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朋,阿英嘎
(1.石河子大學體育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
“六化體育”對深化體育改革若干問題的啟示
張 朋1,2,阿英嘎2
(1.石河子大學體育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從“六化體育”的內涵出發,闡述與分析了體育改革中的相關問題。提出:身心統一的人文體育是現代體育改革的發展方向;普遍化體育揭示了體育發展中心的偏移——由舉國體制的競技體育目標向社會參與的群體繁榮轉變;科學化暗示了體育產業發展的市場化道路與體育事業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性;生活化、自然化與游戲化則指明了體育發展的方式與理念。
六化體育;體育改革;公共服務;家庭體育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實施一年以來,我國體育改革的步伐存在不少困難。深化體育改革中體制障礙的破除困難重重;金牌至上的觀念依存;體育發展方式陳舊,重活動舉辦、輕組織建設,重硬件輕管理;資源配置仍以行政為主導,社會參與機制不利;職能部門集權繁雜、管辦不分、職責不清;基層體育組織競爭力薄弱、社會體育文化氛圍不濃等等諸多問題,主要存在于體育事業與產業、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體育發展理念等諸多方面。方萬邦先生的“六化體育”則給予了體育深化改革明確的發展脈絡與解決上述問題的深刻啟示。
方萬邦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體育學者,他的體育思想集中體現在“六化體育”,即體育的教育化、科學化、普遍化、生活化、自然化和游戲化。1)教育化體育,明確了體育的教育屬性,體育是用身體活動實現教育目的,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與工具[1]。現在看來,這種工具性體育觀略有偏頗,教育屬性雖不是體育的本質屬性,但是體育的一項重要功能。2)生活化體育,體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此提法至今仍具有前瞻性,現代科技造成人類靜態生活形態的弊端日益凸顯,體育生活方式的養成愈顯重要。3)游戲化體育,提出游戲是兒童的本性,培養學生體育興趣高于過多的技能教學的觀點,這是對體育教學內容的重要前思。4)科學化體育,方萬邦對體育測驗與測量進行較為詳細論述,強調從體育原理等系統理論到課程編制、運動時間、體育管理等都應以科學為標準,研究方法從經驗的定性轉向了科學的量化。5)自然化體育,強調體育與自然、社會環境的動態平衡,教材內容、方法的選擇及運動環境的創造不違背自然規律,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人的自然本性,強調學生體育學習的“體驗”、“自由”與“個性”。6)普遍化體育,方萬邦認為“要使體育走上新生路途, 這種選手制的體育, 必須把他打倒,從而建設合理的正常的‘普遍化’的體育。只有普遍化的體育才能使學生們的身體普遍發展, 才可使我們的民族獲得新生的希望……在復興民族的教育宗旨下,普及體育勢在必行”[2]。
“六化體育”是對體育發展的深刻總結,強調的是體育要滿足生理、心理、社會、生活的需要,體育發展的最終要回歸到實現人的理想健康狀態之本質。其內容涵蓋體育知識、技能的傳授;體育理論與實踐的系統化和科學化;群眾體育發展與普及,人民享有平等的體育權利;體育生活方式養成;以人為本體育發展趨勢等諸多問題。在體育改革中主要表現為:第一,堅持身心統一的人文體育發展方向,實現體育現代化、科學化與可持續化;第二,深化體育課程改革,以學生興趣及需要為出發點,以社會需求為目標培養體育人才,實現知、情、意等多元目標,培養學習者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為目標;第三,科學與體育緊密結合,以科技促體育,發展體育產業、實現體育管理的科學化和體育實踐的可持續化;第四,實現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人人享有體育的權利和服務,體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使我國體育人口表現出數量多、質量高的水平,最終國家發展成為體育強國。
2.1 體育改革的方向性問題
體育改革的主要問題在于如何正確處理好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關系、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的關系,樹立科學的體育事業發展觀,積極轉變職能,優化發展方式,推動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處理好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關系,不是決策誰先誰后的問題,走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雙軌制已成共識。面對當前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水平與群眾健身需求不相匹配,供不應求的現實,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頒布《關于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3]將群眾體育提升為國家戰略,使群眾體育發展水平提升到最高層次,這是體育發展中心的偏移問題。舉國體制促使我國在競技體育上成為體育大國,而向群眾體育方向的轉移將使我國逐步邁向體育強國。政府行政主導式的發展模式在市場競爭機制下已然不合時宜,且弊端百出。簡政放權,讓體育回歸市場,鼓勵協會與社會組織興辦賽事及群眾體育群眾辦是體育改革的重要步伐。
楊文軒教授在《體育原理》一書指出:“身心統一的人文體育是現代體育改革的發展方向”[4],給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明確了方向。從體育過程中體育教學、運動實踐、體育恢復三個階段來看:
1)體育教學的人文性(學校體育):體育不僅是一種身體文化,有文化屬性,還有教育屬性。既然是教育,就不能不考慮“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教育目的。育體、育心、育合是體育教學實踐的重要目標。2011年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體育教學推進了一大步,無論是教學目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均體現以學習者身心健康發展為主,以提升生活質量為目標。
2)運動實踐的人文性,即體育參與的人文性,包括群眾參與(群眾體育)和競賽參與兩方面(競技體育)。體育人口的數量和質量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指標,我國培養競技精英體育人才已舉世矚目,但體育人口參與情形不容樂觀,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造成群眾體育工作的滯后,使我國的體育事業坡腳走路。接下來,轉變政府職能,落實從健身區域設計規劃、資源配置、信息提供等關注群眾健身需求,強化人文考量,實現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和體育權利平等化,走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雙軌制成為當今體育制度改革的重點。與競賽參與的人文性而言,體育訓練要不違背人體身心發展規律,把科技作為體育發展的助推力,而不是替代物;體育競賽的組織與管理要遵循事物發展規律,以人為本,關注人性,遵循“和為貴”的中國傳統文化,創造人和、心合的管理環境;體育傳播應立足于關注者感官、心理需求,以受眾為中心,探索多元化傳播風格,傳播健康高尚、和諧理念,發揮安全與引導功能,擴大體育關注者數量。
3)體育恢復過程的人文性實際是指體育本質上的回歸,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增強人的體質,增進健康,改變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質量。劉慎旃(1939)在《以體育為普及教育的中心之我見》一文中曾說“本來體育運動是每個國民呱呱墜地至于老死,不可間斷地身心訓練,具有永久性的、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職業、不分富貴貧賤……”終身體育鍛煉將作為人類維護健康最便捷、最經濟的手段。
2.2 體育工作中心的轉移: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
重點轉移是體育工作的根本變革,是體育改革的核心。深化體育改革中“人民為本”價值標準的復歸,預示著向群眾體育發展重心的偏移。體育的發展必須服務于人民群眾,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體育需求為中心。早在民國時期,學者董守義既已認識到此問題,在1933年《時代教育》發表“對于今后改進體育之觀察”一文,“僅足以為大力士之養成,而獎勵優勝,斯即為達到體育之目的,故各人亦以獨占勝利為榮,精一藝之跑跳,便足以夸耀儕輩,是以提倡體育始者,乃以貽害體育終焉,又何能征得社會人士之同情哉”。充分說明群眾體育發展才是實現體育強國與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5]。2014年10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群眾體育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目標訂為至2025年使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5億,占總人口數的近40 %。這恰恰符合方萬邦先生六化體育中“普遍化”體育的要求。
而群眾體育發展的程度高低又取決于體育公共服務的質量水平。體育公共服務內涵是指由政府或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或個人,為滿足公民體育需求而提供各種體育產品或行為的總稱,包括物質、制度、精神或信息等服務。體育公共服務不僅僅是政府行為,而是公民享有體育權利的反映。“公共”一詞也不限定于免費提供,而是涵蓋服務規模上,涉及到全體國民。公民體育要求、利益、資格等體育權利是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基礎。體育公共服務區域均等化和體育權利的平等問題是目前群眾體育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揭示高漲的群眾健身需求與眼下現實體育服務水平間深刻矛盾的廣場舞擾民事件,即是最直白的表達。群體問題解決的根源在于政府盡快轉變職能,讓社會參與公共事務建設,推動公共體育服供給主體多元化,與民間組織建立協力伙伴關系,實現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體育公共服務的公私協力治理是政府與民間體育組織、體育社團(非營利組織)基于平等地位,互惠與互信基礎上,一致決策,權責明確,整合資源,藉由契約、委托等形式創造體育公共事業新價值和社會效益的合作過程。兩者在平等、互助、信任基礎上,就體育公共服務內容、范圍、資源配置等問題,共同合作、資源共享,以“合作與參與”代替“競爭與控制”,形成合伙治理模式使公共服務更具效能。就業務性質而言,體育公共服務公私協力治理可視為政府委托民間辦理模式(委外模式)中的公共設施服務委托經營[6],是政府為建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擴充服務對象,提升服務品質,結合民間力量,共構與發展體育服務體系。由政府機關將體育公共服務設施資產或業務委托民間經營管理有兩種方式:一是政府將現有土地、建筑設施、設備,委托民間經營管理,受托者自負盈虧且負有維護公共財產責任。如體育場館委外承包;二是政府機關不提供土地、設施,只執行公共服務政策,以購買服務(經費補助或特許方式)委托民間提供服務。政府透過契約外包或財務補助,以契約方式委托民間組織或機構提供服務,政府不再是服務提供者,而是扮演購買者角色,以購買服務契約形式,提供全部或部分經費或設施,由民間履行契約提供服務。如依托健康管理中心、體育協會、俱樂部進行相應的社區健康管理、運動組織、資訊提供等體育公共服務。
2.3 發展家庭體育:由體育生活化到體育生活方式的演變
生活化體育也是方萬邦先生重要的體育思想內涵。體育生活化本質即將身體活動完全融入日常生活型態中,活動實施皆有自己選擇,無計劃性。現代城鎮化建設,打破人們傳統村落集中的生活方式,人們趨向社區生活,由于社區居民構成的異質性,社區缺乏情感和心理認同感,感情色彩淡薄,社區體育參與程度差,人際阻礙成為影響社區體育開展的主要因素。而家庭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場所,19世紀初瑞典著名民主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曾說過,“自然的家庭體育是初步體育的必要基礎”。家庭體育開展成為民眾參與身體鍛煉的重要手段,是養成健康體育生活方式的基礎階段。家庭體育具備活動開展的便利性、關系的穩定性、氛圍的持久性、條件的寬泛性、文化的傳承性等特點。家庭體育在活動內容、活動心理與活動條件都符合目前人的保護隱私、不被打擾、追求自由等個性發展的需求。同時,又增強家庭成員間凝聚力,穩定社會關系;個人在活動時間、內容上好控制;避免人際交往困難,心理上更放松;受到天氣、交通、財務、場地等客觀條件限制少,運動環境更舒適安全。而且,由于血緣關系,生活環境和成員的相對穩定,體育活動常常伴隨豐富的感情色彩和信任氣氛,家長的體育價值觀和運動技能專長對于子女體育興趣培養、體育文化傳承有得天獨厚之處。
體育生活化終極是養成體育生活方式,正確認識體育和體育的價值功能,自覺參與體育、享受體育,把體育作為生活需要和內容,作為健康和實現自我的重要途徑。體育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價值觀念指導下, 個人或群體依據一定的客觀條件, 把體育作為生活的需要和內容, 并有規律、自覺地參與體育活動的穩定形式及行為特征。規律性、持續性是構成體育生活方式的前提基礎,個人需求是體育生活方式建立的動機,活動的頻率、強度、持續時間和類型是體育生活方式的表現形式,促進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是體育生活方式的目的[7]。當前我國家庭體育受到群眾意識、經濟、資源開發等不同條件的限制,面臨家庭體育氛圍不濃、社會引導不足、組織管理機制不全等不同的困境。時間、氛圍、認知是開展家庭體育的重要前提條件,除了保障人們享有更多休閑時間外,還應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和促進和諧家庭的人文環境;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家庭體育觀念和科學健身指導;建立促進家庭體育發展獎勵機制,以活動或競賽為依托,形成家庭體育良好的氛圍;引導體育產業部分轉向家庭體育資源開發,促進家庭體育消費水平;聯合醫療部門形成家庭體育健康服務平臺等眾多措施的出臺。
“無改不新,無革不進”,改革是前進的動力。體育改革與發展要從“手段論體育觀”走向“目的論體育觀”,方萬邦先生“六化體育”對體育改革目標的重要啟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尊重人與社會發展需求,轉變體育發展理念,由重金牌到重健康。政府簡政放權,轉變職能角色,處理好與社會組織的關系,引導社會參與,均衡體育公共服務。2)以市場化機制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優化產業結構與布局,刺激居民體育消費。3)發展家庭體育,人人養成體育生活方式,使體育成為人們維持健康與改善生活質量不可替代的手段。
[1]鄧星華.方萬邦體育思想及其歷史功績[J].體育文史,1998(5):42-44.
[2]秦言多.方萬邦體育“六化”思想淺析[J].蘭臺縱橫,2013(11):124.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EB/OL].(2014-10-02)[2015-02-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4]楊文軒,陳琦.體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5-97.
[5]習近平.在“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表彰會、全國體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表彰會”的重要講話[Z].2013-08-31.
[6]臺灣“人事行政局”.推動政府業務委托民間辦理實例暨契約參考手冊[Z].2001:17.
[7]李文川,肖煥禹.體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疇結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3):34.
[責任編輯 江國平]
Enlightenment of “six sports” on Issues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ports in Our Country
ZHANG Peng1,2,A Ying-ga2
(1.Sports Institute of Shihezi University , Shihezi 832000, China;2.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ix oriented physical education”, the theoretical elaboration and analysis of issues related to the reform of sports. It put forward: the unity of body and mind of the humanities sports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sports reform; sports reveals common offset-Sports Development Center in the whole nation system of competitive sports from the target to the society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prosperity; that coordination system, integr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market the roa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life, nature and the game is pointed out the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and idea.
six of the sport; sports reform; public services; family sports
2014-10-18
:2013年國家社科青年項目(13CTY030)
張朋(1982—),男,山東壽光人,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學校體育。
G807.01
A
1007-7413(2015)03-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