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梅
中國鋼琴改編曲中的民族文化探析
★文/林 梅
中國鋼琴作品以人民實踐為原始素材進行創作,旋律質樸、情感豐富,表達了人民的精神訴求,把握了特定的時代脈搏,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歷史文化。中國鋼琴作品改編曲的核心要素是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從不同的角度為民族音樂增添了新的元素,體現了我國民族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藝術的融合之美。
鋼琴古曲 人民實踐 民族元素 時代精神
音樂在人類社會中,承載了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和精神品質,推動了文明的發展與文化的進步。人類社會文化現象于社會和文化范疇聯系緊密,凝結了精神文明的成果,對鋼琴藝術人文價值的反思也是對鋼琴音樂藝術未來發展的展望與期許,鋼琴藝術作品的西方文化背景給我們的民族音樂發展帶來了嶄新的元素,尤其是我國民族音樂歷史悠久,作品種類豐富,在發展過程中表達了人民的精神訴求,蘊含了民族的靈魂,凝結了時代精神,沉淀了經典而又豐富的鋼琴作品,這些作品在歷史的嬗變中以豐厚飽滿的人文精神內涵推動著我們的藝術發展。
鋼琴藝術從傳入我國那天開始,便與我國的時代發展緊密聯系,作曲家們竭力將源于歐洲的鋼琴藝術同中國獨特的藝術思維和音律聯系起來,由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鋼琴作品改編的鋼琴作品,如賀綠汀的《牧童短笛》的意境悠揚,肖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的民族要素,丁善德的《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的民族生活品貌中均可以看出當時藝術領域對待民族文化的重視,也奠定了我國鋼琴創作應以民族特色為根基的創作方向。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成為了我們藝術發展的指導思想,為我們的音樂創作指引了方向,伴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藝術觀念的確立,這時的鋼琴改編曲在繼承、借鑒的同時,在創作特征上體現了民族化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為,在整體上注重民族文化的奠基功能,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在鋼琴作品中占據一定比重。如,丁善德的《新疆舞曲第一號》、瞿維的《主題與變奏曲》、陳培勛的《賣雜貨》、汪立三的《蘭花花》、劉詩昆的《白毛女即興曲》、儲望華的《解放區的天》等,一經推出便受到了群眾的喜愛,也反映了鋼琴曲在創編路上取得的初步成功,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雖然對鋼琴文化給予了一定地封殺,但是在這一特定時期的鋼琴改編作品,從另一方面表達了我們鋼琴創作的文藝政策以及人民對民族文化的渴求,也為改革開放后的鋼琴藝術發展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典型的代表作品便是鋼琴協奏曲《黃河》。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國鋼琴藝術發展一直走在崎嶇漫長的道路之上,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文化背景下,我們依然堅持以民族元素為基本要素,整合其他資源進行鋼琴的改編和創作。如王建中的《彩云追月》、陳鋼的鋼琴協奏曲《梁祝》、汪立三的《東山魁夷畫意》組曲等。從而可以看出我國鋼琴改編曲中自有的藝術邏輯和精神追求,中國民族音樂注重自然景觀的意境之美,借助于音樂表現升騰出人的審美情操,實現了人與自然的統一,使人的情感與自然同步,表達了中國人審美的獨特意境,顯示了中國人頑強的生命力量。我們五千年的文明之火滋養了我們華夏子孫,優秀的鋼琴作品以健康、積極的人生信仰鼓舞我們積極地生活。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自覺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用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來哺育自己,這就是我們社會主義文藝事業興旺發達的根本道路。”鄧小平同志指出了人民和藝術的辯證關系,反映了我們在藝術創作上的基本態度。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是人民,離開人民,藝術也就是無根的浮萍、無魂的軀殼而已,沒人欣賞也沒有價值。而鋼琴作品作為一種藝術創造,是人的藝術創作和藝術表現,鋼琴藝術的創作源頭是人的實踐過程,只有表達了人的情感、蘊含了人的精神訴求的鋼琴作品才能夠被人們喜愛,因為觀賞者透過作品折射的內涵看到了自身生活、勞動或工作時候的影像,人民的實踐過程為我國音樂作品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優秀的鋼琴作品是以人民實踐為原始素材進行創作,旋律質樸、情感豐富,把握了時代進步脈搏,體悟了群眾冷暖訴求,無愧于時代,實現了音樂工作的藝術價值和時代價值,自鋼琴藝術傳入我國,我國的鋼琴創作者在引進西方鋼琴藝術創作特點的同時,融入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我國傳統音樂中有我們民族最原始的藝術特色,因而成為了我國民族鋼琴作品改編的重要源頭,因為我們的古典作品最直接地表達了人民的精神訴求,如鋼琴協奏曲《黃河》、賀綠汀的《牧童短笛》、王建中的《梅花三弄》、肖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陸柏華的《得陽古調》、瞿維的《花鼓》等等,均從不同角度描述了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需求。這些作品具有典型的民族音樂神韻和民族音樂思維,是運用現代手法創作的中國風格作品,承載了我們民族的音樂思維,表達了我國人民的精神訴求,將我們的民族文化與西方樂器結合,將我們的人民的精神表達傳遞出去。因此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不能離開我們的民族文化,不能離開我們人民的精神訴求,只有牢牢把握我們的民族文化,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的藝術土壤,才能夠真正創作出具有我們民族神韻的藝術作品,而中國鋼琴改編曲是對我國民族音樂進行的再次創作,積聚了民族音樂的優秀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創新出新的民族音樂。
鋼琴作品經過歷史的流變和時代的洗禮,以其健康向上的姿態帶給了我們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中國改編的鋼琴作品深邃古雅、優美淡泊,鋼琴藝術大氣磅礴、清晰律動,改編后的鋼琴作品是以鋼琴的傳統技法為基礎,借鑒我國民族器樂的演奏手法,來表現曲目中的民族特色,創作者在創作的時候也借鑒了民族風格要素,改編曲是對中國幾千年民族審美傳統的繼承,改變后的鋼琴作品依然具有鮮明民族色彩的音樂語言。中國的意境與西方精準的結合,使得鋼琴古曲富于夢幻的變現,在兩者的交融中讓觀眾感受到在情感深處所激發起的沖擊力。仿佛現有的時空交錯進入另一時空,使人全息交疊。東方的空寂飄逸與西方空靈的結合闡發出另一種獨特的審美意境,濃濃的民族氣息彌漫在空靈清透的時空中,凈化了人的心靈,愉悅了人的精神,中國民族樂曲中對精、氣、神、韻、律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審美結構和審美標準,鋼琴藝術的立體結構帶給了古曲以意境,古曲別致的淡雅之情通過鋼琴的輕靈由指尖流出,音樂獨有的光澤、閃爍的神韻、美妙的神韻通過鋼琴的清透之聲流入聽者的耳中,幻化于內心,使人沉浸于這美好的境界中久久不能忘懷。只有具有豐厚的民族文化的鋼琴作品才能夠帶給聽者心靈的沖擊,中國鋼琴改編曲充分使用鋼琴這一多聲部樂器的優勢,牢牢掌握傳統音樂文化的精神表達,使得中國鋼琴改編曲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我們的音樂樣態,中國鋼琴改編曲植根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運用了現代的作曲手法和鋼琴藝術立體結構,使傳統音樂有了新的發展和提升,具有了時代的脈搏,能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心理。我們要使民族文化能夠在國際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便需要對傳統音樂給予悉心的保護。從辯證的角度看,文化全球化發展是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然而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一些民族音樂的萎縮甚至消失與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我們要從民族音樂要素中升華出經得起歷史沉淀的優秀文化,為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找到可以使人心靜謐下來的元素和方式。
時值現代社會大潮,在藝術事業語境寬泛的時代,鋼琴藝術作為文藝事業的一部分,在前進發展的同時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以中國民族音樂古雅淡泊的美學神韻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以幽靜深遠、纏綿悱惻的情感重新建構我們的觀念,以回腸蕩氣、大氣磅礴的意境重新梳理我們的價值觀念。要以音樂藝術者應有的修養和使命感創作和傳播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
[1] 凌其陣,杜六石,傅景瑞.溪山琴況[J].樂府新聲,1983,(1):13-15.
[2]張龍海.鋼琴演奏中國古曲表現人文精神之我見.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J],2003年6月,222-223頁
[3葛德月.朱工一鋼琴教學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 霍閩)
林梅(1979—)女,沈陽音樂學院附中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