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治理結構”縱橫談
Talkingonthe''CorporateGovernanceStructure''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事業單位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這項改革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文化行政部門和公共圖書館的重要任務。目前,公共圖書館界已經有多家單位初步建立了法人治理結構。那么,進展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項改革的前方到底會是怎樣一番光景?讓我們聽聽來自不同領域專家的看法。
我主要對溫州圖書館法人治理結構的理事會談一點自己的意見看法。我覺得溫州圖書館的理事會制度主要有兩點突破、三點創新、四項意義。
兩點突破,即公開招募制度和社會賢達擔任理事長,這也是李國新教授概括的。公開招募制度就是讓公民有效地參與社會管理;社會賢達擔任理事長,可以凝聚社會資源,擴大社會影響。李國勝理事長身為浙江省人大代表、溫州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溫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調動社會資源的能力較強。
三點創新:第一點是理事會的結構比較合理,理事會13名成員中只有3名是體制內的,其他10名都是社會理事、外部理事,體現了有限政府、大社會管理的理念;第二點是形成了系列的制度設計,給理事會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點整合優質社會資源,重視輿論宣傳,放大社會效應。
四點意義:第一,理事會制度可以倒逼政府服務職能轉變。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方向就是政事分開、管辦分離,政府主管部門要從行政手段干預具體事務的直接管理,轉向以法律手段、經濟手段為主的間接管理,而事業單位則要獲得獨立的運作權,自主開展活動。第二,提升文化機構的服務效能。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有一個亮點,就是談到了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將會起到決定性作用。我理解,這不僅僅體現在經濟領域,在一定程度上也適用于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有效分配的問題。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就是以追求效率和效益為目標,使行政成本降低、效益增長。第三,為民間力量、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提供一種可能性。公共文化機構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它主要靠政府的財政支持。隨著經濟社會進一步的發展,會有大量的社會資金流向公共服務領域,將改變政府作為唯一出資人的角色,改變政府單一財政投入的格局。
我認為,下一步,溫州圖書館理事會制度要在三個方面尋求新的突破。
一、理事會制度缺乏國家的榮譽保障機制。目前的狀況是我們更多地利用了理事的資源,是單向的,沒有給理事什么。雖然這些理事熱心公益文化事業,不求回報,但是政府在制度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到長效的動力機制的建立。
二、需要建立協調機制破解體制上的難題。目前,文化部已經建立了部際協調機制,省級文化行政部門要迅速行動起來,通過協調機制把編辦、財政、人力社保等相關部門整合在一起,爭取在人事權、財權方面實現突破,改變文化部門單兵突進辦文化的局面。
三、理事會制度還需要一個專業委員會的支撐。從國外的經驗看,理事會的成員包括表決理事、榮譽理事和終生理事,職責都有分工;理事會還設立常務委員會和專業委員會,專業委員會包括審計委員會、資金規劃委員會、項目委員會等,解決監督、績效評價、咨詢等專業性問題。
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是中央“深改辦”交給文化部的五項重點改革任務之一。文化部前期組織了一個專家組,專門做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的課題研究,并在課題研究的基礎上,評審產生了10個國家級的公共文化法人治理結構的國家級試點單位。建立以理事會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根本目的在于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效能。我認為,在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的進程中,要堅持三個“有利于”和一個“落腳點”。
第一,一定要有利于社會資本的進入。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央要求公共文化機構擴大向社會開放,圖書館是一個重點領域,要向社會全面開放,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運作。
第二,一定要有利于公共文化機構內部的深化改革。一個是人事制度改革,隨著《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的出臺,采取合同制、聘任制以及崗位責任制等,人事制度改革已有初步成果。另一個是分配制度改革,這個問題在所有的圖書館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還有績效評價機制,與分配制度改革直接相關。實行法人治理結構,經費的投入和使用、管理也要改革。預算內的業務經費怎么用,理事會、館長要有支配權。分配制度改革,也需要在法人治理的框架內加以探索和實踐。
第三,一定要有利于社會監督。理事會成員本身是專業人士和公眾代表,建立理事會制度要求圖書館的業務要公開化、信息要公開化,引入社會監督機制,保證圖書館透明公開的運作。
這三個“有利于”的落腳點,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效能,讓公共文化機構充分履行服務百姓、保障百姓文化權益的職責,切實把各項服務做到位。
文化部會盡快總結各地的好的經驗,向圖書館界推廣。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實行理事會制度,是每個公共圖書館都必須要做的事情,不是“選擇題”,是“必答題”。到2020年,甚至更早,公共圖書館都應該建立以理事會制度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所以,我建議大家認真思考、積極實踐,即使不是省級試點、國家級試點,也應盡早著手研究和實踐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的問題。
我對這個問題一直跟蹤和關注,我想強調三點。
第一點,建立理事會實際上是政府治理手段改變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如果政府不做這件事情,圖書館自己是做不了的,因為圖書館自己做總是有“天花板”。政府意識到社會治理手段需要改變,所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加快治理改革的步伐。目前,改革步入深水區,“牽一發動全身”。為什么選擇圖書館作為試點?因為它是國家事業單位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政府要做“小政府、大社會”,將更多地用社會組織來進行社會治理,建立理事會正是在向這個方向邁進,是改革的一個抓手。從這一點來講,圖書館是在配合政府的工作。政府遲早要做,說明政府已經下定決心,但是政府事先并沒有更多的文件或者現成的規章制度,所以需要試點。溫州市圖書館用了4個月就搭起了法人治理結構的框架,行動迅速,政府放權也比較到位。但是從全國來看,政府放權還是比較難的,政府的權力到底該放到什么程度、能放到什么程度,是不是都通過理事會內完全解決,需要在改革中探討。無論如何,這種改革是大勢所趨。
第二點,要避免誤區,就是說要避免為了建立理事會而建立理事會。理事會只是一個手段,不是目標。它的目標實際上是通過改革運行機制提升服務效能,這是政府關注的;對圖書館而言,后續的各項管理、規范、改革則更為艱難,如績效工資、崗位競聘等,需要政府的事業單位人事、工資各項配套規章制度,包括圖書館本身的各種制度規范加以解決,而不是靠理事會來解決所有問題。
第三點,要思考為什么推動理事會制度。我們都認為政府對圖書館的投入是不足的,但是從建國以來,政府投資的存量其實也相當大。我們有時候詬病圖書館養了很多閑人,他們拿錢卻沒干事,這就是一種投資的浪費。所以政府投資既不足又存量很大,存在著浪費情況,效益可想而知?,F在是缺乏外部約束的。任何機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都需要不斷的調整,這個目標、發展方向的調整是依靠自覺還是依靠政府的指揮?還是依靠服務對象的需求驅動?我想大家想一下就明白,僅有圖書館自覺是推動不了圖書館事業前進的,僅有政府也不行。那么現在成立理事會就找到了問題的根本,也就是說從服務對象需求和投資的契合上尋找答案。發展目標的不斷調整應該來自于服務對象,來源多樣的理事就帶來了服務對象的需求,盡管他們有時候看問題的角度可能僅僅出于自己的感受,但是多角度的交鋒與溝通,恰好能夠把各種方向和目標調和到平衡,是一個絕佳的組配。
社會治理在不斷進步,圖書館也必然融入其中。理事會制度從試點、初創到不斷完善,應當穩妥而又積極地推進。
以上幾位專家從理論與實踐方面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框架、思路、方法,我來談談理事會建立之后的運作問題。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問題需要研究。
第一,如何建立一個理事履職的支撐保障體系?外部的理事在理事會中是占多數的,很多不是圖書館行業的,他們對公共圖書館的職責、使命、宗旨以及圖書館的運行需要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應該制定理事履職的工作指南,來規范理事的工作內容和方式方法,包括具體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要投票、如何投票、投票用什么方式,等等。
第三,理事是否應該接受專門培訓?國外有些地方,理事剛剛進入公益性機構的時候會去相關的學院接受專門的課程培訓,主要就是告知做公益性機構理事該怎么做。
第四,要建立由專業人士組成的專業咨詢委員會,幫助理事會進行決策,提供知識保障和智力支持。比如,由1~3個理事帶領一些專業人士組成小組,對薪酬體系、人力資源等方面進行先期研究,再提到理事會來進行決策。
第五,如何解決利益沖突?理事也是一個社會人,也是有利益的,所以他個人利益、所在階層的利益跟圖書館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怎么辦?這需要我們事先考慮好,制度上要規定利益沖突的解決辦法。
第六,如何調動理事的工作積極性?理事更多的是一個榮譽性職位,是不授薪的崗位,那么怎么樣來保證理事能積極參與?完全靠熱心可能不持久,要設計保證理事能夠積極參與的制度。
最后,怎樣對理事進行監督?政府、圖書館、公眾、新聞輿論等,誰來監督理事?如何監督?這些都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思考。
(張春春/根據速記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