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權利大事記
2000年6月 李國新出版《日本圖書館法律體系研究》一書,其中以專門章節介紹了日本“圖書館自由”的含義與原理、日本“圖書館自由”運動的歷史進程等相關內容。
2000—2002年 李國新相繼發表《論圖書館的法治環境》、《日本的“圖書館自由”論述》、《日本“圖書館自由”案例研究》、《對“圖書館自由”的理論思考》四篇論文,集中表達了對圖書館權利問題的思考。
2002年5月 林祖藻編譯《公共圖書館服務發展指南》出版,為我國圖書館權利研究及圖書館服務開展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2002年11月 范并思發表《維護公共圖書館的基礎體制與核心能力——紀念曼徹斯特公共圖書館創建150周年》,其中講到:“建立公共圖書館的理念卻并非簡單地方便市民利用知識,它的存在使社會中每一個公民獲得了自由獲取知識或信息的權利……公共圖書館制度能夠保障社會信息利用機會的平等,保障公民求知的自由與求知的權利”[1],首次提出信息公平與信息保障制度相關理論。
2003年8月 于良芝出版《圖書館學導論》,將圖書館職業精神問題引入教材。
2004年1月 李國新發表《中國圖書館法治建設的成就與問題》,開啟了以圖書館權利為主體的圖書館制度研究。
2004年5月 老槐(范并思)在博文《中國圖書館學研究正在轉型》中提到,“近兩年一種新的圖書館學形成了……圖書館精神、信息公平理想、信息保障制度、圖書館權利、知識自由、圖書館職業意識或圖書館行業意識正在成為新一代圖書館學家研究的‘中心詞’。”[2]
2004年6月 《圖書館》連續刊發程亞男《走向權利的時代:讀者權利百年演變》、蔣永福《為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知識權利而奮斗:中國圖書館事業第二個百年重任》等系列文章,拉開圖書館權利研究的序幕。
2004年7月 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法與知識產權研究專業委員會將“圖書館權利”確定為2005年年會分會場的主題之一。
程煥文、潘燕桃出版《信息資源共享》,提出了“信息資源共享四定理”:“一切信息資源都是有用的”,“一切信息資源都是為了用的”,“人人享有自由平等利用信息資源的權利”,“用戶永遠都是正確的”。是為我國圖書館學教科書中第一次從信息資源共享的角度正式闡述“圖書館權利”的思想[3]。
2004年11月 “圖書館與圖書館員權利”成為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二屆青年學術論壇討論的主題之一。
2004年12月 張勇在“紀念圖書館百年館長論壇”主旨發言中倡議發起“21世紀新圖書館運動”。
2005年1月 在黑龍江大學召開的中國圖書館學會首屆峰會上,“圖書館權利”成為本次峰會討論最為熱烈的議題,也是我國第一次正式就“圖書館權利”問題進行學術研討,該會議把“圖書館權利”推到了學術研究的前沿。
2005年1月 《圖書館建設》開設“走向權利時代”專欄,2005—2006年共發表“圖書館權利”主題論文43篇,成為這一時期發表該專題論文最集中、最多的專業刊物,此后圖書館權利研究大熱。
《圖書館》第1期推出“21世紀新圖書館運動論壇”專欄,主要探討圖書館精神、圖書館性質和功能、圖書館自由、圖書館權利、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等熱點問題。
《圖書情報知識》重點推出有關“弱勢群體與知識公平”專題研究欄目。
2005年6月 程煥文主持申報的“圖書館權利研究”被列入200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項目,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的專門研究圖書館權利問題的項目。
圖情網站“圖苑網絡”倡議大家圍繞“圖書館權利”在“圖學探析”論壇上展開討論,網絡學術研討氛圍熱烈。
2005年8月 中國圖書館學會桂林年會將“圖書館權利”作為分會場主題,蔣永福以“圖書館權利:內涵與實現機制”為題作了專題發言;程煥文、陳傳夫和李國新共同主持“公開討論:圖書館權利的迷失與復歸——由事例說權利”。
2006年2月 蔣永福發表《政府與公共圖書館——關于圖書館制度的一種規范分析》、《發展公共圖書館事業的政府責任》、《制度缺位: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瓶頸》,席濤發表《公共性:公共圖書館制度的核心和靈魂》、《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制度分析》,梁燦興發表《試論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中政府財政支持的變遷》、阮勝利發表《實現和維護我國公民圖書館權利的思考與分析》等文章,進行圖書館制度研究,探討圖書館權利保障的政府責任問題。
2006年7月 詹福瑞等人發表《關于〈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草案)〉的修改建議》,陳傳夫發表《維系網絡傳播與公共利益的協調》,李國新發表《無傳播就無權利——圖書館界圍繞信息網絡傳播權立法的呼聲與行動》、《博弈和制衡未有窮期——留在我國第一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實施之際的歷史記錄》,肖燕發表《對圖書館界參與信息網絡傳播保護立法進程的回顧與思考》、《圖書館界參與信息網絡傳播權立法的實踐》,秦珂發表《公共利益和數字版權立法的價值取向——以圖書館為視角》等文章,提出在現行的著作權以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的法律框架內,拓寬圖書館的豁免權或合理使用范圍的立場。
2006年10月 老槐(范并思)在博客中對“圖書館權利”的術語問題進行詳細闡釋,將圖書館權利區分為社會立場上的圖書館權利和館員立場上的圖書館權利。
2006年12月 中國圖書館學會蘇州峰會期間,李國新、范并思、于良芝、李超平、肖希明、楊玉麟、蔣永福等就“‘圖書館權利’這一稱謂是否恰當”問題展開討論。
2007年1月 程煥文、黃俊貴、林海青等針對“圖書館精神”、“用戶永遠都是正確的”等圖書館權利理念進行激烈探討。
2007年2月 中國圖書館學會啟動“專項資金項目”申報,范并思、倪曉健共同申報的項目“中國圖書館的核心價值與《圖書館服務宣言》研究”獲得批準。
2007年3月 于良芝、邱冠華等就“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展開系列理論研究與實踐,推進圖書館權利研究走向實踐領域,拉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研究的序幕。
2007年5月 蔣永福著《信息自由及其限度研究》出版,圍繞“信息自由”這一論題,從信息獲取、信息認知、信息表達和網絡信息四個方面論述了信息自由及其限度。
2007年7-12月 程煥文相繼出版著作《圖書館精神》和《圖書館權利與道德》,梳理有關圖書館權利術語與概念,圖書館學界開始轉入圖書館權利的深入研究。
2008年4月 蔣永福發表《“圖書館權利”研究反思》,提出圖書館權利研究有必要繼續深入,并指出圖書館權利研究的新維度。
2008年6月 蔣永福發表《論圖書館治理》,提出圖書館治理的目標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圖書館核心價值和圖書館權利。
2008年11月18日 文化部召開《公共圖書館法》立法工作會議,明確了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的圖書館法從制定《公共圖書館法》做起。以此為標志,我國的圖書館立法工作在2004年中斷以后經過為時不短的醞釀準備又進入到再次啟動并加快進程的階段。
2008年12月 沈光亮發表《讀者隱私保護的道德維度分析》,強調圖書館權利中保護讀者隱私的道德內涵和職業理念,此后讀者權利尤其是隱私權研究逐漸受到關注。
2009年1月 中國圖書館學會2009年新年峰會在北京召開,專題討論、部署《公共圖書館法》立法支撐研究事宜,確定了圍繞《公共圖書館法》的11個支撐研究專題,并組建了相應的專題研究組和工作協調組。同年7月,《公共圖書館法》支撐研究的初步成果提交文化部。
2009年11月 蔣永福出版《圖書館通論》,在闡述“知識自由理念”時落腳到圖書館權利,從“圖書館自律制度”角度介紹了圖書館權利和圖書館員倫理。
2009年12月 程煥文發表《圖書館權利的來由》,針對“圖書館權利”一詞的翻譯方式、提出過程、流行發展、本義等進行了詳細闡釋。
2010年1月 李國新等關于《公共圖書館法》、《著作權法》(修訂稿)的立法基礎、立法支撐、立法進展等展開深入研究,推進公共圖書館法的立法進程,以制度研究充分保障圖書館權利的實現。
2010年3月 程煥文發表《圖書館權利的界定》,根據美國圖書館協會《圖書館權利法案》的內容及相關權威機構有關智識自由的定義等的分析,將圖書館權利界定為民眾利用圖書館的自由、平等權利。
2010年7月 中國圖書館學會長春年會將“圖書館社會責任”作為分會場主題之一,范并思、于良芝、蔣永福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他們對于圖書館社會責任的認識,圖書館權利研究上升到社會責任、社會包容等更高層次。
2010年8月 李東來、蔡冰、蔣永福等人發表《以制度保障公共圖書館的讀者權益》,就公眾和業內專家對讀者權利和義務的認知狀況進行調查,指出我國公共圖書館在讀者權益保障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
2010年9月 《中國圖書館學報》開辟專欄,連續刊載《公共圖書館法》立法支撐研究的成果,展現了在初步研究成果基礎上經過修改、完善而又高度凝縮的核心內容,為我國圖書館法治建設進程留下歷史記錄。
2010年12月 王子舟完成國家社科重點課題“弱勢群體圖書館知識援助的政策研究”,其系列研究成果以專著《弱勢群體知識援助的圖書館新制度建設》出版,其中關于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關于信息公平獲取的政策研究等反映了對實踐領域人文關懷的關注,弱勢群體的圖書館權利問題在業界得以關注。
2011年1月 潘燕桃、何燕華發表《英美圖書館權利案例研究之一》和《英美圖書館權利案例研究之二》,將圖書館權利研究視角轉向國外相關領域,并例舉國外圖書館權利事件,以啟發和推進國內相關研究。2011年3月 程煥文、潘艷桃、張靖共同完成的專著《圖書館權利研究》出版,成為“我國研究圖書館權利的第一部理論專著”[4]。
2011年4月 程煥文發表《公共圖書館免費服務:政府盡責了嗎?》、李國新發表《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的內容、范圍與邊界》等文章,針對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的范圍、政府責任等進行研討,為全國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提供理論支撐。
2011年5月 王子舟出版《民間力量建設圖書館的政策與模式》,集中展現了其自2010年以來對民間圖書館發展的政策研究成果。
2011年6月 文化部啟動第一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李國新、于良芝、李超平等為推動地級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積極開展理論研究。
2012年6月 李國新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加快公共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設法制化水平研究”,為加快我國公共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設法制化水平提供重要理論支撐。
蔣永福出版《圖書館學基礎簡明教程》,專設有“讀者權利與圖書館權利”一章,提出了關于圖書館權利的“職業責任論”,即圖書館權利是指“圖書館維護公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自由權利的職業責任,亦即圖書館維護公民的知識自由的職業責任”[5]。
2012年12月 燕輝、常安發表《圖書館自由與圖書館權利之辨》等圖書館權利研究系列文章,并引發對作為積極權利的圖書館權利和作為消極權利的圖書館自由的相關思考。
2013年3月 沈光亮發表《弱勢群體圖書館權利保護及其限度》、何瑜發表《弱勢群體圖書館權利的法律保護》,將研究視角轉向弱勢群體的圖書館權利保護問題。
2013年4月 范并思發表《權利、讀者權利和圖書館權利》,提出圖書館權利是一種人權,主要是公眾的所有者權利,也是圖書館管理者的職業權利。
2013年9月 程煥文、蔣永福、李超平、潘燕桃、吳 等人針對“人有好惡,書無好壞”問題在《圖書館建設》發表系列文章,引發學術界對圖書館職業立場與讀者權利問題的廣泛研討。
2014年10月 《圖書館建設》在2014年中國圖書館年會上發布“權利時代的圖書館”征稿啟示,以紀念“走向權利時代”專題討論十周年。
2014年12月 李國新發表《21世紀初年的“圖書館權利”研究與傳播》,對我國十余年的圖書館權利研究發展進行了細致、全面梳理。
2001年2月 全國人大批準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公約》在中國生效,“文化權利”一詞受到國家層面的認可。
2001年7月27日 湖北省九屆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通過《湖北省公共圖書館條例》,自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2年7月18日 北京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議通過《北京市圖書館條例》,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
2002年11月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社會環境開始具備。
2004年 中宣部印發《關于制定我國文化立法十年規劃(2004-2013)的建議》,將圖書館法列入前五年的立法規劃。
2006年4月3日 中國圖書館學會發布了《中國圖書館員職業道德準則》(試行),其中“維護讀者權益,保守讀者秘密”,表明了圖書館人對于讀者權利的職業立場。
2006年4月3日 中國圖書館學會發表《關于網絡環境下著作權問題的聲明》,表明圖書館界對于網絡傳播環境下如何解決著作權問題的職業立場與思考。
2006年5月1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68號《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公布。《條例》共27條,包括合理使用、法定許可、避風港原則、版權管理技術等一系列內容,更好地區分了著作權人、圖書館、網絡服務商、讀者各自可以享受的權益,網絡傳播和使用信息都有法可依。
2006年9月13日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綱要》中提到:“抓好基層文化建設,加大力度改善農村及中西部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6]。以《綱要》的發布為標志,圖書館事業發展贏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保障環境。
2007年4月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92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公布,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條例》的頒布,使各級公共圖書館開展政府信息服務的基本保障條件有了法律依據。
2008年4月16日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文化部發布《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建標[2008]74)。《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作為我國首個公共文化設施國家標準率先出臺,于2008年6月1日施行。
2008年8月28日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發布《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自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的施行標志著我國公共圖書館設施建設開始步入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2008年10月28日 中國圖書館學會正式發布《圖書館服務宣言》。這是中國圖書館界的第一個行業宣言,是全體圖書館員向全社會的莊嚴承諾,標志著中國圖書館界步入了行業自覺的新時代。
2009年11月初 在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期間,《公共圖書館法》條文草案的“討論稿”首次征求界內人士意見。
2010年2月2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稿發布,于2010年4月1日起實施。
2010年12月14日 文化部下發《文化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少年兒童圖書館建設工作的意見》,標志著未成年人圖書館權利在我國得以重視。
2011年1月26日 文化部、財政部正式發布《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以此為標志,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免費開放終于由職業自覺變為國家意志”[7]。
2011年12月30日 《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發布,于2012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作為我國國家推薦性規范,為檢驗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與管理提供了技術依據。
2013年1月3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34號《國務院關于修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決定》發布,意味著我國的網絡信息傳播開始邁入規范化發展的軌道,是我國網絡信息產業發展歷史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2013年3月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專門成立全民閱讀立法起草工作小組,草擬《全民閱讀條例》初稿。
2013年7月26日 四川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四川省公共圖書館條例》由,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3年11月12日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在公共圖書館組建理事會、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戰略部署。
2014年6月6日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將國家版權局報請國務院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及其修訂說明全文公布,征求社會各界意見。
2014年6月23日 《深圳經濟特區全民閱讀促進條例》 (征求意見稿)發布。
2014年10月28日 廣州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對《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草案修改稿)》進行了第三次審議,即將在2015年初正式頒布。
2014年11月24日 湖北省政府常務會議對《湖北省全民閱讀促進辦法》進行了審議并原則通過,該《辦法》將于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2014年11月27日 全國首部促進全民閱讀的地方性法規《江蘇省人大常委會關于促進全民閱讀的決定》由江蘇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于通過并公布,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2000年12月 上海圖書館啟動“上海中心圖書館一卡通”項目,并逐漸建設上海地區圖書館服務網絡,簡稱為“上海中心圖書館”。
2002年初 中國圖書館學會啟動“圖書館員職業道德規范”制定工作,“是圖書館權利理念在中國組織化傳播的開端”[8]。
2003年 北京市政府啟動以首都圖書館為中心館的全市圖書館服務網絡建設,北京市公共圖書館“一卡通”工程啟動。
深圳市文化局出臺并實施《深圳市建設“圖書館之城”(2003-2005)三年實施方案》,正式啟動“圖書館之城”建設項目。
2003年5月 佛山市禪城區聯合圖書館的第一家分館——“佛山市禪城區聯合圖書館少兒分館”正式開放,標志著聯合圖書館的正式起步。
2004年5月 東莞市政府下發《關于印發東莞地區圖書館總分館制實施方案的通知》,正式開始在東莞地區推行城市圖書館總分館管理模式。
2004年10月14日 《南方周末》發表《國家圖書館借書記》一文,作者認為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對讀者的服務態度不好,收費過重,并且把讀者分為不同等級,限制低收入者、低職稱者平等利用圖書館的權利。這篇報道在網上廣為傳播,引發了大眾對國家圖書館性質、職能以及整改措施的討論。
2004年12月11日 河南《大河報》報道了信陽師范學院圖書館向學生收取閱覽室座位費用問題,引起了媒體和學界人士對讀者權利的廣泛關注和長期跟蹤研究,推動了河南省高校圖工委對事件深入調查及信師圖書館的及時響應與糾正,積極維護了圖書館的社會形象。
2005年1月6日 《南方都市報》薛涌發表《只要是個喘氣的人就可走進公共圖書館》一文,報道了執教于英國倫敦大學的趙毅衡先生抱怨北京缺乏公共圖書館一事引發的思考,提出“在我們這里,則根本沒有公民的圖書館權利的概念……只要是個還在喘氣的人,就有權利走進任何一家公共圖書館”[9]。
2005年1月 蘇州圖書館初步形成《蘇州市城區圖書館服務網絡建設方案》并上報市政府,開始了蘇州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
2005年2月 殷志強訴金陵圖書館侵犯著作權糾紛案,被告金陵圖書館在兩次訴訟中獲得勝利。這是圖書館在數字資源服務領域維權的典型案例,推動了《網絡信息傳播條例》的起草和出臺。
2005年3月9日 北大學者漆永祥在學術批評網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究竟是“圖書館”還是“藏書館”?》的文章,講述了向蘇州圖書館借閱一善本古籍遭遇的種種挫折及對蘇州圖書館的一連串強烈質疑。學界及媒體對此事給予熱烈關注與討論。
2005年3月10日 《最后的北齋,往事并不如煙》一文在《羊城晚報》的刊出,使中山大學圖書館的“北齋拆遷事件”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激起中山大學學生對拆遷聯名抗議,引起媒體、政府、學生、居民等廣泛介入。
2005年3月22日 《中國青年報》以《國家圖書館怎么成了“經濟特區”》為題,曝光了國家圖書館的收費內幕,并引用《公共圖書館宣言》指出國家圖書館公益原則淡漠,引起社會關注。
2005年11月 嘉興市圖書館最早建設的秀州分館建成開放,是嘉興市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的開端。
2006年1月8日 中國圖書館學會在海口召開新年峰會,李國新、范并思、李超平等倡議開展志愿者行動,由學會組織全國專家學者免費培訓基層圖書館館長。此后,中國圖書館學會志愿者行動歷時6年,足跡遍及全國各地,為基層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奠定了理論與思想基礎。
2006年6月1日 杭州圖書館發布《杭州地區公共圖書館服務公約》,其精神主要概括為七個字:公共、免費、無障礙。從《公約》頒布之日起,杭州市民去本地各市級公共圖書館借書,可以不再交納15元的年費。
2006年7月12日 隨著深圳圖書館新館落成開館,深圳圖書館開始正式免費向讀者開放。
2007年1月 杭州圖書館開始實施“一證通工程”,實現了杭州地區公共圖書館通借通還。
2007年2月1日 北京三面向版權代理有限公司訴重慶市涪陵圖書館在其網站上未經許可提供目錄鏈接并傳播其作品。涪陵圖書館收到原告發出的《敦促立即支付獰皇武霸等作品許可使用費的通知》后,立即與原告取得了聯系,表明其僅是提供目錄鏈接并隨即斷開了該鏈接。涪陵圖書館鏈接侵權案警醒圖書館界在網絡傳播中關注版權侵權責任問題。
2007年12月1日 浙江圖書館宣布館內的420萬冊藏書“零門檻”對公眾開放,讀者只需交納押金就可借閱圖書。
2008年1月1日 寧波圖書館宣布免費對公眾開放,免費開放當天,共有653名讀者辦卡、續卡,同樣創下了該館日辦卡人數之最。
2008年1月12日 南京圖書館免費開放,開放當天為讀者免費辦證1092張,到館人數突破1萬人次,是往日的3倍。
2008年 北京龍源公司訴武漢鼎森公司和湖北省圖書館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法院依據《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條例》等規定,判令湖北省圖書館立即斷開其網站上與武漢鼎森《女》期刊有關的鏈接。該案件啟示圖書館在開展數字化服務時應增強維權意識,在出版物采購過程中應盡的是“合理注意”的義務,在出版物采購時應盡可能地做好“合理注意”工作。
2008年4月 深圳圖書館正式研制出首臺“自助圖書館”服務機,“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初步研制成功并開始投入使用。
2009年3月 網樂互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訴肇慶市圖書館、肇慶市廣電局未經許可在所屬網站“肇慶數字文化網數字影院”上播放《時尚先生》電影作品,法院按照《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二十三條的規定認為,肇慶市圖書館等的鏈接行為不構成侵權,不承擔法律責任。
2009年4月3日 《中國文化報》刊發ACS暫時停止國圖部分IP地址對其數據庫訪問權限一事,該事件中新網、人民網、搜狐等網絡媒體紛紛轉載,如何更好地讓公共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多的精神和智力支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010年4月 上海圖書館設置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亮相上海陸家嘴、淮海路等繁華街頭。
2010年12月 深圳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被列為中央編辦與深圳市共抓的法人治理結構試點單位,組建了理事會,初步建立了分權制衡的組織架構,進行了政事分開的有益嘗試,促進了開放民主的治理取向。
2011年1月18日 針對杭州圖書館乞丐事件,網友“賀闌泰”在新浪微博上發布一條微博,關于杭州圖書館褚樹青“我無權拒絕乞丐入內讀書,但您有權利選擇離開”的言論被迅速轉發和評論,一時間杭州圖書館成為了公眾輿論的焦點,褚樹青館長成了正義的化身。
2012年9月17日 韓寒等知名作家訴百度文庫侵犯著作權案表明,隨著知名作家積極維權行為的展開,社會各界開始關注網絡信息傳播權這一重要權利內容。
2013年9月9日 國家圖書館公共閱覽區曾經只允許16周歲以上讀者進入,這一規定放寬到13周歲以上。同時,從前只對6周歲以上小朋友開放的國家圖書館少兒館也將讀者年齡放寬到0歲以上。這意味著,國家圖書館已對到館讀者實行了“零門檻”。2014年9月20日 蘇州圖書館開通“網上借閱社區投遞”服務。
編輯:王 政 劉 鑫 張 鐵 畢國菊
[1]范并思. 維護公共圖書館的基礎體制與核心能力——紀念曼徹斯特公共圖書館創建150周年[J]. 圖書館雜志, 2002 (11):3-8.
[2]老 槐 . 中國圖書館學研究正在轉型[J].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04(3):77.
[3]程煥文, 潘燕桃. 信息資源共享[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18.
[4]成曉東. 圖書館公天下的精心闡釋——讀《圖書館權利研究》[J]. 大學圖書館
[5]學報, 2012(4):118-121.蔣永福.圖書館學基礎簡明教程[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2:171.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
[6](全文)[EB/OL].[2014-12-26]. http:// 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71018/ 4814170.html.
[7]李國新. “十二五”時期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機遇[J].圖書館建設, 2011(10): 2-6,11.
[8]李國新. 21世紀初年的“圖書館權利”研究與傳播[J].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4 (6):4-11.薛 涌. 只要是個喘氣的人就可走進公共圖書館[EB/OL].[2014-12-26]. http:// news.xinhuanet.com/ent/2005-01/06/ content_2431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