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宏偉
(河南城建學院,河南平頂山467036)
中文公共課教學提升大學生語文能力之路徑方法的思考
甘宏偉
(河南城建學院,河南平頂山467036)
面對大學生開設的中文公共課如何在學生既有語文能力和水平上實現進一步的提升,通過哪些路徑和方法實現學生語文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都是需要不斷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樹立新的“教材”意識,尋找與學生專業的“觸點”,語文基本理論素養提高與作品分析技能訓練密切結合等是有效的做法。
高校;公共課教學;語文能力;“教材”意識
中文公共課是提升大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欣賞審美能力和應用寫作能力的重要課程,在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國內高校結合各自的實際,開設了大學語文、應用寫作、文學欣賞等各類中文公共課程。對于大學生來說,中文課程不像很多專業課那樣是陌生的,他們已經有了十多年的學習經歷,在閱讀理解、欣賞審美、寫作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能力。那么,面對大學生開設的中文公共課如何在學生既有語文能力和水平上實現進一步的提升,通過哪些路徑和方法實現學生語文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都是需要不斷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樹立新的“教材”意識,尋找與學生專業的“觸點”,語文基本理論素養提高與作品分析技能訓練密切結合等是有效的做法。
從理論上講,教材是根據教學大綱和實際需要,為師生教學而編寫的材料,其形式是教科書或課本、講義等。但由于中小學教育的基礎教育性質,是以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成為共識,于是學生的學習內容載體就以教科書或課本為主。特別是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制約,教科書或課本成為中小學生學習的根本依據。教師和學生都習慣了這樣的做法:一方面,凡是教科書或課本上的內容,除非確定考試不會考,教師都得講授,如果教師不把教科書或課本講授完,就很可能會被認為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只要是把教科書或課本上的內容教學完畢,教師和學生會認為教學任務完成了,至于教科書或課本之外的內容則很少受到重視。受此種習慣做法的影響,大學生的學習仍然把教材當做學習的根本依據,相應地,他們的學習也自然處于一種相當被動的狀態。
基于此,我們認為應當幫助學生樹立新的“教材”意識,主動學習。這種新的“教材”意識強調,教材只是教學的材料,教與學不應當拘泥于教材,也不能局限于教材。以國內高校使用得比較多的徐中玉、劉森華主編《大學語文》(第九版)為例,這本教材選編了近九十篇古今中外的詩文小說作品,還有四篇學文例話。顯然,這些內容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由師生一起完成教學。以此為契機,我們在每門課程的開始,就幫助學生樹立這樣的“教材”意識,即在中學階段因各種因素的制約,學習是以“教科書”為根本,到了大學階段,學習是以“教材”為材料。一方面,要改變教材須由師生一起學習完的觀念,中文公共課作為課程,只能從教材中挑選部分內容一起學習,教材中很多內容需要學生通過學生自學、教師答疑等方式完成。另一方面,要改變學完教材就完成學習任務的觀念,中文公共課的開設目的是為了提升閱讀理解、欣賞審美和應用寫作等多種語文能力。顯然,即便把教材學得爛熟也不能實現這一目的,因為語文能力的提升是無止境的,更多的是養成閱讀的習慣,學會閱讀的方法,在不斷的閱讀中持續地提升包括語文能力在內的各種能力。也就是說,課程的學習遠不代表學習的結束,而是學習的起點。
當然,樹立新的“教材”意識,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不僅是傳授給學生這一觀念,更重要的是結合學生的實際,在日常的課程教學、學業成績評價等環節將其落到實處。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在充分發掘、利用教材的同時,介紹一些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或借力社會熱點如國學熱或經典作品影視劇上映的契機,推薦學生閱讀他們感興趣的文學經典都是能產生良好效果的做法;在學業成績評價環節,在考查教材所體現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也考查學生自主閱讀文學經典的收獲等。
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有一個明顯不同,高等教育是專業教育或職業教育。尤其是在整個社會以就業為導向的形勢下,專業課程和專業技能的學習成為大學生求學非常重要的目的。在這一情勢下,中文公共課往往得不到大學生足夠的重視,但是中文公共課對大學生的素質提升和成才發展又是不可缺少的。因為通過中文公共課的學習,不僅非常有助于閱讀欣賞、寫作表達等人生基本技能的提升,而且非常有益于情感、情操等非智力方面的成長。既然如此,那么中文類公共課如何吸引大學生的興趣,以切實幫助他們實現這些提升?
我們認為,在中文公共課程的教學中,尋找與學生專業的“觸點”是一個有效的做法。因為尋找到與學生專業的“觸點”,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到與學生的共同語言,進而引起他們的注意,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例如,許多藝術設計類專業都開設有文學欣賞課程。雖然文學欣賞這樣的課程與藝術設計同屬于“藝術”的范疇,兩者之間有很多契合點。但實際的情形是,如果教師僅僅把它當做一門純粹的文學欣賞課程來講,學生也會感覺到與自己的專業無關,學習它是浪費時間,當然學習興趣也就無從談起。如果善于發掘這門課程與學生專業的“觸點”,效果就能大不一樣。例如,我們在課程概論中講中西文學(文藝)觀念的差異時,就以與學生專業相關度非常高的繪畫為例,分析中西方文藝觀念的差異在于:西方傳統文藝理論的主流是主張文藝是摹寫、再現世界的,主張文藝應逼真地摹仿世界,以逼真或形似為最高追求;而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的主流則主張文藝是表現世界的,以情真或神似為最高追求,擅長表達人對世界的感受與感情。然后將這一結論轉到中西方文學的差異上來,學生接受起來就很有興致,引起了學生的討論,有些學生還提出后面的文學欣賞課要多與他們學的專業聯系起來。再如,欣賞抒情作品時,意象、意境是一組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也是先借助繪畫作品作例子,讓學生欣賞一幅鴛鴦戲水圖,讓他們明白“意象”就是被賦于了意義的物象或形象,也就是當我們看到某一物象或形象時,物象或形象不再是其本身,而是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或情感內容。同樣,意境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也就是景不再是景本身,而是承載著情感的景;實境也不再是實境本身,而是能引發人產生無限聯想與想象的實境。這樣,借助與學生專業相關度非常高的內容找到了與學生的共同話題,促使學生認識到文學欣賞課不是一門與專業無關的課程,而是與專業課程相關度也相當高的過程。同時還使學生認識到,專業學習只重視對技術的學習和實際技能的訓練還遠遠不夠,要在專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通過豐富閱讀欣賞實踐,對獲得間接生活經驗、提升審美能力、拓展想象力、提高創新能力非常重要。總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努力發掘與學生專業的“觸點”,激發學生對這些課程的學習興趣和重視,是中文公共課實現提升大學生語文能力目標的一種有效途徑和方法。
據我們的調查,不少大學生在接觸到中文公共課的時候會產生一個疑問:學了十幾年的語文,再上大學語文、文學欣賞、應用寫作等課程能給我們的語文能力帶來什么提高?這里面反映出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固有程式表現出了某種厭煩。我們要思考的是,高校中文公共課應該給大學生帶來什么新的東西?這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等方面。
目前,高校中文公共課與中小學語文在教材的編排方式上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前者理論性、系統性都較后者強,特別是文學欣賞、應用寫作等教材更是如此。這表明,高校中文公共課的教學不能再僅沿襲中學語文以課文教學為基本單元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是通過反復的訓練,培養學生對字、詞、句、段、篇等的感知感悟能力,積累閱讀理解、欣賞表達的感性經驗。當然,在一定意義上,這些對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是必要的,也適應了他們的學習能力與水平。但是,進入大學,這種模式需要改變。一是因為大學中文公共課的教學時間相當少,如果還是僅僅停留在帶領學生解讀一篇又一篇的作品上,那大學語文還真的就變成了高中語文的延續,與之相隨的就是大學生對中文公共課程無聊感的增強,實現大學生語文各方面能力提升的目標就成為空談。我們認為,高校中文公共課程的教學應該實現大學生語文基本理論素養的提高,授學生以“漁”,也就是在學生既有語文學習積累的基礎上,幫助他們系統地掌握一些閱讀理解、欣賞審美和應用寫作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為他們獨立進行閱讀、欣賞、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例如,對于大學語文、文學欣賞等閱讀欣賞類課程而言,抒情性作品特別是中國古典詩、詞、曲,應該讓學生理解意象、意境等的意義,以及如何在具體作品中理解其所使用的意象、感受其意境;敘事性作品,應該讓學生理解敘事對象與敘事方式等的意義,以及它們在敘事效果上的不同作用。當然,也要注意,畢竟中文公共課是面向非中文專業學生的,教育教學的目標和學生的學習能力都與中文專業學生存在差異。語文基本理論的傳授應該避免單純的理論傳授,或者理論傳授與作品分析互相脫節,而是應當借助具體作品的分析進行傳授,理論傳授與作品分析并重,理論傳授與作品分析有機結合,理論傳授是為幫助學生提高獨立分析作品的能力,作品分析是為幫助學生理解語文基本理論。一句話,在作品分析技能訓練的同時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基本理論素養。不過,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對于寫作表達類課程而言,需要加強的則是實際的寫作訓練。因為目前高校中文公共課的寫作類課程教學存在的狀況是,寫作理論講授得多,而實際寫作訓練不夠,由于沒有足夠的寫作訓練,寫作理論掌握得也不穩固,甚至不理解。所以,對于這類課程的教學而言,實現語文基本理論素養提高與讀寫技能訓練相結合,需要加強的是實際的寫作訓練,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效地提升規范表達的能力。
[1]王學軍.師風教藝初探[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
[2]徐中玉,齊森華.大學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佘文才,楊玉鴻.激發非智力因素[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G642
A
1673-0046(2015)4-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