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光霽 馮艷芝
摘 要:以山東省無棣縣侯家村為研究對象,在分析本地土地規模經營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影響農地適度規模的因素,構建了農戶土地經營規模決策模型與勞動力收入比較法,分別對本區的農地適度規模進行了測算,其結果對欠發達地區農地適度規模有一定意義,并對推進本區農地適度規模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農地適度經營規模 模型 勞動收入比較法 無棣縣侯家村
中圖分類號:F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10-151-03
由于我國目前施行土地均分制度,村民經營的土地面積狹小,達不到規模效益,農民耕作的積極性降低,影響了農業的健康發展。農地適度經營規模一般在二、三產業發達,且農業勞動力已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地方,但經濟欠發達的地方也有推進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必要,只是需要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合理確定農地規模經營的“度”,有效解決人、地配置不合理的現狀,發揮農戶的種糧的積極性,提高農地資源的有效利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本文基于實地調查,對山東省無棣縣侯家村農地經營規模現狀進行了分析,測算出侯家村農地經營的適度規模,對本區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有現實意義。
一、無棣縣侯家村農地規模經營基本情況
侯家村位于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處于山東的最北部,鄰近渤海,地處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位置,是黃河三角洲綜合開發的重點區域,素有“冀魯樞紐”和“齊燕要塞”之稱。侯家村地處黃泛平原,靠近沿海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降水量偏少蒸發量偏大,氣候干燥,四季分明,農作物兩年三熟。
據調查,侯家村人口608人,住戶181戶,其中勞動力470人,全村耕地面積54.52hm2,人均耕地面積僅0.09hm2,戶均耕地面積0.3hm2,而且每戶經營的耕地又分為3~7塊,地塊遍布全村,零散細碎,不利于機械化運作與人工管理,增加了耕作成本。侯家村村民的文化水平總體偏低,有的村民甚至不識字,農業生產大多靠經驗總結。現在無棣縣電視臺也有了農業科技節目,幫助村民普及農業科學知識;鎮上也設立了宣傳站,對農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村民理解能力有限,效果還不顯著。表1從受訪者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人數、農業凈收入、農地經營規模等方面分析了農戶的基本情況。
從表1中可以看出農戶的農地大多為3~7塊,農業凈收入低,在1000~3000(包含國家補貼)元之間。這種零散細化的耕作模式,降低了農戶耕作的積極性,不利于農業的健康發展。
侯家村土地流轉速度慢,兼業現象比較普遍(表2),村民把農地留在手里,滿足自給自足的糧食需要,并不把追求高產量作為生產目標。村內呈現“936”現象,即村中多老人、婦女、兒童,青壯年或外出打工,或有少數在家自主經營,僅在農忙時節或抽時間兼顧農業,不利于農業的健康發展,不能充分發揮農地的最大效用。
從表2中可以看到,村民的兼業類型多種多樣,且收入主要來自兼業,農地收入成為輔助效益,加上村里農業機械化水平高,不需要太多的勞動力,村民在從事其他行業的同時也可以兼顧農業發展;外出打工人員雖多,但僅為了增加收入,農忙時節,部分人員會選擇返鄉;重大節假日時,大多數人員選擇返鄉。
二、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內涵及影響因素
農地經營規模指的是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土地或耕地數量,農地適度規模是指取得最佳土地規模效益的農地經營規模{1}。我國施行農地均分制度,人多地少,導致農戶勞力與土地兩種生產要素配置不合理,人地矛盾尖銳,農戶生產積極性低落,影響了我國糧食安全,確定適度的農地經營規模迫在眉睫。
發展中國家農村貧困的根源之一是土地稀缺、人地關系緊張。但是,以往由經濟組織規模效率確定的農地經營規模,多是基于投入—產出等技術關系測算的一種理想規模{2},如劉秋香、鄭國清等采用灰色系統定權聚類的改進方法,測算得出河南省南陽地區的農業適度經營規模應在勞均耕地0.33hm2~0.47hm2之間{3}。徐治民通過隨機調查霍邱縣50戶戶營百畝以上種田專業戶的有關經營規模和土地投入等,分析出當地適度的經營規模為勞均耕地0.67hm2~1hm2{4}。齊成用勞動生產率衡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以種植業收入最大化為目標建立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模型,結合南陽市有關農業生產數據,分析得出勞動力工作滿負荷時的經營規模為0.34hm2{5}。這些分析方法并沒有反映研究地區耕地的資源稟賦,也沒有考慮統籌城鄉發展,未反映穩定的投入—產出水平下農戶經營多少土地才能達到城鎮居民的最低收入,這樣難以說明農地適度經營規模對農民增收、扶貧、縮小城鄉差距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長期存在,為了統籌城鄉發展,實現社會公平,農民通過適度規模經營所得到的收入不得低于政府規定的城鎮居民的最低工資(最低工資標準不但對城鎮居民有效,同樣適用于進城務工農民),否則農民的機會成本就會過高,不會專心投入農業生產,選擇兼業或棄耕。
合理確定一個地區土地經營的規模是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根本要求{6},但受生產力水平、資源稟賦、勞動者素質、經營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農地經營規模既不是越小越好,也不是越大越好,只能是一種適度的規模。
在確定農地經營的“度”時,要考慮以下幾點:一是農地規模必須是農民收入不得低于城鎮居民最低工資標準收入;二是農地適度經營規模要以農地規模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三是農地產出率不低于當地的平均水平;四是考慮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農業機械設備的適用等,是否達到合理配置。
三、農戶土地經營規模的決策模型和勞動力收入比較分析法
1.農戶土地經營規模的決策模型。
(1)農戶土地經營規模的決策模型。根據測度函數思想,以農戶為單位,建立了農戶土地經營規模決策模型,并依據相關數據計算出侯家村農戶土地經營規模的函數解{7}。
根據相關經濟指標,對無棣縣侯家村農戶經營土地適度規模集合的邊界和區間作如下分析。其中,邊界下限反映了侯家村的耕地資源稟賦,邊界上限反映了在統籌城鄉發展,實現社會公平的背景下緩和人地矛盾所需經營的土地規模。
邊界下限:2013年侯家村人口608人,平均每戶3.36人,平均每個農村人口擁有耕地面積0.09hm2,即每戶擁有耕地0.3 hm2。由此,侯家村農戶經營土地適度規模集合的下限為0.3hm2。
邊界上限:據2013年濱州統計局信息網公布的信息顯示,無棣縣居民月最低工資標準為1080元,由此推出縣城居民最低可支配收入為12960元,而侯家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750元,比例為3.46:1。在不兼業的情況下,村民要達到縣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最低水平,從農業經營的角度考慮就需要適度擴大經營土地的面積。按照現在比例(3.46∶1)計算,農戶需要在現有人均耕地面積上擴大3~4倍才能與縣城居民可支配的最低收入相持平。由此推出,侯家村村民經營土地適度規模集合的上限為1.05hm2。
四、結論及建議
以測度函數思想建立的農戶土地經營規模決策模型和勞動力收入比較分析法推算出的結果很相近,分別為0.86hm2、0.84 hm2,這兩種分析方法都把農民勞動力收入不低于非務農收入作為一基本目標。以測度函數思想建立的農戶土地經營規模決策模型分析認為,侯家村農戶經營的土地規模介于0.3hm2~1.05 hm2之間均可視為適度規模。在這一范圍內,農戶能夠通過經營土地普遍地增加收入,也可以有效地轉移村里剩余勞動力。而根據現實生產中種植業的實際投工量推算,對侯家村單個農戶經營土地適度規模集合進行測度,其函數解為0.90hm2,在適度規模范圍內。通過勞動力收入比較分析得出,農戶最低經營農地的規模為0.84hm2,在這一土地規模上,可以保證農戶有穩定的收入,保持農戶務農的積極性,沒有精力兼業,這達到了勞動力工作滿負荷時的經營規模。
農地規模經營關系農戶增收與國家糧食安全。侯家村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急需推進農地規模經營。通過調查問卷統計表明,61.34%的農戶希望土地規模經營,大部分農戶具有支持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意愿。
侯家村農戶就業非農化程度高,但“就地轉移”、“離土不離鄉”現象普遍,村內農地流轉速度慢,需要政府、村干部的引導,深化農地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轉移村內富余勞動力,推進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農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農地適度規模經營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要因地制宜實施農地適度規模經營。農地規模經營具有動態性,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與各地農業技術水平、生產力水平、農地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關,不可一概而論。
注釋:
{1}楊李紅.宜春市袁州區農地適度經營規模測度模型研究[J].江西農業報,2010,22(5):170~172.
{2}楊慶媛,信桂新,石彥,黃海洋.重慶市農地經營的規模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2009,31(4).
{3}劉秋香,鄭國清,趙理.農業適度經營規模的定量研究[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1993,27(3):244~247.
{4}徐治民.種植專業戶經營規模適度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1994,22(1):85~88.
{5}齊城.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證分析——以河南信陽市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08(4):40~43.
{6}張俠,葛向東,彭補拙.土地經營適度規模的初步研究[J].經濟地理,2002,22(3):351~355.
{7}汪亞雄.南方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分析[J].統計與決策,1997(5):21~23.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36)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