然上小學了,她們也搬到新家了。當時他不敢多問妻子,只是狠狠地說了句,“老婆,你辛苦了!”
直到現在,他也不知道妻子是怎么熬過來的,一邊在沒有房產證的情況下辦理孩子的入學手續,一邊在接送孩子后獨自一人裝修房子。
妻子的深明大義,從沒有讓遠在千里的他分心。
那個時候的他一心撲在工作上。
期間,武邵項目業主通知分局辦理變更索賠最終結算。
對于這個項目,合同內的結算早已進行完畢,現在的合同外結算對項目最終的經營狀況至關重要。
擔任過該項目經營部長的他在接到分局通知后,欣然前往,獨自一人開始了來回穿梭于緬甸和武邵兩項目間的變更索賠工作。
手心手背都是肉,而這兩個項目又都處在千鈞一發的時刻,他經常在路上還在做變更索賠的策劃方案。
歷時三個月,憑借他的鍥而不舍,武邵項目圓滿完成最終結算,近2900萬的變更索賠為他在武邵項目的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緬甸項目的索賠工作也最終在2012年12月取得可喜的成果,變更索賠賬單簽認了。
此刻,他明白,自己不僅不能停歇,反而比之前更發愁了。不但要做好緬甸項目近2億元資產的撤離工作,而且后期的索賠工作也在等著他。
這次更難。
在此之前,他積極調整的思路派上了用場。在他的努力下,2013年元月,緬甸項目第一批物資有條不紊成功撤離。
也是在他的努力下,業主同意根據原來談判的原則計算,支付項目800萬元。
但這與項目3000萬的目標差距太大。他火了,當場就給自己立下了軍令狀,發誓要不回這3000萬,他絕不回來。
最終,事實證明了他的倔強,3000萬索賠達成。
他的班師回朝,分局也同樣給了他莫大的獎勵,一朵大紅花,一個嘉獎令,在分局史無前例。
“沒辦法,想要的結果讓我必須勇往直前。”他曾事后向領導解釋其中的緣由。
開花結果 喜笑顏開
火紅的花朵歷歷在目。他們是榜樣,是模范,是標兵。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他們布滿風霜的臉龐記錄了整個過程的不易與艱辛,精心孕育的花朵,已然綻放。
花朵的背后更有成群結隊的年輕人如潮水般涌來,他們傲立潮頭,堅信求真務實。
這是責任的傳承,更是力量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