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亮
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中,無人可以回避“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這一命題,這既是每一個中國人面臨的個人問題,更是涉及全體中國人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建構未來的社會問題。在這一背景下,涂爾干(Emile Durkheim)提出的“社會團結”(social solidarity)命題歷久彌新。為了論證社會構成的機制,涂爾干指出機械團結(mechanical solidarity)和有機團結(organic solidarity)的區(qū)別:機械團結是“建立在個人相似性的基礎之上的”,有機團結是“個人不帶任何中介地直接系屬于社會”*涂爾干:《社會分工論》,渠東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 2000年,第89-90頁。。機械團結存在于傳統(tǒng)社會中,社會成員的信仰、情感具有同質性,個人對他人的依賴度低,宗教觀念可以是社會團結的基礎;有機團結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要特征,現(xiàn)代社會分工精細,社會成員對社會依賴度高,而宗教信仰對個人的影響相對傳統(tǒng)社會弱。涂爾干在《亂倫禁忌及其起源》《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著作中,通過對宗教信仰、親屬制度等社會事實的研究,以“集體意識”及其衍生出的“集體表象”(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等概念作為其分析前工業(yè)社會群體實現(xiàn)社會結合的關鍵,從而建構解釋“人類何以組織起來”的理論體系。
分析“社會團結”的機制依然是理解當下中國社會的一項重要議題。誠如渠敬東所說:“今天當我們再次面對以涂爾干為代表的經典思想家們的時候,他們的思想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面貌了。不過,也許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原來的面貌’,因為這些思想家的問題線索還依然潛藏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甚至變得更加親切。”*渠敬東:《涂爾干的遺產:現(xiàn)代社會及其可能性》,《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1期。經典社會人類學理論對理解中國社會的價值,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實際上,費孝通先生關于人類學思想的精髓,就是在經典社會理論的啟發(fā)下實現(xiàn)對具體社會文化事項的創(chuàng)新性詮釋,“在費先生的筆下,微視研究和巨視研究一直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對于本土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一直成為非西方學者研究本土社會的典范”*麻國慶:《社會結合和文化傳統(tǒng)——費孝通社會人類學思想述評》,《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具體來講,在對中國漢人社會的研究中,費孝通將“家”作為分析中國漢人社會實現(xiàn)其“社會團結”的關鍵。
受此啟發(fā),筆者認為伊斯蘭教是中國回族社會實現(xiàn)“社會團結”的關鍵。通過在海南省三亞市回族社區(qū)進行的田野調查,筆者發(fā)現(xiàn)三亞回族身處世俗的、接受市場經濟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之中,伊斯蘭教成為整合群體關系的核心文化資源。無論是以世俗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作為主流的國家范型,還是以市場作為配置社會資源的主要手段,都以個人意識的覺醒為前提。在這一過程中,三亞回族始終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重新建構其社會。這種建構基于不同的社會情境,應對三亞回族的宗教集體意識進行更為精細和明確的界定。
三亞回族認為自己屬于中國伊斯蘭教“伊合瓦尼”教派。伊斯蘭教圍繞“認主獨一”,展開其信仰體系: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信前定、信后世。三亞回族穆斯林的宗教實踐可以概括為念、禮、齋、課、朝五門“功課”。“念”指念清真言:“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禮”指禮拜,每天五次,每周五中午為“主麻”,要求成年男性必須參與。禮拜包括主命拜、圣行拜、當然拜、副功拜等,其中主命拜是必須要做的。禮拜的動作,可以分解為抬手、抱手、站立、鞠躬、叩頭、跪坐。如果禮主命拜時個人來遲,也必須跟隨集體。不論集體進行任何動作,禮拜者首先要抬手開始,然后跟隨集體的動作進行禮拜。在禮拜中,要求禮拜者動作標準、嚴謹,不允許心存雜念,更不允許東張西望交頭接耳。“齋”指日出之后到日落之前停止飲食的宗教功修,每年伊斯蘭教歷的九月為“齋月”,每天晨禮后封齋,昏禮后開齋,三亞回族通用pa(趴)或漢語“入齋”“把齋”表述。“課”指“天課”,規(guī)定穆斯林要將自己實際收入按一定比例交納到清真寺,目前三亞回族穆斯林雖然不一定按照比例完納天課,但對宗教的經濟投入是穩(wěn)定的。“朝”指前往麥加天房朝覲。
清真寺是穆斯林進行禮拜的地方,是伊斯蘭宗教活動得以實踐的場所。目前三亞共有6座清真寺,其中回輝居委會4座、回新居委會2座。由于各清真寺歷史上多次重建,因此在歷史關系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抗日戰(zhàn)爭之前,三亞回族聚居于現(xiàn)在的回新居委會,共有4座清真寺。抗戰(zhàn)期間,日本侵略軍在回新修建機場,三亞回族被迫移居到回輝,迅速重建了清真寺。日本投降后,部分回族遷回回新,也重建了一座清真寺。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所有清真寺都被拆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才開始重建清真寺,如回新南開清真寺是新建清真寺的代表。
清真寺不僅為三亞回族穆斯林提供了空間,也為伊斯蘭核心價值的傳播和宗教知識的傳承提供了基礎。中國回族的伊斯蘭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一般秉承明嘉靖年間陜西伊斯蘭經學家胡登洲開創(chuàng)的經堂教育傳統(tǒng),以伊瑪目為核心,依據(jù)其清真寺的經濟實力招收數(shù)名至數(shù)十名不等的海里凡,分不同的教育階段傳授阿拉伯文和宗教知識,課程一般沒有時間限制,也沒有統(tǒng)一的結業(yè)標準,以伊瑪目判斷海里凡是否掌握課程知識而定。三亞回族的經堂教育傳統(tǒng)比較弱,但是針對穆斯林群眾的宗教教育已經日常化。每個清真寺都常年開設學習班,每天晚上在清真寺由阿訇為自愿參與的穆斯林講授阿拉伯語和教義,學生假期還有專門針對年輕人的學習班。此外,三亞回族較為重視對年輕人的教育,不僅有宗教教義的學習,還撰寫了很多勵志類的宣傳材料。
實際上,清真寺本身就對年輕人存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清真寺是回族社區(qū)空間里最大的公共設施,回族小孩喜歡在清真寺玩耍。在清真寺,孩子們從小就被告知各種禁忌,耳濡目染成年人的禮拜活動。成年后,大多數(shù)回族雖然不會以宗教作為自己的事業(yè),但也會堅守基本的信仰底線。一旦開始認真了解深入的宗教知識,很容易被喚起宗教感情。
穆斯林知識分子在三亞回族宗教實踐中的作用尤其重要。穆斯林知識分子,尤其是伊瑪目首先在個人生活方面嚴格遵守伊斯蘭教所規(guī)定的生活方式,為群眾做表率;其次是不斷加強自身宗教修養(yǎng),并通過清真寺周五主麻日的“臥爾茲”演講以及清真寺主辦各類學習班向群眾傳授宗教知識;再次是堅持在宗教節(jié)日和各種人生禮儀慶典中不斷強調伊斯蘭宗教的規(guī)范性。通過宗教知識分子的努力,通過堅持伊斯蘭教信仰,自發(fā)加強了三亞回族社區(qū)內部的團結。
穆斯林所有的重要節(jié)日都來源于宗教節(jié)日。齋月是穆斯林最為珍視的一個月。三亞回族對齋月的時間也會精心安排。據(jù)伊斯蘭教義:“你們見月封齋,見月開齋,假如云朦時,你們全美,(舍哈白)月三十天。”*摘自三亞市伊斯蘭教協(xié)會公告。根據(jù)這一原則,經三亞市伊協(xié)常委及六寺伊瑪目召開會議決定:2010年入齋時間定于8月9日(星期一),當晚看月,見月入齋,如不見月,10日(星期二)晚上入齋,并當晚禮(特塔威哈),11日白天開始封齋。在齋月期間,筆者沒有發(fā)現(xiàn)三亞回族社區(qū)有人公然違背教義私下在白天偷食偷飲。許多人為了保持體力減少體力活動,即使因為工作需要消耗大量體力時,也盡量堅持封齋。2010年齋月期間,恰逢居委會換屆選舉,在選舉過程中,選舉委員會成員要在鎮(zhèn)干部的監(jiān)督下用一天的時間唱票、統(tǒng)計選舉結果,工作量極大,而在此期間,參與工作的穆斯林均水米不沾。
相比之下,開齋節(jié)的儀式相對簡單,就是三亞回族成年男性聚集在一起進行會禮。禮拜前有阿訇宣講教義。2010年三亞回族在回新小學的操場上舉行了聚禮,事先沒有進行復雜的準備,只需要提前在各清真寺張貼聚禮時間、地點的公告,到時穆斯林會自覺前往,不僅三亞本地穆斯林全體出動,而且在外地的穆斯林也悉數(shù)參與。場地的準備也很簡單,需要布置講臺和擴音設備,另外在地面上鋪設厚塑料膜,該任務每年由各清真寺輪流承擔。
古爾邦節(jié)在開齋節(jié)后70天舉行。在古爾邦節(jié)前一天做完晨禮后,三亞回族穆斯林前往三亞灣海灘墓群邊“游墳”。游墳時,要坐朝墳墓,面朝西,腳朝東,邊念《古蘭經》,邊為墳墓培土、插花,意為“給亡人祈禱”。游墳回家后,家家戶戶準備食品迎接古爾邦節(jié)。古爾邦節(jié)的核心儀式也是會禮。2010年三亞古爾邦節(jié)聚禮在回輝居委會的穆斯林廣場舉辦。由于地點接近三亞鳳凰國際機場路口,三亞市派出大量警力在穆斯林廣場外疏導交通。不過,禮拜時的秩序不需要有人特別維持,參加禮拜的穆斯林到現(xiàn)場后找到可以禮拜的空地便席地而坐,或默念經文或聆聽宣講詞,然后在伊瑪目的領拜下禮拜,禮拜結束后也不多做停留便四散歸家。
在重要的人生禮儀中,三亞回族以伊斯蘭教義作為基本原則。嬰兒的出生禮被稱之為“做十二日”。在嬰兒出生的第十二天,家長邀請清真寺的伊瑪目和有威望的穆斯林長者,來家中為嬰兒誦讀古蘭經,并為嬰兒取經名。三亞回族葬禮的特點是速葬、薄葬。穆斯林彌留之際,親屬會請伊瑪目念清真言或做懺悔。去世后,亡者親人要使亡者暝其口目,頭部向北仰臥,面稍偏于西,意為面向麥加圣地,并邀請清真寺的阿訇來洗大、小凈,按照從上到下、先右到左的順序通身遍洗,最后用凈布輕拭干,用“卡凡”(裹尸布)包裹,置入向清真寺借來的放置遺體的專門匣盒。當然,男亡者請男阿訇處理,女亡者請女阿訇處理。亡者尸體處理好后送到清真寺舉行殯禮,即站“者那孜”。站“者那孜”與穆斯林的五時禮拜相近,要求大小凈后完成,但是不鞠躬、不叩頭,僅站立進行。禮儀主持者面向西方,參加者排站后面,從抬手頌《大贊詞》開始,依次再頌《贊主詞》《贊圣詞》《求恕詞》,最后以道“色兩目”和捧手祈禱結束。站“者那孜”后就可以入土為安了。三亞回族有多處墓地,最大的一片在回輝居委會西面的三亞灣海灘上。三亞回族為亡人挖掘墓穴時只挖一個長約2米、寬約0.4米的坑,坑四周用木槨將土層固定,安葬婦女時,還要在墓坑上面搭一個帳幕。死者放入墓坑后上面再用一塊木板覆蓋。填土前,親人還可將“卡凡”(裹尸布)的頭部解開再看一眼。最后,在阿訇的祈禱聲完成填土。
三亞回族對穆斯林集體意識的強調主要靠宗教實踐加以體現(xiàn)。筆者曾經向不同教育背景、職業(yè)、年齡的三亞回族穆斯林分別提出問題:如果一個人信仰真主,但不參與禮拜、封齋等宗教實踐活動,那么這個人是否是伊斯蘭穆斯林?答案是眾口一詞的否定。三亞回族穆斯林宗教信仰的核心,就是堅持不懈的宗教實踐。在不斷重復的儀式中,宗教成為了三亞回族堅定的集體意識。
現(xiàn)代國家的目標之一,就是試圖將受統(tǒng)治者轉化為明確的和容易管理的對象。可是,宗教活動不是國家能夠輕易轉化的。歷史上,社會管理者的知識背景與三亞回族穆斯林的宗教實踐活動存在著隔閡,因此國家對回族宗教生活的干涉引發(fā)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穆斯林的反感,直到進入21世紀,地方政府與回族社會在長期的互動中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一方面回族的宗教實踐納入到國家的監(jiān)督管理下,另一方面回族在日常生活中享有實質性的自由。
針對三亞回族的宗教信仰活動,鳳凰鎮(zhèn)政府專門成立了民族宗教事務工作領導小組,由鎮(zhèn)黨委書記任組長,副組長及成員由分管副鎮(zhèn)長和回輝、回新的居委會干部組成。為加強宗教事務管理,鳳凰鎮(zhèn)還設立了統(tǒng)戰(zhàn)宗教辦公室,一位副鎮(zhèn)長及二位工作人員負責這項工作。
民族宗教事務工作領導小組特別強調對在職宗教人士的管理。通過進行不定期的座談,負責干部對宗教人士開展的活動加以管理。民族宗教主管部門尤其反對外來宗教教職人員在本地進行宗教活動。對各清真寺每周五做禮拜時的宣講內容也有一些原則性建議。對于鎮(zhèn)政府的這些要求,三亞回族的宗教界人士都能夠積極配合,各寺伊瑪目和管理人員都是本地人,清真寺內的宣講內容主要是倡導愛國守法、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鳳凰鎮(zhèn)的宗教管理和回族的宗教實踐已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有時,政府一些改善民生的政策還通過清真寺對群眾宣傳,比如辦理社會保障、登記失業(yè)人口、向白內障病人提供免費醫(yī)療服務等。還有一些關系居民日常生活的事情,如調整水電費的通知,也會通過清真寺進行轉達。
民族宗教事務工作領導小組不干預回族宗教的具體事務。三亞市伊斯蘭教協(xié)會(以下簡稱三亞市伊協(xié))是政府宗教管理機構與民間宗教組織的橋梁。三亞市伊協(xié)成立于1991年11月,當時由三亞市2個回族居委會、6座清真寺選派10名代表召開了第一屆穆斯林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三亞市伊斯蘭教協(xié)會。協(xié)會辦公地點設在清真北大寺,平時沒有常設辦公人員。協(xié)會一個季度至少開一次常委會,但具體時間不定,重大節(jié)日和宗教活動之前都要開會。
在法律上,從中國伊協(xié)到各地方伊協(xié)都是民間群眾組織。中國伊協(xié)與地方伊協(xié)之間存在工作指導關系但沒有行政隸屬關系。三亞市伊協(xié)目前是海南省唯一獲準成立的伊斯蘭教協(xié)會,代表海南省穆斯林與中國伊協(xié)和各地方伊協(xié)進行交流。三亞市伊協(xié)常委會負責朝覲名額的分配,協(xié)調6座清真寺在宗教節(jié)日和重大事件中統(tǒng)一行動。三亞市伊協(xié)的日常辦公經費由三亞市民宗局提供,特別強調財務公開,定期在各清真寺公布賬目。三亞市伊協(xié)的主要職責,是籌備宗教節(jié)日的統(tǒng)一活動、接待外地民宗對口單位、處理朝覲事務。
從三亞市伊協(xié)的實踐活動看,三亞市伊協(xié)實質上就是三亞6座清真寺的聯(lián)合議事機構,這一點從三亞市伊協(xié)的人員組成也可以看出來。現(xiàn)任三亞市伊協(xié)是2009年換屆產生的,包括多名委員,9名常委。委員多是有過在內地長期學習或留學國外經歷的宗教知識分子,也有熱心于宗教事業(yè)、參與清真寺日常管理事務的穆斯林長者。常委是宗教管理部門與宗教知識分子共同選定的,其中:有2位是商人;有4人是4座清真寺資深的在職伊瑪目;2人是有威望的宗教知識分子,代表另外2座清真寺;1人是回族在三亞市任職的干部。9名常委中有1位女性是著名的回族女商人,代表回族婦女界。9名常委組成的常委會是三亞市伊協(xié)的實際決策機構,其中除主席外,還有1位副主席、1位秘書長。這樣的組織形式,充分保證了各清真寺多種意見的表達。
對于三亞回族穆斯林來說,伊協(xié)雖然是民間組織,也能夠維護三亞回族的宗教活動,但畢竟是在國家宗教管理的政策指導和地方政府宗教管理部門的具體組織下成立的社會組織,對于三亞回族來說屬于新生事物。如果沒有清真寺的支持,伊協(xié)實際上無法展開工作。在三亞回族社區(qū),清真寺完全由穆斯林自發(fā)組織建設和管理。
清真寺的管理也在國家管理的框架下,政府宗教管理部門對在清真寺內進行的宗教活動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三亞回族接受并執(zhí)行國家的這些政策。具體體現(xiàn)在對清真寺自己制定的對清真寺管理組織人員職責的規(guī)定上。
三亞各清真寺已經建立起成熟和穩(wěn)定的管理體制。伊瑪目負責本寺一切教務、教規(guī)、教義以及《古蘭經》講解,擔任本寺教長,主持穆斯林集體禮拜活動。伊瑪目經市伊斯蘭教協(xié)會培訓考核,并持有三亞市伊斯蘭教協(xié)會頒發(fā)的“傳教人證書”。伊瑪目的任期為一年,每年齋月前進行換屆,由經常做禮拜的穆斯林長者以投票選舉產生。候選人可由宗教知識分子毛遂自薦,也可以由上屆伊瑪目推薦。通常伊瑪目都是各寺資深阿訇、穆斯林長者和信教群眾商議的結果。
成為伊瑪目可以獲得很高的聲譽,在宗教事務中也更有發(fā)言權,但伊瑪目并沒有絕對的權力。首先,伊瑪目必須接受全體穆斯林的監(jiān)督。伊瑪目除了嚴格履行宗教義務,對自己嚴格自律,忠于家庭,不吸煙喝酒,談吐得體,與人為善。在處理集體性的教務活動,如籌備宗教節(jié)日、確定朝覲名單時,伊瑪目要充分尊重全體穆斯林意見,還要與伊協(xié)和其他各清真寺協(xié)調。
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寺管會)負責清真寺內除宗教活動外的一些日常事務。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制度是中國關于伊斯蘭宗教的政策指導實踐之一,具體的制度設計已很完善。如學習制度,要求寺管會委員每月第一周禮拜后由主任主持集中學習一次;主任因事請假時,經主任同意可由副主任或委員召集。議事制度要求民主集中制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原則,討論重大事項應進行逐項表決。財務制度要求成立財務管理小組,嚴格按照財務管理制度進行各項手續(xù),伊瑪目原則上不參與財務活動。
總之,三亞回族穆斯林與宗教事務管理者形成了良性互動。一方面,清真寺必須在國家宗教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活動,比如不接受國外宗教組織的資助,國內宗教交流活動也必須確保在政府備案。另一方面,宗教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也以穆斯林的宗教實踐為依據(jù),地方宗教管理機構在確定指導性原則后不干涉具體的宗教事務,宗教生活的組織可以完全按照宗教信仰本身的需要而開展。在政府管理部門和穆斯林之間沒有根本性的矛盾,政府管理部門也不需要對宗教活動進行過于嚴密的監(jiān)管,因為在現(xiàn)有的宗教管理體系下,宗教人士和信徒享有實質的自由,而為了維護這一自由,宗教人士會自覺地維護與宗教管理部門的良好關系,在宗教實踐中進行自律。
伊斯蘭教對教民按照合法途徑獲取財富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除了伊斯蘭經濟倫理,流傳在三亞回族內部的宣揚慈善的民間故事,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三亞回族的金錢觀、財富觀。*張亮:《“生意人”的抉擇:三亞回族的內發(fā)型發(fā)展策略》,《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三亞市的清真寺收入來源較少,只有出租炊具能獲取一點資金,其他基本靠教民的捐助維持日常運轉。各清真寺對經費的管理十分嚴格,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都有明細,并且在公開欄貼出。在舉辦集體活動時,都會有經濟條件較好的教民提供贊助。在沒有集體活動、清真寺也不需要大宗資金贊助的時候,很多教民也會在清真寺向前來禮拜的穆斯林長者捐贈禮品,以各種飲料居多。在“開齋節(jié)”前,每個穆斯林都要自愿施舍,交納一點“菲圖爾”(開齋捐),一般可以維持清真寺一年的開支。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三亞回族個人社會活動空間空前擴大。近年來,三亞回族社區(qū)內出現(xiàn)了越來越頻繁的社會慈善活動,這些活動完全是三亞回族自發(fā)組織起來的。慈善活動的針對目標很廣泛,從國家遭遇重大災害,到社區(qū)內部的民生建設,再到貧困家庭的子女教育,三亞回族都會自發(fā)組織起來進行賑濟。
當?shù)啬滤沽忠?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慈善活動一般以三亞市伊協(xié)的名義舉辦,由各清真寺具體實施。2010年4月,青海省玉樹縣發(fā)生強烈地震,造成人員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三亞回族迅速做出反應,三亞市伊協(xié)組織了“三亞穆斯林為玉樹獻愛心”的活動。該活動歷時多天,各清真寺都舉行了形式不同的捐款儀式,比如有的直接在主麻日聚禮上集體捐款,有的在清真寺設置捐款箱供參加禮拜的人捐款。所有的捐款絲毫沒有強制的色彩,但捐款的范圍基本上涉及三亞回族穆斯林每一個人。
還有為特定的目的組織的臨時性群眾公益組織,如回新居委會的“回新村道路擴建領導小組”。回新社區(qū)長期存在臟亂差的現(xiàn)象,2002年時任清真南寺教長在一個主麻日以“創(chuàng)建回新文明衛(wèi)生村,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為主題作了一次演講,受此鼓舞,回新居民組織了以改造回新社區(qū)面貌為目標的“回新修橋補路小組”。該小組得到了三亞市伊協(xié)、回新居委會、清真南寺和南開清真寺4個單位的蓋章認可,動員了豐富的人力,回族企業(yè)家直接投入大筆捐款,最終將鄉(xiāng)村土路改造成水泥大道。道路改造完成后,這個小組也就停止了活動。近年來,回新道路兩旁亂停亂放車輛屢見不鮮,道路兩旁亂搭、亂建、亂擺攤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這種行為導致了嚴重的交通堵塞和道路擁擠,給過往車輛和行人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為此,原來的“回新修橋補路小組”重新組織起來,更名為“回新村道路擴建小組”,開始了新一輪的社區(qū)改造活動,并公開在回新籌集資金。為了募集資金,“回新村道路擴建小組”首先開始大規(guī)模的宣傳。在宣傳材料中,首先強調宗教意義:
安拉說:“誰以善債借給安拉,他將以許多倍償還他。安拉是能使人窘迫,能使人寬裕,你們只被召歸與他”(黃牛章245節(jié))。穆圣說:“安拉最喜愛的人是對世人有裨益的;安拉最喜愛的工作是能使人快樂,使人愉快的工作;或者能為人排憂解難,或者能使人償還債務,消除饑餓。在我看來為了解決穆斯林兄弟的需要而奔走的人,優(yōu)越過在清真寺里靜坐一個月的功課。”親愛的穆斯林兄弟姐妹們,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了回新村美好的明天,獻出你的愛心吧!*資料來源:回新道路擴建小組宣傳材料《回新道路擴建小組簡介》。
安拉說:“你們應當謹守拜功,完納天課,并以善債借給安拉。你們?yōu)樽约鹤龅娜魏紊剖拢紝⒃谡嬷髂抢锏玫礁酶蟮膱髢敗!薄豆盘m經》(七十三章:24節(jié))穆圣說:“誰在今世為其穆斯林弟兄排憂解難,安拉在后世為他排憂解難。”……穆斯林兄弟姐妹們!請捐出你的一分錢,獻出你的一份愛心,讓我們的共同家園——回新村明天更加絢麗、更加美好。*資料來源:回新道路擴建小組宣傳材料《捐出你的一分錢,獻出你的一份愛心:讓我們的共同家園——回新村路通道寬》。
在施工建設中,公共用地難免與私人住宅用地產生交叉,從而引發(fā)實質性的利益糾葛,為此,“回新村道路擴建小組”以宗教的名義對利益相關者加以勸導:
穆圣說:“你們當避開兩種受詛咒的人”。大家說:“這倆種是什么人?”穆圣說:“在大路上或人們乘涼的地方大小便的”。《穆斯林圣訓實錄》(第267段)。穆圣說:“信仰有七十多個分枝,最高枝條是念清真言,最低枝條是清除道路上的障礙物,知恥也是信仰的一部分。”面對至圣的教導,難道我們還無動于衷嗎?由此可見,保護道路公共設施、保護公共清潔衛(wèi)生是多么重要,絕(決)不能損壞大眾利益。伊斯蘭規(guī)定了大眾對個人所應有的權益,個人對大眾所應有的義務,個人要為大眾的福利而工作,大眾也要為個人提供福利保證。如果個人利益與大眾利益相沖突時,大眾利益優(yōu)先于個人利益。如因為擴寬公共大道,拆毀路邊的房屋應給予合理適當?shù)难a償,或拆毀將要倒塌的路邊的危房,以免傷害到過路行人。*資料來源:回新道路擴建小組宣傳材料《回新道路擴建小組簡介》。
“回新村道路擴建小組”以宗教信仰作為調適社會關系的手段,其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在全民信教的輿論氛圍中,公然以實際行動破壞宗教理念會使當事人成為眾矢之的。由此可見,三亞回族穆斯林已經掌握了合理的行動策略,能夠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宗教文化資源謀求支持。這也在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三亞回族穆斯林堅定的宗教集體意識。
伊斯蘭教對于穆斯林如此重要,以至于一些學者認為伊斯蘭教就是穆斯林社會的結構性基礎。當然,作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蘭教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在不同的社會文化情境下呈現(xiàn)出巨大的差異。伊斯蘭教在中國各地也呈現(xiàn)出許多差異,一般認為中國伊斯蘭教有“三大教派,四大門宦”,尤其是西北地區(qū)的穆斯林社區(qū)更是呈現(xiàn)出復雜的局面。*馬通:《中國穆斯蘭教派門宦溯源》,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相比之下,三亞回族穆斯林的宗教集體意識相對鮮明。三亞回族建立起了宗教信仰為核心的集體意識,而這種集體意識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當三亞回族需要強調自己的“少數(shù)民族身份”時,就以“回族”作為自己集體意識的核心;當三亞回族需要強調自己的宗教信仰時,就以“穆斯林”來建構自己的認同。而無論如何,在三亞回族的集體意識中, “我們”必須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信仰不是手段、不是工具、更不是“想象”,而是三亞回族社會生活永恒的根基。其根本原因是三亞回族已通過宗教的認同完成了對自己的集體意識的建構,而這一集體意識不但完全獲得國家的認可,也符合三亞回族以宗教實踐實現(xiàn)內部團結的需要。三亞回族自覺地意識到,加強宗教意識可以維系自身群體的整體性三亞回族建構起集體意識的實踐表明,伊斯蘭宗教信仰為三亞回族提供了協(xié)調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文化圖示”。三亞回族圍繞自己的伊斯蘭宗教信仰,建構起應對外部世界劇烈變遷的集體意識,實現(xiàn)了自身群體的社會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