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正
公眾參與內涵豐富,狹義指公民通過投票選舉國家工作人員來間接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廣義定義則包括投票、競選、演說、發表文章、聽證會、上訪等一系列形式在內的公民行為。從廣義上質而言之,公眾參與即“公民試圖影響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動”。[1]公眾參與作為一種政治現象,其重要性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步展現出來的。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社會結構和利益主體呈現重大變革,伴隨著新的社會階層的出現和新的社會思潮的流行,公眾參與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引起政府對此現象的關注和重視。特別是21世紀初以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中國的網民數量迅猛增長,日益龐大的網民通過網站、微博、微信等多種形式深入介入各種公共事件,已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可忽視的一個社會群體。
互聯網空間由于本身具有的平等性,在一定意義上具有哈貝馬斯所言“公共領域”的屬性,即“首先要求具備一種社會交往方式,這種交流的前提不是社會地位平等,或者說,它根本不考慮社會地位的問題”。[2]正是由于互聯網具有的平等和自由的屬性,網民通過對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的“圍觀”和追蹤,推動了中國改革事業的深入。典型案例如2003年《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的廢止,以及十八屆三中全會廢除勞教制度的決定,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政府基于互聯網輿論的研判和回應。但是由于網絡具有的自由性、匿名性和互聯性,依托其傳播的信息內容往往良莠不齊,而且網絡監管者和政府主管部門很難形成有效的事前監督,如果通過互聯網的公眾參與不能在一個理性、合法、有序的環境下進行就難以實現公眾參與的積極作用,反而會引發諸多消極后果,不僅損害互聯網事業的健康發展,也會導致社會的不良反彈。因此,面對互聯網時代公眾參與的潮流,政府不能回避、不可忽視,更不需阻攔,而是要積極應對,通過政策合力實現公眾參與的良性發展。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爸卫怼备拍畹奶岢鍪俏覈姓芾眢w制沿革歷程中的一個重大創新,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行政機關傾向于采取由上而下、大包大攬的管理模式,容易忽略基層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對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將“管理模式”升級為“治理模式”的客觀要求日益強烈。據此,中央指出:“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3]治理的內涵和管理有著明顯的不同,從主體上看,治理是多元主體,包括黨委、政府、公民、企業、社會組織等;從作用機制上看,治理既包括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遞,也包括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饋;從方式方法上看,治理更具有平等性,注重法治化和程序化。治理模式所具有的這種屬性無疑更適合市場經濟時代的公民對平等、民主、權利等觀念的訴求。從另外一個方面而言,治理模式也更有利于政府的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和依法決策?;ヂ摼W在此過程中應當發揮其匯聚民智、征求民意的重要作用。
對于司法改革、環境保護、食品安全、房價物價、社會保障、醫療、就業入學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廣大網民有足夠的意愿和能力去建言獻策,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政府信息掌控有限性的弊端。特別是在當前改革的深水期、攻堅期和社會的轉型期,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的多發期,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正確應對各種利益訴求,有效回應并引導網絡輿情,樹立政府公信力就成為各級政府必須考慮的一個現實挑戰。通過提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積極應對互聯網平臺上的公眾參與就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整合社會矛盾,化解意見沖突,形成效能最優化的科學決策。可見,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實現互聯網時代良性公眾參與的前提條件。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全面推進從嚴治黨”一起構成了“四個全面”重大戰略部署,成為面向未來的重要指導方針。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事關人民幸福安康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首先,各級國家機關應加大涉及公眾參與的立法力度,確保和公眾參與相關的各種行為均能有全面、科學、嚴謹的法律體系進行調節。比如環保部近期已經發布了《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 (試行)》(征求意見稿),其最大亮點就是明確了公眾可以參與到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的調查與處理過程中,這就在法律的層面確保了公眾參與環保執法的權利,和政府執法部門一起形成合力,并能有效監督政府執法部門,提升其公信力。此外,互聯網作為信息交流的一個重要領域,自然也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重點環節。
所謂依法治國,其內涵是豐富的,首先要求政府建立“權力清單”,確立權力邊界,將公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充分尊重公民通過網絡渠道表達意見的權利。對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4]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是互聯網監管部門應該充分認識到網民通過互聯網進行公眾參與是公民的一項政治權利,沒有法律依據不可隨意剝奪公民或法人的這一權利。否則,將會導致網絡輿情的強烈反彈,損害政府的公信力。此外,依法治國也必須確保公民、法人自覺遵守法律,合法有序地進行公眾參與。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提升社會成員遵守法治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形成以守法為榮、以違法為恥的社會文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規范公民、法人公眾參與的行為,對于其中的違法現象要嚴格執法,樹立底線思維和法律紅線。特別要加大互聯網的立法工作,確保每一項互聯網行為都能夠接受法律的調整,同時要嚴格互聯網領域的執法力度,不讓違法言論和行為在網絡空間中有可趁之機。
公眾參與的主體是公民,公民行為必然深受其所處的社會思潮和文化環境的影響。正確的文化導向能夠激發強大的正能量,形成團結奮進的思想基礎,也能規范公民公眾參與行為,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始終處于理性、守法、平和、積極的環境中。相反,錯誤的文化導向則會擾亂人們的思想,制造消極負面的社會氣氛,誤導社會心態偏離主流意識形態,滋生冷漠、暴戾、極端利己等非理性情緒。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性工程?;ヂ摼W由于其天生具有的媒體屬性,在制造和傳播社會思潮的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加之當前出現網民低齡化的現象,青年是網民的主體,思想活躍、民主權利意識強烈,熱衷于對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參與,但涉世未深,缺乏辯證思維,感情容易沖動,這就導致網絡心態易于出現非理性的傾向,對公眾參與造成消極影響。
當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強調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旗幟鮮明地弘揚主流意識形態,堅定道路自信和理論認同。習近平指出:“要著眼堅定理想信念,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5]其次,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時期都激勵著中華優秀兒女的奮斗,成就了我國當前的國際地位,并將繼續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在互聯網上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網民群眾熱愛偉大祖國,并厘清愛國主義與對外開放之間的辯證關系,批判“抹黑中國”、“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等不正確的思潮。第三,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樹立高尚道德風尚。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社會道德風尚直接關系民族素質,在市場經濟時代必須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用其中的優秀思想資源來提升公民道德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在互聯網空間實現健康而積極的風氣,促進網民在公眾參與的過程中既能積極建言獻策,又能堅持誠實守信和自我約束。
[1]俞可平,賈西津主編.中國公民參與——案例與模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學林出版社,1999( 1) .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4]《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5]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