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繼美
淺析李斯特《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
★文/史繼美
李斯特鋼琴作品洋溢著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旋律時而氣勢磅礴,時而優美如歌。充滿了復雜而戲劇化的情感,帶有濃厚的民族旋律特點。多種多樣的鋼琴技法被充分地運用到作品中,大和弦織體、不同形式的琶音以及濃密的八度等被作曲家廣泛地應用。文章從演奏的角度出發,從和弦的運用、八度與震音、琶音的掌握等方面淺析李斯特《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
李斯特 《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演奏技巧
肖邦認為,研究手指獨立性的目的不在于機械地平衡各個手指的力度,而在于表現每個手指的特殊性質。他說道:“既然每個手指的構成各有差別,我們最好不要取消這種差別,而是研究這種差別。每個手指固有的觸鍵方式是十分美妙的。”這和李斯特的看法有許多相同之處。沒有整個手部的靈活自如,就談不上手指的靈活自如。演奏技巧是在創作過程中,在全身心體現預定藝術目標的過程中產生的。所有的技術是為音樂而服務的,也只有扎實的基本功和演奏技巧才能更好地呈現高水平的音樂。舒曼也曾經這樣評論過李斯特:“像李斯特這樣的演奏技巧,是和一般演奏能手的瑣碎的演奏方式迥然不容的,一句話,有關鋼琴的表現手段以及還沒有被前人發現的許多秘密——這一切都只能是像李斯特那樣被公認的天才演奏家才能具有的。”李斯特的性格和演奏風格十分夸張。他可以很樸素地表現巴赫,也可以使用肢體語言夸張地表現:如俯身在鍵盤上時,時而發出雷鳴般地轟轟,亦或是如情侶般愛語絮絮纏綿。這些巨大的反差,使他的藝術色彩變得豐富多彩。
李斯特《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一首樂觀的英雄贊歌,其中穿插著昂揚的呼喚和熱烈的歡騰。作品中出現許多半音階進行,這首先要求演奏者手指要靈活,輕快而不緊張,將臂部和手指的動作和諧統一,將力量由大臂貫穿到手指。彈奏時要采用貼鍵的方法,聲音顆粒性且彈得輕快又不失清脆感,使旋律非常詼諧神秘。
琶音——也是李斯特擅用的技巧之一,李斯特一般都是根據自己得天獨厚的手的條件來安排琶音的指法,他很愛重復琶音,因為琶音會給平淡的音樂增添不少生動,帶給作品生命力與意趣。李斯特對琶音的安排有的跨度大、有的則比較密集,音程關系相對較窄但上下行空間較大;有的穿插在旋律中以伴奏形式出現,甚至有的時候會看到他刻意去選擇小指或大指來彈奏黑鍵,可見難度之大。這需要演奏者有良好、扎實的基本功,否則很難達到李斯特的要求。在彈奏琶音時最難做的就是準確而平均(聲音和速度的均勻),這就需要先解決薄弱手指的力度,例如無名指,它是五個手指中力量最薄弱的手指,練習過程中要仔細用耳朵聽這個指的聲音是否和其它手指用力均衡。只有無名指力度掌握好才有助于整個琶音的順利進行。
和弦——李斯特《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連續使用了和弦,這也是浪漫主義作品常用的特殊手段。也使作品在音樂的色彩上對比鮮明,時而宏偉壯觀,如洪水一瀉千里,時而溫柔似水,流露萬種風情。在和弦的力度差異上李斯特都經過準確計算,標出了ppp,pp,p,mp,mf,f,ff,甚至在樂曲尾聲出現fff的表情記號。演奏者要十分注意漸進性,絕不能在力度上超越限度。每次過早地發力和超速,都會導致高潮的平淡化。那么如何恰當地演奏好和弦呢?a.找好和弦位置。需要手腕一直保持著松弛狀態,手腕僵硬就會使彈出的聲音聽起來生硬死板。b.以肘為支點,手臂肌肉放松,手指、手腕做好一種架勢,然后劃出一條弧線迅速擊鍵。c.手指緊貼琴鍵,然后使手腕稍微抬起,用手臂肌肉、或肩、背肌肉的突然收產生的力量,通過手指垂直下推琴鍵,然后立即放松肌肉,手指穩健立在琴鍵上以保持和弦的時值。這樣發出的聲音深沉悠遠。這種方法用于和弦的連奏。李斯特的作品幾乎離不開音響洪亮、連續的飽滿的大和弦。和弦也分幾種不同情況:a.清脆短促的和弦;b.深厚宏亮的和弦;c.弱奏連貫的歌唱性和弦。
八度——李斯特對八度的使用規模空前,在他之前,沒有哪個作曲家,可以用幾頁的八度來占據全曲的大部分篇幅的,唯獨李斯特是這樣大膽的、個性的音樂大師。他從不害怕八度以及更難的技巧。雖然在這首協奏曲中并沒有看到大篇幅的八度練習,但在彈奏《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時候,同樣也遇到了這樣集中密集的八度練習。那么如何解決八度給演奏者帶來的困擾?首先要把八度震音練好,也就是用同一八度來反復練習,因為人的手指中只有4、5指是最薄弱的手指;4,5指聲音洪亮,會使八度的效果更鮮明、更清澈。反之左手小指則使音區更低,聲音更沉,更容易第一時間讓聽者的聽覺產生敏感。小指聲音若強一些,相比之下要比大指、小指兩個手指均勻用力省力得多,演奏起來會更加輕松。練習八度重要的環節是手腕,手腕松弛,八度跑動的速度就會更快,聲音聽起來更舒服。
從李斯特的許多鋼琴作品中都可以見到暗指的踏板效果以及明確的踏板標記地一些標記。在那個年代,顯而易見的是他已經具備了一種走在他時代前面的對踏板法的理解方面的獨到的見解。李斯特的寫作一般要求踏板要豐滿、充足的使用。一方面利用這種手段大量地或經常地來營造不同的音樂效果。時而是模糊、重濁的音階式經過句,時而像是響亮的鐘聲,時而像是濃重的管弦樂。另一方面,使演奏能夠盡情地讓雙手迅速地從鍵盤的一處移動到另一處,以及雙手時間音響材料的均衡分配(同時也是雙手技能的充分平衡把不同時間、分散掌握琴鍵的音區變成同一時間、不斷集中掌握的音區)。
震音——是大于二度的各類音程快速交替。這種奏法雖然在莫扎特與貝多芬的作品中可以見到,在李斯特手中卻發揮到極致,幾乎被濫用,到處發出響雷般的轟鳴(見譜例2),李斯特的震音技術比莫扎特、貝多芬大有發展。李斯特的震音速度大大超越之前其他作曲家作品,并且李斯特的震音不但種類繁多而且速度之快不得不叫人稱贊。他的震音具有各種不同性格。有模仿定音鼓效果的;還有模仿匈牙利民間彈撥樂器的;以及作為躁動不安的和聲背景烘托主題的。
單音跳躍——演奏精確的遠距離跳躍需要高度的靈敏性和對肌肉的控制能力。凡超過八度的音程,若要用極快的速度從一個位置跳躍到另一個位置,都會給演奏者帶來極大的困難。《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三部分鋼琴進入時,可以看出開始的三個音就是跨越2個八度范圍的單音大跳,要想彈得又準又快需要演奏者對琴鍵距離要有一定的了解。必要時要進行單獨的練習,才能做到快速精準。
總之,在李斯特看來,每個手指就是一位能夠演好若干角色的演員。但這些角色的數目畢竟有限,因為每個手指有它一定的活動范圍。在李斯特的演奏中,鋼琴總的音響從來不妨礙各個聲部的區分以及各個聲部音響的獨特性質,因為李斯特比任何人都善于用他的手指。在他作品中的音樂符號和演奏技巧中,可以看出李斯特是個全能的音樂家,他的作品一方面在向人們證明他超出常人的演奏能力,另一方面他的作品無處不在向世人透露著他對音樂無比的熱愛和追求。在演奏李斯特作品時不單單要宏觀上從他的技巧著手,同時也要把他創作風格同各種技巧給音樂帶來的不同效果,慢慢地深入到他創作的情緒中來彈奏他的作品。
李斯特不但能夠創作還能以超凡的琴技,完成過去所有演奏者只能偶爾彈出的高難度樂句,柏遼茲在1836年7月12日在《音樂評論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李斯特》的評論文章。在文章中柏遼茲對作為演奏家和作曲家的李斯特給予了出色的評述,他寫道:“在過去的年代里,李斯特已經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這是我們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但昔日李斯特已經遠遠在今日李斯特之身后。今日之李斯特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登上了如此的高度。”他有著前所未有的音效和驚人的技巧;他的表現早已超越了任何對鋼琴演奏的期待和要求。這是他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擅于將自己的特質融入美妙的樂章中,使之氣韻生動。《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也正是更好的詮釋了這一點。
現在,我們也只能憑籍先期的錄音及手稿復原了其音貌,而當時代的聽眾則有幸多了,他們不但欣賞了李斯特精湛的琴聲,并目睹了其演奏技巧和風采。最重要的是,李斯特開了先師之河帶給樂壇形式與和聲的新觀念,被視為樂壇的大功臣。斯人已去、余音浩然,讓我們在音樂世界中再見李斯特。
(責任編輯 霍閩)
史繼美(1979—)女,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