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新影

2014年12月31日晚23時35分許,上海市黃浦區外灘陳毅廣場發生群眾擁擠踩踏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
此次上海外灘發生的踩踏事件,對我國城市的發展和建設都敲響了警鐘。輿論除了討論事件原因、傷亡人數,更多的則是反思。
事件發生后,很快被全國輿論關注,媒體和自媒體的關注度都很高。第二天,新聞量約為2000篇。之后,輿情發酵繼續,輿論場仍對該事件持續關注。
微博、微信成為此次事件傳播的主力。事件發生后,網民在第一時間通過微博、微信發出現場圖片和文字,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擴大了傳播范圍。同時,在事件過程中,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公安局通過官方微博實時對外發布現場情況、事件傷亡人數和事件原因,及時作出應對策略,回應輿論對謠言的猜測和質疑。
輿論普遍認為,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發生如此嚴重的踩踏事件,顯現出城市管理紕漏,需要追責,值得反思。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安全管理資深專家張弘認為,此次事件發生,不是能力問題,根本原因是政府麻痹大意,“心防”懈怠,對短時間內大量人員聚集的可能及其后果預案不足。其實,公開的多個信息已經透露出危險的信號。
一些媒體援引大數據資源,比如《中國青年報》的一篇報道稱,杭州一家企業通過“電子圍欄”統計顯示,上海外灘地區1月1日零點的人流量最高峰是前一天同一時刻的5.5倍。
有媒體認為,充分的預案機制是避免此類事件發生的首要前提。當城市的夜晚燈火輝煌、建筑聳入云端、各種經濟指標不斷刷新之時,當這些“硬件”建設成為一些城市驕傲的資本之時,關乎管理水平的“軟件”建設是否引起了同樣的重視?未雨綢繆的能力、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應對輿情的能力,甚至吸取教訓的能力,又修煉到了什么程度?
也有媒體指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不足是此次事件發生的根本。外灘之殤,折射的是城市安全治理規則的不健全和執行不力。事件雖然發生在上海,但無疑對我國大型城市的發展和建設都敲響了警鐘。
而作為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型城市,交通疏導能力、城市空間承載能力已經接近上限,需要不斷調整城市空間框架和格局,以適應城市未來人口繼續增長和發展的需求。尤其需要在常態化的管理之下,固化有效的城市運行制度和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