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尤建林 潘玲君 應明再
【導讀】 筆者總結了浙江省臨海市涌泉鎮柑桔產業化發展現狀,探討了當地柑桔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生態問題,計算表明,涌泉鎮山地柑桔園平均每667 m2生態損失達863元。如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可極大地增加產業效益。
柑桔產業化發展,涉及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涉及生產者與經營者、城市與鄉村以及條塊之間的利益[1-2]。浙江省臨海市是國內知名的無核蜜桔產區,有“中國無核蜜桔之鄉”之美譽,柑桔曾獲中國名牌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浙江省著名商標等榮譽。回顧臨海市柑桔主產區涌泉鎮的柑桔產業發展歷程,探討其間出現的問題及對策,對實現臨海市柑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他水果的產業化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臨海市涌泉鎮種桔始于三國時期,隋唐以前已列為貢品。1984年,涌泉柑桔生產開始向基地化、產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先后建立了全國首家“優質柑桔生產技術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國家“948”項目實施區、浙江省柑桔研究所試驗基地、農業部寬皮柑桔項目實施基地。涌泉柑桔屢次在省部級以上評比會上奪魁,獲“中華名果”“中國馳名商標”等殊榮,并享有“臨海一奇,吃桔帶皮”的美譽。2014年,全鎮柑桔種植面積2 568 hm2,產值2.75億元,分別占臨海全市柑桔的20.65%和23.03%,雙雙位居全市第一。全鎮柑桔產業化發展程度較高,表現為營銷網絡遍布全國,生產上采用國內領先的果園信息化精準管理系統,以及山地軌道運輸車、柑桔智能溫室大棚、近紅外智能光電選果機等先進技術。
涌泉鎮柑桔產業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1984年以前,市場沒有完全放開,表現為集體種植管理為主,管理技術水平傳統,以追求產量為目的;1984—2005年,柑桔面積快速增加,由注重產量向注重質量轉變,以經濟效益漸好、品牌意識加強以及合作社增多等為特征;2006年起至今,表現為種植面積、產量、產值穩中有升,增速放慢,高新技術應用增多,更加注重質量和品牌建設等。近5年,全鎮柑桔發展速度放慢,種植面積從2 459 hm2發展到2 568 hm2,產量徘徊在5.9萬~6.6萬t之間。究其原因,其發展速度受地域所限,適宜發展區域已基本種植柑桔,這從山地果園面積增長占總面積增長的85.63%即可看出。全鎮柑桔產業也存在一些問題,以果園基礎條件差、生態趨于惡化,品種結構單一,品牌影響力小,加工能力弱,發展方向不夠明確等最為突出。以品種為例,早熟宮川占到全鎮柑桔的90%以上,市場風險較大。雖然部分柑桔種植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引進紅美人、春香、由良等優秀品種,但總的來說,全鎮品種儲備還是顯得單一。此外,地處浙江,勞動力成本高昂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3-4]。
近年來,當地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嚴重、土壤結構惡化、抗自然災害能力減弱等生態問題日漸突出,特別是2013年大旱期間,涌泉山地桔園因缺少水源而不得不人工輸水,部分區域輸水費用高達200元/t,引起了人們深深的反思。我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方法和浙江省重點公益林效益評價方法中,能產生效益的生態指標有涵養水源、固土保肥、固碳釋氧、積累營養、凈化空氣、生物多樣性等8個方面11個指標。現就山地果園表現較為明顯的涵養水源、固土保肥、固碳、釋氧等4個生態問題進行簡單估算,估算數據以2010年臨海市重點公益林建設和效益公報為基準,結合近年來的調查數據,估算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2014年涌泉鎮山地種植柑桔的涵養水源、固土保肥、固定CO2和釋放O2的生態損失達到2 071.03萬元,平均每667 m2生態損失達到863元。

表1涌泉山地種植柑桔造成的生態損失 單位:萬元
涌泉鎮柑桔產業近年來的面積、產值、產量等數據表明,當地適宜種植柑桔的土地已基本開發殆盡,未來應該以質量、品牌等[6]內在特性為主要發展方向。本文所采用的生態損失為一般公益林和山地柑桔之間的生態效益之差,因涌泉鎮柑桔種植坡度差異較大,估算時采用的數據為2010年臨海市生態效益評估時所涉及180 hm2柑桔園的平均值,且只計算了11個生態指標中較為明顯、突出的4個指標,因而每667 m2生態損失實際可能超過863元。如能將該生態損失轉化為柑桔的生產效益,涌泉鎮的柑桔效益將獲得一個巨大的提升。因此,在具備先進的生產理念、生產技術以及設備的基礎上,應當重視柑桔生產的生態、質量安全問題,走生態、綠色發展的產業化之路。
一是強化政策導向作用。發展山地桔園時,注意建設、保護山頂水源涵養林和果園四周、道路兩旁的生態防護林,增加果園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二是山地柑桔種植應盡可能套種綠肥。近年來,當地果園套種印尼大綠豆、紅花草即紫云英等綠肥,但效果不甚理想。2013年開始轉變策略,以改善生態環境為主,推廣生草栽培,以減少水、土、肥的流失,具體效果值得期待。三是改良桔園生態環境。加強果園綠色防控,有意識地構建山地果園農林復合生態系統和果園景觀系統[7],增加農家樂、采摘游等產業附加值。四是籌資成立生態改善基金。由政府、果農、公益機構、贊助商等共同出資組成,逐年改善桔園生態壞境。五是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8],進行柑桔種植適宜性評價。對山頂、坡度超過25°等不適
[1]吳曉燕.柑桔產業化的調查與分析——貴州省從江縣柑桔產業化調查[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4(3):46-48
[2] 舒代玉.麻陽縣柑桔產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J].湖南農業科學,2010(9):103-105
[3] 李 超,劉 曉,曾 輝,等.應用SWOT分析法探討貴州核桃產業現狀與對策[J].四川林堪設計,2014(1):47-51
[4] 鄧 烈,黃 森,易時來,等.浙江省臨海市柑桔產業提升發展規劃[Z].2014:30-31
[5] 沈兆敏主編.中國柑桔技術大全 [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
[6] 邵寶富,高洪勤.涌泉柑桔產業合作社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果業信息,2006,23(3):27-29
[7] 朱 博,徐小彪,張 露.南方丘陵山區柑桔生態系統研究進展[J].現代園藝,2014(8):8-11
[8] 史 舟,管彥良,王援高,等.遙感與GIS技術支持下的黃巖區柑桔種植結構調整 [J].經濟地理,2002,22(6):72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