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堯
(吉首大學圖書館,湖南 吉首 416000)
基于OPAC系統(tǒng)的少數民族數字資源整合研究?
——以武陵山地區(qū)為例
王堯
(吉首大學圖書館,湖南 吉首 416000)
武陵山地區(qū)少數民族文獻資源豐富,但文獻資源數字化建設工作還未全面開展,且數字化建設工作相對獨立,各自為政,缺少統(tǒng)一規(guī)劃與有效整合。而使用標準統(tǒng)一的OPAC系統(tǒng)則能有效實現武陵山地區(qū)少數民族數字資源的整合。
OPAC系統(tǒng) 武陵山地區(qū) 資源整合
湖南武陵山地區(qū)少數民族眾多,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形成了異彩紛呈的地方民族文獻信息資源,這些信息資源數量多、種類雜、分布廣,數字化程度低,信息孤島凸現。為保護、傳承、開發(fā)、利用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促進科學研究,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筆者基于OPAC系統(tǒng)對武陵山地區(qū)少數民族數字文獻信息資源實現統(tǒng)一規(guī)劃,對信息資源和數據進行集中優(yōu)化整合,實現共建共享。
我國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國家,每個民族都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都保留下浩瀚的民族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對我國民族大發(fā)展大繁榮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武陵山地區(qū)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豐富,但使用數字化手段保存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的工作開展時間還不長。據筆者調查得知,由于受經濟條件限制,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在武陵山地區(qū)還沒有普遍開展,很多縣市根本沒有能力開展數字化保護工作,就算開展了也是簡單地把紙質文獻資源掃描拍照進行保存,由于文獻資源數字化保護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該項工作做得比較好的僅限于經濟條件稍微寬裕的縣市級圖書館和科研能力強、規(guī)模較大的高校圖書館。目前武陵山地區(qū)所有的高校圖書館以及部分縣市級圖書館實現了聯機編目,這極大地促進了數字文獻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其中做得比較好的有吉首大學圖書館與湖北民族學院圖書館。吉首大學圖書館是武陵山地區(qū)收藏民族文獻最全、科研實力最強的圖書館,收集了大量武陵山地區(qū)少數民族文獻,如圖片、視頻、音頻、紙質文獻等,且建有武陵山地區(qū)民族口述歷史數據庫,目前正著手建立武陵山片區(qū)旅游資源數據庫等多種特色數據庫;湖北民族學院圖書館館藏文獻中,民族文獻占有特殊地位,所收民族文獻不僅對于保存和研究傳統(tǒng)土家族、苗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部分資料本身也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且該校的土家學文獻中心也在該圖書館。雖然武陵山地區(qū)民族文獻資源的數字化保護工作已經展開,但卻進度不一,且各自為政,不能整合成一個統(tǒng)一有效的數字資源體系。因此,武陵山地區(qū)少數民族數字文獻資源保存利用的現狀不容樂觀,亟須重視起來[1]。
武陵山地區(qū)少數民族文獻資源豐富,但卻未能充分地挖掘其文化、藝術、經濟等方面的價值,雖然現階段國家已認識到挖掘少數民族文獻信息價值的重要性,并逐步采取了數字化手段進行保存開發(fā),但效果不是很明顯,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究其原因就在于各地方不能形成一種合力,不能資源共享,而導致信息閉塞,資源不流通,進而不能充分挖掘少數民族文獻數字資源的價值。因此,應基于OPAC,將不同性質、不同來源和不同格式的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實現不同學科領域知識結構的關聯,為各個資源設置具體的鏈接。在保護民族文獻資源所有權的前提下,通過將民族文獻數字化,將分散在各收藏點的民族文獻進行數字化集中,再構建統(tǒng)一的資源建設平臺和門戶網站,實行統(tǒng)一管理和開發(fā)利用,這將極大地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提高武陵山地區(qū)少數民族文獻資源的影響力與開發(fā)利用程度,將文化價值蘊含的經濟價值開發(fā)出來,推進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進步[2]。
目前整合武陵山地區(qū)少數民族數字文獻信息資源還存在一些困難,如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束縛。電子資源在物理形態(tài)、閱讀形式和著錄規(guī)則等方面都與傳統(tǒng)的印刷型資源有很大不同,不能以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去研究電子資源整合;不同地域、少數民族文獻數字資源的所有權歸屬不一,必須構建一種機制,協調文獻數字資源所有權的問題等。因此,各館藏單位應堅定信心,爭取得到各方有力的支持,克服困難,進而成功實現整合目標。
第一,實現使用的便利性。一方面,要使用戶身份統(tǒng)一認證,保證讀者在任何實現聯網的數字終端上能夠登錄門戶網站。另一方面,要實現一站式檢索服務,在獲得授權的情況下能自由地下載閱讀文獻。
第二,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各館藏單位相互開放各自的書目數據庫,在書目數據共享的基礎上采取聯機編目。這樣一方面可以為館際互借提供原始數據查詢,另一方面也能相互了解各館藏單位資源的現狀,避免重復建設。
第三,實現個性化的知識服務。實現個性化的知識服務要求館員對武陵山地區(qū)少數民族文獻進行整合的基礎上,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研究。根據用戶的要求,設計定制化的服務方案,從整合后的數字資源數據庫中挖掘合適的信息。
第四,構建知識地圖。知識地圖將武陵山地區(qū)少數民族數字文獻信息資源透明化、網絡化,從而可以使用戶更有效地開發(fā)與利用知識資源,營造良好的知識資源使用環(huán)境,實現少數民族知識資源的共享與創(chuàng)新。
4.1 確立總館,構建總分館服務模式
總分館服務模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成兩層或三層機構:總館、分館結構,或者總館-分館-圖書室結構。但不管是兩層結構還是三層結構,總館都應在業(yè)界具有深厚的實力與較高的影響力,且得到有關部門的授權,享有一定的獨立性與管理權,這樣才能取得各管理部門的配合,也便于組織協調各成員館。成員館統(tǒng)一OPAC管理軟件,改變管理軟件多樣化的局面。通過Z39.50協議、OpenURL等技術,整合不同圖書館的OPAC系統(tǒng),聚合不同平臺上的異構OPAC數據庫,整合不同高校圖書館館藏目錄,建立中央書目數據庫,建立統(tǒng)一界面、統(tǒng)一平臺、同一檢索模式下的書目整合檢索系統(tǒng)。吉首大學圖書館是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會少數民族專業(yè)委員會委員館、全國民族高校圖工委副秘書長單位,是武陵山片區(qū)少數民族文獻數字資源藏量最為豐富的圖書館之一,科研能力雄厚,在業(yè)界頗具影響力,因而以吉首大學圖書館為基礎構建武陵山綜合圖書館,使其成為整合武陵山片區(qū)圖書館數字文獻資源的組織、領導及協調機構具有較高的可行性[3、4]。
4.2 與數據庫商合作,統(tǒng)一數據格式
基于OPAC的數字資源整合工作離不開數據庫的支持,尤其是像超星數字圖書館這種大型數據庫的支持,因為他們擁有極其龐大的數字資源書目數據,一旦得到他們的參與和支持,數字資源的整合工作將事半功倍。一方面,圖書館需讓數據庫商了解整合是提高數據庫訪問量的有效方法,使其支持圖書館的整合工作,包括提供電子資源的書目數據,修改數據以及在數據維護等方面提供支持。其次,圖書館在訂購數據庫時就從數據庫商處獲取數據,并建議其由了解著錄規(guī)則的人員負責為圖書館的整合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數據庫商也會樂意參與到這一項工作中來。首先,少數民族數字資源對于任何一個數據庫商來說都是極缺的,而武陵山片區(qū)少數民資數字資源極其豐富,且大量的數字資源都是單機本地存儲,不能聯網使用,因而他們參與到這一工作中來必將極大地擴充其有關武陵山片區(qū)少數民族數字資源的數量。其次,由數據庫商指派專門的著錄人員參與到這一項工作中來,將極大地優(yōu)化數據庫商電子資源書目數據的質量,改進對著錄數據的技術處理辦法。
4.3 統(tǒng)一通信標準,規(guī)范通訊協議
OPAC系統(tǒng)資源建設和未來的發(fā)展,必然要遵循數字圖書館互操作協議標準。目前主要的互通協議標準有Z39.50協議、OAI協議、OpenURL協議3種類型。
Z39.50協議在傳統(tǒng)圖書館領域應用廣泛,它是支持計算機使用一種標準的、相互可理解的方式進行通訊,并支持不同數據結構、內容、格式的系統(tǒng)之間的數據傳輸,實現異構平臺異構系統(tǒng)之間的互聯與查詢。同時它還是一種基于網絡的信息標準,它允許用戶檢索遠程數據庫,但不局限于檢索書目數據,在理論上可用于檢索各種類型的數據資源。OAI協議是在開放文檔方面逐漸被采納的一個協議標準,是目前數字圖書館互操作解決方案中較理想的一種,它重新設計了數字圖書館資源采集、獲取、組織、發(fā)布、檢索的應用流程,以此來達到資源整合的目的。OpenURL作為一種開放式鏈接框架結構,開放和互通更為靈活,它把信息源、信息服務和用戶需求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提供上下文相關鏈接傳遞服務,使用戶得到額外的信息擴展的服務[5]。
4.4 完善OPAC功能,實現館際互借
目前的圖書館OPAC系統(tǒng)功能還不夠完善,還不能很好地滿足館際互借的需求,但隨著OPAC系統(tǒng)功能的健全,數字資源資源共享應該不是難題。OPAC系統(tǒng)應順著資源共享的大趨勢,根據讀者的需要開發(fā)和完善館際互借功能,在OPAC
系統(tǒng)的主界面上設計館際互借的圖標,以便用戶獲得有關的書目信息和館藏信息,同時可直接在網上申請相關館藏單位的資源請求館際互借,館藏單位通過即時通訊工具或者E-mail等可快速將文獻傳遞給讀者,實現武陵山地區(qū)跨館際的資源整合利用。
[1]張曉丹.關于少數民族文獻資源整合的構想[J].圖書館學研究,2012(8):38-41.
[2]馬建霞,等.基于Dspace構建甘青特有少數民族數字資源保存與服務系統(tǒng)[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7(1):53-57.
[3]龔劍.民族高校圖書館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143-145.
[4]梁亮,等.城鄉(xiāng)統(tǒng)籌的中心館——總分館模式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9):12-14.
[5]王應東.基于OPAC系統(tǒng)的高校圖書館資源整合方案[J].圖書情報工作,2010(2)增刊:293-295.
王 堯男,1986年生。碩士,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研究。
G250.73
2015-03-24;責編:姚雪梅。)
*本文系湖南省吉首大學校級科研項目資助(項目編號:14JD00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