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孝慈(東北林業大學圖書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圖書館制度檢視:讀者權利實現的重要向度
蘭孝慈(東北林業大學圖書館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讀者權利的內涵可以借用法學界公認的應然權利、法定權利及實然權利3種形態來解析。圖書館法制環境弱化、圖書館權利沖突以及圖書館制度不規范與不完善阻礙了讀者權利的實現。百所“211工程”大學圖書館制度調研顯示,圖書館存在制度整體系統性與內容規范性不強、生存與發展之核心制度缺位、安全保障制度缺失、數字化建設制度缺失、新增業務制度缺失等問題。因此,圖書館應把握制度優化原則,制訂讀者權利實現的制度優化方略。
圖書館制度讀者權利“211工程”大學
近十年來,圖書館權利問題已經成為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議題之一。《圖書館建設》在十八大習近平同志關于依法治國做出重要論述的今天再次提出圖書館權利議題,無疑會對圖書館實現依法治館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迄2今仍沒有獨立的成文法出臺的背景下,圖書館運行與管理主要依存其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圖書館應為讀者提供一個制度化環境,但目前不少高校圖書館仍沿襲傳統的制度安排,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滯后、真空、流于形式等問題,嚴重阻礙著圖書館的科學管理與讀者權利的實現。讀者權利實現是圖書館價值實現的重要標志。故,對圖書館制度的重新安排,是圖書館走向權利時代、實現讀者權利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1.1內涵與形態
目前,盡管學界對讀者權利內涵的界定存有爭議,但還是將借閱權、保障權、平等權、知情權、咨詢權、結社權、訴訟權等列入了讀者權利范疇。按照法運動的規律,隨著信息時代的推進,諸如信息素養普及權、自由獲取開放資源權、資源共建共享權等權利的出現是讀者權利外延擴大的必然。本文暫不對確權正確與否進行研究,但厘清其形態還是很有必要的。
針對讀者權利,筆者借用法學界公認的應然權利、法定權利與實然權利3種形態來解析。應然權利,它的邏輯范式是“應當如此”,它反映了主體不斷增長的權利需求,是法定權利的源泉和基礎、讀者權利意識的載體,是一種理想狀態的模式;法定權利,指有法律根據的、以一定法律形式或多或少反映主體直接的社會性權利要求(即應然權利) ;實然權利,是法定權利在實踐中實現或形成的一種實有狀態[1]。3種形態的讀者權利體現為尚未被認定和已經被認定的權利、尚未實現和已經實現了的權利之間的關系。走向權利時代的圖書館,應大力發掘時代變遷中讀者所應具有的各項應然權利,以擴展法定權利和實然權利。
1.2實現障礙分析
1.2.1圖書館法制環境弱化
由于圖書館沒有獨立的成文法,藏書、經費等規定僅體現在一些層次較低且呈分散狀的條例、法規中,如《關于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關于加強與改進公共圖書館工作的指示》、《省(自治市)圖書館工作條例》、《普通高等院校圖書館規程(修訂)》、《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工作暫行條例》、《圖書、檔案、資料專業干部業務職稱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新聞出版保密規定》、《省(自治區、市)圖書館試行條例》等,關于讀者權利的保護法律甚少且基本為非強制性的規定,即使是憲法的總括性規定,其條文也是相當籠統,操作性不強。
1.2.2圖書館權利沖突
權利沖突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法律現象,其實質就是利益和價值的沖突。法學界對此有4種觀點,其一,權利沖突是道德之間的沖突;其二,以權利本體為基點、從權利的相互性來看,權利主張在實現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其三,權利沖突是合法性、正當性權利之間的沖突;其四,權利沖突是權力與權利的沖突[2]。今日,讀者權利意識已非讀者權利實現之障礙,讀者對圖書館發展、服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已敢于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意見和主張,當前應予以重視的是圖書館權利沖突這個議題。圖書館權利沖突體現為圖書館主體間、其組織內部間、其軟硬件提供能力與不能滿足讀者獲取信息間的沖突等,其中主體讀者與館員間的權利沖突是重點。前文對讀者權利中應然、法定、實然3種形式作了簡要的闡述,這里從沖突的視角探討。一是,應然權利間的沖突。信息時代,讀者對圖書館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這就存在著讀者應然權利能否實現及其實現是否會損害館員應然權利實現的問題。二是,法定權利間的沖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2條規定,國家發展圖書館、博物館和其他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3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36條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正常休息的權利[3]。由于法律規定權利邊界呈現出的模糊性,極易造成館員與讀者法定權利間的沖突。三是,法定權利與應然權利間的沖突。兩者間評價標準的非一致性是導致兩者間沖突的主要原因。圖書館是一個互動性很強的組織,適度的權利沖突會成為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助推器,適度把控沖突則是體現圖書館領導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
1.2.3圖書館制度不規范、不完善
圖書館制度是制度的下位概念,制度是由規范構成的,從內容上講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完整的制度應由原則性、倡導性和規則性規范整合而成。圖書館制度是指由圖書館行政主管部門或圖書館事業管理機構制定并上報上級部門審批(或備案)、公布的圖書館辦事規程或行為規范,是圖書館各項規則、章程、制度、標準、程序、辦法等的總稱[4]。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是有目標指向的,其背后都蘊涵一定的價值追求,但審視當前高校圖書館制度,其很少將人、目標、現實環境有機結合或按照制度三要素制定,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滯后、缺位、流于形式等問題。
2.1制度透視
本文利用百度對112所“211工程”大學圖書館制度進行調研。其中,有7所網頁無法打開,有6所主頁未設規章制度專欄;各館發布的制度在4~18項之間,剔除名稱不同、但內容幾近相同的30余項制度后,筆者將剩余制度分為宏觀、中觀、微觀內容以及讀者與館員行為規范、違約處罰規定,將其梳理后列出,以便直觀識別問題。
(1)宏觀層面制度。圖書館章程無一館出臺。
(2)中觀層面制度。使用“規定”作為名稱的制度最為廣泛,如入館規定,組織機構架構、職責、業務范圍規定,圖書館進館拍攝、采訪的有關規定,電子資源下載規定,關于讀者推薦購買圖書的規定,館藏文獻復印的相關規定,一卡通在圖書館的管理規定,圖書館接待外籍讀者的規定, 關于出國、因私出境人員借還圖書資料的規定,研究廂使用規定,存包柜使用規定, 退休、離休人員借書規定,圖書館空調使用管理規定,報告廳管理規定等;使用“規則”作為名稱的制度次之,如古籍線裝本閱覽規則、書庫管理規則、讀者交流討論場所和OPAC聯機檢索室管理規則、緊急狀態規則等;使用“須知”作為名稱的制度有無線網使用須知、辦理離校手續須知、電子閱覽室上機須知、外文原版圖書借閱須知等;直接使用“制度”作為名稱的有圖書館門衛值班制度、圖書流通服務管理制度等;還有一些使用其他名稱,如網上提交學位論文的說明、關于版權的公告、圖書館維護知識產權聲明、還書箱使用友情提示、圖書館消防設施和火警急救程序、圖書館《座位管理系統》使用指南等。
(3)微觀層面制度。調研中,該類制度處于真空狀態,筆者按照微觀制度標準將新增一些服務列入該部分,如學科服務規定、師生推薦、科技查新、短信服務、信息定制與分析、微信、信息咨詢、數字加工制度規定、圖書預約、移動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等。
(4)讀者規范。其包括大學生文明公約、圖書館讀者行為要求、休讀區讀者注意事項、研讀區讀者管理規定等。
(5)館員規范。只有華北電力大學圖書館和青海大學圖書館分別在館員之家欄目設立了館員激勵制度和圖書館工作人員守則。
(6)處罰規定。大多數圖書館設立了該項制度,名稱基本為圖書館館藏書刊遺失、損壞賠償辦法,圖書過期、損壞、丟失處理,違章處理辦法,以及圖書館內吸煙處罰辦法(試行)等。
2.2問題檢視
2.2.1圖書館制度整體系統性與內容規范性不強
圖書館制度從整體架構看系統性不強,制度間缺乏內在的邏輯關聯,內容形式大于實質且非法言法語。圍繞著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而制定的宏觀制度在調研中未曾查到,反映圖書館管理內容、服務功能、組織機構保障與支撐運行機制的中觀制度也分散不全,反映圖書館運行模式、最新服務、解決問題能力及在何種層面解決問題的微觀制度更是滯后和真空。
一項制度的完整架構應包含其名稱、目的、依據、適用范圍、內容、監督措施、罰則、主管部門、生效和實行日期等信息,目前多數圖書館制度幾乎沒有開篇名義的“立法宗旨”、依據、生效與實行日期等內容。同樣,由于沒有統一的法律規范,各館對圖書館制度的理解與認識也較為混亂,圖書館制度名稱竟然呈現高達20多個的不同稱謂,缺乏法律規范的嚴肅性和嚴謹性。
2.2.2圖書館生存與發展之核心制度缺位
(1)經費保障制度。經歷了2005—2006年教育部評估工作后,各高校劃撥給圖書館的經費就出現嚴重缺口。經費是圖書館生存與發展的基本保障,百所高校圖書館無一出臺經費保障制度,一則反映出學校經費劃撥的隨意性與領導重視度的不夠,二則折射出資源與服務不足導致讀者流失將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然。
(2)人力資源規劃制度。人才是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調研中僅有兩館對館員職業發展和工作要求作了制度安排。其中,關于館員職業發展、培訓、晉升、獎懲等權利做明確規定的僅有華北電力大學圖書館。他館未做明示的制度安排,不排除相關制度有之。但在一個權利沖突的多發組織對館員權利束之高閣成為各館領導共同選項時,說明館員在館領導心中仍處于被弱化的客體地位。
2.2.3圖書館安全保障制度缺失
高校圖書館是文獻資源與讀者高度集中的重要場所。這里涉及到圖書館一個重要的安全權問題。安全權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它包括生命、財產、信息等諸多安全權利,在此定位于圖書館主體和財產兩方面的安全權。在調研中僅有三所大學圖書館設立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且有兩項是在禁煙制度中以隱性方式體現。目前,多數高校圖書館借閱職能弱化,已讓位于自習功能,但各校領導和館領導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圖書館主體生命安全權和館藏資源存在的重大隱患問題,沒有對入館人員容量規模進行控制,甚至認為這是圖書館價值實現的重要方式,然一旦重大災難發生,后果將不可想象。
2.2.4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制度缺失
(1)資源共建共享合作制度。信息時代,高校圖書館僅憑一己之力打造內容豐富、自由存取和結構合理的復合圖書館,既缺乏現實性,更缺乏可能性。設立資源共建共享合作制度是避免各館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的重要保障。目前,雖然全國以地區為中心建立起38個高校圖書館聯盟來開展諸如特色數據庫共建共享、館際互借、館員交流等合作的服務項目[5],但由于沒有相關制度作保障,收效甚微。
(2) 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隨著數字圖書館的加速建設,網絡安全、共建共享等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凸顯出來。盡管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條例已出臺,但多數高校圖書館卻沒有將其列為圖書館制度建設的重點,圖書館制度安排沒有跟上時代變遷而表現出的滯后性與集體失語,反映出圖書館對制度滯后性帶來的后果認知不足。
2.2.5圖書館新增業務制度缺失
時代變遷,高校圖書館陸續開展了學科服務、科技查新、信息定制、業務推廣等與時代同進的服務項目,而制度仍徘徊在傳統服務方面,新增服務基本游離在制度之外,使得新增服務更改的隨意性較大,讀者延展的應然權利無法得到保障與實現。
3.1優化原則
3.1.1制度價值觀念強化原則
制度的實質性缺失是導致圖書館管理低效與讀者權利實現受阻的主要原因。制度缺失根本在于觀念的缺失。制度與觀念實際是一種形式與實質的關系,要完善圖書館制度首先要認識到觀念對制度建構的意義,圖書館應努力完善新的制度價值觀,以觀念促圖書館制度完善。
3.1.2從實際出發、整體規劃、適度修正原則
隨著時代和圖書館發展的變遷,各館要從圖書館建設的整體與實際出發,將停留在傳統構建體系中的制度,從合法性和合理性相結合的角度進行適度的個性化修正。為了避免制度的震蕩,圖書館制度在保持系統性與穩定性、現實性與合理性平衡的同時,給主體增權需求一定的內生時間和空間,同時,為不可預知的未來發展和制度作用客體留有一定的調整余地和時間以適應。制度優化,旨在使圖書館制度滯后的跟上、真空的補位,流于形式的從根本上得以完善,最終架構起形式規范、內容健全、用語標準的圖書館制度體系。
3.1.3主體權利適度平衡原則
應然權利多元化是圖書館目前發展的盲點。不置可否的是圖書館是以館員義務為本體的,但也要尊重館員主體的利益訴求。制度優化就是要對相互沖突的利益、利益的先后順序,上下位階予以妥善的調整與安排,使圖書館主體的利益在共存和相容的基礎上達到合理的優化狀態,保證讀者權利的順利實現。
3.1.4簡約原則
歷經十年,筆者常常反思當年那種匯編式、囊括圖書館所有管理細節和主體所有行為約束規范的制度構建方式是否合理、運行中到底能夠產生多大績效以及過于細化的管理是否會放大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矛盾等問題。思考之余,筆者認為:今日之制度優化要本著化繁為簡的原則,對于圖書館必要、核心的業務和激勵機制等制度必須完善;將規范圖書館主體行為的制度融入圖書館文化建設中,使其漸變成習慣而非制度;同時,進一步明確處罰權設置條件。
3.1.5可操作性原則
不少圖書館制度在執行中往往遭遇貫徹落實難的情況。究其根本在于制度設計缺乏群眾基礎且形式化嚴重,沒有將服務標準、形式、選擇、補救措施等細化,內容要么籠統空洞,要么語言表述模糊,且制度執行沒有事后監督與評估機構,使制度虛設。故,制度優化必須將圖書館的現階段發展、圖書館文化與管理的終極目標有效結合。
3.2優化框架
在厘清圖書館制度實踐中的現實問題與優化目標指向的基礎上,筆者從總則、行政和業務三方面以列表方式說明圖書館制度共性優化的框架(見表1),望為各館今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時的修改、補充、完善制度提供借鑒。
制度優化既是信息時代對圖書館內在發展邏輯的呼喚,同時也是對現實圖書館制度實踐的吶喊。制度優化的宗旨在于用更完善的制度來指導圖書館的科學管理以保障讀者權利的順利實現,而非為了應對外界的評估或“裝點門面”。制度建設非一朝一夕之事,讀者權利實現除需依靠制度完善外,同樣需要圖書館人文關懷理念的不斷注入、將制度約束變為習慣的自覺行為。總之,再行之有效的制度,歸根結底還在于落實。
[1]蘭孝慈. 我國讀者權利走向的法理研究[J]. 圖書館建設, 2006 (3):32-34.
[2]林希森, 蘭孝慈. 論圖書館的權利沖突[J]. 圖書館雜志, 2006(7): 3-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EB/OL].[2014-11-10]. http://baike.so. com/doc/4920917.html.
[4]蘭孝慈, 張靜. 圖書館治理的法律基礎與制度重構[J]. 圖書館建設, 2008(12):107-110.
[5]蘭孝慈, 王江. 圖書館受眾注意力資源同質化背景下差異化突圍的路徑選擇[J]. 情報資料工作, 2013(4):87-90.
Viewing the Library System : The Important Dimension of Realizing the Reader Righ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ader right can be analyzed by 3 forms as the natural right, the legal right and the practical right in the law circl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eader right is hindered by following aspects: the legal environment of the library is weak; library rights exist conflicts; and the library system is not standardized and perfect. Research on the library system about 100 ''211 Project '' universities shows that the library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overall systematic and normative of the library system is not strong; the core system of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s vacancy; the security guarantee system, the digitization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the new business system are absent, and so on. Therefore, the library should grasp the principle of the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formulate the strategy of the system optimization to realize the reader right.
Library system; Reader right; ''211 Project'' university
G251.3
B
蘭孝慈女,1968年生,法學碩士,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館管理,已發表論文30余篇。
2014-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