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輝閆 峰(.重慶圖書館 重慶 400037;.重慶商務職業學院 重慶 4033)
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中心的建設現狀與發展研究*
王兆輝1閆 峰2
(1.重慶圖書館 重慶 400037;2.重慶商務職業學院 重慶 401331)
〔摘 要〕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中心是重慶市實施抗戰歷史文化城市品牌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體現了重慶圖書館界抗戰文獻資源管理體制與運行模式的創新性實踐探索,提出了建立抗戰文獻的全市一體化管理模式,完善抗戰文獻信息資源服務網絡體系,構建抗戰文獻的信息技術標準化系統,搭建海內外抗戰文獻的交流合作機制的發展思考。
〔關鍵詞〕抗戰文獻 重慶圖書館 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中心
〔編者按〕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中華民族由屈辱到自尊、由失敗到勝利、由孱弱到強大的一段厚重歷史,是值得國人永遠銘記和紀念的重大事件。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確定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文獻記錄承載歷史。抗戰文獻記錄了抗戰期間社會的方方面面,從政治、軍事、經濟到軍民社會生活及烽火歲月中百態的人生;展示了四萬萬中華兒女與日本侵略者殊死斗爭的風雨歷程,更是詮釋了全國上下萬眾一心、不畏強暴、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和斗爭精神。
湖南圖書館作為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重要機構和場所,一直關注抗戰文獻及研究。本期《圖書館》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為契機,推出抗戰文獻專題:王兆輝、閆峰以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中心為例,探索抗戰文獻資源管理體制與運行模式,提出建立抗戰文獻的一體化管理模式,完善抗戰文獻信息資源服務網絡體系等設想。扶小蘭、唐伯友從海外抗戰文獻著眼,從分布區域、典藏機構、現存規模、語言種類、載體形式等方面進行調查,分析出海外現存抗戰文獻的三大特征。王華則重點關注華僑抗戰文獻,對其類型梳理,總結出華僑抗戰文獻分布上有海內海外的廣泛分布、地域分布的相對集中性的特點。王廣義、張寬通過《調查東北移民日記初稿》還原上世紀早期的東北移民的生活及抗戰前夕東北的政治經濟環境,為研究東北抗聯提供外圍資料與文獻。
重慶圖書館是國內館藏抗戰文獻范圍最廣、數量最多、類型最全的圖書館。抗戰文獻既是重慶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也是重慶市最具優勢的近現代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并且,抗戰文獻不僅是民國時期歷史文獻資源的核心構成,還是圖書館歷史文獻資源中歷史與現實聯系密切、頗具生命力的有機部分。[1]可以說,重慶抗戰文獻資源作為全國抗戰文獻資源的主要組成,重慶抗戰文獻資源的實踐探索不僅對重慶地方抗戰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開發及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全國抗戰文獻資源建設的深化拓展也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中心(以下簡稱“重慶抗戰文獻中心”)是2008年5月重慶市委規劃實施的“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研究與建設工程”(以下簡稱“重慶抗戰文化工程”)的基本組成部分。2010年8月,“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中心”正式掛牌。[2]按照重慶市制訂的《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研究與建設工程綱要》的實施精神,重慶抗戰文獻中心是以重慶圖書館的前身國立羅斯福圖書館遺址為載體,以重慶圖書館為核心,聯合重慶市各區縣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中小學圖書室、博物館以及科研院所、企事業圖書資料室等單位[3],建立的覆蓋重慶全市各界有關抗戰文獻的保藏中心。據重慶抗戰文獻中心對全市抗戰文獻的初步普查統計,重慶市共收藏抗戰文獻約47939種,17.7萬余冊,涵蓋圖書、期刊、報紙、文件、地圖等各種文獻載體。其中,重慶圖書館館藏抗戰圖書27710種,60041冊(件),抗戰期刊2839種,抗戰報紙213種,抗戰報刊縮微膠卷860種,其數量并在持續增長中。
可以說,重慶抗戰文獻中心是以羅斯福圖書館(重慶抗戰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利用和重慶圖書館及全市藏抗戰文獻的保護開發體系共同搭建而成抗戰歷史文化的立體形態。[4]目前,重慶抗戰文獻中心也是全國圖書館界唯一的由政府指導成立的抗戰專題歷史文獻資源保障機構。隨著2012年國家圖書館啟動“民國時期歷史文獻保護計劃”項目,全國圖書館民國文獻資源建設工作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今后,重慶抗戰文獻中心勢必將在全國民國時期歷史文獻資源建設中發揮著重要而又積極的作用。
重慶抗戰文獻中心的構建,凝結了對中國抗戰歷史文獻資源長遠發展戰略的深入思考,具有“圖書館發展戰略實施上的指導性、統籌性、創新性和鮮明個性特征”[5]。近年來,重慶圖書館暨重慶抗戰文獻中心關于抗戰文獻資源建設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抗戰文獻的搜集整理。重慶圖書館不僅從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及臺灣地區等相關機構購買或搜集到大量抗戰文獻資料,也從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海外購買或搜集抗戰文獻資料。其中,2009年底,從臺灣國史館、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等機構購回了65箱約1.5噸重的抗戰文獻;2012年,從英國大英檔案館購買了一批尚未公開的檔案膠卷;并持續不斷地從國家圖書館購買了數百種抗戰縮微膠卷。此外,2012年10月,重慶圖書館有關人員赴美國國會圖書館、羅斯福總統圖書館、美國國家檔案館、斯坦福大學胡佛檔案館等搜集到一批國內罕見,兼具重慶特色的抗戰文獻。如蔣介石與羅斯福的通信文件、《中國人民對美國致敬書》、“重慶大轟炸”照片等。
(2)抗戰文獻的研究開發。2010年來,重慶圖書館申報并承擔了“在重慶建立國家級抗戰文獻中心可行性研究”、“抗戰大后方民歌民謠歷史價值研究”、“重慶抗戰文獻中心構建的戰略研究”、“多維視域下抗戰文獻的文化形態研究”等多個重慶市社科研究項目,陸續出版了《抗戰大后方歌謠匯編》、《重慶圖書館館藏珍貴抗戰圖片集》、《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聯合目錄》等多部專著,發表抗戰文獻相關學術論文近百篇,獲獎數十項。其中,《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聯合目錄》深受社會各界好評,獲重慶市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可以說,重慶圖書館在抗戰文獻整理研究領域已經初見成果,在全國圖書館界獨樹一幟。
(3)抗戰文獻的數字化建設。早在2008年3月,重慶圖書館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民國文獻全文檢索系統”,實現了民國時期歷史文獻的數字化,成為國內第一家為社會提供抗戰文獻數字化資源服務的公共圖書館。2011年以來,重慶圖書館自建了“重慶抗戰史跡·渝中篇”、“重慶抗戰史跡·南岸篇”等重慶抗戰特色專題數據庫,并購買或合辦了“重慶中國抗戰數字圖書館”(抗戰專題文獻資料)、“重慶圖書館·民國時期特色資源庫”(民國抗戰視頻資源庫)、“民國特色庫”、“民國抗戰專題庫”等抗戰相關的數字資源。2014年9月,重慶圖書館推出的“中國抗戰大后方3D數字圖書館”正式上線運行,成為國內首家抗戰文獻3D數字圖書館。
(4)抗戰文獻的交流合作。2012年11月,重慶圖書館協同西南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簽署協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的歷史文獻整理研究領域展開合作。2013年1月,重慶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圖書館雜志》社簽訂協議,以合作推廣抗戰文獻整理開發的相關成果。2014年9月,重慶圖書館與俄羅斯葉利欽總統圖書館簽訂備忘錄,以加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歷史文獻的交流合作。2015年5月,重慶圖書館與澳大利亞駐華使館聯合舉辦了“重慶公使館——抗戰時期澳大利亞駐華外交機構展覽”。2015年8-9月間,重慶圖書館將與重慶美術館、俄羅斯葉利欽圖書館分別舉辦“中國抗戰時期大后方版畫運動展覽”、“共同記憶:中蘇戰時圖文展”等。這些展覽活動還將走進西南大學、重慶大學等重慶高校圖書館,乃至在其他省市公共圖書館進行巡回展出。
吳慰慈指出:“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應注重戰略上的分析和選擇,進行資源建設、組織建設和系統建設。”“各文獻收藏單位要構建特色館藏,通過聯合建庫,協同開發等方式,共同組建全國性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6]重慶抗戰文獻中心作為重慶市實施抗戰歷史文化城市品牌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旨在建設一個具有重慶特色、中國視野的區域性與專題性的抗戰文獻保障體系。這不僅是滿足重慶抗戰文化工程的需要,也是符合國家關于抗戰歷史文化政策的要求;既有利于滿足現實社會公眾的需求,也有利于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其主要目標定位為:
(1)在重慶抗戰文化工程的統籌指導下,發揮重慶在全國抗戰歷史文獻資源建設中的旗幟作用,建設成為“中國一流、世界知名”的重慶抗戰文獻中心,服務于重慶的文化發展,服務于祖國的和平統一。[7]
(2)立足于重慶抗戰歷史文化優勢資源,廣泛搜集國內外抗戰歷史文化遺產,建立較為完整和系統的國內外各種載體形式的有關抗戰歷史文化的收藏保障中心;研究制訂抗戰文獻在搜集整理、采訪編目、加工存儲、共建共享、檢索傳遞等各個環節的科學標準與管理規范,完善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資源建設體系。
(3)借助于現代信息科學技術,開展抗戰文獻資源建設在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信息服務技術等前沿技術的研究,建立科學技術在抗戰文獻資源建設應用中的示范基地,確保中心在抗戰文獻資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的技術領先地位;發展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的資源庫建設,強化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的網絡信息服務,建立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的服務平臺中心,為社會各界提供多形式、多層次、多方位的高效優質服務。
(4)以抗戰文獻為基礎,開展抗戰歷史文化情報與決策參考咨詢活動,培養高層次的抗戰歷史文化專業人才,發揮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資源和人才優勢,進行學術研究,打造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發掘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的內涵與價值,銘記抗戰歷史、弘揚抗戰精神,傳承民族精神、激發民族動力,培育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正能量,建設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8]
(5)以抗戰文獻為紐帶,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國抗戰歷史文化的影響力,搭建與臺灣、香港地區以及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有關抗戰歷史文化暨世界反法西斯歷史文化保藏機構的交流窗口;適應人類歷史文化的整體發展趨勢,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構建世界反法西斯歷史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體系。
重慶抗戰文獻中心的建構,有利于優化和整合分散的抗戰文獻資源,使抗戰文獻各保藏單位不受傳統的隸屬關系左右,有效推進不同系統抗戰文獻的協調合作與共建共享,逐步建立統一規劃、相互銜接、上下貫通、共建共享的抗戰文獻資源建設體系,對于全國抗戰文獻的評估定級、分級保護、逐層開發等各項工作的開展亦具有借鑒意義。[9]重慶抗戰文獻中心的構建,不僅體現了重慶推進抗戰文獻資源管理體制和轉變政府職能的創新探索,有利于打破我國現行的圖書館文獻資源行政管理模式;也體現了重慶圖書館界對抗戰文獻資源管理體制與運行模式的創新,更是圖書館界推進歷史文獻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的探索實踐。
4.1 建立抗戰文獻的全市一體化管理模式
重慶抗戰文獻中心在實施推廣中應該采取“集中——分散——多元的戰略控制綜合模式”,即“中心集中管理的職能組織體系,同時保持各單位彼此獨立,保持分工合作與協調關系。”[10]使抗戰文獻資源能夠在全市一體化管理模式下,建立和完善重慶抗戰文獻資源信息保障體系。
(1)在管理體制上,由重慶市委指導,重慶市文化委員會組織成立理事會及領導小組,統籌領導全市抗戰文獻資源建設工作。設立綜合辦公室,負責全市抗戰文獻資源建設日常工作的統一組織、協調與管理。設立專家委員會,對全市抗戰文獻有關業務工作編制實施方案、提供咨詢指導。設立評估工作組,對全市抗戰文獻各項建設工作進行定期檢查、組織驗收、發現問題及制訂改進措施。
(2)在運行機制上,從頂層設計入手,采取統一規劃、分布實施、聯合上網、共建共享的方針,建立全市的聯席會議制度,實行總分館建設模式和一卡通服務模式,由各成員館按照統一標準和規范,對抗戰文獻進行分散加工與分布服務,并最終將數據納入全市統一的抗戰文獻資源共享服務系統。
(3)在收藏模式上,采取整體建設、分散收藏的共建共享模式,將重慶圖書館設為全市抗戰文獻資源的管理收藏中心,以降低運作成本,提高文獻保護水平。同時,保持各成員館的相對獨立性與自主性,確保全市各成員館關系的平等性與靈活性,實現全市抗戰文獻資源整體建設的共建共享。
(4)在經費投入上,設立全市統一的抗戰文獻財政專項經費管理平臺,集中財政經費,優化資源配置,避免經費重復投入與資源的浪費。同時,充分利用中心各成員單位的人員和資源,既降低采購編目成本,又保證抗戰文獻的全面完整性。
4.2 完善抗戰文獻信息資源服務網絡體系
(1)建設抗戰文獻信息資源研究與咨詢的服務中心。充分利用重慶抗戰文獻信息資源優勢,進行抗戰歷史文化知識信息的組織和挖掘,深入開展抗戰文獻資源信息的研究、咨詢和開發,積極提升抗戰文獻的各項增值服務。一方面,加強對抗戰文獻信息資源的普查整理,通過學術研究、編輯出版叢書、工具書等方式,深化抗戰文獻的開發,以便更好地實施深層次的用戶信息服務項目。另一方面,開展一般抗戰資料的參考咨詢服務和專業課題的深度咨詢服務,實行免費服務與有償服務的咨詢服務方式,積極推廣向國家各有關單位提供特色化、個性化、定制化的抗戰文獻信息服務,并針對某一專業領域提供用戶需要的專業資料、詳細分析以及對策建議服務。同時,積極拓展支持第三方信息服務機構的能力,將文獻中心資源、服務與其他機構的檢索、傳遞及信息咨詢等服務進行有機鏈接,支持第三方機構對重慶抗戰文獻中心的資源與服務進行二次開發和深度定制集成,形成新的文獻信息服務能力。[11]
(2)組建抗戰文獻信息資源傳遞與開發的服務平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由重慶圖書館具體管理,集成建立抗戰文獻信息資源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并實行注冊用戶的管理方式,用戶必須在系統中注冊開戶才能查詢及獲得服務。在這樣的服務平臺下,整合一個抗戰文獻資源信息的檢索平臺,建立集中式聯合查詢目錄,以便減少中間環節,節約用戶查詢成本,縮短用戶時間,降低抗戰文獻的傳遞成本,最終提高服務效率。同時,積極推進抗戰文獻信息建設理念的拓展化,資源的數字化,開發的深度化,平臺的智能化,管理的人性化,服務的專業化,逐步確立“交互——增值”、“平臺——自助”、“用戶——吸引”、“內容——承包”等多種信息服務模式[12],建立面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方便快捷、靈活高效的服務網絡。
(3)實現抗戰文獻信息服務向知識服務的轉型發展。隨著圖書館文獻服務到信息服務再到知識服務的發展,為用戶提供所需的抗戰歷史知識服務亦成為重慶抗戰文獻中心服務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為此,重慶抗戰文獻中心要積極探索以用戶為中心的抗戰文獻知識服務模式,與相關科研單位密切配合,培養抗戰文獻知識服務的專業人才隊伍,有計劃開展抗戰文獻的深度整理開發,進而拓展抗戰文獻信息資源的知識挖掘、知識組織、知識推送等服務領域,建設基于抗戰信息深度揭示與關聯的抗戰知識庫體系,為用戶提供抗戰信息發現、知識揭示、知識融合、知識聚類等各項服務。此外,加強對外宣傳推廣,塑造重慶抗戰文獻中心的知識服務品牌,吸引國內外用戶使用中心的知識產品和服務。
4.3 構建抗戰文獻的信息資源標準化系統
(1)建立抗戰文獻信息資源的技術標準化系統。重慶抗戰文獻中心要采用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管理運行模式,整合抗戰文獻的數字資源與紙質抗戰文獻的數字化建設,由重慶抗戰文獻中心具體制訂抗戰文獻信息資源的數據標準規范,指導抗戰文獻的數據加工,建設標準化的抗戰文獻數據庫,并負責對抗戰文獻信息資源服務器的維護等。建立重慶市抗戰文獻的聯合編目數據平臺,制訂抗戰文獻的評估定級標準,建設抗戰文獻的普查登記平臺,實施抗戰文獻的修復技術方案[13],推行抗戰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標準規范和實施細則,盡快建立抗戰文獻信息技術標準化工作流程和工作機制,為用戶提供規范化的信息服務。
(2)建設抗戰文獻數字信息資源的一體化平臺。重慶抗戰文獻中心要充分利用國家推廣數字圖書館建設工程的良好契機,加快抗戰文獻的數據庫建設與抗戰文獻的數字化研究開發,構建基于互聯網應用的信息導航、身份識別、智能檢索、全文鏡像、專題推送等抗戰文獻的信息服務技術系統。同時,廣泛應用互聯網、云計算等網絡信息技術,不斷探索開發抗戰文獻的信息服務的創新業態,進一步拓展抗戰文獻專題檢索、全文提供、專題調研及咨詢服務、專題動態、熱點追蹤等各項融合技術研究與應用,以滿足社會發展和不同用戶對抗戰文獻信息的各種需求。此外,進一步加強對國內外抗戰文獻信息資源的搜集、組織、儲存、開發和利用,促進資源的整合檢索和服務的集中揭示,促進文獻信息機構在更大范圍的合作與共享。[14]
4.4 搭建海內外抗戰文獻的交流合作機制
重慶抗戰文獻中心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與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桂林圖書館、臺灣“國史館”及各高校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國內抗戰文獻館藏豐富單位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要主動拓展與美國、日本、英國、俄羅斯等海外有關抗戰文獻館藏機構的交流合作。同時,為了促進合作的可持續發展,重慶抗戰文獻中心可以與相關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建立抗戰文獻的交流合作長效機制。
(1)業務工作的通報機制。編制抗戰文獻的信息通訊,加強抗戰文獻信息的相互交流,促進各項工作經驗的學習借鑒,實現抗戰文獻業務工作的多方聯動與共同提高。
(2)文獻資源的合作機制。積極推行抗戰文獻資源的雙方交換、購買、復制,實現抗戰文獻的互通有無、優勢互補,乃至資源共享。
(3)人才交流的培養機制。啟動人才的互派培訓與交流掛職,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
(4)主題活動的長效機制。定期舉辦抗戰文獻的學術研討會,定期舉辦抗戰聯合展覽活動,推行聯動巡回展覽等。
抗戰文獻作為重慶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是記錄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主要載體,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抗戰史文獻中心在規劃上既體現了“重慶”的地域性,更具有“中國”的國別特征,其對抗戰文獻資源的整理開發與保護利用亦應該具有世界視野。因此,重慶抗戰文獻中心應與海內外相關單位建立廣泛的聯系,深化交流合作,推動資源共享,同謀共贏發展。
(來稿時間:2015年4月)
參考文獻:
1.王兆輝.重慶抗戰文獻資源建設的SWOT分析.現代情報,2013(10):139-142
2.黃曉東.便將萬管玲瓏筆 新繪全民抗戰篇——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研究與建設工程回顧與展望.紅巖春秋,2010(5):11-14
3.重慶市委.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研究與建設工程規劃綱要(2008—2015).渝委發[2010]28號
4.王兆輝.構建抗戰遺址及抗戰文獻利用的立體形態研究. 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4(3):52-55
5.吳建中.公共圖書館發展戰略思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205
6.吳慰慈.圖書館事業與圖書館學教育.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88
7.王兆輝,閆峰.構建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中心的探索與思考.抗戰文化研究,2014(8):243-249
8.王兆輝,王祝康.重慶抗戰文獻整理開發的價值探討.大理學院學報,2014(1):71-74
9.王兆輝.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中心構建的戰略價值.河北科技圖苑,2013(5):8-10
10.胡昌平等.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圖書情報事業戰略.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6:380
11.曾建勛,鄧勝利.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資源建設與服務發展分析.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2):30-35
12.陳建龍.信息服務模式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3):124-132
13.王兆輝,王祝康.抗戰文獻中心構建的發展對策研究——以重慶地區為例.晉圖學刊,2013(5):1-3
14.張曉林等.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的效用形式及其評價.圖書情報工作,2008(3):62-65
〔分類號〕G25
〔作者簡介〕王兆輝(1982-),男,碩士,重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民國文獻資源建設與圖書館事業,已發表論文80余篇;閆峰(1981-),女,碩士,重慶商務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已發表論文20余篇。
*本文系重慶市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科學研究規劃青年項目“重慶圖書館抗戰文獻資源建設的模式研究”(編號:15DH013)、重慶社科規劃青年項目“多維視域下抗戰文獻的文化形態研究”(編號:2014QNCB21)、重慶市“青年文化優才”培養計劃項目(編號:2014QNWHYC06)研究成果之一。
The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Center of the Rear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Chongqing of China
Wang zhaohui Yan Feng ( 1.Chongqing Library; 2.Chongqing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Center of the Rear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Chongqing of China is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brand management of Anti-Japanese Wa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Chongqing city. It reflects innovativ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ode of Anti-Japanese War document resources of Chongqing libraries, puts forward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Anti-Japanese War document of the whole city, improves the network service system of Anti-Japanese War docu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uctur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system of Anti-Japanese War document and builds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s of Anti-Japanese War document home and abroad.
〔Keywords〕Anti-Japanese War document Chongqing Library Historical Document Center of the Rear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Chongqing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