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
京劇專門用途英語(ESP)課程開發的探索與實踐
孫穎
專門用途英語(ESP)是能夠使學習者實現英語知識和技能專門化的應用型課程。京劇專門用途英語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旨在開發出有效的以職業為導向的英語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彌補藝術類高職學院專門用途英語課程體系的不足。研究的目標為:探索藝術類高職學院英語教學專業化、職業化的模式和內容;通過ESP課程的教學實踐,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并構建藝術類高職ESP課程開發的步驟及課程體系。研究結果表明,京劇專門用途英語課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和職業競爭力,而且探索出了藝術類高職學院專門用途英語課程開發的新模式。
京劇專門用途英語;課程開發;教學實踐
(一)選題背景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在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西方發達國家,到20世紀60年代末,ESP逐步發展成了一門相對獨立且有影響力的學科。Hutchinson and Waters認為:ESP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即語域分析階段、話語分析階段、目標情景分析階段、技能分析階段和目前方興未艾的以學習者為中心階段(黃萍2007)。在ESP發展的各個階段,學者們都發表了有代表性的論文、專著和教材,致力于ESP理論與實踐研究。
我國明確把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是從黨的十六大以來,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環境、輿論環境和社會環境在此期間得到了明顯改善,ESP的發展也迎來了東風。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教學基本要求》指明了高職英語教學的原則是“實用為主,夠用為度”,并建議“應結合專業學習,開設專業英語課程”。2012年6月,教育部發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又提出“加快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和“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能人才”的要求。具體到藝術類職業院校的教育,就是要根據國家和區域文化發展的需求,立足于行業特色,加快培養出文化領域緊缺的復合型人才。這些綱領性文件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本研究的內容正是以上述政策作為導向的。
在藝術類院校中,大多數學生在進校前英語基礎就比較薄弱,進入藝術學院以后又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專業課的學習上,加之現行的公共英語課內容與學生的藝術專業知識相差甚遠,不能滿足學生未來職業的需要,種種因素造成了高職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動力與信心不足、興趣不濃。因此,我們應該使英語課的內容滿足學生專業和未來職業的需求,將“語言+專業”作為培養方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高職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而ESP的性質、特點恰恰是與上述目標相吻合的。
(二)研究目的
1.在“京劇ESP”課程開發的研究過程中,制定出一套具有針對性的、行之有效的藝術類高職ESP課程開發的步驟,并建立京劇ESP課程體系,為今后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資料、依據和方向。
2.通過京劇ESP課程的教學實踐,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從而為加快培養出文化藝術領域急需的、具有較好英語應用能力的復合型文化藝術人才打下基礎。
(三)研究意義
京劇ESP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不僅具有理論價值,而且具有實踐價值。
1.理論意義
本研究成果可以彌補藝術類高職院校專門用途英語(ESP)課程開發方面理論研究的不足,通過對京劇ESP課程開發的系統研究,可在課程開發步驟、課程體系建立等方面為職業教育提供新鮮的理論要素。
2.實踐意義
(1)本研究擬開發出具有鮮明藝術專業特色和職業教育特色的京劇ESP課程,為藝術類職業教育改革和課程開發建設提供可以借鑒的模式。
(2)京劇ESP課程的教學實踐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速語言學習,拓展文化知識,進而提高其職業綜合素質和能力,這也正是我們職業教育的活力所在。
(一)專門用途英語(ESP)的概念界定
“專門用途英語”這一事物自20世紀60年代出現至今,尚沒有一個準確、統一的概念界定,各國學者們先后從不同側面對“專門用途英語”這一概念作出過詮釋。其中,Hutchinson和Waters (2002)所作定義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他們認為“ESP is not a particular kind of language or methodology,nor dose it consist of a particular type of teaching material.Understood properly,it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which is based on learnerneed.”綜合來講,ESP具有以下四個特征:相對于“普通英語”而言;為了滿足學習者特殊需求而設計;內容上不能超出主題,與特殊學科、職業相關;利用現有的教學方法加上服務于各學科的活動。
(二)職業教育中專門用途英語的研究現狀
“專門用途英語(ESP)”于20世紀60年代初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ESP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相對獨立且有影響力的學科。在ESP發展的各個階段,國內外學者們都進行著不懈的研究。
1.國際職業教育中ESP研究情況分析
我們從全球專門用途英語(ESP)領域最權威的學術期刊《國際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所刊登的文章中,可以分析出國際范圍內職業教育中ESP的研究動態。《國際專門用途英語》于1980年在美國大學的英語語言學院創刊,歷經32年,依然是國際ESP研究領域的旗艦刊物,引領著國際ESP研究的方向。統計此刊物426篇文章的研究方向,我們了解到職業英語方面的ESP論文占8.69%,具體來講,在80年代初、中期,此方面的文章數量較多,而從90年代初期至今則數量較少且基本保持不變。這正說明了國際范圍內職業教育中的ESP存在著很大的學術空間有待研究者去探索(孫穎2014)。
2.我國職業教育中ESP研究現狀
隨著我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文化交流的國際化趨勢不斷擴大,社會越來越青睞既有專業知識,又能運用英語進行專業交流與合作的人才,因此,專門用途英語(ESP)在我國逐漸成為一個熱門學科。劉潤清先生早在1996年就指出,將來英語學習的一個重大變化可能不再是單單學習英語,而是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然而,總體來講,國內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的ESP課程建設仍有待完善。
首先,目前我國還未出臺完整的、統一的ESP課程設置方案;其次,教材和師資問題也構成了ESP課程不能得以充分發展的原因(孫穎 2014)。僅以2011~2012年度中國職業教育學會英語類教學改革與建設課題為例,在106個立項課題中,關于ESP課程開發的僅有5項。然而,ESP課程開發研究的不足必然會導致大多數高職畢業生既達不到本科生的英語水平,又沒有掌握工作中必要的英語知識。
3.前人研究的局限性
在專門用途英語實踐研究領域,已知藝術類高職ESP課程開發案例很少,具體到戲曲專業(京劇),專門用途英語的案例幾乎沒有。專門用途英語在高職(尤其是藝術類高職)課程改革中存在很大缺口,而這正是職業技術教育的增長點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京劇ESP課程開發與實踐試圖填補戲曲專業英語課程的空白,為其他藝術類職業院校突破英語教學瓶頸、培養復合型文藝人才提供全新的理念及模式。
(一)研究方法、對象與工具
研究使用了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對比實驗法。通過對比實驗證明假設——京劇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的實施能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知識和技能。
研究對象包括天津藝術職業學院京劇專業二年級兩個自然教學班的93名學生,實驗班46人(男生22人,女生24人),對照班47人(男生21人,女生26人)。在實驗開始階段,對兩個自然班進行了前測,測試結果表明兩班學生的京劇專業英語知識沒有顯著差異,可以認為他們在同一起點上。
研究工具包括測試、問卷和訪談,具體說明如下:
1.測試
測試的內容是京劇專業英語知識,測試時間選在了實驗開始階段和即將結束階段。根據開發的京劇ESP課程內容,編制出前測、后測試題,同時為了保證測試的效度,前后測試卷在第一和第二部分采用了內容相似、順序不同的題項。此外,為避免前、后測試題完全相同,而使學生憑借前測時的記憶答題影響測試效度,試卷第三部分的內容做了替換(孫穎 2011)。
2.調查問卷
實驗共包括兩份問卷,分別是“英語教學和學生需求情況”調查問卷以及“京劇ESP課程實施情況”調查問卷。第一份問卷在實驗實施之前進行,目的是獲得關于藝術職業學院英語教學和學生需求情況的總體認識。第二份問卷是在課堂教學實施之后進行的,目的是對ESP課程的實施情況作出評價。
3.訪談
在實驗過程中,一共進行了四次訪談。訪談對象包括京劇專業教師、行業專家以及熱愛京劇的海外人士。從訪談記錄可以看出,京劇專門用途英語對于京劇專業的學生來講,可以促進其未來職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實驗步驟
根據專門用途英語的相關理論,首先設計出了藝術類專門用途英語課程開發步驟(見圖1)。在京劇ESP課程開發與實踐的過程中,每一步都按照設計的步驟依次進行,隨著研究工作的縱向開展,ESP課程體系也從橫向上逐步建立、充實起來(見圖2)。
圖1中的“課程實施”是京劇專門用途英語課程開發研究的關鍵步驟。本學院京劇專業二年級的學生和兩位英語教師參加了京劇ESP課程的教學實驗,歷時一個學期。京劇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內容分為4個模塊,每個單元6學時,共24學時,每個單元都包括以下六部分:Part1京劇專業詞匯,Part2京劇經典劇目名稱,Part3京劇劇目簡介,Part4對話表演,Part5京腔洋調、能說會唱,Part6京劇小百科。
表1至表4顯示了問卷調查和前、后測的數據統計結果。
(一)調查問卷數據分析
京劇專門用途英語實驗設計了兩份調查問卷,其中的“英語教學與學生需求問卷”在實驗起始階段開展調查,以高職二年級兩個專業(戲劇專業和曲藝專業)的125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回收有效問卷123份;教學實驗后期開展的“京劇ESP課程實施情況”問卷調查以實驗班的40人為調查對象(實驗班本應46人,調查時有6名學生因演出拍戲缺席)。問卷中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及數據統計如下(見表1、表2):
從表1和表2的數據結果看,在沒有開設專門用途英語課之前,過半數學生(占52.85%)對學校的英語課感興趣或不確定是否感興趣,但仍有32.5%的學生對學校英語課“非常不感興趣”。過半數(占55.28%)的學生認為現行的英語教材沒有趣味性,這個數據也許能解釋學生為何對英語課不感興趣(孫穎 2014)。當談及是否參與英語課堂活動時,高達47.69%的學生選擇從不參與英語課堂活動。有60%的學生選擇沒有信心學好英語課,這一比例是比較高的,然而,通過一段時間專門用途英語課的學習,有66.97%的學生表示自己對學習英語的信心增強了。絕大部分(86.67%)學生在ESP課堂上能夠做到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和任務,并且有高達73.33%的學生希望繼續學習專門用途英語課。此外,在ESP課程的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們也觀察到了學生在學習與自己專業聯系密切的英語知識時所表現出來的可喜變化。課題組教師們都有同感:部分學生以前在公共英語課堂上提不起精神,不能做到認真聽講;而在學習ESP課程時,對于專業知識的對應英語表達卻津津樂道,對于課堂活動也有很強的參與意識。
綜上所述,本研究確實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信心,以上數據統計結果與實驗預期結果相吻合。
(二)前、后測數據分析
為了驗證京劇英語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實驗的效果,在實驗開始階段和即將結束階段分別在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了前測和后測(實驗班人數N=46,對照班人數N=47),滿分為100分。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對實驗前、后測數據進行了分析(見表3、表4)。
表3中的數據顯示兩個班的平均分(Mean)基本相同,且實驗班和對照班在京劇專業英語知識水平上并無顯著性差異(P=0.879>0.05),可以認為他們是在同一起點上。在實驗過程中,實驗班使用京劇ESP教材,對照班仍然使用原有的通識課教材,只在授課過程中講授京劇專業的相關英語知識。表4中顯示了后測的結果,實驗班比對照班的平均分高出15.28,而且兩班分數有顯著性的差異(P=0.000<0.01)。以上SPSS統計數據證明了京劇專門用途英語的實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英語知識和技能。
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京劇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實踐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從宏觀層面講,開發出了以專業、職業為導向的京劇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突出了藝術類高職的特色和優勢。從微觀層面講,京劇專門用途英語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速了其語言學習,而且拓展了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了他們的職業綜合素質和能力。
京劇ESP課程開發研究也引發了我們對一些問題的思考:首先,在教學實踐中,ESP課程仍然采取與普通英語課分課時的方式,教師們只能在盡量不影響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加入ESP課程的內容。希望隨著ESP課程開發研究的進一步深入,ESP課程可以單獨設課,真正成為一門新增課。其次,要成為一個高效的ESP教師,就需要更多的藝術專業知識、額外的訓練和超常的努力。因此,如何完善教師進修制度,拓寬ESP師資培訓渠道,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引用文獻
黃萍.2007.專門用途英語的理論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孫穎.2011.“博物館英語”校本課程開發的探索與實踐[J].英語教師,(4).
孫穎.2014.藝術類高職院校專門用途英語課程開發與需求分析[J].考試周刊,(7).
張維君.2011.國際學術界ESP研究歷史與現狀:《國際專門用途英語》期刊論文分析[J].中國ESP研究,(1).
Tom Hutchinson&AlanWaters.1987.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注:本文為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C14077。
作者信息:300462,天津,天津藝術職業學院
yingsun48020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