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堯堯
論我國民族聲樂科學教育理念的構建
當前我國民族聲樂教育的學科建設進程中,在配套基礎課程和藝術理念認識上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偏差。在不破壞原有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建設一套完整的傳統民族聲樂理論教育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民族聲樂更加科學化、規范化、系統性、學術化。我們不僅要繼續堅持吸收與借鑒先進音樂思想與理念,同時更要堅持自身的文化特色與審美特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最終建立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征與審美特質的民族聲樂學派。
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是符合中華民族傳統審美習慣的,用本民族語言為歌唱語言來表現廣大人民思想情感與生活的最綜合也最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尤其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得到了全方位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與進步。但在肯定所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同樣應該對民族聲樂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有一個清醒和深刻的了解和認識。近些年來,在我國民族聲樂教育的學科建設進程中,尤其是在配套基礎音樂理論課程和藝術理念認識上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偏差,要想讓我們的民族聲樂藝術繼續健康的、可持續的發展,這些問題是不容忽視,同時也是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和完善的。
從上個世紀初開始,隨著“西學東漸”的全面深入,我國開始了現代化教育體系的建設,音樂教育業隨之走向系統化、規范化、專業化。尤其是在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的民族聲樂演唱風格更加成熟和完善,但需要我們清醒認識到的是,雖然我們的民族聲樂在專業教學上有著自己明確的教學理念、教學流程、教學方式,但在配套基礎音樂理論課程的設置上卻沒有跟上專業教學的步伐。大部分的專業院校雖然培養目標是民族聲樂專業人才,但除了專業課以外,在音樂基礎課程的教學科目和內容的設置上卻缺乏一定的針對性與系統性,久而久之,很多學生越來越忽視基礎音樂理論知識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導致很多民族聲樂專業學生雖然具備一定聲樂演唱水平,但在音樂基礎素養上卻十分薄弱。例如,當前我們進入了網絡電子科
技的時代,任何音樂資源都能夠輕易地獲得,這一方面極大地便利了學生學習資料的查閱,如果利用不得當也會使很多學生產生極大的惰性。很多學生在練習一首新作品時首先做的不是在鋼琴上逐字逐句地練習和分析,而是直接用“聽”的方式去學習一首歌曲。也就導致學生只學會了歌曲的曲調,卻對聲樂作品的音樂風格、曲式類型,和聲特點、思想情感主題基本一無所知或認識不清,這種學習觀念和方式對于專業的民族聲樂演唱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面對這種現狀,我們必須大力加強民族聲樂教學的配套音樂基礎理論課程的建設,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音樂素養,使學生清醒地意識到專業聲樂演唱與“卡拉ok”的不同,深刻地認識到音樂基礎素養對于專業聲樂演唱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夯實我們的理論建設基礎,才能逐步使我們的民族聲樂教學和演唱更加科學化、規范化、系統性、學術化。
我國的傳統民族聲樂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包括我國各地方、各民族的戲曲、曲藝、民歌等聲樂演唱形式都屬于這一概念的范疇。傳統民族聲樂是現代民族聲樂產生和發展的藝術土壤與動力源泉,對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特征、音樂風格、技術特點的形成都有著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影響。例如當前民族聲樂作品的音樂旋律很多都是直接取材于各地方的民歌,還有現代民族聲樂在舞臺表演的肢體動作設計與表現理念與風格更能夠明顯地感受到傳統戲曲對其的直接影響。
進入21世紀,世界文化發展日益多元化,藝術交流更加頻繁、廣泛和深入。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文化都受到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對于我們的民族聲樂藝術更是如此。隨著西方音樂在我國的廣泛傳播,對于我們的傳統民族聲樂藝術來說則更像是一場災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包括中年人都對歐美音樂趨之若鶩,同時也使傳統民族聲樂越來越不被人欣賞和關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這極大地動搖了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生長的文化土壤與藝術源泉,對其能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面對這種現實狀況,我們要以一個客觀理性的觀點來看待這一問題。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當前很多的傳統地方民歌和戲曲曲藝確實已經失去了其繼續生存的現實條件,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中的必然現象。對于這一類的傳統民族聲樂,我們不要勉強地將其重新推向媒體,因為這是毫無意義的,我們要做的首先要是對其進行深入細致的整理和歸納,使其成為一種研究和學習的歷史資料與文獻。藝術的本質就在于創新和發展,對于那些仍舊具有一定受眾群體和市場影響力的傳統聲樂種類,則應該用更加發展和與時俱進的眼光去對待,在保證其原有藝術形態的同時著眼于更深層次的藝術精神、藝術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其在我國民族聲樂學派建設中的藝術價值與意義。面對強勢的歐美文化,我們不能固守殘缺,閉門造車,要繼續堅持對歐美先進音樂思想與理念的吸收與借鑒,同時更要堅持自身的文化特色與審美特質,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現代民族聲樂在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下不至于喪失自我,在世界藝術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我們的現代民族聲樂與傳統音樂相比在歌唱技術技巧的規范性、科學性、系統性上都取得了革命性的進步和發展,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事實證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能脫離“度”的控制與把握。近些年來,無論是專業院校與專業團體中都出現了一種過度關注于發聲技術與技巧卻忽略演唱風格與韻味的傾向和誤區。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審美體驗,當我們欣賞歌手的演唱時,會感到其聲音非常漂亮,技術也非常嫻熟,但是總會覺得缺乏一些東西,不能感到足夠的美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味道”。究其根源,首先,當前我們的很多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關注于聲音技術的訓練與提高,而忽略了音樂風格的把握與音樂感覺的培養。這也是當前我國很多專業院校的一個“通病”。久而久之,在很多專業院團中,很多專業舞臺上也逐漸形成了一種唯技術論的藝術誤區與審美偏差。同樣,我們不能否認歌唱技術對于聲樂藝術的價值和意義。事實上我們必須承認,高超的歌唱技能與歌唱技術毫無疑問是聲樂演唱的最基本前提,如果沒有良好的聲音作為依托,一切的情緒情感與藝術風格都無法準確和完美表現。技術是情感與藝術風格表現的前提和手段,而情感與藝術風格的表現則是歌唱的最終目的,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我們更應該深刻地認識到,我們鉆研技術、提高技術、發展技術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抒發情感,表現藝術風格的魅力,而萬萬不能將“手段”當成了“目的”,更不能矯枉過正,否定技術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只關注歌唱情感與藝術風格,這對我們民族聲樂的發展都是十分不利的。曾經在著名的解放軍藝術學院就出現過這樣一個貽笑大方的事例: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民族聲樂教育前輩,在教學中就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因為平時忽視了技術的培養與提高,一次在為學生處理一首聲樂作品時,學生因為沒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因此總是難以達到要求,老師自然也很著急,便無數次地要求學生:“你的熱情要像火焰一樣燃燒!”,結局自然是嘗試多次仍毫無效果,最后學生只有無奈地回答:“老師,我高音唱不上去,實在燒不起來!”這也是我們民族性格中常見的“非黑即白”、愛走極端的思維方式的體現,但這種思維在我們的民族聲樂發展中是萬萬不可取的,要堅決杜絕。
由此可見,在民族聲樂的教學與實踐中,在對待技術與情感表現及藝術風格表現與把握上,我們在注意改正“唯技術論”誤區的同時更應該保持客觀理性的思維和態度。要真正理解和處理好二者的辯證關系,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聲樂才能夠做到“兩條腿走路”,讓歌唱技術與情感及藝術表現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協調發展。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聲樂藝術都是最為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我國的民族聲樂經過幾代人長期不懈的努力逐漸形成具有較強科學性、系統性與規范性的民族聲樂學派,這是非常值得我們驕傲和珍視的,面對已經取得的成績,我們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但面對日益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與沖擊,我們沒理由感到自滿,而應該更加清醒和深刻地認識到民族聲樂教育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去正視這些問題,研究這些問題,并最終解決這些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最終建立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征與審美特質的民族聲樂學派,為祖國的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劉再生.西方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M].1988.
[2]楊易禾.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應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M]2003.
[3]卓非亞·麗莎.音樂美學問題.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M].1976.
[4]錢仁康.中國音樂欣賞叢書-總序[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5]趙沨.中外音樂欣賞-序[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民族聲樂 理論建設 傳統民族聲樂 技術 情感 風格
石堯堯(1978 ——)女,沈陽音樂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霍 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