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滇南花腰傣民間工藝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 婷
滇南紅河流域的花腰傣是傣族的一部分,他們自稱傣雅、傣卡、傣灑等,當地漢族人稱其為“花腰傣”。花腰傣人主要聚居在新平、元江、通海等縣,人口有63000多人,其中又以新平最多,該縣的花腰傣人口占花腰傣總人口的61%。花腰傣人具有豐富的民間工藝,其刺繡、服飾、竹編、土陶、紋身等都非常著名。他們在休閑的過程中生產民間工藝品,在節日活動的過程中展示工藝品。筆者對新平和元江縣的花腰傣民間工藝進行了多次的調查,認為花腰傣工藝品的休閑價值包含著三個方面的意義。
對休閑的理論探討在西方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早在亞里士多德時代就進行過深入的討論,亞里士多德被認為是休閑理論的締造者之一,他認為休閑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是科學和哲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馬惠娣,劉耳:《西方休閑學研究述評》,《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5期。。1899年,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發表了《有閑階級論》,論述了經濟與休閑的關系,指出新貴階級已經在享受物質的基礎上開始尋求精神的快樂,休閑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與人的生活方式。*[美]凡勃倫:《有閑階級論》,李華夏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版。1952年,皮普爾的《休閑:文化的基礎》闡釋了休閑與文化、休閑與哲學的關系并總結了休閑的三個特征,即休閑是精神,休閑是能力,休閑是“恩賜”。*Josef Pieper,“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Random House,Inc.,1952.西方休閑理論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之后走向成熟,中國學者對此也有探討,如卿前龍就認為,隨著人們對休閑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休閑服務業必將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會越來越大,并最終會成長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卿前龍:《休閑服務與休閑服務業的發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34頁。
休閑與勞動、工作和心理有著密切的關系。最初的休閑就是繁忙的工作和勞動中得到放松,在這種情況下,休閑被認為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并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閑》,康箏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頁。美國哲學家莫德默·阿德勒注重的是休閑與工作的關系,引用了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說“休閑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內心的安寧”“休閑可以使我們有意義地生活”
休閑與心理的關系極其密切,1990年,美國學者克珍特米哈依(M.Csikszentmihalyi)發表了《暢:最佳體驗的心理學》,認為“暢”(flow)“具有適當的挑戰性而能讓一個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的體驗” 。“暢”的體驗是讓人不管是在工作還是休閑中都不會產生焦慮或厭煩的情緒,而有得心應手的積極體驗。*Csikszentmihalyi,M.,“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New York,NY:Harper & Row,1990.在心理學的條件下,休閑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并非平常人們所認為的無所事事,而是追求自我實現以獲得“迷狂”(ecstasy)的心靈體驗。*Iso-Ahola,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Bubuque,IA:Wm.C.Brown Publishers.1980.筆者認為,對休閑與心理的探討和研究其實是休閑理論的深化。
休閑以社會文化為基礎,皮普爾的論著《休閑:文化的基礎》證實了文化在休閑中的重要意義。值得欣慰的是,休閑學的討論還遠不止這些,而是上升到了哲學的范疇,如約翰·凱利的《走向自由——休閑社會學新論》就認為休閑是“成為人”的過程,是在人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持久性特點的社會性自由。*約翰·凱利:《走向自由——休閑社會學新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22頁。杰弗瑞·戈比的《21世紀的休閑與休閑服務》認為休閑在21世紀將會取得中心地位,并從價值層面轉變人對自然與自身的觀念。*[美]杰弗瑞·戈比:《21世紀的休閑與休閑服務》,張春波、陳定家、劉風華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4頁。他的另一部著作《你生命中的休閑》也認為休閑并非一種單一現象,而是非常復雜的,伴隨于人的存在,故而人生命中的休閑不僅僅是尋求愉悅的過程,也是對生命意義重新詮釋的過程。*[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閑》,第2頁。
縱觀中西方休閑學理論的發展狀況,筆者認為還有幾個方面需要得到加強,首先是從人類學的角度進行休閑學研究的案例較少;第二是探討民間工藝(即文化)與休閑價值關系的文章較少;第三是基于民族文化的休閑,特別是云南少數民族的休閑方式和休閑觀沒有得到充分討論。本文通過對滇南花腰傣民間工藝與休閑關系的個案研究,試圖彌補上述的不足,為休閑的人類學研究提供新的內容。
滇南花腰傣是對生活在紅河流域傣族的他稱,他們有傣雅、傣卡、傣灑、傣仲等自稱。由于氣候炎熱,傣族地區每年一般要種植兩季水稻。傣族婦女非常勤勞,是田間地頭的主要工作者,傣族男子則相對輕松,他們上山打獵,下河捕魚,與其他民族的社會分工形成鮮明的對比。除了繁忙的勞動之外,花腰傣人還是一個很會休閑的民族,他們在下雨天很少出工,認為那是老天爺給農民放假,鄙視那些下大雨還在農田里勞動的人。然而,不出工并不意味著睡大覺,他們以其他方式進行休閑活動,民間工藝品的制作就是其中之一。傣族人在生活休閑的時候,男子會下河打魚或者制作竹編工藝品,女子則在家刺繡挑花,制作服飾。花腰傣的民間工藝種類繁多,包括刺繡、竹編、土陶、紋身等。無論哪一種形式的民間工藝都體現了花腰傣人的審美與其浪漫休閑的民俗特質,該特質也貫穿在工藝品的制作過程中。
休閑是花腰傣人向往的,他們會把藝術追求當成休閑生活的組成部分。筆者在云南省新平縣戛灑鎮平寨村調研時,經常看到村中婦女午休時或在家門口、或在房檐下飛針走線。筆者在新平縣戛灑鎮平寨村調查的時候,與村中50歲的刀文仙變成了好朋友,她有一雙兒女,女兒嫁到曼灣村,兒子在家務農,兒媳會刺繡。她從16歲就開始學習刺繡、挑花、織腰帶等,在農閑的時候就開始織布和挑花(刺繡)。以前的刺繡主要集中在衣服和裙子上,但現在種類多了,有了桌墊、錢包、圍巾、抱枕等物件。在談到刺繡的樂趣時,她說:“我從小就開始刺繡了,是跟著媽媽學的,我們經常在農閑的時候刺繡和制作衣服。現在我們將這些刺繡品用來出售,有時候也會送人。現在即使賣不出去也可以自己穿或給女兒穿。”
戛灑鎮的汗田村民小組是一個僅有26戶人家的傣卡村子,該村家家婦女都會刺繡,幾乎所有的男子都會竹編。婦女們從小跟隨母親學刺繡,刺繡品供自己使用,并且多用于服飾。如母親為女兒做嫁妝,女兒為自己繡嫁衣,農閑時間或者閑暇時就拿起針線繡,大概3年可繡起一套完整的傣卡服飾。筆者的信息提供者傣卡人楊瓊仙就是一位很善于刺繡的婦女,她認為農閑的時候不刺繡無事可做,因此,刺繡就是一種休息。她不僅為女兒繡完了喜氣而華麗的新娘服,還制作了一套服飾送給親友。她們的刺繡品和服裝從不出售,而是自己享用的,這是傣卡人與傣灑人之間區別的一種。
花腰傣人的工藝品原來只是在族內使用和銷售,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刺繡品都是自用,偶爾也會拿到市場上出售,但很少會賣給外族人。后來,由于旅游業的發展,多余的刺繡品、織布和服飾都會拿到街子(市集)上賣。筆者的信息提供者刀文仙每次趕街可以賣得200~300元,一個月可以賣600~1000元。2008年,戛灑平寨的花腰傣服飾協會成立之后,開始跟村民訂繡片和織布。自家織的土布單色成本在2元/米,市場價9元/米,30~40元/匹;有花色(三色以上)的成本價3元/米,市場價15~20元/米,100元/匹。土布每天可以織10多米。有時協會還會組織刺繡培訓,一個月培訓兩次。培訓針對的是新的工藝品和訂單的要求。平寨村的傣族民間工藝在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花腰傣人在農閑和生活休閑中制作工藝品,無論是刺繡、挑花、織布,還是服飾制作和竹編工藝都是如此。但是,他們最初是在農閑的時候制作工藝品的,而后來的工藝品制作則有生活休閑的味道。休閑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休閑中制作工藝品是理所當然的了。
如果說生活休閑僅是指勞動之余的放松和休息的話,那么,節日休閑活動就是另一種享受。筆者將這樣的休閑總結為從生活休閑到市場化的藝術享受,它是通過節日中的文化展現來實現的。新平縣的花腰傣節日有沐浴節、花街節、湯鍋節、服飾節等。這些節日有的是傳統節日,如花街節,但大多是政府組織的,以旅游休閑為主。在這些節日活動中,花腰傣工藝師們不再像以往一樣只是在節日中出售工藝品,而成為了節日的主角。他們不但可以在節日中體驗到創作竹編的興奮與自豪,參加節日的休閑者也可以在旁邊體驗這一靈動工藝的形成過程并以購買行為成就一種美學欣賞與收藏意念的情感滿足。
新平縣舉辦民族節日有很多的創新方式,其中之一是舉辦工藝品展示和編織大賽,包括土陶制作、刺繡、挑花、織布、竹編等,都能夠讓村民參與到活動中來,在參加節日活動的同時還出售自己的工藝品。從2008年到現在,戛灑鎮的節日活動中幾乎都有工藝品的展示活動,讓那些會制作工藝品的人帶著工具到活動地點展示他們的技藝,他們可以展示成品、半成品,也可以重新制作,現做現賣。這種方法取得了不錯成績,很多人都喜歡現編出來的工藝品,如小鳥、小魚等。現編出來的工藝品有一種新鮮感,特別是小孩很喜歡看工藝師編織。還有人喜歡刺繡品和傣族織布,那些有著很多民族圖案的刺繡品最被外地人喜愛和購買,成為旅游紀念品的組成部分。
在2014年戛灑鎮的沐浴節上,政府為當地的工藝師舉辦竹編、土陶、刺繡等比賽。參加竹編大賽的有10人,他們都拿著劃好的竹篾到比賽地點進行比賽,所有參賽的人集中在一起,看誰編得最快最好。讓筆者沒有想到的是,參賽者有3個女選手,而以前在傣族人的觀念里都認為傣族女子不會竹編,竹編是男人的事情。而今,這樣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許多民間工藝制作都與婦女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比賽,一個傣族女子還獲得了二等獎,這些婦女的實力讓男人們刮目相看。竹編工藝從男子壟斷走向了女子參與,不但證明了女性能夠進行竹編工藝制作的事實,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傣族婦女社會角色的變化。另一種比賽是刺繡、挑花和織布,雖然看上去比較簡單,工具不復雜,但是,比賽需要的時間更長。第三種比賽是土陶制作比賽,戛灑的沐浴節期間就舉行了土陶制作比賽,同時出售土陶,比賽地點在大檳榔園。比賽在早上10點~下午5點之間,龍樹林則作為土陶制作比賽的地點。筆者看到了來自土鍋寨村的土陶制作者,全村有12人報名參加,穿的都是嶄新的傣灑服飾。土陶比賽分為兩個內容,一是現場制作,即在最短的時間內制作出最美麗的土陶;二是把在家里制作的最美麗的土陶帶來,最少帶來3件,讓觀眾和評判者打分,兩項的分數加起來最高的為獲勝者。帶來參加比賽的土陶成品不能現場出售,因為還要進行展覽,如果參賽者需要出售土陶,就必須帶更多的土陶來比賽地點,或者在在比賽結束之后把參賽產品賣給觀眾或者旅游者。一些游客還參加了實地制作的活動,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制作的商品比購買的要有意思。
傣族的工藝品種類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新產品不斷開發出來,有的舊產品由于不受市場的歡迎而漸被淘汰。筆者在傣族工藝品店看到了許多以前沒有出售過的工藝品,如竹編工藝品在保持了斗笠、秧籮、泥鰍籠等品種的同時,還創造了飯盒、筆筒等;土陶工藝以前制作的主要是土鍋和水杯,但現在還有花瓶、茶具、煙灰缸等。新的工藝品使原先的品種不斷得到改善和豐富,這便是休閑促進民間藝術向前發展的有力證據。當然,市場對于民族工藝品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傣族工藝品隨著市場需求而變化,越來越市場化,隨著傣族休閑工藝品的增多,其價格開始不穩定,在早些年代,每個秧籮的售價為30元,很多人開始編織秧籮,產品過多之后,現在只能賣到5~10元,其他工藝品也是如此。
傣族工藝品已經脫離了實用目的,大家購買這些工藝品主要是為了裝飾房間和送禮。除了外地休閑者購買工藝品作為禮品和紀念品之外,新平縣人民政府各下屬單位都會準備工藝品送給客人。而傣族人和本地漢人或者其他民族的人也會把那些工藝品贈送給遠方的朋友。筆者也曾經將傣族工藝品帶到北京,深受北京朋友的喜愛。休閑者、地方政府和本地人促進了傣族工藝品的銷售,正是這些群體促進了傣族工藝品的轉變。
傣族工藝師在節日休閑中展示自己的民族工藝品,不僅是節日的參與者,還是藝術的享受者,他們在竹編、刺繡、土陶制作時都會表現出自信的神情,有的人根本不管能否賣出去,專心集中在藝術品的制作之上。如果說,當地的民族節日是村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的話,那么,民族工藝品在這種活動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休閑不僅體現在藝術享受中,還能夠表現出民族自豪感,特別是民間藝人能以花腰傣人的身份代表一個國家出國訪問的時候,民族自豪感更是達到頂點。在此方面,新平縣漠沙鎮(原腰街鎮)南堿村有著典型的案例。南堿村的白永光作為云南省文化廳推薦的少數民族竹編工藝的代表,他兩次出國進行竹編工藝的展示。第一次是2006年3月到越南參加了“紅河流域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節”。第二次是在2007年6月22日~7月24日參加了由美國史密斯協會在華盛頓舉辦的“湄公河流域國家藝術節”。
白永光為什么會被云南省文化廳選中并到國際上進行民間藝術的交流和展示呢?這還得從“南堿生態村”的建設說起。2002年,云南大學人類學系尹紹亭教授在福特基金會的支持下,啟動了“云南民族文化生態村建設項目”,其中的一個試點就在新平縣的南堿村。南堿村的生態村建設項目受到了地方政府和村民的重視,學者、官員和村民的多方結合促使這個項目得以完成,并被認證為是云南省5個民族文化生態村中最成功的項目點之一。南堿村的生態村收集了與傣族文化有關的各種展示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傣族的民間藝術,包括服飾、竹編藝術、建筑、樂器等,絕大部分的展示品都是由村民捐獻出來的,都與村民的日常生活有關。傣族鄉村傳習館建成之后,吸引了很多的參觀者。參觀者中包括了游客、參會人員、調查人員、各種層次的政府官員、國外賓客等。其中,在云南省文化廳組織的一次參觀中,賓客里包括了湄公河流域國家民間藝術節的策劃者王曉蘭女士,當她看到鄉村生態博物館中各種琳瑯滿目的民間藝術展品時贊嘆不已,認為當中一些工藝品的制作方法可以在美國進行展示,她建議可以由1人到美國進行竹編工藝的展示,就這樣,南堿村竹編工藝師的推薦工作開始了。
于是,該村的白永光和刀文興成為了兩個候選人。到河內展示竹編工藝時,他們兩個人都去了,但去美國參加民間藝術節時,則由白永光去。白先生當時46歲,他所編的工藝包括了秧籮、小魚、魚籠、竹帽等。在美國展示花腰傣的竹編工藝時,其所有需要的工具和原料都是從國內帶出去的,包括刀、墊子、竹子等,他的任務是編織燕子、小魚、小狗等,同時還要教那些有興趣的美國小朋友編織這些小動物。但是,當他把竹子從南堿村砍好后,經過層層運輸,幾個月后到達美國,最后編織時竹子變干了,不好編。不過,他克服了困難,編制出各種傣族工藝品,得到了美國觀眾的好評。
白永光的美國之行,使花腰傣竹編工藝師的藝術享受上升到了民族自豪感的程度,他不僅代表了花腰傣人或者傣族人,還代表了中國的少數民族工藝。白永光教授美國小孩編織竹篾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民族文化展示的過程。白永光去美國的展示竹編工藝的事情傳遍了傣族地區,作為第一個訪問美國的花腰傣村民,他成為人們羨慕的對象,那些親戚朋友多次到他家里看他在美國的照片,新平縣電視臺的人也來采訪,他的美國經歷也被云南省文化廳的訪問團全程紀錄。回到南堿村后,他在農業種植的同時,還堅持傳承和弘揚竹編工藝,他的美國之行給他自己、家人和村民帶來了很多榮耀,同時也帶來了民族自豪感。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花腰傣民間工藝的休閑價值和觀念是一種形而上的轉化過程,即“農閑”向“休閑”,再到追求“藝術和自由”的休閑方式轉化,這種轉化過程對人類學的休閑研究具有理論方面的意義,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花腰傣工藝品的制作是從“農閑”向“生活休閑”的轉變過程。傣族是一個農耕民族,他們是稻作文化的先驅者。在傣族人的觀念中,農耕時節也分為農忙和農閑,農忙就是稻作種植的時間,而農閑就是種植之后的管理和收割之后的閑置。農閑對男人來說就是上山打獵,下河打魚,編織生活用具;對女人來說就是刺繡挑花,織布和制作服飾。農閑的時間在過去是固定的,但是,由于科技的進步,農閑的時間越來越多,花腰傣民眾就有很多的時間可以進行民間工藝的生產和制作。傣族人的工藝品制作也就經歷了農閑向生活休閑的轉化過程,他們將工藝品的制作作為生活休閑的組成部分。
第二,花腰傣工藝品的展示是從“生活休閑”向“藝術休閑”的轉變過程。花腰傣的藝術展示讓傣族人的生活休閑更上了一個層次,他們不再是節日的觀看者,而是節日的主角。他們在節日中制作工藝品,不再是村寨中的生活休閑,而是藝術的享受者和表演者,如同舞臺上的舞蹈者一樣,他們在展示和表演的同時,還享受著藝術。而外地和本地其他民族的觀看者,就是這種藝術的欣賞者。在這種場景中,外地休閑者還可以參與到活動中,如土陶制作等,來體驗當地藝術。同時,外地休閑者的產品購買還提升了工藝品的地位,促進了工藝品的改進,讓不同種類的工藝品隨著市場的需求而被設計和創造出來。
第三,花腰傣工藝師的國際展示和交流活動,應該是休閑工藝品制作的較高境界。花腰傣工藝品的國際展示不僅使自己有機會走向國際,其活動本身便兼具“休閑”和“外地休閑者”的意義。不僅僅工藝師自己得到休閑,還為當地的休閑者展示民間工藝。這樣的過程就是對民間工藝師的價值和民族文化價值的肯定,民族自豪感隨之產生。
第四,花腰傣休閑觀念的轉換過程,即“農閑”向“休閑”,再到追求“藝術和自由”的休閑方式的轉化過程就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花腰傣的休閑轉化是在一種自由的過程中達到深化的,美國學者依索-阿霍拉(S.E.Iso-Ahola)認為,人類只有在對所參與的活動是在沒有強制性下的非常自由的選擇與內在動機非常強烈地想參與這個活動的結合下,這樣的活動才是真正的休閑。*Iso-Ahola 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A:Wm.C.Brown Publishers,1980.花腰傣的休閑就具有這樣的意義。此外,花腰傣的休閑不離開自己的民族文化,對于他們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民間工藝,在工藝品的制作和展示過程中享受休閑,說明了休閑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之上,以文化為核心的休閑活動才能夠具有生命力并持續發展。花腰傣個案也說明,文化活動中的休閑體驗不限于外來者,本地人也可從中得到休閑體驗,也就是皮普爾所認為的精神、能力和恩賜。*Josef Pieper,“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Random House,Inc.,1952.筆者認為,當代社會把價值觀都建立在金錢和財富的基礎之上,這讓人類身體和精神都感到疲憊不堪,因此,應該反思現行的價值觀,從而實現休閑教育。休閑教育讓人們去欣賞休閑,享受休閑,并以休閑為導向設計生活。*Charles K.Brightbill,“Educating for Leisure-Centered Living”,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66.讓人類工作和休閑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使我們更有意義地生活”*Mortimer J.Adler,“How to Think about the Great Ideas”,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2010。筆者認為,這就是花腰傣民間工藝的休閑價值之所在。
總之,少數民族民間工藝品是在休閑的過程中生產的,在政府組織的節日休閑活動中展示的,他們在自己的休閑的過程中又將工藝品出售給外地休閑者,在作為物質的工藝品交換過程中,他們看到了工藝品的雙重休閑價值——即生產和展示中的休閑和外地休閑者對工藝品的體驗和享受。物質生產民俗的研究須從物質生產、展示和交換條件中去探求社會思想和觀念,這是研究休閑和民間工藝都不能忽視的,也是藝術人類學者應該強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