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代川(上海大學 上海 200444)
概念、內涵、特征:大學圖書館公共性探析*
倪代川
(上海大學 上海 200444)
〔摘 要〕公共性是現代大學圖書館的重要屬性之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文章主要探討了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基本概念,著重從主體、空間、文化、功能、資源、服務六個方面系統闡釋了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內涵,從現代性、參與性、共享性、層次性、批判性等方面分析了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基本特征。
〔關鍵詞〕公共性 大學圖書館 內涵 特征
〔編者按〕 公共性是現代大學圖書館的重要屬性,是未來大學圖書館發展的重要方向,關系到大學圖書館的功能轉型與服務創新。當前,我國大學圖書館建設成就顯著,研究成果豐富。雖然從公共性視角開展大學圖書館研究較為罕見,相關成果較少,但與圖書館公共性相關的關聯研究則分布較廣,如圖書館社會服務、圖書館公共關系、圖書館權利精神、圖書館公共空間研究等,均與公共性關系密切,為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研究奠定了學術基礎。
《場域·文化·公共空間: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研究》主要立足于大學圖書館良性運行與可持續發展,廣泛吸收圖書館學研究成果,通過引入公共性理論與知識對大學圖書館公共性進行全面探索,既拓展了當前大學圖書館研究視角,也開辟了大學圖書館研究新領域,有利于深化大學圖書館研究,推動大學圖書館創新與發展,為大學圖書館建設與發展提供決策支持。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加速、公民社會的日趨成熟以及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發展將日趨成熟,呈現出公共空間更加開放多元、公共性意識日趨增強、公共性載體不斷拓展等發展態勢,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研究必將得到進一步關注,更多研究題域將進入研究視野。
本課題自2012年被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項資助以來,課題組圍繞研究計劃展開了持續研究,部分前期成果已發表于相關專業期刊。本專題由5篇研究論文組成,為本項目的核心研究成果。5篇論文分別對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概念內涵、發展障礙、培育路徑及其實踐載體等進行了積極探索,由于研究水平所限,難免出現紕漏與瑕疵,歡迎學界同仁提出批評和指正,推動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研究的持續與深化。
隨著信息、網絡、通信等現代技術的迅速發展與社會轉型的加速,公共性不僅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屬性與社會關注的焦點,而且成為現代大學圖書館的重要屬性。當前,大學圖書館正處在一個激蕩、變革的社會環境之中,一方面其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等不斷拓展,其服務理念、服務方式、服務舉措等不斷創新;另一方面也面臨著來自空間、資源、服務、管理等方面的轉型考驗。面對現代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日趨彰顯及其現實困境,迫切需要系統探析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內涵,凝聚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共識,促進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現與發展。
新世紀以來,有關圖書館公共性問題已經在圖書館界引起重視,如圖書館權利、圖書館精神、公共圖書館公共性等相關研究,既推動了圖書館公共性研究的深入,也反映出圖書館公共性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呈現出公益性、公平性、包容性、發展性等特征[1]。筆者以為,大學圖書館公共性是指大學圖書館在其所處的空間場域中以自身擁有與共享的信息資源為基礎,以滿足用戶對大學圖書館的利用需求為導向,以自由、平等、公正、公益、共享、包容等為核心理念,不斷完善自身內部管理與文化氛圍,在面向用戶提供多樣化服務及多元互動參與過程中所體現的一種社會屬性,它是在大學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實踐中體現出的一種價值追求。
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現實表現主要體現在自由開放的公共空間、公平公正的服務理念、公益共享的價值追求、多元包容的文化自覺等四方面:
(1)自由開放的公共空間
大學圖書館作為大學校園的文化公共空間、學習公共空間、知識共享空間以及信息交流空間,其服務對象、服務原則秉承公共性理念,以滿足用戶公共利益為目標,允許用戶自由獲取圖書館資源,自由開展學習、研究、社交甚至娛樂,具有自由開放的鮮明特征,不僅承擔著一般圖書館的文獻服務功能,而且承擔著大學為師生提供的教學科研、互動交流的公共服務平臺功能,為大學師生平等、自由享用圖書館服務提供便利。
(2)公平公正的服務理念
公平、公正是現代圖書館服務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大學圖書館服務的核心要義,強調在制度許可范圍內面向各類用戶提供平等與自由的圖書館服務,維護大學圖書館服務的公平性與公正性,最大程度的滿足用戶的大學圖書館利用需求,為學生用戶的學業、為教師用戶的教學、為全體師生的科研、為全體用戶的文化素養培育與提升等提供圖書館支持,保障全體用戶的圖書館利用權利。
(3)公益共享的價值追求
公益是現代大學圖書館服務屬性的根本特征,共享是現代大學圖書館資源建設與利用服務的基本理念,充分體現大學圖書館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組織的一員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提供者,其服務具有鮮明的公益特征。大學圖書館的使命集中體現于為學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提供公共信息資源保障,公益是大學圖書館的組織特色和服務要求,共享是大學圖書館資源建設與服務的根本原則與服務目標。
(4)多元包容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大學圖書館文化屬性和文化功能使然,作為文化組織機構成員的大學圖書館,其自身不僅蘊含豐富的文化資源,而且承擔著不可推卸的文獻保存、文化傳承、文明交流等文化功能;同時,在當前國家大力倡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與努力實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大學圖書館的文化功能得到強化,需要樹立多元包容的文化自覺精神,完善館藏資源體系,豐富館藏資源內容,強化大學圖書館文化功能。
大學圖書館公共性一方面與社會公共性、大學公共性關系密切,既承載著社會公共性的背景,也擔負著大學公共性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學圖書館繼承著一般圖書館所蘊含的公共性特質,為用戶提供圖書館公共服務,滿足用戶多元利用需求。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內涵集中體現在主體公共性與客體公共性兩大部分,主體公共性主要體現為用戶公共性與館員公共性,反映的是大學圖書館利益相關者的公共性主體自覺;客體公共性集中體現在大學圖書館的空間、文化、功能、資源、服務等方面,反映的是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生存環境。
2.1 大學圖書館主體公共性
大學圖書館主體即大學圖書館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用戶與館員;大學圖書館主體公共性是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在用戶公共性與館員公共性兩方面。
(1)用戶公共性
用戶是大學圖書館利益相關者的絕對主體,既是大學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也是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重要載體。用戶公共性主要表現為大學圖書館用戶群體來源的廣泛性、用戶需求的多元性以及用戶利用意識的公德性三方面。
一是用戶來源的廣泛性,體現在大學圖書館用戶群體來源的廣泛性。大學圖書館不僅需要為其服務對象主體即其所在大學校內用戶群體(即教職員工群體和學生群體)提供服務,而且在一定前提下要為部分校外組織機構與個人等校外用戶群體提供服務。用戶來源的廣泛性反映了大學圖書館服務對象受眾范圍廣、類型多樣、層次多元等現實特點(既包括學校師生群體,也包括校外用戶群體;既包括個人用戶,也包括機構用戶;既包括傳統基本借閱需求用戶,也包括學科服務需求用戶等);同時,要求大學圖書館在面向這些用戶提供服務時,要秉承平等、公正的服務原則,最大程度的滿足用戶的多元利用需求,這種基于用戶來源的廣泛性而采取的平等、公正等服務理念正是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重要體現。
二是用戶需求的多元性,是激發用戶體驗和利用大學圖書館的直接驅動力。大學圖書館用戶需求的多元性是指在用戶群體來源廣泛性的基礎上,體現出需求內容的多樣性、需求類型的豐富性以及需求內涵的層次性等特點,如對圖書館空間的自習需求、研討需求,對圖書館資源的借閱需求、復印需求以及文獻傳遞、館際互借等,對現代信息素養乃至文化素養的培育需求,對圖書館的空間文化氛圍、實體文化展覽、動態文化交流需求,對圖書館管理的參與需求等。大學圖書館需要根據用戶需求的多元性特征,采取針對性措施,提高大學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
三是用戶利用意識的公德性,是現代公民素養重要反映,體現了用戶在利用大學圖書館過程中的文化自覺,它要求用戶在享受大學圖書館服務的過程中需要遵守基本的公共秩序,自覺以公德價值理念規范自己的圖書館利用行為。一般來說,“公德主要是個人以社會成員身份與他人交往中體現的德性,個人在公共場域的行為中體現的德性,個人在利他行為中體現的德性”[2]。用戶在享用大學圖書館資源與服務的過程中,不僅要意識到自己作為被服務對象的身份,而且要充分認識到大學圖書館是大學公共空間,以全體讀者為服務對象,具有自身的服務規章制度,需要用戶在享用資源與服務的同時,要對大學圖書館充滿敬畏與公德之心,在大學圖書館公共空間場域中自覺遵守大學圖書館規章制度,做到不損害其他用戶權利,不損害大學圖書館公共利益等。
(2)館員公共性
館員既是大學圖書館管理主體,也是大學圖書館服務主體,攸關大學圖書館服務水平的高低與服務效能的優劣。館員的公共性正是在與大學圖書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互動交流活動中得以存在,集中體現為大學圖書館館員在進行圖書館管理與服務過程中所秉承的圖書館職業道德和服務意識。
第一,職業道德是大學圖書館館員在圖書館管理與服務過程中應當自覺秉承的職業操守,是大學圖書館館員履行崗位職責的職業自覺,如程煥文所倡導的“愛國、愛館、愛書、愛人”的“四愛”精神,中國圖書館學會所倡導的《中國圖書館員職業道德準則》等。職業道德公共性強調的是館員對大學圖書館職業價值的認可和職業地位的尊重,要求館員在從事大學圖書館工作的過程中,能夠在全面認識自身工作性質與工作價值的基礎上樹立對大學圖書館工作的熱愛和對用戶的尊重,做到主動、熱情、專業為用戶排憂解難,并能確保用戶隱私得到保密、用戶需求得到滿足和尊重等。
第二,服務意識則是基于館員在履行崗位職責過程中所樹立的服務意識自覺,包括對圖書館服務價值的自覺認可、對服務能力的不懈追求、對服務態度的專業熱情、對服務對象的普遍尊重以及對服務需求的主動分析等。服務意識公共性意在要求大學圖書館館員在履行圖書館服務實踐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自身服務對象的廣泛性、服務內容的專業性、服務價值的公益性等,不僅攸關大學師生群體的教學、科研效益,而且關系到大學圖書館自身的社會公共形象和各類社會功能的實現。
2.2 大學圖書館空間公共性
空間這一概念不僅具有豐富的內涵,而且具有內在的包容性和擴展性。大學圖書館空間公共性主要體現在其空間場域公共性與空間功能公共性兩方面。
(1)大學圖書館空間場域公共性
無論是大學圖書館實體物理空間還是虛擬網絡空間,均呈現出公共空間形態,不僅具有公共性特質,而且呈現出場域特征。從場域視角分析大學圖書館空間,它集中表現為“一個能對位于其中的各類讀者、圖書館管理者、大學管理者等各類大學圖書館利益相關主體產生作用的公共空間,是各個利益相關主體對各自利益及公共利益表現出關切和介入的社會空間”[3]。這一概念正是從布迪厄場域理論與圖書館公共空間雙重視角給予的界定,集中體現著大學圖書館空間場域的公共性,初步反映了大學圖書館空間場域公共性的基本內涵:一是體現出大學圖書館空間的社會性,即圖書館空間作為大學校園公共空間的重要構成,具有場域視域下的社會公共空間基本特征,為大學圖書館利益相關者提供互動、協作的空間場所;二是體現在服務對象的廣泛性,即大學圖書館主要為在校師生用戶提供服務,為大學教學、科研、管理等提供保障,承載大學文化與精神的傳承、弘揚與守護等文化功能;同時,在一定條件下向校外用戶開放,共同承擔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三是體現在服務原則的公平性上,即空間場域作為大學圖書館提供服務的重要平臺,一方面其自身表現為聚集信息資源、人力資源、空間資源等系統融合的知識空間,另一方面它具有激勵用戶學習與追求卓越的功效,需要秉承公共性原則,以信息自由利用和資源公平獲取作為大學圖書館的基本服務理念與價值追求,為各類用戶提供圖書館服務。
(2)大學圖書館空間功能公共性
近年來,大學圖書館空間正受到內外因素的雙重作用呈現出空間秩序的多元化、空間劃分混沌化、空間形態媒介化以及空間建構個性化等發展態勢[4]。當下,大學圖書館空間功能集中體現在大學圖書館實體物理空間與虛擬網絡空間兩方面。物理實體空間功能主要表現為圖書借閱、自助學習、參與管理三方面,這三方面功能都對圖書館實體空間具有高度的依賴性,需要讀者走進圖書館后在滿足讀者這三方面的利用需求后方能實現;虛擬網絡空間功能主要體現在以圖書館網站、校園網論壇以及各類社交媒體為主要媒介,以大學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為服務載體,以數字化資源、在線化服務、自助化操作為基本要求,方便、快捷、全天候的為用戶提供大學圖書館服務,它不僅對大學圖書館提出了高標準,而且大大拓展了大學圖書館服務的空間與內涵,都具有空間公共性之特質,表現在大學圖書館物理空間具有的讀者學習、科學研究、信息傳播等蘊含的場所價值以及大學圖書館在社會、校園、圖書館三位一體的空間環境中體現出的公共領域特質:一是大學圖書館空間功能的實現,不僅依賴于客觀的實體物理空間的支撐與虛擬網絡空間的支持,而且需要圖書館管理者與用戶之間進行實質交往,體現出大學圖書館空間的社會性和互動性;二是大學圖書館空間在功能實現的過程中,面向各類利益相關者,既面向讀者,也面向管理者,體現出人員參與互動的廣泛性和多元性;三是大學圖書館空間功能的實現依賴于圖書館面向各類讀者而提供的公共服務方能實現,同時通過公共服務使大學圖書館利益相關者之間形成共識,如服務共識、功能共識、管理共識等。
2.3 大學圖書館文化公共性
文化與大學圖書館之間具有天然的聯系,一方面,圖書館是一文化組織機構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大學圖書館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大學圖書館所依附的大學本身就是社會重要的文化教育機構,其文化特質相比一般圖書館更具特色。大學圖書館文化公共性一方面體現在其自身的文化組織屬性之中,它是社會公共文化組織機構的重要成員,具有自身的文化精神內核;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于大學圖書館承載傳承人類文明、弘揚民族文化、彰顯時代主題、傳遞大學精神等文化功能方面。
(1)大學圖書館文化精神公共性
眾所周知,大學圖書館的文化性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其文化理念也成為大學圖書館的立館之本。文化精神公共性集中體現在大學圖書館自身的文化組織屬性及其文化理念之中,其一,大學圖書館的文化組織屬性是大學圖書館文化精神公共性的第一要義。無論是從大學圖書館作為圖書館家族基本成員來看,還是從大學圖書館作為現代大學組織體系“三駕馬車”之一來看,大學圖書館的文化性均具有其組織的合法性和自然性;同時,這種文化性不僅具有內在性,而且具有公開性,并是大學圖書館文化功能賴以實現的重要基礎。其二,大學圖書館的文化理念是大學圖書館文化精神公共性的載體。現代大學圖書館的實體物理空間越來越重視公共性的文化塑造,特別是文化與精神元素在近年來國內外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實踐構筑中備受推崇,正成為大學圖書館文化精神公共性彰顯的重要平臺[5],體現著大學圖書館文化精神的公共性關懷,有利于培育大學生的公民精神、平等意識、權利意識等社會公共性意識。
(2)大學圖書館文化功能公共性
張曙光在《走向“公共性”的文化價值秩序》中指出,“關于文化的任何主張與理念,其是非正誤,檢驗的標準就在于它能否引導我們形成積極的良性的價值秩序、生活秩序,使個人和族類的生命活力與精神持續地得到充實、豐富和發揮”[6],這正是文化公共性的價值所在,體現在公共性文化價值秩序的建構。大學圖書館不僅具有先賦的文化組織屬性,而且具備后天發揮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現在傳承人類文明、弘揚民族文化、彰顯時代主題、傳遞大學精神等方面。大學圖書館的這些文化功能正是文化公共性價值秩序、生活秩序構建功能的具體體現,具有鮮明的文化公共性特質,有利于“公共精神”(即現代公共性人格的塑造)與“現代意識”(即科學、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權利、法治、創新、進取、競爭等)的培育,實現對民眾進行普遍的權利意識、參與精神、懷疑品格以及對國家民族的忠誠意識等“公民精神”教育[7]。
2.4 大學圖書館功能公共性
大學圖書館功能公共性表現為大學圖書館在教學、科研、文化等服務中所體現的自由、平等、公正、公益、共享、包容等服務理念,主要體現在其功能屬性與功能定位兩方面。
(1)大學圖書館功能屬性公共性
從功能實現的角度,大學圖書館功能主要呈現為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學術功能、交往功能四個方面,這些功能的實現,首先要面向社會與公眾,其服務對象具有廣泛性特征,關系到多數人的公共利益,以滿足全校師生的圖書館需求為主,兼顧開展面向校外的社會服務以滿足一定的社會需求;其次,這些功能的實現都需要依靠大學圖書館自身蘊含的空間、館藏、人才、技術等各類資源,為大學師生的教學、科研、管理等提供資源保障,而這些資源無論是其獲取來源還是其價值功能,客觀上均具有社會公共資源屬性;再次,這些功能需要大學圖書館在為用戶提供各類具體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方能實現,而這些公共服務所指向的大學圖書館功能自身具有明顯的公共屬性。無論是大學圖書館功能自身的社會屬性,還是其功能自身的內涵,既是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價值的重要體現,也是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實現的基本路徑。
(2)大學圖書館功能定位公共性
大學圖書館不僅需要承擔滿足師生教學與科學研究服務等公共服務功能,還要敢于擔當自身的學術使命,履行研究圖書館學術的使命,提高自身的學術地位,“因為沒有圖書館學術研究的支持,研究圖書館不僅自身難以發展,而且也難以滿足教學和科研的需求”[8]。目前,關于大學圖書館的功能定位主要表現在基于大學圖書館基本職能視角的功能定位與基于大學圖書館的戰略功用視角的功能定位兩方面,前者認為圖書館是現代高等教育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校師生的教學、學習、科研提供文獻信息資源保障;后者將圖書館譽為“大學的心臟”、“大學的地標”、“大學精神的守護者”、“大學師生的精神家園”等。無論是其職能定位還是戰略功能定位,它們均具有內在的、現實的公共性的特質,一方面反映出大學圖書空間資源、文獻資源、人力資源等的公共資源屬性,承擔為大學師生教學、學業、學術發展等提供公共資源保障;另一方面,大學圖書館要在滿足校內需求的基礎上向所在社區或社會公民提供“有限”服務,或與其他圖書館一起協作,共同承擔圖書館傳承人類文化、保存人類記憶等崇高使命;同時,作為大學的當然部分,需要自覺秉承“兼容并包”、“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等大學精神,實現陳寅恪所堅信的“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2.5 大學圖書館資源公共性
大學圖書館資源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大學圖書館資源包含空間資源、人力資源、館藏資源以及技術資源等攸關圖書館運行與發展的各類要素;狹義的大學圖書館資源一般是指館藏資源,包括傳統的紙質文獻資源和現代的數字信息資源。文章所討論的“資源”專指狹義的館藏資源,其公共性主要表現為館藏來源公共性與館藏利用公共性兩方面。
(1)大學圖書館館藏來源公共性
作為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組織,“圖書館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資源的共享方式,它以公共資金購買文獻并提供給所有人使用,這一共享形式大大降低了個人的閱讀成本;文獻的集中收藏又保證了民眾對各種文獻的需求。所以,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設施,它的存在是人類社會理性選擇的結果”[9]。館藏來源公共性表現在:一是大學圖書館館藏資源采購經費來源主要依賴于國家公共財政經費的支持,兼顧部分社會公益基金或個人捐資,體現出資源經費保障的公共性;二是大學圖書館館藏建設普遍遵循價值中立原則,具有公共性特質。“圖書館只有成為百科知識的集合、人類思想的總匯,才能向個人提供廣泛多樣的知識、思想和見解,才能使個人的自由選擇知識權得以保障,才能保護人類文化的多元化與多樣性,才能為建立和維護一個信息靈通、知識多元的民主社會作出重要的貢獻”[10]。為此,大學圖書館館藏建設應當秉承價值中立之原則,廣泛收集各類資源,確保館藏資源的多樣性,滿足用戶的多元利用需求。
(2)大學圖書館館藏利用公共性
從館藏來源看,大學圖書館館藏資源屬于公共資源,具有明顯的公共性特征;同時,大學圖書館具有輻射面廣、門類齊全、信息量大的特點,具備信息搜集、加工、存貯和傳遞的專業優勢,擁有公共信息服務的基礎[11]。大學圖書館不僅在館藏來源上具有公共性特征,在館藏利用上同樣體現出鮮明的公共性,這不僅是圖書館權利精神的本質體現,而且是現代社會信息公平理論的本質要求。從圖書館權利視角觀察,館藏利用的公共性體現在大學圖書館需要面向用戶提供自由平等的公平公正服務,如《圖書館權利法案》(美國圖書館協會)明確指出:“所有圖書館都是信息和思想交流的論壇……圖書館不應以創作者的出身、背景或是觀點為由排斥任何資料”[12];《公共圖書館宣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求:“每一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而不受年齡、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的限制”[13]。而從信息公平的理論觀察,信息公平指的是“人們的公平思想在信息活動領域中的反映,是指信息主體之間在信息利益關系上處于平等的狀態”,“信息公平構成了圖書館公共性轉向的理論基礎和助燃”[14];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本身即為信息的海洋,大學圖書館需要秉持信息公平的理論導向,遵循公平、公正、公益、共享的圖書館服務精神,保障用戶平等享有公共信息資源的信息權利,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2.6 大學圖書館服務公共性
現代大學圖書館服務以維護與促進公平為宗旨,以發展和維護公共利益為目標,具有公共服務之屬性,體現出平等性、公益性、包容性、發展性等公共性特征。服務公共性是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內涵的落腳點,是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實現的重要載體,主要體現在服務屬性公共性與服務理念公共性兩方面。
(1)大學圖書館服務屬性公共性
公共服務作為面向社會大眾的基礎性服務,以維護與促進公平為宗旨,以發展和維護公共利益為目標,具有開放性、公平性、公益性等基本特征,是現代社會公共性的重要載體。目前,學界一般將公共服務分為基礎性、經濟性、社會性、公共安全性等四類,大學圖書館服務本質上是一種公共服務,不少高校在給大學圖書館定位時均將大學圖書館視作為學校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為學校辦學發展提供“支撐保障”,不僅為校內師生的教學、科研、學習等方面的需求建立公共服務保障平臺,而且最大程度滿足師生對大學圖書館利用的公共需求;同時,其所擁有的各類資源具有鮮明的公共資源特征,其實際運轉所依據的資金來源主要為國家公共財政支持和部分社會公益捐贈,即服務基礎具有鮮明的公共性。為此,大學圖書館服務不僅需要為大學師生提供公共服務,而且在條件允許范圍內按照需要面向社會提供大學圖書館公共服務,滿足社會用戶對大學圖書館的利用需求。
(2)大學圖書館服務理念公共性
服務理念不僅是服務公共性的價值載體,而且對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現具有直接影響;大學圖書館需要通過設計本館核心服務理念,使得該服務理念不僅體現出公共性,而且成為館員始終恪守的核心職業價值觀。大學圖書館服務理念公共性主要表現為:其一,表現為其服務體系的公共性,通過構建覆蓋各類用戶的多元服務體系,使得大學圖書館既能面向所有用戶平等開放,同時通過科學的服務舉措安排使得用戶各得其所;其二,表現為服務過程的公益性,即一般向用戶提供無差別的免費服務,同時兼顧不以盈利為目的的部分收費性服務,如復印、打印、掃描等服務;其三,表現為其服務制度的公共性,即大學圖書館在制定服務公共政策中堅持“政策問題取向、政策目標取向、政策問題范圍取向”[15]三個方面的公共性,確保大學圖書館利益相關者全體公共利益的實現,保障各類讀者平等、自由的獲取大學圖書館服務,為大學圖書館服務公共性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其四,表現為在大學圖書館服務過程中始終堅守著一種公共精神與追求,是現代大學圖書館的職業精神的集中體現。為此,大學圖書館必須自覺踐行《圖書館與可持續發展聲明》提出的“圖書館和信息服務機構通過確保利用信息的自由,促進可持續發展”[16]之理念,滿足用戶多元利用需求,弘揚圖書館資源的公平、自由利用理念,倡導圖書館公正、公平服務等公共服務理念,促進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現。
大學圖書館公共性不僅具有一般圖書館公共性所體現的公益性、公平性、包容性和發展性等共性特征[17],而且蘊含著現代性、參與性、共享性、層次性以及批判性等鮮明的個性特征。
3.1 現代性
圖書館公共性概念的提出既表明圖書館界對公共性理念的認同,也反映著社會對圖書館公共性的關注。大學圖書館公共性不僅是圖書館公共性的延續,包含著平等、自由、公正、公平等權利意識與精神,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現代社會公共精神、公共意識、公共服務等價值理念相互映照,是圖書館現代性的反映,體現著大學圖書館與現代社會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隨著社會轉型的加速與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現代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現不僅體現在其功能轉型與服務創新的時代背景中,而且突出表現在大學圖書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拓展的現實需求中;大學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需要積極拓展社會服務,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發揮其社會功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其公共性在時代發展中不僅需要在校園內部獲得全面發展,而且需要通過共建共享機制、社會服務機制等向校外積極拓展,積極開展社區服務、公民服務、館際交流、區域共建等公益性的社會服務,適應社會發展對大學圖書館提出的時代要求,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多元利用需求。
3.2 參與性
參與性既是現代大學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的顯著特征,也是現代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實踐的必然要求,如館際協作的參與性、組織管理的參與性、讀者服務的參與性以及用戶管理的參與性等都充分體現著公共性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論性與實踐性。一般來說,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參與性特征主要體現在大學圖書館的管理與服務實踐過程中,其中,大學圖書館管理者自覺秉承公共性理念,通過軟環境營造、硬平臺建設、制度體系構建、服務營銷推廣等途徑為學校師生和校外用戶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服務,滿足用戶的多元化、個性化利用需求;與此同時,用戶在享用大學圖書館服務的同時也可以積極參與大學圖書館管理,通過勤工助學、志愿服務、管理監督、互動交流等各類途徑融入大學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實踐,不斷提高大學圖書館管理水平,提升大學圖書館服務內涵。
3.3 共享性
共建共享是現代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信息資源建設的基本選擇,是現代信息機構之間協同合作的基本路徑。大學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機構,其公共性內涵及其實踐所體現出的核心價值之一便是共享性,它與公平、公正、公益等一起構成大學圖書館公共性核心內涵,不僅體現于其核心理念之中,而且體現在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實踐的全過程,包括實踐路徑、實踐措施、實踐目的以及實踐結果等。共享性特征要求現代大學圖書館應當勇于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滿足用戶對大學圖書館的信息資源、空間資源、智力資源等的利用需求,充分發揮其文化傳承、文化傳播、文化分享、文化共生等功能。
3.4 層次性
層次性是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另一重要特征,集中體現在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服務對象的限定性方面。一般來說,從服務對象觀察,大學圖書館的設立主要是大學教學、科研和服務的內在需求決定的,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其校園范圍內的教職員工與各類學生等組成的校內師生用戶,這是大學圖書館服務對象的絕對主體;隨著大學圖書館的發展,館際合作與共建成為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專業圖書館等館際之間的基本共識,據此,大學圖書館服務對象獲得擴展,需要在滿足校內需求的基礎上為校外圖書館用戶提供服務;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社會服務成為現代大學的重要職責,大學圖書館也部分的承擔大學社會服務的輸出,為社區乃至社會組織、個人提供大學圖書館服務,既體現著大學圖書館社會功能的逐步拓展,也決定著現代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呈現出層次性的現實特征,反映著大學圖書館公共性與其他圖書館公共性在服務實踐中的現實的區別,為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現實定位提供參考。
3.5 批判性
批判性是現代社會公共性的基本內涵,特別是在現代社會轉型背景下,公共性的批判性特征表現尤為明顯,為社會公共性環境的維護與發展創造適宜的公共環境,促進現代社會的良性運轉,也是現代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另一重要特征。在哈貝馬斯看來,公共性的批判功能主要體現為人們在社會公共領域中積極參與討論公共事務,通過民主參與渠道將一般性的討論轉變成公共權利,并形成一種政治批判能力,“正是這樣一種公開的、批判的和理性的公共性,憑借著自身獨特的價值內涵守護著公共領域的自由、民主、正義之精神,并進而推動著西方社會的民主進程”[18]。在現代大學圖書館領域,研究型圖書館建設已經成為基本共識,大學圖書館的學術性相比一般圖書館來說更為突出,在大學圖書館空間場域中鼓勵學習自由、學術自由、研究自由。在這樣一種學術氛圍中,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批判性特征表現突出,主要表現為大學圖書館在維護圖書館權利、弘揚大學文化、守護大學精神、維護學術自由等方面,既是大學圖書館公共性批判性特征的重要載體,也是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功能的具體呈現。
(來稿時間:2015年6月)
參考文獻:
1, 17.倪代川.論圖書館公共性.情報理論研究與實踐,2014(5):32-36, 45
2. 張建英, 羅承選, 胡耀忠.公德與私德概念的辨析與厘定. 倫理學研究, 2010(1):81-86
3. 倪代川, 季穎斐.布迪厄場域理論視域下的大學圖書館場域分析.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13(7):15-18
4. 韓昀, 邢凱, 孫澄.高校圖書館空間新發展.城市建筑,2011(7): 26-29
5. 倪代川, 盛興軍.論信息共享空間文化與精神及其構建.數字圖書館論壇, 2009(2):25-30
6. 張曙光.走向“公共性”的文化價值秩序.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7(6):15-17
7. 袁祖社.“文化公共性”價值信念的自覺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性澄明——學理視界多重變移的迷茫與新典范創造的理論訴求. 學術月刊, 2009(12):26-33
8. 程煥文.研究圖書館的使命(中山大學圖書館學叢書總序). [2013-07-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8019f0102 dvy1.html
9. 李超平.建立什么樣的圖書館職業精神.圖書館雜志,2005(5):3-7
10.張金國.公共性與我國人文圖書館學的走向.圖書與情報, 2010(1):56-61
11.夏義堃.公共信息資源公益性開發利用的內涵、依據及優勢. 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4):19-22,33
12.程煥文, 張靖.圖書館權利與道德(下).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27
1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1994).[2014-12-13].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EZVo3OF_0rcAaPUfp0Ct VmrXdouikV2-8uxIfYbYNWoqAwm3mdcYFtM_7K2oVWfPEnGF rvC8SxhACY4mbnbtK
14.王杉, 王梅.論圖書館學研究的公共性轉向.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1):4-7
15.盧坤建, 姚冰.論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則——可持續發展角度的透視.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35-40
16.程煥文, 張靖.圖書館權利與道德(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9
18.楊東東.公共性觀念的價值——哈貝馬斯公共性思想的功能分析. 山東社會科學, 2007(1):10-13〔Abst
〔分類號〕G258.6
〔作者簡介〕倪代川(1982-),男,博士,上海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圖書館服務,數字檔案館。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場域·文化·公共空間: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研究”(編號:12YJC870020)研究成果之一。
On the Concepts, Connotation, Features of Academic Library Publicity
Ni Daichuan ( Shanghai University )
〔Abstract〕The publicity is an important attribute of the modern academic librar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academic library publicity, and reveals scientifically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academic library publicity mainly from the six aspects, such as subject, space, culture, function, resources. At last, to analys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ademic library publicity from modernity, participation sharing, level, critical, etc.
〔Keywords 〕Publicity Academic library Connotation Fe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