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 菁 黃扶敏(成都理工大學圖書館 四川 成都 610059)
美國高校圖書館空間評估研究及啟示*
強菁黃扶敏(成都理工大學圖書館四川成都610059)
北卡羅納州立大學格林斯伯勒分校圖書館空間評估發展經歷了初始發展、全面實踐及逐步完善三個主要階段。該圖書館空間評估工作在項目設計、數據采集及評估結果應用方面有著理論體系完善、與時俱進、靈活、可持續化等多項優勢,但仍舊存在指標體系、調查對象、合作范圍等方面的設計缺陷,為國內圖書館空間評估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啟迪。
北卡羅納州立大學格林斯伯勒分校圖書館空間評估空間再造
信息通訊技術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從根本上推動了圖書館的數字化進程,無紙化發展的加劇使人們對實體圖書館的存在產生眾多疑問和誤解,空間再造成為新時代圖書館所必須面臨的突出主題之一[1]。筆者認為,空間再造是圖書館為適應用戶需求變化而開展的服務變革,是通過創新空間、創新服務的設計為用戶帶來全新體驗的過程。空間設計以空間評估為必要前提條件,這是因為:(1)空間評估體現了圖書館對空間功能運作的管理,有效的空間管理是實施空間再造的堅實基礎,現有的空間服務能否符合用戶的需求、空間設計是否按照既定設計的目標發揮作用,都必須以評估結果為依據;(2)空間評估能夠為空間改造提供豐富的客觀數據及現實依據,館內何種空間服務最受用戶歡迎、用戶有何未被滿足的潛在需求等,其相關資料都必須通過空間評估來獲取,空間評估已然成為圖書館空間再造流程的核心組成部分。相較于國內圖書館,國外圖書館對空間評估涉足較早,已形成較為完善的評估理論體系,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格林斯伯勒分校(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簡稱NUCG)為例,其圖書館空間評估之旅最早可追溯至2007年。本文將通過NUCG圖書館空間評估發展過程研究,分析其評估中的優勢與不足,鑒于此,思考國內圖書館空間評估工作的開展對策。
1.1初始發展階段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圖書館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服務質量水平,在國際范圍內都居于領先地位,圖書館界諸多重大前沿理論實踐研究都發源于該館。以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簡稱IC)構建為例,其最早的實踐者與研究者之一Donald Beagle便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圖書館,Donald Beagle對IC兩種截然不同概念的定義至今仍廣為流傳[2]。IC構建領域戰略制高點的取得表明,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圖書館很早便意識到圖書館必須改變以藏書借閱為主的傳統空間模式,進而轉型升級為知識交流的學習空間。2007年,NUCG圖書館的空間評估工作正式拉開帷幕,其最初設計的空間評估體系包括4個維度:(1)空間評估目標體系;(2)空間評估調查問卷體系;(3)評估數據采集方法論體系;(4)評估結果報告體系[3]。經過2007年的精密部署,2008年NUCG圖書館開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空間評估,評估聚焦于用戶空間使用及需求數據的采集、分析,初步評估成果形成了3個空間改造任務:(1)重新規劃館內空間布局,拓展無線上網區、研討區、教師/館員指導區、休閑區等功能區域面積;(2)幫助用戶及館員正確認識不同形式館藏資源(紙質/電子)所發揮的作用;(3)在館內形成空間再造的共識和良好氛圍[4]。
2010年,為更好地發揮圖書館的科研服務職能,NUCG圖書館開展了科研需求評估,該評估工作從科研學者視角出發,將其在各個科研階段的具體需求映射至圖書館的各項服務,包括空間服務、虛擬服務等,進而分析得出科研人員的空間需求,以規劃設計科研學者空間[4]。
1.2全面實踐階段
經過2007—2010年的空間評估初始發展階段,NUCG圖書館收集了較為詳實的空間需求信息,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空間改造經驗。2011年,一次大規模的空間再造在NUCG圖書館拉開帷幕,此次空間改造涉及其主館及音樂圖書館,改造概念圖在經過數次完善后實現了建筑學、美學、科技與用戶需求的高度融合,改造后的空間一經投入使用,便獲得了用戶的一致推崇[4]。為檢驗改造空間的成效性及整個圖書館空間功能設計的科學性,NUCG圖書館于2011—2012年間先后開展了3次空間評估活動:(1)針對主館和音樂圖書館的IAR(Instructional Assessment Resource,教學資源評估)項目開展空間評估;(2)利用LibQUAL+(圖書館在線式用戶需求調查)開展圖書館空間評估;(3)學生對圖書館內新裝修空間的初次使用評估[4]。評估結果表明,NUCG圖書館空間改造在取得不俗成績(如在高科技應用下音樂圖書館空間效能的提升、主館學習空間設計對用戶多元化需求的滿足等)的同時,仍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以LibQUAL+中“Library as Space”項目調查評估結果為例,該館空間服務在5個具體領域(即位于住宅或辦公室的電子館藏訪問、個體使用中信息資源訪問的便捷性、圖書館空間激發學習和研究的靈感及創造力、個人學習的安靜空間、圖書館網站能使用戶找到所需信息)與用戶的平均期望值存在較大差距[4]。
通過空間評估,NUCG圖書館意識到,數字化發展進一步刺激了用戶對數字化支持服務的需求,該需求不僅僅局限于數字化資源的提供,還包含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應用工具的輔助支持。為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NUCG圖書館于2012年在館內開設數字化媒體共享空間(Digital Media Commons,簡稱DMC),提供多種數字化工具、軟件,培訓數位化知識,開設PPT展示空間;此外,DMC工作人員還通過對數字化工具、軟件、知識需求的不斷評估,及時調整DMC內的服務[5]。
1.3逐步完善階段
1) 與采用各種常用運動規律的凸輪機構的設計不同,尖底擺動從動件圓盤凸輪機構的一些未知參數需要在滿足尺寸參數和壓力角的約束下通過求解非線性方程組來確定(見節7的步驟1))。
2013年NUCG圖書館空間評估工作進入較為平穩的運行軌道,各項評估活動有條不紊開展的同時,NUCG圖書館對歷年的空間評估進行總結回顧,得出4點空間再造展望:(1)靈活、多渠道地提供各項空間服務,賦予用戶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2)實現在線虛擬服務與實體空間服務的有機整合;(3)以超越傳統圖書館服務特質的思路創新空間服務,更好地滿足用戶學術性需求;(4)組建空間規劃專案委員會,集中處理圖書館的空間評估及改造[4]。
為形成空間評估的良好學術氛圍及強大理論工具,NUCG圖書館采取了如下舉措:(1)在國內發起了學習空間合作對話活動,鼓勵廣大學習者積極參與、探討學習空間定位及對學習者的影響等問題;(2)創辦在線期刊Journal of Learning Space(《學習空間雜志》),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學術論壇,一切有關學習空間設計、運行、評估的論文在通過同行評審后都可在此期刊公開發表,并采取開放存取[4]。學習空間合作對話、學習空間雜志等項目的開設為NUCG圖書館空間再造和評估工作的持續性發展及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1評估項目設計
靈活性可以說是NUCG圖書館空間評估的核心特征之一。首先,從評估時間來看,時間設計并未完全固定,既有年度性的空間評估,又有2010年科研學者空間改造、2012年DMC空間改造后的針對性評估,以便及時發現改造中的問題并予以糾正。其次,從評估方法來看,不同的評估目標對應著不同的評估方法,在年度性的空間評估中,NUCG圖書館巧妙地將評估內容融入至現有的、較為成熟的各項調查中(如IAR用戶調查、LibQUAL+調查),大大提升了評估效率;在新改造空間評估中,則以專題性的評估問卷開展專項調查。最后,從評估內容設計來看,其隨著用戶需求變遷和空間改造項目的推進也不斷形成新的焦點。
2.2數據采集
In-house survey (館內調查法)、Observational studies(觀察性研究)及Focus groups (焦點小組法)是NUCG圖書館空間評估主要應用的數據采集方法。館內調查以館員召集學生至館內填寫書面問卷的形式展開,詢問用戶的到館目的、到館頻率、到館時間、使用時長等[3]。觀察性研究通過安排觀察組的不同成員在不同時段進入圖書館,研究各空間的使用情況,形成明細記錄,研究具體空間使用、具體家具使用、空間使用形式(個人/小組)、電腦使用、資料使用相關問題[3]。焦點小組法是指NUCG圖書館通過招募組建了一支代表不同學歷層次、年齡層次的學生用戶小組,通過詢問和面談的方式收集其關于圖書館服務的觀點和評價,并形成訪談記錄,訪談內容包括:(1)圖書館在其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2)圖書館有哪些好的服務,又有哪些需要改善的服務;(3)空間概念圖設計,即鼓勵用戶發揮其想象力、創造力設計全新的圖書館空間布局[3]。
2.3評估結果應用
空間再造是圖書館在新世紀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能一蹴而就,必須通過對用戶需求的層層挖掘、空間評估的逐步規劃,有組織、按步驟、分重點地展開。2007—2010年,NUCG圖書館循序漸進地將空間評估分析得出的先進理念、創新提議運用至空間改造實踐。2007—2008年的咨詢性空間研究成果指導實踐后,NUCG圖書館內新設了科研空間并形成了主館和音樂圖書館的改造概念圖;2011—2012年IAR再造空間評估成果指導實踐后,NUCG圖書館新增了數字化媒體空間;此外,每一年的LibQUAL+空間評估及空間使用調查后,NUCG圖書館都會依照評估結果對其空間規劃做出相應調整。“評估-指導實踐-再評估-再實踐”,NUCG圖書館正是通過評估結果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作用,才能實現其空間功能的不斷優化。
3.1優勢
縱觀NUCG圖書館空間評估發展歷程,其存在眾多值得借鑒之處:(1)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空間評估理論體系,如空間評估目標體系、調查問卷體系、數據采集方法論體系、評估結果報告體系,這些體系幾乎涵蓋了空間評估工作開展的所有重要領域,為評估實踐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2)以用戶不斷發展變化的需求為根本,持續追蹤用戶需求動態,及時更新空間評估階段性目標及實踐,實現了評估工作的與時俱進;(3)靈活性地運用多元化的空間評估方法和信息采集方法,保障了評估結果的科學有效;(4)通過發起學術對話和創辦開放性論壇的形式構建了學習空間評估、設計及再造的良好學術性氛圍,有力推動了空間評估工作的可持續化發展。
3.2不足
3.2.1未形成具體的空間評估指標體系
空間評估理論體系的框架式指導只能為空間評估實踐做出大致規劃,具體空間評估活動的開展則必須以更為明細的評估指標為藍本。而NUCG圖書館空間評估工作卻止于理論框架體系的設立,未能將框架體系分解為切實可行的指標體系,空間評估指標體系的缺失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如下后果:(1)喪失了評判不同空間功能、改造效能的統一化標準,評估統一口徑的缺失會造成各評估項目各行其是、管理非規范化的局面;(2)引發了評估資料收集的非客觀性問題,原本一些可以通過指標設計而進行量化采集的信息往往容易被質化形式所代替,使最終收集數據的客觀性、真實性大打折扣;(3)評估指標體系一般由評估目標層層剖析得出,從而保障目標體系的全面落實,因此指標體系的缺失往往使得評估目標流于形式、形同虛設。
3.2.2缺乏與院校其他部門的通力合作
圖書館空間作為學習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通過與其他學習空間(如教室、實驗室、教師辦公室)的相互配合、互相補充,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在用戶學習、科研過程中的作用。同理,圖書館的空間設計、空間評估工作同樣需要與院校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例如,圖書館可以通過與高校教師合作,更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模式,將圖書館空間作為教室空間的延伸,開設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規模公開在線課程)、講座,形成學生的第二課堂;通過與院系合作,在館內設置學科辦公室,強化學生與教師的溝通交流,形成教學新陣地。NUCG圖書館空間評估工作忽視了與院校其他部門的合作,未能將圖書館空間視為學習空間的一環,從而未能產生1+1>2的效果。
3.2.3忽視了教研人員的空間需求評估
NUCG圖書館空間評估資料采集對象單一,學生固然是高校圖書館的主體用戶,但教研人員同樣是圖書館用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面向教研人員的空間需求評估同樣至關重要,這是因為:(1)教研人員作為教育者和引導者,能夠更為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項空間需求,給出更為完善的建議;(2)教研人員無論是在教學模式的改革趨勢還是在學習空間的變革方面的認識都居于較高水平,能夠提供更為前瞻性的信息和建議。因此,忽視對教研人員需求信息的采集不可避免地會對評估結果產生不良影響。
4.1制定完善的空間評估理論體系及指標體系
目前,國內圖書館空間改造、共享空間構建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中,但在空間評估方面尚未達成廣泛共識。殊不知,空間評估是空間改造的必要準備,唯有通過評估揭示空間設計存在的問題,才能實施針對性改造。在正確認識空間評估重要性的基礎上,國內圖書館首要任務便是制定完善的空間評估理論體系,特別是評估指標體系。完整的空間評估理論體系通常包含理論起點、評估理論基礎、評估理論應用3個組成部分,理論起點是指圖書館空間評估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分析;評估理論基礎涵蓋價值類型、評估對象、評估目標、決策理論4類框架型理論;評估理論應用包括程序設立、方法選擇、指標體系建立、結果報告4類具體指導型理論[6]。
4.2靈活性、多途徑、寬領域地開展評估工作
這里的靈活性一是指評估目標制定的靈活性,形成總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的有效銜接;二是指評估程序設定的靈活性,圖書館可以按照需要靈活地設定評估的時間、范圍;三是指評估結果應用的靈活性,圖書館應從不同角度考量需求評估結果,通過靈活性的空間設計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多途徑是指評估方法、技術應用的多元化。首先,從評估方法來說,圖書館既可以選擇通過現有調查(如LibQUAL+)開展評估,又可以通過專項調查開展評估;其次,從調查方式來看,圖書館可采用綜合問卷、一對一訪談、焦點小組、地圖記錄、科研日記等多種方法展開調查。寬領域是指調查對象的寬領域,調查對象不僅以學生為主要目標,還應考量到教研人員、圖書館員及其他專家學者。
4.3營造館內、校內、區域內良好的評估氛圍
良好的氛圍可以形成推動空間評估工作發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里的氛圍包括組織的評估文化氛圍及學術氛圍,前者是組織間形成的對空間評估必要性、客觀發展規律等基本內容的廣泛共識;后者是組織間形成的就評估基礎理論、評估理論應用或評估實踐展開討論的學習討論環境。評估文化氛圍的形成可從如下方面實施:(1)教育館員空間改造必須以空間評估為現實和依據,而不能僅憑個人的主觀臆斷;(2)牢固樹立“空間評估作用于改造的結果將直接關系到利益相關者對圖書館的評判”的思想意識,促使館員將空間評估的思路落實到平時的工作實際;(3)空間評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持續化改良過程,評估結果必須與改造實踐相結合,通過“評估-改造-再評估”的過程指導實踐。評估學術氛圍的形成則可通過如下途徑實現:(1)利用社交網絡開設學習空間論壇,鼓勵圖書館員、用戶及教研人員就空間設計、評估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2)提供學習空間設計、評估相關論文的發表端口,形成空間評估理論研討、實戰經驗介紹的前沿學術陣地。
[1]吳建中. 圖書館界既要有改革的勇氣,又要有創新的實踐[EB/ OL]. [2014-08-0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2 uyh5.html.
[2]劉旬玲. 國內外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理論研究綜述[J]. 圖書館建設, 2008(5):23-26.
[3]Crowe K. Using Evidence for Space Planning[EB/OL]. [2014-08-21]. http://libraryassessment.org/archive/2008.shtml.
[4]Crumpton M, Crowe K. Sustaining an Assessment Mentality to Navigate Library Space Planning[EB/OL]. [2014-08-11]. http:// libraryassessment.org/schedule/index.shtml.
[5]GREENSBORO University Libraries Digital Media Commons (DMC)[EB/OL]. [2014-08-11]. http://library.uncg.edu/spaces/ dmc/.
[6]汪海粟, 張世如. 基于經濟學視角的評估理論體系重建[R]. 資產評估行業發展研究報告, 2009(2):1-11.
Study on the Space Eval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n America and Its Enlighten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ace eval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Library experiences three main stages including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nd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The space evaluation work of the library has many advantages in the project design, the data colle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 such as the perfect theoretical system,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being flexible and sustainable, and so on. But it also exists defects in the index system,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 and the cooperation scope. This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ace evaluation of the library in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Library; Space evaluation; Space reconstruction
G258.6
B
強菁女,1963年生,現工作于成都理工大學圖書館,館員。
2014-09-22 ]
*本文系2013—2016年成都理工大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一般項目“高校文獻資源一體化建設模式研究——以成都理工大學為例”的階段成果之一。
黃扶敏女,1972年生,現工作于成都理工大學圖書館,信息咨詢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