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岳峰


在閩西小城龍巖,當地人多會向來訪者介紹本地久負盛名的工礦業。
不過,作為當地一家環保企業的總經理,黃煒覺得自己從事的環保事業“更有意義”。
如果沒有除塵設備的攔截,來自中國數以萬計的煙囪中排出的粉塵,將不經處理直接被排入大氣中。
而傳統的除塵設備,如電除塵器和布袋除塵器,要滿足國家環保標準并實現穩定和可靠運行,具有較大難度。
黃煒所在公司自主研發的“電袋復合式除塵技術”,開創了中國除塵技術的一條重要分支:可以將燃煤鍋爐煙塵排放從目前普遍的每立方米20至50毫克,降低到最低5毫克以下,使中國在該領域的總體技術水平和工程業績位居世界第一。
此前工信部評價認為:此種裝備使中國特大型燃煤電站的高效除塵技術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對我國解決大氣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我的官帽子掛在你的褲腰帶上”
黃煒是福建龍凈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凈環保”)的董事、總經理。
1971年,龍凈公司的前身“龍巖無線電廠”以一家校辦工廠的身份正式成立。“文革”時廈門的一批知識分子下放到龍巖,當地將他們集中起來,籌建龍巖無線電廠。
黃煒說,建廠時只有7個人、5萬元資本金。
3年后,工廠研制的“除塵用可控硅控制設備”在全國首家獲準生產,并迅速推廣。
到1983年黃煒進廠時,“200多人的廠子,產值已有400多萬元人民幣”。
這并不是他唯一的選擇——這個物理專業畢業的年輕人當了兩年教師后,舍棄了去政府單位上班的機會,投身于當時剛起步、還沒有引起廣泛重視的環保行業中。
直到上世紀90年代,雖然人們有了一些環保意識,但絕大多數環保設備仍然只是擺設。
“經濟上去了,環境下來了。”黃煒說,即使進入新世紀,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是“60分萬歲”。
直到大城市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天氣稍有不好,馬上就霧霾”。談到這些,黃煒身子前傾,有些激動。
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北京市京能石景山熱電廠面臨極大的壓力。
原來的電除塵器效果達不到新的環保要求,工廠負責人四處尋找解決辦法。他們聽了龍凈環保詳細的技術介紹,反復論證,決定采用龍凈環保的電袋復合除塵技術進行改造。
熱電廠領導半開玩笑地告訴黃煒:“我的官帽子掛在你的褲腰帶上。”
電袋設備投運后,廠長“帽子沒有掉”——原超標的除塵器經過改造實現低排放,且濾袋壽命也大大延長。
由此,“一下在該領域走到世界前沿”的電袋復合除塵技術和產品,引起市場的熱烈反響。
黃煒等人當時也覺得,或許新的除塵技術和產業時代來臨了。
國產化勢在必行
黃煒等人對電袋復合除塵技術的關注始于上世紀90年代,真正實施工業化試驗和推廣是在2000年之后。
特別是2003年《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03》將火電廠的煙塵排放標準大幅提高,傳統電除塵很難達標,新型的除塵技術——電袋復合除塵的開發和推廣迫在眉睫。
新技術開發成功了,推廣面臨的阻力卻很大。當時很多電廠并不在意環保除塵,一聽說要用新型除塵設備,甚至拒絕面談——這東西不能帶來效益,反而會讓企業花錢,有什么意義?
相當長的時間里,“環保”不是一個受企業歡迎的字眼,很多人認為電袋復合除塵器難有市場。
黃煒記得,有那么一陣子,公司面臨的壓力著實不小。
此前中國的除塵技術基本自國外引進。78歲的龍凈公司除塵技術首席專家林宏記得,1981年原電力部一位司長出國考察途中見到電除塵技術,回國后要求國內也進行攻關。
后來原電力部在電源行業起步較早的龍巖組織了一個學習班。當時在天津水泥設計院搞除塵技術研究的林宏被請來講課。
他記得,那時全國只有兩臺很小的電除塵設備,“一臺從日本進口,另一臺從德國進口。”在更早的時候,“國家工業落后,電廠小、水泥廠也小”,作為工業除塵的技術人員,英雄無用武之地。
從那時起,國內工業除塵幾番技術更新,直到如今的復合式電袋除塵技術,并非一條坦途。
與許多行業相似,引進技術也是中國環保企業獲取先進技術的一個重要手段。但在長期的實際使用過程中,黃煒發現,有些進口設備效果并不理想,對配套設施的要求還不低——這并不符合中國用戶對設備“結實耐用,經得起折騰,成本還要盡可能低”的要求。
國產化之路勢在必行。
2001年退休后加盟龍凈的林宏記得,隨著工業規模不斷增加,國家對電除塵效果的要求越來越高,火電廠煙塵排放限值從標準每立方米200毫克一路下降——50、30、20毫克甚至更低。
濾袋問題不是小事
2003年4月,首臺電袋復合除塵器中試樣機在上海浦東水泥廠成功運行,各項指標達到設計要求。2005年4月首臺電袋復合除塵器在燃煤鍋爐——天津津源2號爐5萬千瓦機組上成功運行,標志著電袋復合除塵器在燃煤電站的應用取得突破。
可學界還有相當大的反對聲音。業內一些專家一度堅持認為,電廠產生的臭氧對濾袋有破壞作用,甚者用濃度很高的臭氧對濾袋進行試驗。
行業壁壘背后的利益糾葛紛紛攘攘,臭氧作為一種強氧化劑,只要達到一定濃度,濾袋必然會被腐蝕。而能被腐蝕的濾袋,無法被大規模工業應用。
有一年,一家北方地區的電廠出現了被腐蝕的“破袋”——布袋漏了。一時間,對電袋復合除塵器的反對聲再次涌起。
黃煒說,濾袋的抗腐蝕問題那時成為制約電袋發展的“卡脖子”因素,也成為重點攻關課題。
在公司實驗室,黃煒拿出不同規格的濾袋樣本告訴本刊記者,他們需要對各類纖維進行長期試驗,將試驗結果反饋給布料制作廠家。從纖維紡織成線到織成布的過程,他們全程監控。目前,國產纖維濾料已經可以取代進口濾料了。
繁雜的試驗后,他們解決了“破袋”問題,很多濾袋廠的生意都隨之風生水起。親身經歷“電袋使環境改善”的林宏反問當時反對電袋技術的專家時,后者不好意思了。
2014年9月,國家發改委、環保部、能源局聯合下發《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發改能源[2014]2093號),對2020年東部地區現役機組的排放限值提出了減半的要求,掀起了全國煤電企業新一輪節能減排與環保改造的熱潮。
黃煒判斷,這雖然給龍凈環保帶來了新的競爭對手,但社會的廣泛關注、市場熱度的持續升溫,對環保行業來說也是好事。
他把2015年的企業年度主題定為“超凈亮劍”——新一代超凈電袋復合除塵技術,將為中國燃煤電站實現超低排放、治理霧霾提供更具實踐意義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