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河南理工大學圖書館 河南焦作 454000)
·今日觀察·
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中的數據庫版權問題*
高 峰
(河南理工大學圖書館 河南焦作 454000)
〔摘 要〕公共文化機構存在三種不同類型的數據庫:開放存取數據庫、自建數據庫和商業數據庫,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它們分別涉及不同的版權問題。需要規劃好資源整合的版權策略,包括強化版權意識,注意保護被整合的數據庫的知識產權;充分利用版權例外,最大限度實現資源整合;加強與數據庫商的協商,利用約定許可規避整合的版權風險;加強版權法規建設,賦予公共文化機構更多權利以利資源整合;在整合中注意保護自身數據庫資源的知識產權等,從而推動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
〔關鍵詞〕公共數字文化資源 數字資源整合 數據庫 版權
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就是對分散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美術館等不同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數字文化資源進行融合、類聚和重組,形成不同類型和內容的數據庫,或者使得各種異構的數據庫遵循統一協議,能在一個統一的跨庫檢索平臺上統一檢索,為用戶提供便捷的“一站式”信息服務。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原來存在于著作權人、數據庫權利人、公共文化機構、最終用戶等各方之間的版權平衡狀態被打破,各方利益關系需要重新調整,版權問題始終無法回避。[1]本文將系統分析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中可能涉及的數據庫版權問題,提出資源整合中的數據庫版權問題應對策略,以資借鑒與參考。
考察我國公共文化機構中與版權有關的數據庫資源,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
1.1 開放存取數據庫
開放存取是指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共網絡,隨時、免費地獲取各類文獻。這是一種新的學術交流機制。開放存取數據庫是實現開放存取的重要方式。開放存取數據庫以開放存取期刊數據庫為主要類型,此外還有開放存取文檔數據庫等。開放存取數據庫多為學術信息資源。但一些公共文化機構也擁有相當數量的屬于公共文化資源的開放存取數據庫,特別是一些頗具地方特色的開放存取資源數據庫,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多媒體數據庫、地方藝術資源數據庫等。
目前開放存取數據庫基本上采用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C協議)來處理版權問題。CC協議2.5版本提供了6種許可方案[2], 在實際使用中大都選擇“署名”(BY)選項,比例高達95以上[3]。2012年中國大陸CC協議3.0版本,授權用戶可以對作品進行復制、發行、傳播、演繹等,甚至許可商業性使用,只需遵照權利人要求的方式進行署名。[4]對于公共文化機構自建的開放存取數據庫,一方面需要通過許可或授權的方式解決好數據庫作品或素材的版權,另一方面也要選擇合適的CC協議條款,使得數據庫資源可以被社會公眾免費共享與自由傳播。
1.2 自建數據庫
目前各公共文化機構整合與建設了一大批各類富有特色的優秀文化資源數據庫,這些自建數據庫多以專題數據庫為主,資源形式包括了音視頻、圖片、數據、書刊、檔案、多媒體資源等等[5], 內容上多體現了各地特色資源,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數據庫的建設一般是在中央文化部門的指導下,遵循相關著作權法規的規定,妥善處理資源采集、加工、發布、存儲等各個環節的版權問題,數據庫的版權一般歸屬各公共文化機構所有,著作權人、公共文化機構、最終用戶圍繞數據庫版權的利益關系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
1.3 商業數據庫
本文所指商業數據庫是數據庫生產商所開發并由公共文化機構利用政府公共財政出資購買的數據庫產品。公共文化機構擁有的商業數據庫分為兩類:
(1)試用數據庫。此為數據庫商為了宣傳和推銷其數據庫產品,無償提供給意向單位試用一定時期,由試用單位試用體驗后再決定是否購買的商業數據庫。作為一種商業推銷手段,試用數據庫的商家一般都會給予較寬松的版權政策。而作為發展館藏和控制質量的環節,公共文化機構在購買前也愿意進行試用。對于試用商業數據庫,試用單位有試用權,在試用期間,可以像正常購買的數據庫一樣訪問或下載。同時也有義務按照試用合同或者雙方約定來保護數據庫商的權利。對于試用數據庫,數據庫本身提供了技術保護或要求試用單位提供額外的技術保護,同時數據庫還受著作權法規的保護。
(2)已購數據庫。此類數據庫種類眾多,公共文化機構對不同的數據庫享有的權利也不一樣,依協議而定。有的是享有數據庫中所購數據的永久使用權,即使以后出現變化不再訂購,公共文化機構依然可以訪問或下載之前訂購的數據。有的只是享有在線使用權,訂購期間可以正常訪問或下載,一旦出現變動不再訂購,那么之前訂購的數據也不能再進行訪問或者下載使用。公共文化機構對某一個數據庫所享有的具體權利,一般在購買協議中明確約定,比如使用過程中的訪問、復制、下載、傳播等。協議也會列明限制性規定,如規定用戶并發數、限定IP范圍等,嚴格保護數據庫權益。同時,協議約定不能違反版權法規的規定,不能限制法律所賦予公共文化機構的合理使用、法定許可等正當權利。
2.1 開放存取數據庫整合
開放存取數據庫的整合中,數據庫作品經重組被納入統一的檢索平臺,使得用戶在同一個檢索界面中一站式獲得所需資源。整合過程中所涉及的復制、傳播等權利都是在符合開放存取理念并被CC協議所許可的范疇內進行的,唯一的要求就是根據各開放存取數據庫所采用的CC協議條款不同,而分別采取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等措施。此外,對于整合中的開放存取數據庫,不能夠施加任何的技術措施,從而限制第三方使用該數據庫的權利。不能對該數據庫提出或增加任何條款,從而限制CC協議或獲得該作品的第三方行使CC協議所賦予的權利。發行、公開傳播開放存取數據庫時,資源整合方給予能夠獲得該數據庫作品的第三方的許可條款和條件應與其完全相同。[6]
2.2 自建數據庫整合
將自建數據庫通過整合納入統一的跨庫檢索平臺,需要妥善處理數據庫的作品或素材的版權問題。自建數據庫的作品或素材包括三種類型:不受版權保護的、進入公有領域的以及尚在版權保護期的。
2.2.1 不受保護和公有領域的作品
一些作品由于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或本身表達形式的欠缺而得不到版權的保護,我國《著作權法》第五條規定了三類作品不受版權保護;[7]公有領域是權利非個人專有,社會公眾均可以自由利用的人類作品與知識的匯總,目的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為了平衡版權保護與社會公共利益,各國在嚴格保護版權的同時對其進行了限制,如對所保護的版權規定了一定期限,超過此期限的作品即進入公有領域。對于此類不受版權保護的作品或者公有領域作品,公共文化機構在資源整合中可以進行數字化復制、匯編成數據庫作品、通過信息網格傳播等。同時對于作品的人身權(除發表權以外),如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版權保護則無期限限制,公共文化機構在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過程中,要注意不得侵犯上述著作人身權利。
2.2.2 尚在版權保護期的作品
該類作品各項著作權利歸于版權人,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中涉及到的復制、匯編、信息網絡傳播等行為,都可能會對版權人造成侵害。
對題錄數據庫和文摘數據庫而言,題錄是文獻的基本信息,文摘是“對文獻內容作實質性描述的文獻條目”[8]。題錄數據庫和文摘數據庫的建設一般不存在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屬于版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摘要或文摘的字數要有一定的限制,如果字數過多而超出一定的比例也就可能造成對原作品的侵犯。摘編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過著作權人的同意,但須按有關規定支付報酬并注明出處,并確保數據的準確性,保護作者的署名權等著作人身權利。如果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則不能為之。
對于其他資源類型的數據庫來說,為了平衡版權保護和社會公益的利益,我國著作權法在保護作品版權的同時,也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如《著作權法》規定“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而不需要征得版權人的同意,也不用支付費用。但此項規定的目的在于“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并不能提供網絡服務。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將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情形合理延伸到網絡環境[9], 解決了數字化作品上網服務的問題,但把服務的范圍限定在“館舍內”,即實體建筑范圍之內。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使得社會公眾既可以在公共文化機構的館舍內利用數字文化資源,也可以遠程便捷的利用該資源。對公共文化資源的遠程利用,就突破了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的規定,存在侵權之虞。
2.3 商業數據庫整合
公共文化數字資源整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對商業數據庫進行重新安排和組織,將其納入統一的跨庫平臺。在這個過程中它不會產生新的作品,不會構成對商業數據庫原作品的演繹。[10]但在以下幾方面可能存在侵權隱患:
2.3.1 整合可能突破協議約定
數據庫購買協議規定了雙方權利義務,約定了數據庫使用的對象、方式、時空范圍等。公共文化機構在購買商業數據庫時,購買協議對于服務對象、服務范圍等多以涵蓋本轄區民眾和轄區行政區域為主,為所在轄區的社會公眾提供館內或館外的網絡服務。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中,面向到館用戶的網絡服務,無論展示、瀏覽、打印、下載等,都為購買協議內容所涵蓋,一般不涉及侵犯數據庫的版權問題。面向館外用戶的網絡服務,如原文傳遞、遠程查看或下載、跨庫多系統檢索等,則要結合著作權法規定和購買協議內容來考察是否侵權。為了社會公益,版權法對數據庫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進行了一定限制,以設定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的方式滿足社會公眾的知識文化需求,如規定為教育或科研、國家機關執行公務等目的通過信息網絡提供權利人作品,或者為扶助貧困,公共文化機構通過信息網絡向農村地區的公眾提供相關作品等,在版權法所要求的范圍內均不算侵權。但如果這些網絡服務超越了協議所約定的范圍而又不符合合理使用或法定許可的行為,就可能構成侵權。
2.3.2 整合可能涉及規避技術保護措施
技術保護措施(TPM)是控制訪問作品或者使用作品所采取的技術上的措施,包括控制訪問的技術措施如數字口令、IP認證等和控制使用的技術措施如電子簽名、數字水印等。由于這些技術對于保護數字資源版權的重要性,它們同樣被納入到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范圍。TPM在保護版權人的版權同時也會對社會公益造成沖突,故在各國法律對TPM提供保護的同時,也做出了限制性規定。除了允許出于個人合理使用目的而規避TPM的行為以外,對于非營利性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教育機構等,在滿足一定的條件的情況下,出于教育科研目的或者非商業性使用等,可以對TPM進行規避。[11]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也對以課堂教學或科研、為盲人服務、國家機關執行公務以及安全測試等為目的的情形,在滿足法律要求的基礎上可以規避技術措施。公共文化機構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法律賦予的例外規定,盡力做到符合法律要求的條件,在整合過程中既能規避商業數據庫的TPM又不至于發生侵權行為。
2.3.3 整合可能會刪除或修改權利管理信息
權利管理信息(RMI)是用來識別作品、作者、權利人及作品使用條款等的信息,它附著在每一件作品之上起到識別權利人的作用,保護作品版權。考察國際公約及國外相關版權法律規定,RMI對作品的保護主要體現在禁止未經許可刪除或者改變權利管理信息;禁止故意附加虛假權利管理信息;禁止未經許可發行、傳播、為傳播而進口明知帶有虛假權利管理信息,或者明知權利管理信息已被刪除或改變的作品等。[12]我國《著作權法》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也都作出了類似規定。與TPM不同的是,版權法對于RMI的例外規定較少,這也意味著,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對于商業數據庫進行任何可能的拆分、類聚、重組時,都不得“故意刪除或改變”RMI。
鑒于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中各方利益關系和版權問題的復雜性,整合方和各公共文化機構需要詳細規劃,做好版權問題解決方案,防患于未然,更好的推動資源整合進程。
3.1 強化版權意識,注意保護整合數據庫的知識產權
3.1.1 以法律聲明的方式宣示和保護被整合數據庫的版權
法律聲明即包括版權聲明,也包括鏈接政策、服務條款、用戶隱私等。如美國國會圖書館提供了外部鏈接免責聲明、一般免責聲明、版權聲明、隱私和公眾權利、隱私政策等法律聲明,要求他人尊重知識產權,保護用戶隱私以及為圖書館提供免責條款,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糾紛。[13]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公共文化機構要做好法律聲明條款的制訂和公告,聲明內容可結合版權法律的規定以及各機構的特別要求,提示用戶遵守版權法律,遵循數據庫許可的利用方式,合法使用數據庫資源,并警示對侵權行為的責任追究,以此作為防范網絡侵權的第一關口,規避不必要的版權風險。
3.1.2 采取技術措施保護被整合的數據庫的版權
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中要充分利用TPM來保護被整合的數據庫的版權。在商業數據庫購買協議中,會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作為購買方的公共文化機構,維護和保證數據庫以約定的方式使用而不被非法利用,是其義務之一。對于電子數據庫來說,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技術防范措施,公共文化機構也要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如通行密碼、防火墻或其他手段,實現數據庫與他人的隔離,防止被非法利用。由于合同效力只及于簽訂雙方,用戶對數據庫的非法利用,也會使得公共文化機構被置于侵權的困擾之下,因負有連帶責任而承擔版權風險,公共文化機構要主動采取技術措施來保護被整合的數據庫資源,防范侵權。另外,在公共文化資源整合的過程中,還要保證數據庫RMI不被故意刪除或改變。
3.2 充分利用版權例外,最大限度實現資源整合
為了平衡版權保護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沖突,著作權法規定了版權例外制度。從《伯爾尼公約》到TRIPS協議再到《歐盟信息社會版權指令》(2001),眾多國際公約相繼確立了適用版權例外的“三步檢驗法”,即第一“限于某些特殊的情況”,即非營利性、研究學習或公共服務等;第二“不會與對作品的正常利用相沖突”;第三“不無理損害權利人的合法利益”。[14-16]公共文化機構的數字文化資源的傳播與利用符合“三步檢驗法”,包含在版權例外的范圍之內。
3.2.1 利用合理使用制度
合理使用是典型的版權例外規定,使用版權人作品可以不經版權人許可,也不需要支持相應報酬。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整合,要依據《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相關版權法律中有關合理使用的規定,合理規避版權風險,充分推動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如在資源整合中可能涉及到的不以營利為目的,向中國境內的盲人開展數字資源服務,即在合理使用范疇,但還需要“采取技術措施,防止規定的服務對象以外的其他人獲得著作權人的作品,防止規定的服務對象的復制行為給著作權人利益造成實質性損害,并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以達到既避免對版權的過度保護,又防止版權權利的濫用,最終實現版權私權權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真正平衡[17], 推進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良性進展。
3.2.2 利用法定許可制度
法定許可作為版權例外的一種,與合理使用不同的是,它不需要版權人許可,但需要支付報酬。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公共文化機構要充分利用法定許可,推進資源整合進展。國家圖書館在2010 年7月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規定,發布了對中文電子圖書的法定許可使用公告,明確了國家圖書館以法定許可方式使用作品之目的、支付的報酬標準、使用期限、對版權的技術保護措施等事項[18], 為公共文化機構在資源整合中合理利用版權例外樹立了一個典范。公共文化機構在適用法定許可時,也需注意版權法規的限定性條件,如《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規定“為通過信息網絡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或者國家教育規劃”,可以“遠程教育機構通過信息網絡向注冊學生提供”作品;“為扶助貧困,通過信息網絡向農村地區的公眾免費提供……與扶助貧困有關的作品和適應基本文化需求的作品”等。條例要求適用這類法定許可時,需要“采取技術措施,防止條例規定的服務對象以外的其他人獲得著作權人的作品,并防止服務對象的復制行為對著作權人利益造成實質性損害”。適用以扶貧為目的的法定許可時,還“應當在提供前公告擬提供的作品及其作者、擬支付報酬的標準”,如果“著作權人不同意提供的,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得提供其作品”。
3.2.3 利用規避技術措施例外
TPM對于保護數字資源的版權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我國在內的各國都把它作為保護數字資源版權的重要措施,同時也為合理使用留下了余地,允許非營利性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教育機構等進行非商業性使用時可以規避TPM。在公共文化數字資源整合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全面收集、研究在國際公約、國際或地區性圖書館組織所作出的聲明或宣言中所有包含可以適用于公共文化機構的TPM例外規定,在簽訂數字資源購買協議時爭取最大化的規避技術例外的權利,達致利益雙贏。[19]另一方面充分研究我國現行版權法律法規中公共文化機構可以適用的TPM例外規定,并積極適用這些例外規定,做到于法有據,推動資源整合順利開展。
3.2.4 利用聲明性版權例外
聲明性例外是CC協議所倡導確立的一種版權例外,版權人保留了所聲明的權利,其它著作權利均無償讓渡,相關方可以自由使用。從當前實際來看,聲明性例外主要適用于開放存取數據庫資源,使得公共文化機構在處理此類數據庫的版權問題時更加游刃有余。在國外,CC協議已得到普遍認可并廣泛應用在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中,如瑞典歷史博物館采用CC協議,美國大部分的圖書館、美術館也采用了CC 協議。[20]澳大利亞積極推動CC協議在包括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在內的文化機構中的應用,如應用藝術與科學博物館的在線數據庫提供了“署名——非商業性”和“署名——以相同方式共享”的聲明性例外方式來供社會公眾獲取。[21]我國公共文化機構要仔細研讀CC協議條款所聲明的各種例外,在推動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過程中,應用CC協議所倡導的聲明性例外來妥善處理作品版權問題,更加自由方便的開展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活動,實現版權保護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平衡。
3.3 加強與數據庫商的協商,利用約定許可規避整合的版權風險
約定許可是經與數據庫版權人協商而取得版權授權的一種方式。對于作品的使用,要遵循“先授權、后使用”的原則。如某一公共文化機構購買的數據庫在沒有得到數據庫版權人的授權許可的情況,通過資源整合而擅自提供給其他公共文化機構利用就會涉及侵權。公共文化機構在簽訂購買協議或版權授權協議時,要爭取最大化的協議條款,為日后的資源整合和開放服務贏得最廣闊的權利空間。
首先,公共文化機構所服務的對象是所轄區域的社會公眾,數字資源整合使得服務對象的范圍更廣泛,要針對服務對象的性質和特點來擴展數據庫對用戶的定義,減少限制。其次,對服務地域條款的限制規定要靈活,數據庫商總是希望服務范圍小而固定,公共文化機構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尤其是隨著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推行,存在著數據庫資源服務范圍突破所轄區域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取得數據庫商的授權,否則突破購買協議約定區域的服務行為就是侵權,對于整合前所購買的數據庫資源,需要重新授權。最后,關于使用方式的約定是協議的重要條款,它包括下載量、下載頻次、并發數、訪問途徑、認證控制、使用方式、代理訪問等,數據庫商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總會把各項指標如下載量、并發數等限制得很嚴格,但當這種限制不能滿足需求的時候會引發更多的侵權隱患,引發通過突破限制來訪問數據庫資源,公共文化機構要合理核定各項指標,爭取最大化的利用權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IP代理訪問,它的優勢在于可以使得公眾可以不在服務區域而方便利用數字資源,缺點在于當多人利用IP代理服務使用數字資源時,會導致數據庫后臺顯示為過量下載惡意利用、易被非授權用戶利用等,公共文化機構應就IP代理事宜和數據庫商協商,爭取數據庫商的理解和政策支持。
3.4 加強版權法規建設,賦予公共文化機構更多權利以利資源整合
借鑒國際經驗,加強版權法規建設,賦予公共文化機構在進行非營利性活動時以更多的法律例外權利,是推動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行之有效的方式。
3.4.1 補充與完善既有版權法律規定
與國外一些版權法規相比,我國公共文化機構在信息網絡利用和傳播的例外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不能完全滿足公共文化機構開展資源建設與服務的需求。例如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規定對本公共文化機構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化作品,可以通過信息網絡向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提供。“館舍內”的限定大大約束了公共文化機構服務的范圍,與當前隨著互聯網飛速發展而倡導的遠程服務等理念格格不入。版權立法中可以考慮將“館舍”擴展到公共文化機構網絡服務所覆蓋范圍,從而減弱或消除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障礙。通過對既有法律的補充和完善,賦予公共文化機構更大權利,將會極大推動資源整合進程。
3.4.2 建立與健全現行版權法規的缺項
對于一些我國缺乏、國外已經立法、又已被實踐證明必要且可行的版權法規,我國版權法律完全可以在參考借鑒的基礎上,適時納入版權法律之中,擴充公共文化機構的版權例外權利。例如對于版權人不明的作品,國外建立了“孤兒作品”利用制度。美國《2008年孤兒作品法案》提出了“合理勤勉查找”原則作為侵權抗辯理由,若權利人復出則根據“合理補償”原則由使用人來補償權利人。[22]2012年歐盟“孤兒作品指令”規定了孤兒作品使用的法定許可模式,適用主體為建立于歐盟成員國的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教育機構等公共文化機構。[23]我國也亟需建立“孤兒作品”利用制度,強化對版權不明人作品資源的利用。可喜的是,我國2014年6月6日公布的《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針對現行《著作權法》中對孤兒作品缺失的現象進行了補正,在借鑒西方“孤兒作品制度”的基礎上,確立了我國“孤兒作品”的法定許可模式。[24]待修訂草案正式獲得通過,將會有力推動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進程。
3.5 在整合中注意保護自身數據庫資源的知識產權
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公共文化機構對于自己擁有版權的數據庫資源要充分給予保護,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5.1 制訂版權聲明
這是版權人對自己數據庫資源權利的一種書面主張,內容涵蓋了權利歸屬、利用方式、責任追究等方面。通過版權聲明的方式來提示用戶在利用數據庫資源的同時遵守著作權法的規定,避免使用中非法復制、傳播等侵權行為,有利于規避資源整合過程中的不必要侵權。
3.5.2 提供技術保護
技術保護措施能夠有效保護網絡環境下數字資源的復制與傳播等版權,各國版權法律和國際條約都已將TPM納入版權保護體系,如WCT(第11條)和WPPT(第18條)中都有類似規定。[25-26]我國《著作權法》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也都有技術措施保護制度,為了保護作品“權利人可以采取技術措施”。對于我國公共文化機構所擁有的海量優秀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通過采取控制訪問或控制利用的技術措施,防止資源被肆意獲取和傳播,尤其防止被商業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來稿時間:2015年6月)
參考文獻:
1.張彥博等.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服務.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47
2.知識共享許可協議文本.[2015-04-24].https://wiki.creativ ecommons.org/Before_Licensing
3.王云才.論以CCL模式解決開放存取版權問題.情報資料工作,2007(6):80-82
4, 6. Creative Commons署名3.0中國大陸(CC BY 3.0 CN). [2015-04-25]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cn/
5.戴艷清.公益文化數字資源庫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新世紀圖書館,2014(9):28-32
7.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2015-04-26].http://www.law -lib.com/law/law_view.asp?id=310803
8.答疑庫——學生學習中最常見的問題.[2015-04-27]. http://media.open.com.cn/media_file/0909/lanzhou/xinxijsyly/course/ text/dyk.htm
9.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15-04-29].http://www.law -lib.com/law/law_view.asp?id=410602
10.史衛國.電子資源整合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圖書館學研究,2002(6):46-48
11, 12.江向東.版權制度下的數字信息公共傳播.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1):284-293
13. Library of Congress.[2015-05-12].http://www.loc.gov/legal/
14.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2015-05-12]. http:// 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3155/23156/23168/2006/4/ ma4571141252132460023038-0.htm
15. TRIPS協議. [2015-05-12]. 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DDK9f_Vr4wn4Ba9uSgjuK0cC0cVJDPS8xaTUoa8haUBJLl2vf xyBfSTBi-431CJwpw7PV12iogxgxPGd02pDb_#3_12
16.歐盟信息社會版權指令. [2015-05-12]. http://www.coapu. org/coapu/coapulaw/2008/0602/content_541_4.htm
17.張曼.TRIPS 協議第13 條“三步檢驗法”對著作權限制制度的影響.現代法學,2012(5):173-177
18.國家圖書館以法定許可方式提供中文圖書電子版項目公告. [2015-05-12]. http://wap.nlc.gov.cn/newses/content?id= 2071 &vt=3
19.黃國彬,孫坦.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中的版權問題及其應對策略.//張彥博.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與跨越——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研究論文集.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363-375
20.張宇光. 圖書館數字資源共享與保護的平衡機制——CC協議.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9):89-90
21. Copyright.[2015-05-16]. http://maas.museum/copyright/
22.趙銳. 論孤兒作品的版權利用.知識產權,2012(6):58-62
23.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DIRECTIVE 2012/ 28/EU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certain permitted uses of orphan works.[2015-05-15]
24.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2015-05-15]. http://www.law-lib.com/fzdt/newshtml/20/20140609090547. htm
25.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 (WCT).[2015-05-19]. http:// www.wipo.int/treaties/zh/text.jsp?file_id=295438
26.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WPPT). [2015-05-19].http://www.wipo.int/treaties/zh/text.jsp?file_id= 295582
〔分類號〕G122;D923.41
〔作者簡介〕高峰(1975-),男,河南理工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訪問學者。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中的資源整合研究”(編號:13ATQ001)成果之一。
Database Copyright Issu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Resources
Gao Feng
( The Library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databases in public cultural institutions: open access databases, selfbuilt databases, and commercial databases. In the process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they are involved in different copyright issues. The copyright strategies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are needed to be well planne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pyright awareness,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copyrights of the integrated databases and make full use of copyright exceptions to maximize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Meanwhile, it’s also recommended to strengthen consultation with the database providers to avoid the copyright risk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by using the agreed licensing,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pyrigh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o give the public cultural institutions more rights to facilitate the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to prot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their own database resources, etc. All these measures serve the purpose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resources.
〔Keyw ords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resources Digit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Database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