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志濤



我很早就離開家鄉,始終覺得外面的山水不如家鄉,去年回到周寧后,就用影像的方式記錄這個小小的縣城,怕這樣的好山好水、風土民情,再不拍下,很快就會消逝。
用24節氣的方式記錄家鄉,是因為在大城市生活的時候,我發現日常生活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正在消失,我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正在被西方文化主導,傳統中國只有在鄉村才能感受到。在我的家鄉,端午節一定要吃粽子,立夏一定要吃光餅,過年時初一、十五一定要到林公宮請神。因為高海拔,周寧的四季分明,適合用24節氣的角度鮮明地記錄。
周寧早春寒冷,耕種開始的時間比較晚,要到四五月份,那個季節我拍插秧和各種花,桃花、李花、油菜花、梨花、杜鵑花;端午一過就有了夏天的感覺,可以到水里游泳了,夏天的周寧很舒服,最熱時也只有30來度,海拔高,光污染不嚴重,空氣也好。這個季節的周寧,適合拍星空、銀河和云海。即便是在縣城,晚上回家的路上,抬頭就能望見星星。
國慶一過,天就涼了,開始添衣收稻谷,周寧的秋天很短,卻是我最喜歡的季節,這個季節適合徒步、露營。11月底周寧就開始進入冬季,氣溫很快能下降到零度,隨后有霜降、冰凍。冬天的周寧會下雪,適合賞雪,觀霧凇。
周寧的氣候比較冷,日照時間不夠長,所以蔬果種植條件并不好,不過冬天來周寧,可以嘗一嘗清炒花瓶菜(又名上海青),因為打過霜,菜葉極嫩。在外生活的日子我最想念家鄉的土豆,周寧的土豆粘性高,烏蛋餅(土豆餅)是周寧的美食。
此外,茶葉是周寧很重要的經濟作為,也是當地的特產。周寧的茶屬于高山云霧茶,因常年被云霧圍繞,濕氣重,吸收的水汽比較多,清新甘甜。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周寧從宋代開始就種茶自產自用,清咸豐、同治年間,茶葉便開始外銷西歐、南洋等地。周寧的紅豆杉也很有名,根據老人家講,周寧的地理條件非常適合紅豆杉的生長,落地就能生根,周寧最大的紅豆杉有幾千年的歷史呢。
在我的老家周寧縣咸村鎮川中村,土墻房仍在,耕作的生活方式仍在。叔叔家該播種時播種,該上山采茶時采茶,遵循大自然的節奏生活。我們的本在這里,這樣的生活讓我覺得非常親切。
舌尖上的周寧
鴛鴦粿
鴛鴦粿是周寧一代的特產,由當地人叫作“苦椎”的灌木果實精制而成。橢圓形硬殼野果,不可生食,初冬時節,正是其采收加工的旺季。制作鴛鴦粿的加工工藝十分復雜,要將野果采回,去殼磨仁,放進木桶用水浸泡沉淀,過濾掉澀汁,然后將淀粉熬成膠狀,切塊或推絲晾干保存,要吃時,再把干粿煮透,加料放鍋里熱炒即可,炒熟后變晶晶發亮,放進嘴里十分韌脆,獨具風味,它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重釀酒
周寧人至今仍有釀造重釀酒的傳統。重釀酒指經過2次或多次重復發酵的酒,古時稱為“酎”。周寧人一般在立冬前后開始釀酒,因為經過多次重復發酵,重釀酒酒體豐滿,酒味甜美,分外醇厚,喝起來不似一般的黃酒口感偏酸,味道也重,入口甜味重,嘗起來像果酒,后勁大,有“黃酒中的珍品,酒中貴族”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