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來
“讀寫結合”是我國寫作教學中的一條規律,長期以來,受到學界的一致認同,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大家遵從的如何呢?目前的現狀是,我們強調“讀寫結合”,其實,并未在強調兩者的“結合”,而僅僅是強調了閱讀對寫作的重要作用,乃至于唯一意義,而且往往是不至前提地加以強調,也就是說,“讀寫結合”在很多情況下只停留于觀念,而在寫作過程的實際指導中,未真正地找準兩者的結合點,結果導致讀寫分離。
我們通過梳理發現,找不準結合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未能找到“空間的結合點”,主要在于不能做到“面”與“點”的結合。所謂“面”就是指只泛泛地要求學生“讀”,并要求學生做詞語卡片、讀書摘錄、名言警句薈萃、火花集等,作所謂的材料上的、思想上的和語言技巧上的“積蓄”;所謂“點”是指每次作文訓練的要求,每次訓練的重點。這些“泛讀”,這些“積蓄”,這些“面”上的閱讀無疑會對寫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幫助,但對具體的某一次寫作活動的“點”究竟有何現實的幫助,我們往往缺少思考,導致日常的積累與具體的寫作活動相脫節,長此以往,學生也失去了“讀”的興趣。二是找不到“時間的結合點”。我們要求的“讀”常常是歷時的,即注重平時的積累,但一到正在進行或將要進行“寫”時,“讀”的大多派不上用場。三是沒有找到“學與教的結合點”。這里的“學”指的是學生自己的“讀”,學生“讀”來的材料如何使用,“讀”來的寫作技巧如何運用,如何為“寫”服務,在實際的教學中缺乏具體的指導,或者說指導的操作性不強。因此我們認為,真正的讀寫結合要加強讀寫的針對性、共時性和指導性。
一、加強讀寫的針對性
我們不僅要學生做些“積蓄”“涵養”式的閱讀積累,還要“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絡、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也就是說,寫作需要訓練什么,作文需要寫什么,就要求學生讀什么,讀要圍繞寫來展開,寫又緊扣讀來進行。如果是進行某一話題或主題式的作文訓練,我們就可以組織學生圍繞這一話題或主題來開展閱讀閱讀,以獲取素材,提高認識,豐富思想情感,為寫作活動提供思想內容方面的準備;如果是進行某一文體或某些寫作技法的訓練,就要求學生選取某類文體或運用某些技法的文章進行閱讀,以獲取這類文體的規則、寫作技法方面的知識,為寫作技能的形成創造遷移的條件;如果是進行社科類小論文的寫作,我們可以組織專題閱讀,讓學生占有材料,形成觀點等。一般來說,我們的每次作文訓練都有一至兩項目標,就新人教版的必修課程教材編排來看,它的“表達交流”部分大多是按照“話題”加“寫作技巧”式來編排的,而且和前面的“閱讀鑒賞”沒有根本性的聯系,那么我們怎么來實現“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呢?我們可以圍繞“話題”來組織學生開展閱讀,例如,指導學生完成《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的寫作任務,課前布置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閱讀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然后選一篇能打動自己的文章,并自選角度加評析指出打動自己的原因。這樣讓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相應的生活圖式,加深情感體驗,激起情感的共鳴,為寫作活動做好內容和情感方面的準備,真正做到“為情造文”。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做寫作技巧方面的閱讀,例如,在指導學生完成《黃河九曲·寫事要有點波瀾》的寫作任務時,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荔枝蜜》《警察與贊美詩》《驛路梨花》《麥琪的禮物》等經典文章,讓學生明白懸念、抑揚、意外和巧合等寫作技巧。正如元代程端禮所說“讀書如銷銅,聚銅入爐,大扇韛之,不銷不止,極用費力。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者此也”,通過閱讀來達到“識模”,從現代的心理學來說,也就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文體規則的圖式,為寫作活動做好準備。通過這樣的活動,閱讀的目的性強,“功利性”強,能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又緊扣閱讀寫自己對閱讀結果的評價、感受和推薦語,提高了學生的自主表達能力,又促進寫作活動的進行,把讀與寫真正地結合起來。
二、強化讀寫的共時性
所謂“共時性”就是指要求學生邊讀邊寫,讀了就用,讀了就寫,讀寫的過程應是“短平快”。以往我們強調學生的日常積累,我們也要求學生通過“大腦記憶儲存法,書面文字記載法,資料分類積累法”等方法來積累材料,無論哪種方法,如果對這些材料長時間不用,學生會遺忘,寫作時真正用得上的材料可能很少,因為認知結構的清晰性和穩定性直接關系到新知識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學生開展一段時間的針對性閱讀后,就組織指導寫作,將閱讀的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具體說來,在明確閱讀任務后,學生展開閱讀,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開展寫,這時的“寫”是可以是欣賞式的、評論式的,也可以是感悟式的或者是自己向同學們做的推薦語;做好了個人的閱讀活動后,可進行小組或班級的交流活動,以擴大閱讀面,深化感悟點;以小組推薦優秀的文章,以便作文指導課上集體交流展示和老師的評點指導,以達到服務于本次寫作的目的。這樣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活動始終處在動態的交替中,寫深化了讀的成果,讀又推動了寫的進程。我們也倡導和閱讀課程緊密相連的讀寫結合,這樣讀寫理應具有一定的共時性,但在此種情況下大家往往還是偏重于讀,寫僅是讀的點綴與附庸,寫的活動沒有得到充分展開,讀和寫也未能產生和諧共振。因此,如果利用閱讀教材的文章來指導寫作教學,那么在學習完了課文也應及時利用習得的寫作技巧來進行寫作訓練。例如在學完了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一單元后,可立即進行《親近自然·寫景要抓住特征》的寫作訓練?;蛘咴谶M行寫作訓練前根據寫作的需要再讀教材中的文章,這樣及時地進行知識技能的遷移,深化讀的成果,訓練寫的能力。
三、加強讀寫的指導性
就是指學生的閱讀要得到老師的有效指導,將讀的成果有效地和寫作活動聯系起來,運用寫作中去,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我們通常強調閱讀對寫作的重要性,而教師對學生的閱讀過程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學生實際的閱讀活動大多是自發式的,這樣讀的效果很差,更難以起到對寫的幫助作用。因此,只有把讀寫的過程都置于教師的指導之下,讀寫才能有效地結合起來。我們可以給學生提出明確的閱讀任務,給學生提示一定的閱讀范圍或直接推薦作品,指導其開展閱讀的具體途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閱讀交流,為學生的閱讀交流搭建平臺(如利用互聯網技術讓學生充分交流),可以確定其交流的中心、主題,我們還要利用學生的閱讀成果來指導寫作。舉例來說,指導學生進行《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通過學生的閱讀推薦,教師結合訓練目標精心挑選兩、三篇優秀的選文,在寫作指導課上結合學生的例文,共同探討本次作文的寫作技巧。課前印發學生推薦的優秀例文和學生的推薦語,以便課堂交流。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寫好觸動心靈的人和事應如何發掘感動點?學生結合例文發表意見,以獲得清晰的認識。然后再探討“如何具體再現感動點”“如何巧妙構思,擴展感動點”,學生就例文繼續展開討論。最后布置本次作文題目,學生動手寫作。對于搜集素材類的閱讀,我們可以組織學生探討其立意取向,材料使用的范圍、角度等。這樣緊扣學生提供的例文來組織教學,讓學生感悟寫作的技巧,學生熟悉材料,容易明白其中的知識,易于形成寫作技能,同時用學生自己發現的材料來探討寫作規律,更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其他同學在閱讀過程中也增強了體驗,在分享別人成果的同時增加了閱讀的動力。
讀寫結合是語文寫作教學的重要方法,也是大家關注的研究熱點,以上是我們在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最后還需強調的是,要落實以上幾方面的做法,我們還需轉變觀念,注意拓展寫作指導的時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以讀促寫”“讀寫結合”。
(作者單位:安徽省廬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