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同級集權與縱向監督:清代法制體系的設計、權變與評價

2015-02-13 04:32:23鄭小悠
天府新論 2015年1期

鄭小悠

以往對于清代法制體系的研究,往往以現代法學理論為研究工具,以現代法學價值觀為評價標準,以自下而上的“訴訟”或自上而下的“審判”等具體制度為入手點,①以訴訟為研究視角者如朱一泓:《清代地方刑事訴訟程序淺論》,湘潭大學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黃文斌:《清代訴訟制度幾個問題的研究》,廣西師范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等等。以審判為視角的研究如鄭秦:《清代司法審判制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那思陸:《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等等。且多將地方與中央兩部進行分割研究。②治清代法律制度史研究的學者通常將中央制度與地方制度作分割研究。側重地方法制研究的如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等等。側重中央法制研究的如那思陸:《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鄭秦先生在《清代司法審判制度》一書中,雖然兼有地方與中央兩方面的內容,但分散在不同篇章中,并未述及其內在理路。本文擬拋開以現代法學理論和價值觀研究中國傳統問題的窠臼,使用政治史、法制史、行政史相結合,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寓政治思想于制度設計之中,寓制度設計于行政運作之中。另外,擬將清代從中央到地方的法制體系作為一個上下貫通的整體,側重探究清代統治者和政策執行者對王朝法制體系的設計理念及權變應對,并對該體制的執行效果與歷史意義提出自己的看法。

事實上,在方法論層面,全世界對于中國法制史的研究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現代法學的體系為標準,套在中國傳統的法律和法律制度上,衡量中國的傳統社會到底有法還是無法、制度成熟還是不成熟。在這個階段,學者們的立足點是西方的,中國只是作為一個比較對象出現。第二階段,研究者承認了中國傳統法律與法律制度相對于西方的特殊性,且意識到不能因為其與西方不同,就認為其是不文明、不發達的。因此,有必要運用中國的史料,對中國本身的問題其進行單獨的、系統的研究。但在這個階段,研究者思考模式、切入點,仍然是現代法學的。在這兩個階段的基礎之上,我們應該把中國法制史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層次,即:用歷史學的方法研究傳統中國的問題,不單要使用中國的史料,還要將一條條孤立的史料置于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生活當中,用中國傳統的制度框架和解釋體系構建研究的基礎。中國傳統的觀念制度,與現代的、西方的觀念制度,可以并談卻不能混談。研究的視野可以是開放的,但史實必須是清楚的,立足點必須是明確的,解釋體系必須是專一的。以上,也是本文所要追求的目標。

一、減少冤案抑或節約成本:直省地方法制體系的設計與調整

清代的政府行政,以錢糧、刑名兩項為至重,貫穿于從州縣到中央之間的所有環節。前者讓國家從民眾手里獲得運作政治的資源,后者維護政權的存在與社會秩序。二者構成王朝賴以存在的基礎,也與一般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前者的數目大小,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同時受到國家稅收制度與執行力的直接影響。而后者依賴于前者成行,其運作方式、規模、能力則受到前者的高度限制。有清二百多年,財賦主要仰賴于小農經濟的狀況未發生根本改變,然而人口急速增長,實際控制地區大范圍擴張,社會流動加大、人與資源的矛盾日趨尖銳,社會治安壓力空前。在這樣的背景下,清代刑名體制的設計,要盡量找到兩個原則之間的平衡點,即:慎重人命、維持社會秩序穩定,與盡量加強刑名案件辦理效率、減少運行成本之間的平衡。

基于此,清王朝為廣大漢族地區設計了一個自認為齊整而高效的理想型的刑名體系,即:對于戶婚田土方面的小事,主要通過鄉黨宗族調解解決,即便一定要訴諸官府,也由州縣官員依照情理調和勸諭了結,不要占用過多的行政資源;至于徒流以上特別是危害到社會治安、名教倫常,甚至國家統治的命盜重案,則從縣到府再到按察司,由各級正印官依次審轉駁查,但其均無定讞權,最終經督撫達部上奏,定讞處決。此外,死刑案由刑部主稿后定讞后需經三法司會議上奏,經皇帝本人親自批準。總而言之,清代法律體系的最大特點是集權,這里不僅僅是指通常所說的中央集權,而且在每個行政層級上都進行集權。對于每一個審理層級的監督,主要采取上級監督下級,中央監督地方,皇帝監督刑部并全面協調中央與地方衙門關系的方式。制度設計的初衷是使整個系統權責分明,以上級制衡下級而避免同級內多部門扯皮。制度以“慎刑”為最高追求,在防弊與追求效率、節約成本之間不斷權變,尋找平衡。

清王朝疆域廣大,統治民族眾多。清王朝各地方的刑名體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類型:第一類地域是在郡縣統制下直省地區,對象是以漢族為主的各族人民;第二類是實行軍府統治的邊疆地區,如新疆各城、蒙古各旗盟等,對象是生活在當地的各族人民;第三類是駐防在各地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屬。本文研究中涉及到的是清代地方刑名體制中最基本、最復雜、涉及的刑案數量最大的直省地區。

在清代,一件起于州縣的重案,最基本的審轉程序是這樣的:如果是一般徒罪案件,經知縣或知州初審后,將人犯解往所在府或直隸州 (廳),由知府、或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覆審,詳按察司,詳督撫 (有撫省分詳撫,無撫省分詳總督),督撫二十日內批結。結案后按季匯齊,咨報刑部備查。涉及人命的徒罪案件與軍、流、遣案件,由州縣初審后,人犯解往府或直隸州 (廳),知府等覆審后,再行解往按察司,按察司詳報督撫,專案咨部核覆,年終匯題。至于斬絞重案,及由斬絞減等的軍流遣案,則人犯需由按察司審轉后再經督撫親審具題,同時揭報三法司。乾隆以后又有依案情輕重,將凌遲、斬梟、斬決之案專折具奏之例。〔1〕

在這樣一套審轉制度中,最嚴重的斬絞大案在未經駁審的情況下,州縣人犯要經過至少四次審訊。而對于直隸州 (廳)本州 (廳)的百姓來說,因為初審是在直隸州知州,所以,死刑的審轉路徑只有三級,比其他州縣少了一級,冤假錯案被駁正的機會就少了一次。〔2〕如果是徒刑,唯一的一次覆審就要直接解往省城,兩造證人的負擔又比只需解往本府、直隸州 (廳)其他州縣的百姓更重?!?〕因此,在雍正末年,朝廷經督撫奏準,將直隸州 (廳)本州(廳)初審的徒罪以上案件分兩種情況辦理,大部分直隸州(廳)的案件在送按察司之前,先由本管分巡道覆審一次,但如果該州 (廳)離巡道駐地過遠,而離省城較近,則遵照舊制,仍送按察司審轉。〔4〕到乾隆中期,各地直隸州(廳)案件的審轉歸屬已基本得以明確。

清中期以后,隨著人口的迅速膨脹,各地治安壓力越來越大,地方非常有限的公費存留銀兩愈發不足以支付高昂的審轉成本。為節約開支,督撫們開始在維持足夠的覆審次數以慎重刑獄與盡量減少審轉次數、拉近審轉路途之間大搞權變與平衡。因此,刑案審轉由“道”還是由“司”以距離遠近論這樣的想法,從嘉道年間起,開始突破直隸州 (廳)的范疇,用于傳統的第二審級“府”。如江蘇省位于江北的淮安、徐州二府地瘠民窮、驃悍好訟,因為距離省城蘇州一千里以上,且有黃河、淮河、長江相隔,犯人在蘇州臬司衙門審轉,多有拖累。道光三年在江蘇巡撫韓文綺、按察使林則徐的建議下,凡軍流遣罪人犯及涉及人命的徒罪人犯,徐州府及淮安府的阜寧、安東二縣歸淮海道審勘,淮安府山陽、鹽城、桃源、清河四縣歸淮揚道審勘。此外,直隸州海州原屬解司之州,亦歸淮海道審勘。審后仍將審轉情由送按察司備案,并詳巡撫咨部。〔5〕除江蘇外,如江西之南贛,廣東之雷潮、安徽之鳳陽、潁州、泗州三府也如此辦理。〔6〕

地方審刑案的轉層級問題是法制史研究中一個熱點問題,許多學者都進行過專門探討,分別有三級、四級、五級之說。三級說認為,案件由州縣到府到省,一個行政等級,即為一級。四級說是目前的主流觀點,如鄭秦、寺田浩明等都持此種觀點。他們將按察司與督撫分開來算,認為清代存在散州與縣、直隸州 (廳)兩條審轉線,各分四級審轉。五級說出自那思陸的《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他并沒有把一般州縣和直隸州 (廳)的情況進行區分,而是將州縣、府、道、司、督撫統算為五級。〔7〕三個結論中,三級說和五級說問題都比較明顯,相對而言,四級說更貼近清代文獻對于地方審級的概括性描述,但與實際的運作情況還有一些差距。

首先,三種說法總結的都是刑案中的最極端情況,即斬絞死罪的審轉,而不計軍流遣徒等罪;其次,都忽略了清廷在確定各地審級時較為靈活權變的態度,尤其平衡審轉次數和解送成本關系的考量;第三,過分追求對“道”是否作為一級行政單位的看法。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強調一下“審”的概念。在清代的語境中,只有面對面問訊犯證的情況才被稱為“審”。如果只是根據文書定擬罪名,提出本級的“判”的建議,則稱為“核”。事實上,清代地方刑案需要審轉的是三種情況:其中無關人命的徒罪不管是散州和縣,還是直隸州 (廳)所審,都只有一次審轉,經過兩級衙門,再向上呈報只用詳文,不用遞解人犯。軍、流、遣罪和涉及人命的徒罪,由散州和縣初審的,大多經州縣、府與直隸州 (廳)、按察司三級審轉。嘉道以后離省會較遠的則經州縣、府與直隸州 (廳)、鄰近巡道三級審轉。而有直隸州 (廳)初審的,則操作較為復雜,一類是經直隸州 (廳)、巡道、按察司三級;一類是因為本州離省城較近,在雍、乾時期奏定的,經直隸州(廳)、按察司兩級;一類是本州離省城很遠,在嘉道年間奏定的,經直隸州 (廳)、巡道兩級。這類案件不用督撫親自提訊,是以不作為審轉環節。至于斬絞大案,散州與縣初審的,經府與直隸州 (廳)、按察司、督撫四級;直隸州(廳)初審的多經道、按察司、督撫四級,也有少部分距省城較近的,則經司、督撫三級審轉。在制度設計過程中,當時對“道”一級的使用完全出于實際行政運作的考量。在雍乾時期考慮直隸州 (廳)初審案件審級不足時加入巡道,是用巡道履行府的作用,所以,道員在審轉過程中的獎懲考績,也依照知府處理。〔8〕而在嘉道年間,考慮到部分府離省城太遠,改由鄰近巡道審轉軍流遣徒案件時,則是以巡道履行按察司的職責,道員相關的獎懲考績也參照按察使處理。〔9〕

學者在對審級問題的研究中容易出現僵化的問題,主要是預設了清代“有一級政權就有一級司法審判”,要借此論證“行政與司法不分”的觀點,〔10〕而非從清代的實際情況入手,觀察他們到底是怎樣處理刑名政務的。從審級的設置與變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辦理地方刑名案件這個問題上,政府常常糾纏在慎重讞獄與降低行政成本的兩難之中。按照最初的設想,從州縣初審到最終的皇帝勾決,如此層級繁復的審轉方式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給嫌疑犯提供更多次接受訊問的機會,最大限度地避免冤假錯案的出現;二是充分利用官僚體系中上級對下級、中央對地方的監督,保證后一審級的官員級別一定比前一審級高,避免官僚們因礙于情面、回護同僚而不肯駁正揭發。但在清代地方行政中,有兩個致命的問題制約了這一設計的施行。第一,省一級行政區的面積過大,省內地形復雜,很多地方交通不便。不但云貴、四川這樣的省份,就是面積最小交通最發達的江蘇,北部徐、淮二府距離按察司所在的蘇州也有一千里以上,且要渡過黃河、淮河、長江三條江河,對涉案的兩造、人證來說也十分困難。第二,清代沒有專門的地方財政,凡是解往府、省的徒流死刑犯人,每案所用費用多則四五百金,少也要一二百金?!?1〕這些費用沒有固定的出處,多系官員捐俸,或是補役、解差墊補。是以,州縣中不論官、吏,出于經濟的考慮,也很不樂意生事,命案常囑賄和,大盜改為偷竊。且既然需要衙役補貼公費,州縣官對衙役的管理監督就要大大松懈,甚至縱容他們勒索事主,以致地方積案累累。乾隆中期以后,刑名案件中的腐敗問題趨于嚴重。

很顯然,受國家的財政規模和僵化的財政體制制約,增加財政投入的可能性顯然比減少審級或是縮短解送距離的可能性更小。因此,從乾隆年間開始,盡量以直隸州(廳)、府一級治所到巡道還是按察司所駐的地方更近為依據,調整審轉程序,成為督撫們愿意采用的一種做法。但即便如此,新問題又產生了。那就是原本刑名體系設計的第二個原則:在審轉過程中由高級官員監督低級官員,避免同僚回護的原則受到了沖擊。根據清代官制,巡道與知府都是正四品,沒有上下級隸屬關系,相對于“臬司分尊,一經親審,假其案有出入,府縣即不敢以私語行其稟牘,欲假公上省面求則緩不及事”〔12〕的制度初衷而言,道對于府所產生的制約是很小的,同僚之間難免照顧情面。①道光六年,道光皇帝在上諭中稱:乃近年以來從未有道、府、直隸州于所屬之案平反得情,經督撫題達、部臣查明奏聞者??傆煞e習既深,官官相護。平時因循疲玩,置民瘼于不問。遇有案件,又務博寬厚之名,扶同徇隱。參見《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九十八,道光六年五月甲午。因此,在處理這個問題上,中央的刑部始終非常慎重,在乾隆年間,經常以“政貴有定”的原則,對各地督撫、按察使的這類意見給與否定的回復。到了道光初年,審轉成本問題越發嚴重,朝廷的尺度就放得比較寬了,各省都出現了類似江蘇徐、淮二府這樣軍流遣徒罪審轉不經臬司的情況。他們甚至把淮安府六個縣分成兩撥,東北部不臨運河臨黃河的阜寧、東安歸駐扎徐州的淮海盜審勘;臨近運河的桃源、清河四縣歸駐扎清江浦的淮揚道審勘。這與學界已成定論的“一級行政對應一級司法”正好相悖。刑名程序甚至不以“府”這樣一級標準的地方行政等級為依托,只關照實際運作中的便利度。當然,清廷在照顧審轉成本過于審級數量與上下監督的轉變過程中,死刑犯還是必須遞解省城,經過作為“一省刑名之總匯”的按察司審轉、督撫覆核。這是帝國慎重刑獄、保護人命的底線,是不能因為經濟原因而突破的。

在地方徒刑以上案件的審轉程序鏈上,每個環節的官員都是同級層面內理論上素質最高、權力最大、名分最正的人物,同級層面內無所掣肘、不能推卸,可以保證效率。特別是州縣一級,一定要正印官親自審理,不能假手佐貳。如果正印官因公出差,或由臨州縣正印官兼理,或從省城派出候補官署理。一旦被查出有佐貳官代審刑案的情況,處分是非常嚴格的。府一級在清初還有推官負責審理刑案,推官裁撤后,這項工作也全由知府承擔。斬絞大案,特別是經皇帝過問的欽案,以及被參審辦的官犯到省后,在臬司衙門由按察使主審,但布政使也要會稿列名。一般來說,布政使雖然列名,出現問題也會有輕微的處分,但絕大多數的布政使是不對刑名案件提出意見的。除非他是刑部司官出身的著名法律專家,才會在皇帝的特別要求下對本省的某件重案留心,并向按察使提出謹慎建議。②乾隆年間的這類情況是比較多的。如乾隆四十一年河南有錯審案件,乾隆帝責備河南布政使榮柱說:“榮柱向系刑部出色司員,律例素所諳習。雖現署藩司,讞獄非其專責,然于審擬此等重案,亦應留心商辦,何得視同膜外,聽該撫臬率擬若此。榮柱并著傳旨申飭。(卷一千六,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辛亥)乾隆五十九年又因陜西邪教問題嚴重,下旨陜西布政使穆精阿”該員系刑部司員出身,諳習審案?,F在該省有邪教重案,臬司姚學瑛不過照常供職之員,未必能辦理得當。此案即著阿精阿在彼幫同秦承恩嚴切審訊。參見《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千四百五十九,乾隆五十九年八月甲戌。至于督撫層面,清代的內地各省分為有撫無督,如河南、山東、山西;有督無撫,如直隸、四川;督撫兼有而同城,如云南、廣東、福建等;督撫兼有而不同城,如貴州、廣西、浙江等。在只有總督或巡撫的省分,刑名問題都由這位巡撫或總督負總責。在兼有總督或巡撫的省分,刑名案件大體是由巡撫負責,如果涉及綠營武弁,則與總督會稿題、咨。③如果碰到涉及官員的案子,題參審問文職由巡撫主稿,總督會稿;題參審問武職有總督主稿、巡撫會稿??偠酵ǔG闆r下不會對刑名案件的審轉進行干涉,但由于命盜大案州縣在通詳上司時要向總督報告,總督又有兼管軍民二政之責。是以一旦總督對案件的審理提出質疑,從撫到縣,都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如果督撫異議,或者府縣官員對總督的意見置若罔聞,那么總督可以向皇帝單銜奏報。④如雍正六年湖廣總督參奏湖北按察使王肅章等諱盜。王肅章在接到知縣上報的竊案后,沒有發覺這是一起諱強為竊的案子,在同時上轉督、撫二人后,總督駁斥而巡撫照覆,王即照竊案辦理??偠桨凑粘绦蝾}參了按察使以下審案的官員,并向雍正帝密折奏報。參見雍正六年七月二十一日,湖廣總督邁柱奏折,《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十三冊,第36頁。一旦這種情況出現,很容易產生督撫不合的問題,這在督撫同城的模式里是比較多見的。雖然督撫一級在一些省分稍有制衡,但并不能影響我們對內地省分刑名制度設計的基本判斷,即:不論一個地方刑名案件所經歷的審轉衙門怎樣應時而變,這些衙門的正印官都是該層面內唯一對這些刑案的審、核負有責任的人。正印官權力之集中,是前所未有的。

二、駁審與開參:對案與對人的雙重監督

既然同級層面內沒有相應的制衡力量,那么,由州縣―道府―按察司―督撫―刑部―皇帝這樣的縱向次序而形成的上對下的監督,就成了清代刑名系統中最重要的監督形式。監督的對象有兩個,一是刑案本身,二是參與辦理刑案的相關官吏。需要強調的是,這種監督并不是按照行政層級的順序依次進行的,而是根據案件發展的具體需要進行監督。上級衙門對刑案的監督主要通過三種方式:第一是案件已經審轉到本層級;第二是案件尚在下級衙門審理的過程當中;第三是兩造雙方不滿下級的審理進而控訴到上級衙門。

第一種情況最為常見,是完全隨著審轉程序運作的。滋賀秀三在《中國法文化的考察》一文中,將清代這樣的審轉方式稱為“必要的覆審制”,將其視為“官僚機構內部的互相牽制”以達到正確解釋、適用法律的目的。〔13〕審轉中監督的重要表現是“駁審”。一件刑案由縣達部,層層可駁,謂之“府駁”、“司駁”、“撫駁”、“部駁”之類。案子被駁,是當時十分常見的現象,特別是負責初審的州縣,碰到斬絞大案,則“上司未有不駁”〔14〕。因此,那些精于此道的刑名幕友們紛紛告誡州縣官員、幕友,不要懼怕、抱怨上司駁案,要認真研究上司所駁的情理所在,因為“果合情理,事出公論,府司不駁,而部院必駁。”〔15〕

駁審的層級越高,承受壓力的官員就越多,如果預測到會有“部駁”的風險,就連督撫也要十分小心。軍流咨部案件,刑部本身就有駁回重審的權力。而事涉斬絞,一旦刑部對督撫的題本提出異議,內閣就要票擬“依議”和“著照該 (督)撫所擬”雙簽。如果刑部駁詞嚴厲中肯,還要再加“部駁甚是”一簽,刑部司員可以據此議敘,〔16〕或干脆撤去“照該督撫所擬”之簽,〔17〕只票“依議” “部駁甚是”二簽,意味著督撫等地方官處分在即。事實上,即便還留有“照該 (督)撫所擬行”的票簽,根據清代“重內輕外”的傳統,〔18〕皇帝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做出依部議的選擇,將督撫駁回。如果碰上雍、乾這樣嚴厲的君主刻意為難,督撫遭受到的處分可能會比條例所載嚴重得多。

慎重讞獄固然不錯,但往返駁審也有很多問題。對于官吏來說有審限和經費的問題。清代一般命、盜案件初限都是六個月,州縣將犯人捉拿歸案、審問成招,算上解府及在府城逗留,時間已不充裕,如果再經駁審,甚至多次駁審,那么逾限是不可避免的。以嘉道年間的情形看,一件案子從初審成招至最終到省,往往要“以百日為期”〔19〕,如果再遭“部駁”,整個案件很可能要推翻重來。①部駁有三種情況:督撫等擬罪過輕,而部議應從重者,應駁令再審。如督撫擬罪過重,而部議從輕者,若情節顯然,該部所見既確,即改擬題覆,不必駁審。如果情節不清,則仍發回本省重審。參見《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六百十二,乾隆二十五年五月乙巳。地方官員只好挪移遷就,以各種名目“扣限” “展限”,規避逾限處分。至于路途上和在府城、省城居住的花費,因為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經費支出,都靠官員捐俸、差役墊付,時間過長也難以支應。此外,兩造及人證等受往返拖累之苦。等到地方上一系列審轉程序完成,咨、題到部,奉部文發落時,往往出現笞杖輕犯甚至無辜鄰證瘐死獄中,凌遲斬梟的大盜被同伙劫囚或是日久稽誅的事情,連督撫也要受到處分。因此,面對一些疑難大案,督撫或按察使等高官經常選擇在州縣接案通稟,或初審通詳之后,就將犯證等人直接提到省城審訊,不必依既定審級挨次審轉,這就是上級衙門對刑案的第二種監督方式。

第二種監督方式的形式表現為兩種,比較常見的是基于“文書流程和審轉流程的非同步性”。地方官向上匯報刑名案件,有用“稟”,有用“詳”。一般來說,碰到州縣內出現命盜大案,有司官員在初步了解案情后,就要先“通稟”從督撫到府道的所有本省上司,如同現在“通報情況”的意思。等審明事實,敘招供、作看語之后,再將本案所有文卷整理作一“詳文”,“通詳”各上司,再將犯證人等解送上級審轉衙門。如果案情復雜,在上達詳文的同時最好也要附以稟文,達詳文未盡之意。所謂“如事有可疑者,需從其疑處反復辯論,俾閱者恍然覺悟而釋疑;事關重大者,必將其根由曲折詳陳無疑,或系現在作何辦理,或俟請示后而遵行也?!薄?0〕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接到通稟或通詳的上司,在人犯審轉到本層級之前,就對案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對初審官的態度有了基本的判斷。于是,每個被“通稟”的上司雖然還沒等到犯人審轉到本級,也可以做出三種選擇:(1)同意州縣官的看法,靜待審轉繼續進行;(2)不同意州縣官的看法,不待審轉到本級,僅就稟文或詳文立即提出駁斥意見;(3)督撫或按察使這樣的高官如果認為案情重大疑難,或是對初審的意見強烈不滿,可以下令本案停止正常的審轉程序,迅速將犯證押解省城,由按察使親審,或指派首府及其他得力官員在省城審理。②如那彥成道光十年擔任直隸總督時,平山縣有民人要自新被勒掛身死一案,平山知縣先以要自信圖奸寡婦趙氏被拒后自縊身死通稟??偠秸J為知縣所稟情節支離駁回,臬司委派子牙河通判去與知縣會審,以原審回稟。臬司仍予駁回,并將相關人員提省,交保定府知府督同委員審明,系要自新酒醉強奸趙氏,被趙氏與其母勒死移尸。平山縣知縣被總督摘印交吏部議處。參見那彥成《那文毅公奏議》卷七十,《二任直隸總督奏議》,《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第04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37頁。雍、乾以后,這樣的做法被視作加強監督、提高效率、節約成本之法,在大案、重案上被使用得越來越多。

乾隆二十二年,有御史建議令州縣官在命案在驗報之初,除了通稟本省上司外,還要報刑部備案,以免本省官員官官相護,在審轉過程中“刪改原招、回護初審”?!?1〕不過,這樣的建議沒有被刑部認可。〔22〕首先,刑部作為“天下刑名總匯”,事務繁冗已是六部之最,沒有足夠的人力再從案件的初始階段就對大量的地方刑案進行監督指導。更重要的是,“隱程序”的過分放大頗有弊端,即:上司衙門容易對初審官在發案時的“通稟”內容形成先入為主的印象,如果最終審理的結果并非如“通稟”所說,上司難免對初審官產生“舞弊” “改供”之類的懷疑,在“通詳”或是正式審轉時形成意見對立。藍鼎元在《鹿洲公案》記載的他在擔任廣東潮陽知縣時審理的“云落店私刑”一案,就因為“從前驗報如彼,今日詳審如此”,同深信“初稟”的本省按察使發生了激烈沖突,換成一個畏懼上司不敢堅持己見的官員,恐怕就要辦出一件冤案?!?3〕以刑部之權威,更非一省臬司可比,所以,他們選擇拒絕在過程中對地方刑案進行監督。當然,如果碰到律例不清晰、適用拿不準的疑難問題,督撫可以預先向刑部咨詢,請求幫助。

除了以文書為載體之外,這種監督方式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即督撫主動派遣親信到各州縣“密防行牌坐名擒拿”,批發州縣官審理,稱為“訪犯”。這原本是明代巡按御史巡視地方時慣用的方式,清代裁撤巡按后,督撫引為己用,借以立威?!?4〕上司密令訪拿的犯人送到州縣衙門后,州縣官往往要根據上司的意旨行事,“未審之先,要請教口氣,以便遲速寬嚴。既審之后,要請教口氣,以便輕重定擬?!薄?5〕如果案情重大,上司特別是督撫還要將訪犯直接提到省城審問。①道光十年那彥成擔任直隸總督期間,有新雄營都司奉命在境內訪查邪教斂財惑眾情形,訪獲新城縣民胡犄角立會治病斂財一案,報知總督。那彥成一面上奏,一面命新城知縣將犯證解省,飭保定府審理?!赌俏囊愎嘧h》卷七十,《二任直隸總督奏議》,影印本續修四庫全書,第0497冊,第51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這種將督撫的意志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雖然比前者更有效率,但弊端也更大。如乾隆年間擔任過兩江總督的黃廷桂慣用此法,引起江南官民的極大反感。黃總督對自己主政一方兢兢業業、勤政廉潔,卻不能得到官民的支持深感困惑,問計于首縣袁枚。袁枚在《上兩江制府黃太?!芬晃闹袨樗治隽藗€中原因。袁枚說:

“明公偵事委之武弁,武弁受委,托之兵丁。此輩不知是非,實固有賞,虛亦無罪,朝匭一投,暮符立下,東馳西突,所在驛騷。在公以為仍付有司鞫訊,然后裁之以法,當無頗戾。不知督撫之威有雷霆萬鈞之勢,從空而下,訊詳拘解,逐層核轉,或深明無罪,立釋拘系,而被訪之人已棄產破家無可救。萬一委訊之官人本傾危,以有事為榮,以深文為技,望控揣公意,張口輒曰:大人洞察。寧有誤哉?其幕客亦曰:縱十事九虛,亦須坐實一二,為制府光顏。在公澄剔之苦心,為小人迎合之捷徑,豈不可惜?”〔26〕

可見,這種由督撫秘密派遣帶有特務性質的武官介入刑名系統,偵查民間生活的做法,是對地方文官系統極不信任的表現,不但擾民,且容易引發州縣官員逢迎長官、誣陷良善的問題。清代為督撫者,偶然一用此法,可以收到監督震懾地方官的良好效果,得到能臣的美譽。②如嘉慶年間的兩江總督長麟就流傳有“微行摘印”的故事,甚至被改變為戲曲。參見梁恭辰《東北園筆錄》續錄卷三,《微行摘印》。昭璉《嘯亭雜錄》卷二,《牧庵相國》。經常采用則多被官場中人視為“好事者”,是不能獲得輿論支持的。

第三種情況主要出現在上控案件當中。盡管在制度設計以及應變方面頗為用心,且長于變通,但清代的刑名體制終究不能擺脫官僚體制的弊端,到乾隆末年以后,州縣基層政府經費緊張、因循拖延,腐敗現象多見,對社會的控制力和公信力大大減弱。許多屢拖不決的案件積小成大,兩造雙方矛盾激化,越訴、上控的情況越來越普遍,甚至有大量對地方官不滿意的控告者涌入京師,向督察院、步軍統領遞狀。根據清代的實際情況,上控到按察司、督撫的案件,按察使、督撫等人幾乎不會親自審理的,而是“輾轉發交屬員,屬員又層層遞委,以致結案無時,任情枉縱?!倍┛氐陌讣?,在乾隆末嘉慶初,皇帝通常會欽差刑部堂官或者其他在京大臣帶領刑部司官前往審理。但這樣做的成本很高,嘉慶十二年,嘉慶帝派軍機大臣英和等人外出審案,英和回京后向皇帝繳旨,嘉慶帝說: “汝之自愛,朕稔知之,此次地方供頓當不致過費。”英和回答說:

“雖僑居兩月,地方所費恐不免盈千累萬?!薄俺贾陀榜R夫不過八人,蔣予蒲亦同,司員四人又各遞減,然公館中不能無應役者,加以巡捕、兵丁、書役等人逐日聽候,所有飯食皆地方供應,其費安得不多?懇求嗣后除督撫被揭被控不能不用欽差,此外悉交督撫審辦,若不能辦,朝廷安用此大吏?倘審辦不公,難免復控,自有典刑在,誰能逃之?”〔27〕

嘉慶帝對英和所奏“深以為然”,遂轉變處理方式,京控案件,先由接受呈狀的都察院和步軍統領衙門分類,事情比較重大的上奏,由皇帝下旨交該省督撫題審,是為“欽件”,必須督撫親自提審;情節較輕的則由都察院和步軍統領衙門直接咨交本省督撫,批交兩司處置?!?8〕

案件由督撫審理,在對地方官吏不滿的百姓眼中,雖然不及欽差大臣那樣權威、公正,也總比發交本府本縣要超脫很多。且事情一旦變成“欽案”,對案件的監督權就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督撫起碼在姿態上要予以高度重視,隨時向皇帝奏報案件的審理進程。如嘉慶二十年直隸寧津縣民婦遲孫氏京控賈克行等強奸其女二姐一案,發交直隸總督那彥成審理。因為皇帝批詞嚴厲,那彥成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先后上了八道奏折,極為慎重?!?9〕在這種情況下,京控的數量在嘉道年間越來越多,特別是離京師較近、交通較便利的直隸、河南、山東、江蘇等省,如道光初年的江蘇巡撫韓文綺,任期不到兩年,就審理京控案二十三件,均用奏折上達。③韓文綺擔任江蘇巡撫時間為道光二年九月到四年閏七月,其在江蘇巡撫任內審理京控案件的情況見《韓大中丞奏議》卷一至卷七,影印本續四庫全書,第049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京控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地方刑名體系的傳統生態,成為了民眾對抗地方官的重要辦法,一些冤假錯案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得以申雪的。

除了對案件審斷的正誤進行監督外,對辦理刑名事務相關官員的監督與對案件的監督是同步進行的。《欽定吏部處分則例》中,與刑名事務相關的處分條款是最多的,貫穿于刑名案件辦理的各個環節。如一個地方出現盜案,地方文官和綠營武弁有“疏防”處分;命盜大案人犯在逃,緝捕超過期限,文武官員有緝捕處分;捕役誣良為盜、濫用非刑,正印官有失察處分;徒留以上案件審理各有時限,各級承審官員都有逾限處分;犯證人等在監病故或是反獄劫囚,正印官及管獄官也都有相應的處分。這些名目繁多的處分輕則罰俸降級,重則丟官論罪。在辦理刑名事務中,一旦觸犯相應條例,各級印官及與其相配合的佐貳、首領等官、受上級委派的會審官,以及有相關防御、緝捕責任的綠營武官就要有上級衙門“開報職名”,由督撫在具題案件的同時附帶“開參”。如果督撫有意或是無意將應該“開參”的官員漏參,那么,刑部核擬上報的案件時,要將這些官員“補參”。

在這些“開參”項目中,與案件審斷正確與否關系最直接、措施最嚴厲的是出入處分。所謂出,是將重罪擬輕;入,即將輕罪擬重。承審官出入人罪,又以是否有主觀故意分為故出、故入與失出、失入兩類。根據《處分則例》的規定,承審官的處分以犯人的實際罪行以及錯判的程度論,總的來說入罪重于出罪,故意重于過失。

如果初審、覆審的官員出現的出入錯誤,是在本省的審轉程序中就被發現了,那么,擁有參劾屬官權力的督撫是有自行權衡余地的,常因為一些私人關系的原因,免參或者從輕參奏。如道光末年四川遂寧知縣蔣某被入室搶劫的強盜殺害,知縣徐鈞為回避處分而諱盜,誣陷蔣某的妻子與小妹合謀殺死蔣某。案件由潼川府轉解到四川按察使張集馨手中,張集馨提齊人犯親審,揭露了蔣妻、蔣妹刑訊誣服,知縣徐鈞因避盜案處分,故入人凌遲重罪的惡行。事發后,徐鈞料到自己要被參劾,開始四處打點。果然,很快他的親友:本省學政彭某、山東巡撫陳某先后致書四川總督琦善,央求免參。琦善在道光年間還算得一個強勢能吏,對此也只能礙于情面不予追究,徐鈞平安乞病而去。〔30〕

不過案子一旦送到刑部,事情就不容易蒙混了。刑部官員的考績、聲名,很大程度上基于糾正錯案的數量。一旦平反大案,更可能獲得“天語褒獎”“明允之名聞天下”的榮譽和京察一等、記名道府的實際利益。〔31〕錯案一經部駁,承審中出入人罪的地方官,下到州縣,上到督撫,都難免于參劾治罪。

三、“依律”與“有權”:刑部與皇帝的權力性質與作用

與地方上不論名、實都是同級集權的問刑體制相比,中央政府在這方面名義上是相對分權,即眾所周知的三法司會議制度。但是,和明代相比,清代中央刑名體系中的分權色彩被大大削弱了,趨向于以皇帝——刑部為中心的縱向集權。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需要三法司會議的事項范圍被縮小,二是三法司的合作模式發生了變化。

與明代直省只上報死刑案件的制度相比,清代中央對刑名的控制權大大增加,各地涉及人命的徒罪及以上案件都要報刑部覆核,但需要三法司會核的案件則仍然延續明代舊制,僅限于死刑案。在乾嘉以后,立決、梟首、凌遲大案上報開始改題本為奏折,為了加急保密,這些案子的處理是不必“會法”的,只由刑部單獨核議上奏。①“會法”是清代的行政術語,即三法司會議、會核之意。參見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四卷抄本《通本簽式》卷一,凡例,第9頁。至于發生在京師內外的案件,根據明代制度,從笞杖到斬絞的所有案件,都必須經過先由刑部或都察院先審,再將犯、證人等移送大理寺覆審。清代則不然。京師內外笞杖小事,五城御史和步軍統領衙門即可裁決發落,而徒流以上案件送往刑部后,則由刑部簽分某司,由司官審理成招,只有死刑案件才知會寺、院。除了單件刑名案件的覆核、審理外,諸如熱審、大赦、減等這些在某一時間段內集中處理已決案件的工作,以及根據內外大臣官員的提議對一些具體刑名政策進行修改完善的工作,在清初還經常交給“三法司會議具奏”,但在雍、乾以后,則多由刑部獨立完成。

會議范圍大大縮小的同時,在僅存的會議事項中,刑部的主導性也越來越強。在明代,都察院與刑部并稱“問刑衙門”,地方上由按察司系統上報的案件由刑部核擬,而巡按御史上報的,以涉及官吏為主的案件則由都察院核擬。部、院核擬后,將全案移送,大理寺遇“不合律者,駁回再擬。招詞事情含糊不明者,駁回再問”〔32〕,稱為“審錄衙門”。順治末年裁撤巡按之后,都察院在地方上的“觸角”不復存在,“問刑”衙門的地位不復存在,三法司的合作模式改為“主稿―會議”式。

“主稿―會議”模式的制度安排和實際操作有很大不同。根據原本的制度設計,會議的程序應該是:各省督撫將一件斬絞死刑案具題的同時,向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送題本的副本“揭帖”各一份。三法司在收到揭帖后,分別由各自的該管官員獨立對案件進行覆核,寫稿說堂。刑部作為主稿衙門,將本部堂官批準的奏稿送到大理寺、都察院,寺、院官員將己稿與刑部之稿核對,意見相同則列名會奏,意見不同則與刑部“簽商”。“簽商”不果,“兩議”上奏,聽皇帝裁決。但實際的情況是:大理寺和都察院并不根據揭帖提出覆核意見,而是專等刑部奏稿送來后,根據刑部的意見或依或駁,未經獨立核查?!?3〕而三法司會核案件定有期限,主稿的刑部通常將期限用到最后,才將奏稿交送院、寺,寺、院宥于時間局促,除非碰到極為認真的官員,更多情況下是隨手列名,應付了事?!?4〕

這一格局的形成原因很多,如清代中期以后審斷用案多于用例、刑部專業化程度提高、皇帝對言官系統的刻意壓制等等,此處不予贅述。總之,在清代,特別是雍、乾以后,刑部在三法司中已成一枝獨秀。在明中期就已漸式微的大理寺至此已經淪落為閑散衙門,“居此職者視若贅旒,頭仰屋梁,手批大諾,相夸為識時務”〔35〕。都察院境遇稍好,但每有簽商、兩議之事,也十有八九被刑部和皇帝以“不諳律例”為由予以駁回。

在中央層面,刑名大權集中到刑部后,官僚體系內部的監督也就告一段落,但僅僅如此,并不能體現一個專制國家的根本屬性。在刑部之上,皇帝在刑名體系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在雍正以前,清代皇帝參與刑名活動主要在最后階段。即每一件死刑案件的具題環節、軍流案件的匯題環節、秋審案件的勾決環節,以及一切重大刑名政策經刑部議覆后的決策環節。雍正以后,奏折文書的使用逐漸普及起來。起初,奏折更多用于軍國大政、人事任用,及地方文武大員與皇帝聯絡私人感情等事,刑名案件作為日常基本政務,仍用題本程序處理。然而面對雍、乾這樣權力欲望極強的君主,不論督撫還是部院大臣,無不戰戰兢兢唯恐有失。到乾隆初年,一些謀逆反叛、江洋大盜、弒親逆倫等大案,雖無具體規定,但各地已多改為密折陳奏,下部議后,刑部也用密折議覆。此風日長,到乾隆中期,已有督撫將普通謀故殺、吏胥作弊等案改題為奏。〔36〕不但定擬結果,其他如偵查、緝捕、審理過程,及經部駁后的改擬情由也隨時上奏?!?7〕這樣做,既可以滿足皇帝的控制欲,出現問題又便于卸責。特別是乾隆末年以后,京控案件日益增多,負責接收京控呈狀的都察院與步軍統領衙門先將案情上報皇帝,再奉旨發督撫審理,形成欽案。因為皇帝對這類案件已有先入為主的印象,是以承接審理的官員更要隨時上奏,報告審案進度。皇帝從拍板決策轉為參與過程,對刑案控制力大大加強。

除了對案件本身的影響外,強大的皇權在刑名體系中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對其下全體法司官僚的監督。在一個沒有民主監督的政體下,皇權對龐大官僚集團的抑制是最為有力且有效的。從理論上講,皇帝作為家天下政權的擁有者,他的利益與政權的利益是一致的。相對于拿俸祿、有任期、有各種個人或小團體利益訴求的官僚,其地位和視野都是比較超脫的。特別是對于作為“天下刑名總匯”的刑部,在這個逐層集權、上級監督下級、刑部監督地方的刑名體制下,因為都察院系統被嚴重打壓,刑部的權力被格外放大。既然刑部官員的考績、名譽都來源于平反糾正錯案的情況,那么,“苛駁”地方官的傾向也就會自然而然出現。且清代并無司法獨立的制度,刑部官員亦是官僚系統中的一分子,其入仕、升轉都與其他官員大體一致,雖然身居中央與地方上的利益關系相隔較遠,但仍然無法擺脫官場中人的愛憎、偏倚。另外,各地督撫作為地方官,固然要遵循“內重外輕”的行政慣例對部院的意見小心翼翼。但督撫身為封疆大吏,身份上可以與部院堂官匹敵,如果部院的意見實在令督撫難堪,督撫堅持己見與之僵持,皇帝就成了他們之間唯一的裁決者與平衡力量。

康熙末年朝廷黨爭嚴重,刑部核擬各地刑案,也不能秉公辦事,“遇督撫之素相親厚者則有意順從之,遇督撫之素不相契者則故意駁詰之”。〔38〕是以督撫也常常不服部駁,每每固執原題具奏。根據當時的制度,“大凡督撫題奏本章必勅部議覆而后施行”,所以“內重外輕,乃事勢之固然”。在這種情況下,督撫一旦對部議不滿,就要經過上督撫題本、下部議、刑部議駁上題本、駁回,督撫不滿再上題本這一系列循環過程。二者互不相讓,以致“一經駁回,往返遲誤數月,干連人等多至受累”〔39〕,效率和成本問題在這個層面上也非常突出。雍正帝即位之初,對這種現象非常不滿,將立場先站在刑部一邊,規定日后反經部駁之命盜案件,如果該督撫固執原題,部內可將督撫議處具奏。〔40〕但一年之后,他忽然意識到,因為自己針對部駁事件連續幾次批復“部駁甚是”,就開刑部攬權妄駁之端,甚至因為部堂與督撫之間的私人恩怨而漫行搜駁。〔41〕雍正五年六月,刑部有駁河南巡撫田文鏡題胡大保強行雞奸曹柱兒未遂,將其勒死一案。田文鏡將胡大保原擬斬立決,三法司改擬監候。是時,田文鏡因為科舉朋黨一案,正與整個文官集團為敵,此時將田氏議駁,突顯部臣故意為難他的意思。為此,對田文鏡采取堅決保護態度的雍正帝大發議論,批評內重外輕的行政格局,并準許日后督撫到部之文,再有被部臣非理駁詰者,準督撫密折奏聞?!?2〕此后,刑部與督撫之間在理論上形成了比較合理的制衡關系。一旦督撫與刑部之間就個案產生矛盾,就會同時將問題提交到皇帝面前,既不至于像康熙年間那樣互相扯皮,經久不能結案,又不會使刑部一手遮天,任性苛駁。皇帝則居于其中,充當仲裁的角色,對刑名大案的影響力被大大加強了。

州縣等地方官有上級監督,督撫有刑部監督,刑部有皇帝監督,那么,是否意味著高居九重、獨掌生殺大權的皇帝毫無制約,可以為所欲為呢?理論上固然存在這種可能,但從實際情況看,清代皇帝作為唯一對死刑案有“自由心證”權力的人,雖然沒有人或機構可以對他進行硬性制約,但處在由官僚士大夫主導的輿論環境之中,以及置身于以內外法司,特別是刑部的審斷為直接基礎的法律體系當中,他究竟有多大的勇氣和余地可以使用這種權力,雖然難以量化,但也不應過高估計。在清代的法制體系中,皇帝這個角色的優點是利益超脫,理論上是“道”的天然代表,現實中又受到時代價值觀和官僚制度的軟制約。這一制度的缺點是法律專業素養不足、擁有生殺大權的君主如果一意孤行,是無法被硬性制約的。因為同時具備這樣的優、缺點,在帝國的刑名體系中會存在三種極端狀態:(1)一個明君,勤勉、自控、明察,在一個超脫的位置上,利用手中生殺大權和比成文例案更接近“天道”的樸素正義觀,有力駁正法司官吏在審斷中因為各種各樣原因產生的錯誤,最大限度除暴安良,打擊貪官墨吏,平衡中央、地方法司之間的矛盾;(2)一個暴君,一意孤行,毫不顧忌“天道”與制度的約束,甚至利用手中的權力濫殺無辜;(3)一個庸君,沒有承擔君主責任的能力,聽憑官僚系統自行運轉。清代在政局比較穩定、君主比較強勢的時期,大部分皇帝面對一般刑名案件,多有向第一種情況靠攏的追求,至于接近到何種程度,需視具體人、具體情況而定。①而在面對政治色彩濃重的案件時,則著力在第一種與第二種情況間平衡捏合,寓私意誅殺政治反對派于正常的刑名體制之內,盡量不留下破壞體制的惡名。如雍正帝費盡心機、步步為營地處理年羹堯、隆科多等案,使之必須符合法律程序,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到同、光君主衰微之際,一般刑名案件的處理更接近第三種情況。

四、結 語

對于清代這一同層高度集權上級監督下級的法制體系,法學背景的學者大多評價不高,其中日本學者島田正郎的評價很有代表性。他說:“鄭重反復之覆審制度,對百姓而言,僅系增加被剝削的機會而已,毫無公平正義之情形,是以百姓寧屈死不訟,多選擇屈死一途。〔43〕與之相反的是,盡管親身經歷、親眼所見這一制度的負面影響,如成本過高、效率低下、官官相護、犯證拖累等等,且毫不諱言、百般應對,但清人對本朝這一制度的總體評價非常之高。道光年間的名幕管同就認為:“國家慎重人命,曠古未聞。蓋古者富俠酷吏操生殺之權,今雖宰相不能妄殺一人。古者人命系乎刑官而已,今自州縣府司督撫以內達刑部而奏請勾決,一人而文書至于尺許。民之感激也深,天之垂佑也至。社稷延長,端賴于此。”〔44〕太平天國爆發以后,迫于戰事壓力,清廷訂立“就地正法章程”,將生殺大權部分付與地方官。犯謀反、強盜等罪處以死刑者,不必像過去那樣層層審轉上報中央,只要有州縣官錄供詳報,督撫查核案情,批飭道府官員提審或前往督審,認定無誤后,報督撫后即可就地正法,不必經過“鄭重反復之覆審”。〔45〕可就在這一階段,各地頻頻揭出冤案,如四川東鄉抗糧案、江寧三牌樓頂兇案、河南鄧州王樹汶案、楊乃武小白菜案,都給朝野輿論帶來很大震動。東鄉案審理期間,張之洞正在四川擔任學政,他親眼目睹地方官借“就地正法”之便濫殺無辜,遂作《四川東鄉縣案是非未明疏》上奏。奏疏開頭稱:“我朝深仁厚澤固屬美不勝書,然大要則有兩事:一曰賦斂輕,一曰刑獄平?!辟澝狼宕逃蟹ㄖ企w系,不論實體上還是程序上都特別慎重人命的特點。進而話鋒一轉,談到自從將權力下放,改行“就地正法”后,封疆、牧令“心粗手滑”,殺戮太重?!俺⑷粼俨欢羝淞鳎院笏霖澟?,必致毆民為盜而后已。”〔46〕光緒七、八年前后,隨著全國各地相對恢復穩定,多位科道官先后奏請恢復原有體制,將死刑大權部分收回中央。

“就地正法”簡便高效,成本低廉,一下就解決了舊制中無論怎樣彌縫,也難以解決的問題。何以時人如此反對,極力要求恢復舊制呢?《申報》關于楊乃武小白菜案的一篇評論揭示了此時中央不能下放死刑權的問題所在。評論說:“余初疑,國家既已信任督撫,何必諸事必須部覆,未免有信任不專之嫌。由今觀之,則始知國家之用意深而立法密也。外省離京較遠,而官民犯罪每由地方官上下其手……”〔47〕換言之,就中國傳統人情社會而言,一方面,地理范圍越小,范圍內的人與范圍內事情的利益關系就越大。以州縣為例,雖然官員是外來的流官,但衙門內的書吏、衙役,與兩造雙方容易產生利益關系,從而干涉、左右案情。而地理范圍越大,這種影響就越淡。另一方面,品級相近、關系相熟的官員間容易通融枉法,而品級較殊、交往較少的官員間則堅持原則的可能性更大。再就清代的官僚制度而言,道府以下官員大多在本省內部調動,督撫對于本省官員、政務負有全責,下級官員出現問題,督撫等上級官員也要負有連帶責任。而京官在制度上與他們兩不相干,皇帝就更加超脫自由。這就是清王朝一定要使用逐層集權、上級監督下級的方式達到“慎重人命”的效果,而不惜大費周章、層層審轉。

清人多有凡事有無相生、利弊相乘的思想。在討論王朝的法制體系時,他們的態度是:以慎重人命、減少冤案為根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對同時產生的效率、成本等問題采取因地制宜,因時而變的微調策略。相對而言,受現代法律思想影響的法學家在討論清代問題時,往往以工業社會下的價值判斷為標準,忽略了清代社會和整體政治制度下的實際運行情況。這是我們在閱讀現代學者研究著作時,應該特別慎重的問題。

〔1〕昆岡,等.大清會典事例·刑部·刑部斷獄〔Z〕.光緒武英殿本,卷八百四十五.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十三冊〔Z〕.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897.

〔3〕〔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二十四冊〔Z〕.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375.

〔4〕世宗憲皇帝實錄〔Z〕.卷一百四十一,雍正十二年三月乙巳.

〔5〕〔9〕韓文綺.韓大中丞奏議·請將尋常遣軍流徒人犯由道審勘疏〔A〕.續修四庫全書 (影印本):第498冊〔C〕.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3-65.

〔6〕陶澍.陶云汀先生奏疏·請將鳳穎泗三府州遣軍流徒秋審各犯酌歸巡道審轉〔A〕.續修四庫全書 (影印本):第498冊〔C〕.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57-659.

〔7〕魏淑民.清代地方審級劃分的再思考〔A〕.曾憲義.法律文化研究:第5輯〔C〕.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438-450.

〔10〕朱一泓.清代地方刑事訴訟淺論〔D〕.湘潭大學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20;滋賀秀三.中國法文化的考察〔A〕.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C〕.法律出版社,1998.12.

〔11〕陳壇.請撥州縣罰俸銀量為解案經費疏〔A〕.盛康.皇朝經世文續編·刑政五〔C〕.卷一百二,光緒思補樓盛氏刻本.

〔12〕〔19〕包世臣.小倦游閣集·為胡墨莊給事條陳積案弊源折〔A〕.續修四庫全書 (影印本):第1500冊〔C〕.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16.

〔13〕滋賀秀三.中國法文化的考察〔A〕.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C〕.法律出版社,1998.12.

〔14〕萬維翰.幕學舉要·總論〔A〕.楊一凡.歷代珍稀司法文獻:第3冊〔C〕.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086.

〔15〕白如珍.刑名一得·論駁案〔A〕.楊一凡.歷代珍稀司法文獻:第3冊〔C〕.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152.

〔16〕刑部雙簽說帖·駁審〔A〕.各部院簽式:第六冊〔C〕.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清抄本.

〔17〕刑雙說帖·部駁〔A〕.部本簽式〔C〕.卷五,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清抄本.

〔18〕〔38〕〔4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起居注冊:第二冊〔Z〕.中華書局,1993.1325-1327.

〔20〕白如珍.刑名一得·論作稟〔A〕.楊一凡.歷代珍稀司法文獻:第3冊〔C〕.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125.

〔21〕高宗純皇帝實錄〔Z〕.卷五百五十,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壬寅.

〔22〕高宗純皇帝實錄〔Z〕.卷六百六十三,乾隆二十七年閏五月己卯.

〔23〕藍鼎元.云落店私刑〔A〕.鹿洲公案〔C〕.卷下.

〔24〕〔25〕黃六鴻.款犯〔A〕.福惠全書〔C〕.卷之二十.

〔26〕袁枚.上兩江制府黃太保書〔A〕.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第一冊〔C〕.卷二十,中華書局,1992.488.

〔27〕英和.恩福堂年譜〔A〕.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33冊〔C〕.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388.

〔28〕仁宗?;实蹖嶄洝瞆〕.卷一百七十二,嘉慶十一年十二月甲申.

〔29〕那彥成.那文毅公奏議·初任直隸總督奏議〔A〕.續修四庫全書 (影印本):第496冊〔C〕.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45-555.

〔30〕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Z〕.中華書局,1981.99-100.

〔31〕薛福成.書涿州獄〔A〕.庸庵文編·外編〔C〕.卷四,光緒刻本.

〔32〕孫承澤.大理寺〔A〕.春明夢余錄〔C〕.卷五十,乾隆古香齋刻本.

〔3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二十六冊〔C〕.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341.

〔3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二十七冊〔C〕.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82.

〔35〕袁枚.小倉山房文集·大理寺卿鄧公傳〔A〕.袁枚全集 (貳)〔C〕.鳳凰出版社,1997.142.

〔36〕高宗純皇帝實錄〔Z〕.卷七百六十九,乾隆三十一年九月甲午.

〔37〕高宗純皇帝實錄〔Z〕.卷九百三十七,乾隆三十八年六月甲辰.

〔39〕〔40〕〔4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起居注冊:第一冊〔Z〕.中華書局,1993.113,113,254-255.

〔43〕島田正郎.東洋法史——中國法史篇〔M〕.葉潛昭譯.臺灣:文鼎書局,1979.62.

〔44〕管同.對用刑說〔A〕.盛康.皇朝經世文續編·刑政一〔C〕.卷九十八,光緒思補樓本.

〔45〕邊寶泉.酌擬搶劫重案就地正法各條疏〔A〕.葛士浚.皇朝經世文續編·刑政一〔C〕.卷八十四,光緒上海書局石印本.

〔46〕張之洞.四川東鄉縣案是非未明疏〔A〕.盛康.皇朝經世文續編·刑政三〔C〕.卷一百,光緒思補樓本.

〔47〕光緒丙子正月十一日〔A〕.申報:第8冊〔C〕.上海書店,1983.1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日韩午夜伦|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www.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91娇喘视频|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青青国产视频| 色视频久久|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www.亚洲一区|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www欧美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a毛片|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第三页|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在线看AV天堂|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欧美天堂在线|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日本午夜三级|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2020极品精品国产 |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