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劍梅 楊世瑜
地質資源的旅游開發,是將其轉變為旅游地質資源進而開發一系列旅游地質資源產品的過程。根據地質資源旅游開發的價值取向及屬性,可將其分為三種基本類型。
這一類型的地質資源以較高的觀賞價值或愉悅度為特點,吸引力極強,產品的目標市場較廣,屬于大眾旅游范圍,且對資源的旅游開發不會引起地質資源環境和地質體發生巨大的變化。
(1)風景名勝區。 我國的風景名勝區發展較早,肩負著旅游業發展起步階段滿足大眾觀光旅游需要的使命。從1982年我國首次設立風景名勝區以來,經過30多年的發展,以地質遺跡為主體資源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219處。這一產品發展得較為成熟,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核心吸引力,圍繞著風景區形成的旅游要素中的“游”帶動了大旅游產業的發展。
(2)旅游景區。 截至2013年4月11日,我國共批準5A景區155家,其中以地質遺跡為主體的5A級景區有92家,占59.35%。2012年全國A級旅游景區接待游客人數29.26億人次,綜合收入2898.93億元,景區總就業人數144.27萬人(就業人數包括直接就業和間接就業人數)*參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http://whc.unesco.org/en/interactive-map/.。
(3)溫泉。 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后開始把溫泉投入旅游開發利用,但真正形成規模是21世紀初之后。溫泉分布的區域往往周邊的生態環境較好,很多溫泉本身的觀賞價值也很高。2011年國內溫泉旅游人數為1938萬人次,溫泉旅游收入達到708.3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5%和53.4%*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網站,http://www.mlr.gov.cn/tdzt/zdxc/dqr/40dqr/dxkpcs/200904/t20090421_688594.htm.。
這類地質資源的科普及科學價值極高,且對旅游者的要求較高,可以滿足特定旅游者的需求,也可以通過整合周邊的資源或者利用高科技展示手段等載體將其開發為大眾接受的旅游產品。
(1)地質公園。 建立地質公園,可以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根據地質遺跡的特點,營造特色文化,發展旅游產業,為地方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根據地質遺跡的質量及其規模,可將地質公園分為四級: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省地質公園以及縣市級地質公園。截至2013年3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世界地質公園網絡(GGN)共有100個成員,分布在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我國有29個世界地質公園列入網絡成員名單,成為世界上列入網絡成員名單最多的國家。截至2014年9月,國土資源部分六批批準了218處國家地質公園,它們在創造綜合旅游效益方面發揮著非常明顯的作用。
(2)世界遺產地。 目前,全球共有981處世界遺產(有29處屬于跨國遺產),其中,文化遺產759處,自然遺產193處,雙遺產29處。我國現有45處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31處,自然遺產10處,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4處*參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http://whc.unesco.org/en/interactive-map/.。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操作指引》,我國現有的世界遺產地中,自然遺產都是典型的地質遺跡,而4處混合遺產也有典型的地質遺跡,文化遺產中有7處包括地質遺跡中的石質文化和化石。自1987年我國首批世界遺產被認定以來,我國的世界遺產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迅速提高,游客接待人數大幅度增長。
(3)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是國際上公認的保護與利用關系平衡得最佳的保護地,能提供環境和文化上的科研、教育、娛樂與旅游基地。國家公園在全球擁有資源稟賦最高、旅游體驗最佳的品牌價值。截至2012年,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建立近1萬個國家公園。目前,由于管理體制、發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國家公園尚未成為我國地質資源旅游開發方式的主流。
(4)礦山公園。 礦山公園是在地質資源的工業開發之后,對地質資源價值二次轉化和利用的目標。中國的礦山公園是以展示礦業遺跡(主要指礦產地質遺跡和礦業生產過程中探、采、選、冶、加工等活動的遺跡、遺址和史跡)景觀為主體,體現礦業發展歷史內涵,具備研究價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們游覽觀賞、進行科學考察的特定地域*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網站,http://www.mlr.gov.cn/tdzt/zdxc/dqr/40dqr/dxkpcs/200904/t20090421_688594.htm.。截至2012年12月26日,我國公布了72處礦山公園。一些礦山公園與旅游業相結合,取得了可觀的旅游收入。
這一類地質資源具有較高的觀賞、收藏、增值的價值,可以直接或經過加工轉化為旅游商品,如觀賞石、珠寶玉石等。我國奇石資源豐富,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奇石在各地形成了交易市場,有的甚至成為旅游景點。地質資源中的寶玉石、翡翠、大理石、五花石、雨花石、瑪瑙等觀賞石都逐漸成了旅游工藝品中檔次較高的旅游購物品,提升了旅游購物在旅游收入中所占比重,促進了旅游產業的結構升級。
地質資源旅游產業化是指在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化的基礎上,開發出旅游地質資源產品并實現其經濟社會價值的過程,具體包括地質資源的旅游資源化、旅游地質資源的產品化、市場化和資產化。
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化是地質資源向旅游地質資源轉變的過程,是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自然力決定了地質資源的元屬性和形態,并決定了地質資源轉化為旅游地質資源的類型以及質量等級,是內因。各方力量、各種技術條件以及特定經濟環境是地質資源可以作為旅游地質資源開發利用的外因。其中,政府和旅游企業在地質資源的旅游資源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各利益相關主體共同推動,為實現地質資源的旅游價值以及可持續利用,通過調查、評價,將地質資源與旅游業結合,實現地質資源的旅游資源化。
地質資源的旅游資源化是實踐和理論上對資源價值不斷深化和發掘的過程;在實踐中,是為滿足旅游者需求以及旅游業發展的需要而對資源的旅游價值不斷發掘的過程。在觀念上,轉變地質資源一元價值的印象,認識到其應具有多元價值,尤其是其中的旅游價值。地質資源的旅游資源化的結果是形成可用于發展旅游業的旅游地質資源。地質資源旅游價值包含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以及資源環境條件。資源要素價值是資源本身的價值,包括觀賞游憩價值、科學文化價值、資源的珍稀奇特程度、規模與豐度、完整性等;影響力包括資源的知名度、適游期和使用范圍;資源環境條件包括區域資源的互補性和協調性、所在區域環境的穩定性以及生態環境的舒適度等。通過對地質資源旅游價值的評價,可以為旅游產品開發和資產化交易提供價值依據。理論上對地質資源旅游價值的認可、政策上對地質資源旅游開發的認可和實踐中對地質資源旅游開發的實施是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化的重要標志。
旅游業的發展需要依托相關的旅游產品,同時地質資源的旅游價值也只有開發為產品在旅游市場上進行銷售才能實現,這就是旅游地質資源的產品化和市場化。
旅游地質資源產品是以旅游地質資源為基礎為滿足旅游者的愉悅需求而設計開發出來的可供交換的對象和勞務的總和。這一定義包含了幾層涵義:第一,旅游地質資源產品設計開發的基礎是旅游地質資源;第二,旅游地質資源產品的購買對象是旅游者,它在功能上具有觀賞性、科學性、體驗性、愉悅性,空間上具有地域性和壟斷性;第三,旅游地質資源產品必須具有物質實體;第四,旅游地質資源要轉化為旅游地質資源產品需要通過調研、設計、規劃等專項工作,因此,旅游地質資源產品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人類專門為旅游目的而投入的勞動;第五,旅游地質資源產品更多地保留了地質資源的性質和特征,因而旅游地質資源產品一般是不可更新的,有的產品是會被耗竭的,對旅游地質資源產品的開發必須考慮旅游地質環境因素。旅游地質資源產品屬于旅游產品的一種類型,但又有別于一般的旅游產品。風景名勝區、旅游景區、國家公園、地質公園、世界遺產地等是當前旅游業發展的主要表現形式,而這些表現形式也是旅游地質資源產品化的主要形態。
旅游地質資源的產品化為地質資源旅游價值的實現提供了可能,而市場化則直接導致了其旅游價值的實現。根據旅游者的需求特征以及游客的集中度這兩個因素,結合資源本身的環境承受能力,不同旅游地質資源產品的營銷需要選擇不同的目標市場,才能保障對旅游地質資源的有效開發與保護。
旅游地質資源的資產化,是把旅游地質資源作為交易對象,在市場中進行交易,其標志是旅游地質資源可以在產權市場上流通和交易。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說,旅游地質資源的資產化是在不改變旅游地質資源所有權的前提下,圍繞經營權轉讓對旅游地質資源予以承包和租賃,或者轉讓旅游地質資源景區內相關經營活動的特許經營權,或者引入專業經營公司加強對旅游地質資源的開發和管理,這也是我國現階段旅游地質資源資產化的主要形式。
從地質資源旅游產業化的三個環節來看,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化是產業化的基礎,產品化和市場化是核心,資產化是提高產業化水平和效率的有效保證。從世界范圍內地質資源旅游產業化發展的實踐來看,對地質資源價值的認識和發掘受制于經濟、技術和認識等方面的原因,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產品化和市場化則在旅游業的全球化過程中出現了趨同的特征,而資產化由于各國產權制度等制度因素的約束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
我國大部分省區已經完成了旅游地質資源的普查工作,開發出種類多樣的旅游地質資源產品,且旅游地質資源資產化交易已進入試水階段,但總體來看,產業化發展層次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第一,對地質資源旅游價值的認識有待深化。學界和旅游企業對地質資源的旅游價值的認識和發掘不足,一定程度上對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化的認識還停留在自然旅游資源的階段,未能對地質旅游資源與自然旅游資源進行區分;地質工作者還未能把地質資源的旅游開發與旅游市場很好地結合起來,尤其是地質旅游資源與其他旅游資源的互補開發和利用尚未形成示范性的理論或實踐形式。
第二,旅游地質資源產品開發速度快,但產品層次相對較低,產品創新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從現有的要旅游景區來看,絕大多數都是依托地質資源而發展起來的,但這些旅游地質資源產品的要功能是觀光類,體驗型和商品型產品較少,產品附加值較低。從強化旅游業支柱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產品層次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旅游地質資源產品的開發和經營過程中,由于對旅游地質資源的價值認識不夠,過分強調產品開發而保護相對不足,造成旅游地質資源的破壞和產品開發的不可持續。
第三,受政策和體制的影響,旅游地質資源及產品的資產化經營有待改善。在土地國有的法律框架下,旅游地質資源經營權轉讓的相關法律不完善,使得投資者對不完全產權和未來經營的風險感增大,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資本進入這一領域的積極性較低。與此同時,在其他行業高利潤、高稅收的刺激下,投資者和政府更多地將土地用于這些行業,對于發展旅游業等投資周期較長、GDP貢獻度需長期才能顯現的項目熱情不高。這些政策性和體制性的問題對旅游地質資源的資產化經營都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我國地質資源旅游產業化發展首先是基于地質資源的基礎條件,但也受制于區域開發條件的限制,這就使得地質資源旅游產業化表現出區域發展的不平衡。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是地質資源作為自然資源所具備的基本特征,也是旅游地質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根本原因。從我國旅游地質資源的區域分布來看,地質新構造運動強烈,深大斷裂發育的地帶形成了生態環境多樣性、自然風光奇異的自然景觀,造就了旅游地質景觀對游客的吸引力。與此同時,有的區域由于旅游地質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也常常成為旅游發展的制約條件。
在旅游地質資源不均衡的前提下,由于旅游開發條件的限制和影響,一部分區域旅游地質資源極為豐富,但受制于環境及開發條件的限制,開發程度不夠;一部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旅游地質資源的類型和豐度卻不是很好,這就導致旅游地質資源產品的開發在數量和質量上表現出區域不平衡。
從我國地質資源旅游產業化發展情況來看,管理體制上存在諸多制約其發展的問題。例如,多部門管理,造成管理上的條塊分割、多頭管理,不利于旅游地質資源的可持續開發。林業部門站在森林保護的角度,國土資源部門站在土地資源控制與保護角度、旅游部門站在旅游業發展的角度,環保部門站在環境保護的角度,地方政府站在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對旅游地質資源的開發利用途徑和方式往往難以達成一致。同時也導致旅游地質資源開發者在開發過程中受到多頭管理,制約了旅游景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風景名勝區由住建部管理,地質公園由國土資源部管理,旅游景區由旅游局管理,但這些景區在空間上往往是相互重疊、交叉的,因而造成了旅游發展中管理混亂、互相制約、缺乏協調等問題。
由于地質資源本身所具有的有限性、經濟性、可塑性、非再生性和區域性,就決定了在地質資源旅游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必須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才能真正實現地質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從目前與旅游地質資源相關的各種法律法規來看,其相互之間的銜接和協調力度不夠。因此,在國家法律層面,可以參照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的綜合管理模式,將旅游地質資源所涉及的自然資源納入國土資源部的管理之下,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出臺《資源管理法》,作為對所有自然資源予以管理的基本法律規范。在此基礎上,與《憲法》和《物權法》相匹配,促進資源使用權和部分資源所有權的流通,保證旅游地質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通過建立一個統一的管理體系,將所有以旅游地質資源為依托的這些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全部納入統一的管理體系,實現統一立法、統一規劃、統一管理。
除政府管理機構外,大部分景區設立的機構缺乏法律地位,是事業單位性質卻行使行政職能,行政管理與經營管理混同,致使統一管理職能弱化,既沒有發揮出作為管理者的作用,也難以實現作為經營者的效率。因此,可以考慮將管理機構和經營機構分設,管理機構作為全民所有的代理人,承擔資源保護和開發目標的制定者及監督者的職責,對資源和人民負責;經營機構是對特定旅游地質資源進行經營管理和保護的執行者,根據管理機構制定的相關目標和要求,按照市場規律開展經營活動。此外,外部利益相關者,尤其是社區居民、媒體等,擁有對旅游地質資源開發的監督權。通過權利和責任的分配和制衡,保證對旅游地質資源的科學規范管理,避免旅游地質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破壞。
地質資源轉變為旅游地質資源乃至旅游地質資源產品,是在旅游業發展的大背景下,旅游工作者和地質工作者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的結果。因此,從地質資源旅游產業化發展來看,必須重視科學規劃,重視對旅游地質資源的創新開發。鑒于地質資源的不可再生性,要保證對旅游地質資源的科學規劃,保證對旅游地質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根據旅游地質資源的稀缺性和脆弱性,借鑒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和管理方法,將旅游地質資源分級保護。在規劃目標的選擇上,應注重將特色資源打造成為世界級的旅游地質資源產品,定位在高端市場,提高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對旅游地質資源的科學規劃和創新開發,形成觀光類、科考科普類和商品類旅游產品協調發展的旅游地質資源產品體系。同時在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與非旅游地質資源結合和互補,共同支撐旅游業的轉型升級。
為促進我國地質資源旅游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使之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極,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必須創新投資方式,實現對旅游地質資源的高效利用。首先,在國家資源管理大法和部門的統一領導下,結合各地旅游地質資源發展規劃,遴選旅游地質資源開發項目,作為產品開發和項目建設的基礎,對不同的項目采取不同的開發標準。其次,制定旅游地質資源投資標準。對景區類項目,可進行公開招標,選擇經營權轉讓、BT、BOT運作等模式,允許國內外旅游經營開發企業投標參與競爭,選擇經營能力和資本實力雄厚的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對保護區及科考科普類項目,由國家財政和省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其建設和開發,對項目外圍的配套設施,可采取特許經營的方式公開招標;對商品類項目,在明確資源價格和資源開采量的基礎上,采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激發旅游商品市場活力。第三,對項目投資過程實行全程跟蹤,形成旅游地質資源產品開發與保護跟蹤報告,定期向國家或省級資源主管部門上報,保證對資源的開發沿著規劃的軌道運行。對投資和建設中的違約行為,尤其是借開發旅游地質資源之名開發其他項目或破壞環境的行為要及時糾正,并追究相關主體的違約責任。
旅游地質資源環境保護是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化、旅游地質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是旅游地質資源環境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根本條件。地質構造環境、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環境構成了旅游地質資源環境的主體,決定了旅游地質資源環境的旅游價值。要加強對旅游地質資源環境的保護,尤其是要充分發揮各利益相關者和其他主體的監督作用,保證對旅游地質資源環境的有效保護。資源管理機構和旅游管理機構是地質資源旅游產業化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者,要加大對旅游地質資源開發的檢查頻度和深度,并為外部監督建立通暢、透明的信息交流系統;社區居民要關注周邊旅游地質資源開發的實際情況,及時與相關管理部門溝通,保證破壞性行為被及時發現和糾正;媒體要發揮“外部監督者”的作用,及時曝光破壞旅游地質資源的行為,并跟蹤報道,以輿論影響力制約相關投資主體;相關社會團體要發揮中介機構的獨立性角色,對相關行為進行科學評估,為相關管理機構的管理提供依據;游客是旅游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者,在環境保護主義意識不斷增強的背景下,也成為旅游地質資源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和保護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