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晉 田 麗(1.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四川綿陽61000;.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11609)
?
遼西北地區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模式構建
楊晉1田麗2
(1.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四川綿陽621000;2.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116029)
[摘要]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從本質上屬于農村信息服務,從農民對信息的獲取和利用角度看,遼西北地區農村信息服務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根據問題設計了以公益性為原則的遼西北地區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模式,包括構建組織結構、技術支持平臺、需求導向模式。
[關鍵詞]遼西北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
[分類號]G359.2731
農村信息服務是指信息機構針對農村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開發、存儲、傳遞,以滿足其信息需求,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一種有組織的活動,是為了農村用戶能夠在特定時間獲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而采取的服務措施。對于公益性信息服務,李蓉、李廣建認為,“公益性信息服務是為了滿足社會主體的信息需求,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采用非營利機制提供的,使社會主體從中受益的一種信息服務[1]”。葉元齡、賴茂生認為,“由公益性機構提供的信息服務就是公益性信息服務[2]”。綜合上述兩類概念的定義,筆者認為,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就是指以政府部門為主、社會性團體等為輔的公益性機構,通過非營利的方式向農民提供其生產生活所必需的公益性信息資源。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應屬于農村信息服務的范疇,我國對農村信息服務的研究已持續多年,但專門針對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的研究卻較少。遼西北地區在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部署背景下,近幾年發展較快,但由于自身地理、氣候條件等原因,社會經濟發展較遼寧省其他地區還相對滯后,屬于欠發達地區,其中農業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67.6%[3],針對這部分人口的信息服務,應該采取何種服務模式是相關研究者較為關注的。筆者站在農民視角,從信息的需求和獲取方面對遼西北地區農村信息服務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構建了以技術為支撐、組織為保障、需求為導向的公益性信息服務模式。
遼西北地區是指遼寧省的鐵嶺市、朝陽市、阜新市,其中涉農縣34個,鄉鎮530個,土地面積6.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涉農土地面積的47%[4]。遼西北是遼寧省相對貧困落后的地區,遼寧省大部分的貧困縣都來自于這3個城市,其中有3個國家級貧困縣、5個省級貧困縣,每年遼寧省政府都有扶持遼西北的項目。中共遼寧省委、遼寧省人民政府2013年在《關于深入實施突破遼西北戰略的若干意見》遼委發[2013]年19號文件中指出:“由于歷史和地域等原因,遼西北地區經濟總量仍然較小,第二產業發展水平較低,服務業發展較慢,對外開放水平不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仍然比較低,正處于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建設富庶文明幸福新遼寧,關鍵在遼西北,重點在遼西北,難點也在遼西北。”在戰略重點任務中指出:“積極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市場化程度。”“推進民生改善工程,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實現新突破。”[5]由此可見,遼西北地區在遼寧省的戰略地位很高,但在諸多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其中就包括了“三農”問題,而作為“三農”關注的一部分內容,農村信息服務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農民對信息的獲取和利用角度出發,其主要表現在:
2.1市場引導機制不完善,農民信息意識不強
政府引導農民進入供求市場的工作還不夠完善。遼西北地區農村人口多,種植面積大,廣大農民的主要經濟活動還是農業生產,而對于農產品的銷路、如何銷售等方面卻關注較少,或者不知道怎樣關注,這與政府的引導工作不完善有關;同時,農民自身信息意識較為薄弱。由于個體經營、小農生產的方式以及教育程度、農村網絡普及率較低等原因,從整體上看,遼西北地區的農民信息素質偏低,信息意識相對薄弱。其主要表現在農民信息獲取能力普遍偏低,主動獲取信息意識淡薄。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民主動獲取信息、主動了解市場、進入市場的能力,同時在被動信息的獲取上也存在著很大的障礙,造成農民信息意識淡薄。
2.2信息需求滿意度偏低,獲取難度較大
農民所獲取到的信息,總是要少于農民所需要的相應類型的信息,即農民對各類信息的需求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近些年,遼西北地區一直處于相對貧困落后的狀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有一定發展,但政府投入力度受經濟發展的影響依舊不大,自然對信息服務的投入也較少,這影響了信息服務的整體質量,宏觀上制約了信息的提供。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信息服務組織體系不科學、不完善,信息的供需機制亟待更新,很多時候往往是信息已經逐級到達了提供信息服務的基層組織,但由于多種原因,這些信息較為零散,需要工作人員按照不同村民的需求對其進行分類整理等處理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獲取所需信息的時間,同時由于工作人員的疏忽或信息時效性發生變化等原因,容易產生“供需不符”的現象,使農民不能及時獲得所需要的全部信息,這就促使農民不得不“自力更生”,通過不夠科學的方式方法去獲取信息,效果差強人意,從而形成“越想得越得不到的”尷尬局面。
2.3信息獲取渠道利用率不高,其可靠性存在差異
雖然現如今信息的獲取渠道較為廣泛,但這些渠道被農民所利用的次數卻較少,大部分農民對這些渠道都是偶爾利用一下,沒能真正有規律地利用,有的渠道甚至從來沒有利用過,這種現象的產生緣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相關部門對宣傳渠道問題不重視,農民對部分渠道不熟悉甚至不知曉。第二,農民對部分信息獲取渠道信任度不夠。第三,農民對信息渠道的選擇缺乏科學指導。另外,對于農民利用過的信息渠道而言,其可靠程度也存在差別。在農民眼中看來,具有政府性質的公益性信息渠道,農民對其可靠性的評價要比非政府性質的信息渠道高,在相同的情況下,農民更愿意相信并使用政府部門提供的信息。
綜合遼西北地區的地情以及農村信息服務的現狀,應當以公益性原則為前提,建立一種以組織為保障、技術為支撐、需求為導向的農村信息服務模式(如圖1所示)。
3.1構建合理的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結構
組織是開展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的依靠,是實施者,健全科學的組織機構是保障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有效開展的關鍵。建立遼西北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模式,目的是通過多種途徑搜集信息,經過信息處理過程,提供農戶利用,并通過反饋機制,評估公益性信息服務的質量。為了保障公益性信息服務模式的正常運轉,需要設計構建合理的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結構,其應具備如下的層次結構和功能。
3.1.1微觀、中觀和宏觀3個層次的組織結構
微觀層次上的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是圍繞廣大農民所組成的應用主體來設計的,要最接近農民生活生產,是農民群體內部的信息服務組織結構,包括種養大戶、農民經紀人、農技推廣員、信息員等組成的基層單位;中觀層次上的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包括從事農業信息服務的各類公共服務組織(如各農科院所)和各類企業,前者應加強相互之間的橫向聯系,而后者要通過需求定位,建立與農民聯系的縱向信息服務通道;宏觀層次上的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指政府對于農業信息服務方面的引導和管控部門。遼西北地區的各級政府都應采取橫向信息溝通和縱向信息共享并舉的組織形式來推行公益性信息服務。對于農業自然資源信息、農業政策信息等方面宜采用縱向信息組織結構來快速開發和發布,而對于農產品市場流通信息、農業經濟信息、農民醫療、生活等宜采用橫向信息組織結構來促進各個地區、各行業、各部門之間進行溝通。
3.1.2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應具備的功能
①信息搜集。應從收集農民的需求信息、根據農民的需求搜集相應的信息、主動搜集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的信息3個方面進行。②信息發布。這是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的主要功能,一方面是定期發布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的公益性信息,另一方面是科學有效及時地反饋農民的需求信息。③政策宣傳。農民對政府的相關政策和精神的知曉程度也影響著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對其實施的效果,所以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應成為宣傳各級政府的政策法規的陣地。④職能整合。應根據農民的信息需要,整合醫療、民政、科技、國土房屋等公共部門的職能,提供全面的公益性信息服務。⑤系統評估。通過建立嚴格有效的評估制度和監督機制,使組成公益性信息組織的各部門互相聯系、互相配合又互相監督,讓工作良性開展[6]。
3.2構建覆蓋各級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的技術支持平臺
信息技術在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縮小農村與城市貧富差距等方面有著顯著作用[7]。農村的信息服務,同樣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它是信息服務的重要載體,有了及時更新、運行良好的技術支持,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的開展才有了硬件上的支撐。因此,在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構建覆蓋各級信息服務組織的技術支持平臺,是開展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的基礎。應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構建。3.2.1基礎設施建設。要實現現代技術的應用,全面完善的基礎設施必不可少,近年來遼西北地區的信息化建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農村的信息化建設還較為落后,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還不夠完善,部分設施還沒有安裝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鎮一體化進程,沒有緩解“城鄉二元化”的局面。針對遼西北地區的具體情況,應著重建設市、縣、鄉(鎮)一體的信息基礎設施,定期維護,并向各村延伸,最終達到全面普及。
3.2.2鄉(鎮)及以上機構的技術支持。此模式要求鄉(鎮)及以上組織機構即鄉(鎮)、縣、市級的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要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開展日常工作,主要是建立統一標準、貫穿一線的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平臺,各級組織通過平臺進行信息的上報、下發、傳遞等,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提高工作效率。
3.2.3各村的技術支持。由于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的特殊性,在其傳統工作形式的基礎上,也需要輔以信息技術的支持,無論是在對上級服務組織還是在對廣大村民的服務過程中,信息技術都對縮短信息的處理周期起著重要的作用。
3.3構建公益性信息需求導向模式
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的最終目的是滿足廣大農民的公益性信息需求,所以,農民的公益性信息需求是遼西北地區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模式的最終導向。應從公益性信息需求的獲取、處理、發布和反饋、建立市場供需平臺以及鄉(鎮)公共服務中心等幾個方面進行構建。
3.3.1公益性信息需求的獲取。由于遼西北地區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信息意識較為薄弱,因此需要對農村公益性信息的獲取采用開發需求和普通獲取相結合的方式,由各市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協調派遣相關人員定期深入基層進行需求考察,制定出相應的需求計劃,將需求計劃第一時間對各級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進行逐級下發。另外,可結合“遼西北計劃”,各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站設一名大學生村官,實行村官崗位責任制,專門配合村信息員實施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工作。
3.3.2公益性信息需求的處理。分為整合篩選、傳遞、綜合處置3個步驟。首先,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對收集來的需求信息按照既定的信息處理制度進行整合和篩選,并可根據自身情況,對于本組織能夠給予反饋和解決的農民需求,應在第一時間直接處理,從而提高公益性信息服務的時效性。其次,鄉(鎮)級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接收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傳遞的需求信息,通過統一的網絡信息服務平臺,與市、縣級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進行信息的傳遞。最后,經過處理和傳遞,信息到達市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平臺,相關專家和專業人員對最終收集的農民公益性信息需求進行相應的判斷、解答等研究工作,形成待發布和待反饋的公益性信息。
3.3.3公益性信息的發布和反饋。有3種形式進行發布和反饋:①統一發布,宣傳到戶。對于能夠適用于所有農民的公益性信息,采取統一發布的形式進行發布。由各市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通過網絡信息平臺進行逐級下發,最后由各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的信息員等工作人員公開發布此類信息,并通知各農戶,在這一過程中,是否及時是影響這項工作完成質量好壞的關鍵因素。②培訓和講座。由各市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牽頭,各縣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負責,以市場需求和農民需求為導向,充分考慮當地產業特點,組織農業專家、農技專家等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和講座,合理安排培訓和講座時間,多在農閑時節開展,深入村、組、田間、地頭,和農民面對面交流。③個性化反饋。針對農民的個性化信息需求,各級農村公益性信息組織應設立專門的部門給予解決,最終由各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的信息員將處理后的信息及時反饋到各農戶的手中,并對其進行公益性信息利用指導。
3.3.4政府聯合企業開辟市場供需平臺。市場交易是農民所生產的農產品產生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政府要針對此開展相關的幫扶并加強市場引導工作。農產品供求信息的及時、適時發布對其市場交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市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組織可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開展此項工作。在線上建立信息發布交易平臺,同時要建立相應的價格、交易制度以規避交易風險;在線下由政府牽線搭臺,讓相關企業或市內各街道社區與各村或農民協會(合作社)建立對口合作關系,使企業或城市社區和農民之間形成穩定的供求關系,實現二者的雙贏。
3.3.5建立鄉(鎮)公共服務中心。在各村委、社區提供的相關服務基礎上,應在各鄉(鎮)建立公共服務中心,直接面向農民,集醫療、民政、科技、土地房屋等部門職能,各司其職、互相配合,設立24小時電話、網絡咨詢熱線,切實解決農民在農業生產經營之外的公益性信息需求。
遼西北地區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模式構建了信息服務組織結構和技術支持平臺,通過微觀、中觀、宏觀3個層次的組織機構,以縱向與橫向相結合的方式為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同時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下,建立各級信息服務組織技術支持平臺,為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提供技術層面的支撐。上述兩者的構建,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公益性信息需求,即以農民的公益性信息需求為導向,可以說組織結構和技術支持平臺是貫穿且服務于需求導向模式的。遼西北地區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模式充分體現了以滿足農民的需求為重心對于在遼西北地區農村開展公益性信息服務的重要性,若此模式能夠得到實踐的進一步檢驗,相信一方面能夠為地方政府的施政提供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遼西北地區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參考文獻:
[1]李蓉,李廣建.公益性信息服務的內涵與外延探究[J].情報雜志,2007(11):67.
[2]葉元齡,賴茂生.關于發展公益性信息服務的思考[J].商業時代,2007(29):109.
[3]李海明,方天堃.遼西北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4(6):135.
[4]張勝偉.遼西北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分析[J].農村經濟,2003(9):27.
[5]中共遼寧省委.中共遼寧省委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入實施突破遼西北戰略的若干意見[Z].2013-10-18.
[6]崔巖.農業信息化組織體系研究[D].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7]孫煥磊,溫繼文,馬寧.農村信息服務技術采納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2(6):69.
楊晉男,碩士,館員。研究方向:信息服務。
田麗女,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信息服務。
收稿日期:(2014-10-28;責編: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