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更豐
【摘要】目的:探討蒙醫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91例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46例,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采用蒙醫辨證治療,療程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56%,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60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蒙醫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1年后隨訪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蒙醫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91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02-0002-01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率高、病程反復、纏綿不愈、致殘率高,可累及全身多個系統,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此病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西醫尚無特效療法[1]。該病屬蒙醫“圖賴”病范疇,而蒙醫對RA的治療已顯示出了可觀的前景。近年來筆者采用蒙醫辨證治療該疾病收到良好療效,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5年5月至2012年7月我院診治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91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46例),治療組中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391土61)歲,病程03~10年,平均病程(571土206)年;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齡20~61歲,平均年齡(409土58)歲,病程04~95年,平均病程(601土254)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根據美國風濕病協會1987年6月第51屆ARA會議修訂的標準[2]:①晨僵≥1h,超過6周;②大或等于3個關節腫脹持續至少>6周;③腕關節、掌指關節腫脹6周以上;④對稱性關節腫脹>6周;⑤皮下類風濕結節;⑥類風濕因子陽性;⑦手指關節X線變化證實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述7項中符合4項即可診斷。
13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單純西藥治療方法,以控制病情,改善關節功能和預后。應強調早期治療、聯合用藥和個體化治療的原則。給予甲氨喋呤或瑞得金諾芬(Auranofin)、柳氮磺胺吡啶和非甾體類的止痛藥進行治療。4 周為1 療程,連服3 個療程。治療組以燥協日烏蘇,消血希日熱,調節體素,辨證施治為原則。給予苦參—3湯散、忠倫—5湯散、那如—3、驢血—25、白云香—10、森登—23為主,再根據具體情況,黏偏盛,輔以嘎日迪—5味;白脈受累時,輔以珍寶丸、扎沖—13等。30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14療效評定標準[3]治愈:關節疼痛、腫脹消失,活動功能正常,實驗室血沉、抗鏈“O”、類風濕因子恢復正常;顯效:關節疼痛、腫脹減輕,活動功能好轉,實驗室血沉、抗鏈“O”、類風濕因子明顯下降或恢復正常者;有效:關節疼痛、腫脹有所減輕,活動功能好轉,實驗室血沉及抗鏈“O”改變為正常、類風濕因子未改變,仍為陽性;無效:關節疼痛、腫脹及實驗室檢查血沉、抗鏈“O”、類風濕因子無變化。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本組數據進行比較時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現代醫學目前治療RA通常以非甾體消炎藥、慢作用抗風濕藥和(或)糖皮質激素治療為主,但療效不理想,且不良反應大。該病蒙醫學屬于“圖賴”病范疇,認為病因是由協日烏蘇與血引起的,由于外在因素(致病的四個條件)的作用下,體內三根七素平衡失調,從中產生的壞血及協日烏蘇累及四肢小關節部位而引起的疾病,有時累及白脈時,關節周圍的赫依血循環受到影響,會引起骨頭的變形[4]。本研究以燥協日烏蘇,消血希日熱,調節體素,辨證施治為原則,在燥協日烏蘇、消血希日熱同時,注意調節巴達干赫依,黏的偏盛及白脈受累。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愈31例,顯效9例,有效3例,無效2例,其總有效率達9556%,且蒙醫辨證治療該疾病1年后隨訪復發率低,與單純西醫治療總有效率及復發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栗占國,張奉春,鮑春德.類風濕關節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87-90.
[2]貝政平.風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309.
[3]劉佐偉.中醫診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11(9):391.
[4]蘇榮扎布主編.蒙醫內科學[M]. 第1版.呼和浩特:民族出版社,1989:511-512.
(收稿日期:201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