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 祎
新時期對我國民族聲樂教育發展理念的辯證思考
高校民族聲樂教育工作者要能夠用一種辯證的態度和方式來看待、理解和實施民族聲樂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就是多元化的研究和探索一定要建立在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的理念之上,同時多元化的發展也能夠更加促進民族聲樂教育理念的進一步完善,二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在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形勢下健康地、可持續地發展。
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各民族的人民都創造出了具有自身鮮明特色和風格的聲樂藝術,這些不同的聲樂藝術風格與形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始終沒有形成一股合力,而基本處于“花開萬朵、各表一枝”的狀態。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一批優秀聲樂專家,尤其以中國音樂學院和沈陽音樂學院為代表的一批聲樂教育家,開始銳意革新和發展,他們以傳統民族聲樂為基礎,創建出了一種極具科學性、系統性、現代性的民族聲樂藝術學派,我們也習慣性地將其稱之為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創建可以說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傳統民族聲樂“各自為戰”的局面,從各具特色的傳統民族聲樂藝術中提取和精粹出具有普遍共通意義的藝術精神與審美特質,以漢語普通話為基準的歌唱語言,以現代的作曲手法為創作理念,以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為核心教育理念,使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和進步。
我國的高等民族聲樂教育是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誕生、發展、成熟和進步的肇端,是我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的“夢工廠”,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繼續進步和前進的“發動機”,我國高等民族聲樂教育的發展思路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民族聲樂教育的發展方向。我們可以毫不諱言的將上個世紀80年代初至21世紀初這20余年的時間看作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而這一時期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所取得成功和成就源于我國高等民族聲樂教育思路的正確,而這種正確源于當時的聲樂教育前輩們對于教育理念的辯證態度,他們以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為基礎,但沒有固守殘缺,而是將傳統與現代聲樂理念相結合,他們把眼光放眼現代和未來,但卻始終堅持以傳統為基礎和精神源泉,正是這種辯證的學術態度和教育理念才使得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得以發展和成功。
進入21世紀以后,多元文化的潮流沖擊著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和角落,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也如此,因此多元化的民族聲樂教育理念與思路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并成為我國高等
民族聲樂的主流教育理念和思路。就目前而言,多元化的民族聲樂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三個方向:一是繼續借鑒和吸收傳統民族聲樂藝術;二是探索與流行音樂相結合;三是音樂作品創作多元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要能夠用一種辯證的態度和方式來看待、理解和實施多元化的教育理念,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我國的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種類眾多,各具特色,絢麗多姿,其既是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誕生和創建的根本所在,同時也是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及教育繼續進步和發展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土壤和“營養源”。當前,信息化與網絡化使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藝術信息交流前所未有的便利、迅捷、廣泛和深入,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每種藝術形式都正經受巨大的沖擊,同時這也是對一種藝術種類自身藝術價值、藝術魅力、藝術生命力、藝術競爭力的巨大考驗。就我們的民族聲樂藝術和我國的高等民族聲樂教育來說,如何在多元文化藝術潮流之中秉持本民族的藝術個性與審美特質成為保證自身藝術競爭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當前我們高校的民族聲樂教育工作者們在這一方面已經做出了很多具有實效性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唱腔上學習傳統民歌的發聲和潤腔手法;在表演上對于傳統戲曲和曲藝表演方式的借鑒;在教學曲目的選擇上應用更多的傳統民族聲樂曲目等等。凡此種種,無疑都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表現力,鞏固了民族性,但在肯定所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對于這一課題進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用一種更加辯證的態度來看待借鑒傳統民族聲樂的理念和方式問題。
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聲樂藝術理念和教學理念是我國現代民族聲樂在新的歷史時期取得最為重要的藝術學科研究成果之一,這也是我們在日后的工作中必須繼續堅持和秉承的。但在全新的社會文化和藝術的環境與背景下,如何更加準確和深刻地看待、理解、認知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的聲樂藝術理念是我們當前需要重視和厘清的一個藝術課題。尤其是在對待傳統民族聲樂方面,事實上在我國的傳統民族聲樂中同樣存在著很多科學、規范、系統的聲樂理念、聲樂理論、演唱方法及藝術審美規格。這不僅僅存在于現今流傳下來的很多古典音樂典籍之中,同時也實實在在地存在于當今的很多傳統民族聲樂藝術門類與形式之中。因此在對待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的問題上我們不能滿足于表層的借鑒和吸收,同時更要開拓思維,不斷從中挖掘、汲取和充分利用其中的科學性和規范性的聲樂藝術元素與“營養”,并將其充分地運用在現代民族聲樂的實際教學及實踐中。
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現代民族聲樂藝術本身就其來源于傳統民族聲樂藝術,其本身便蘊含著核心的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藝術特征與審美特質,是對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精粹與概括,是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的衍生和發展,因此我們當前向傳統民族聲樂借鑒和吸收的種種方式和方法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最根本的“目的”是要通過這種“手段”將更多的傳統民族聲樂的精神、氣質、個性、審美特質內化于現代民族聲樂之中,藉此進一步鞏固和強化我們現代民族聲樂的民族性特質,更加彰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魅力。
流行音樂,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后,在我國取得了極其迅速的發展,尤其得到廣大青年人的擁躉。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能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里取得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具有相當的包容性和吸收能力,因此,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我國的民族聲樂工作者們也開始了將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和流行音樂相結合的試探性探索、研究和實踐。雖然當前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的角度來講這種“民”與“通”的結合“合適與否”、“可行與否”都遠沒有達到“蓋棺定論”的程度,但從藝術發展的角度來說,這種“跨界音樂”探索對于我們民族聲樂教學方式和內容的豐富,民族聲樂藝術表現力的提升和受眾面的增加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對于我們的高等民族聲樂教育來說,無論最終“民”與“通”結合、創新和探索必須建立在民族聲樂本身基礎之上,扎實、過硬的民族聲樂演唱能力和水準是這種探索的最基本前提和保障。我們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避免一種極端思維的出現,那就是過于追求“跨界”的概念和效果,而丟掉本身的特色。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首先,民族聲樂與流行音樂的“跨界”探索和嘗試不是要培養和復制出一個完全的流行歌手,根本目的在于豐富和拓展民族聲樂的表現力和欣賞性。第二,就目前的實踐效果來看,當前藝術市場上“民”、“通”成功的范例,其成功根本原因不在于他們的演唱流行化程度有多高,而其真正的魅力恰恰在于他們在演唱流行化的聲樂曲目時保證了自身的民族聲樂特質,所以才產生了獨特的美感和效果。因此,作為高等民族聲樂教育工作者,我們在面對民族聲樂與流行音樂的多元化結合嘗試和試驗時一定要分清“主”與“次”,何為“根基”,何為“枝蔓”,必須要有一個極為清醒的定位和認知,尤其要避免盲目追求“跨界”,避免“本末倒置”。
在當前世界多元文化迅速發展的今天,面對各種文化藝術的沖擊和交融,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文化藝術市場競爭,我國的現代民族聲樂作為一種年輕的聲樂藝術流派要想真正成為一種成熟的聲樂學派,不僅要在聲樂演唱層面上不斷完善,同時在音樂作品創作和選擇上也要更加專業化、多元化。對于我們高校的民族聲樂教育者來說,音樂作品創作不是我們能夠把控的,但隨著當前我國音樂創作專業水平的提高,作品風格類型的豐富,都給我們專業教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余地和空間。在這一方面我們也已經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肯定現已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對音樂作品多元化課題有一個辯證的態度和清醒的認知。首先我們必須肯定,民族聲樂作品的豐富和多元化是大勢所趨,也是未來必然的發展方向,也可以說,音樂作品的拓展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能夠繼續進步和發展的最關鍵因素之一。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現代民族聲樂藝術是一門極具專業性、規范性、科學性的聲樂學科,其聲樂表現能力和藝術拓展能力、包容能力毋庸置疑,但這一切都要以最為扎實的、高超的專業能力和水準為基礎。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們首先必須要提倡和鼓勵在曲目選擇上的多樣性和多元化,但同時也必須要更加重視對于基本傳統教學曲目的作用、價值和意義。在目前的情況下,傳統教學曲目對于學生的專業基礎和演唱能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樣化曲目的選擇和拓展必須建立在學生熟練、扎實掌握傳統曲目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首先一定要立足于根本,保證基礎經典教學曲目的數量和演唱質量,在此基礎上面向未來,積極拓展民族聲樂的演唱曲目,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和表現力。
多元化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和高校民族聲樂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和方向。但同時作為高校的民族聲樂教育在教學工作中一定要用一種辯證的態度對待民族聲樂多元化的課題,總而言之,就是多元化的研究和探索一定要建立在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的理念之上,同時多元化的發展也能夠更加促進民族聲樂教育理念的進一步完善,二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在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形勢下健康的、可持續的發展。
[1]潘乃憲.《感悟聲樂:對國際歌唱藝術的思考與體驗》[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10年11月1日出版.第23—34頁
[2]肖黎聲.《聲樂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年8月1日出版.第44頁
[3]楊立崗.《聲樂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年8月1日出版. 第67頁[6]
[4]錢苑、林華著 .《歌劇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4月.第2—3頁.
民族聲樂教育 辯證 多元化 傳統 流行 音樂作品
匡祎(1979—)女,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霍 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