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晉芳 劉海波
作者信息:221000,江蘇徐州,徐州高等師范學校
大學英語是公共工具課程模塊里的主干課程。課程主要圍繞英語語言知識與實際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等內容展開教學,具有重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對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李蔭華 2010)。這門課程以滿足學生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用英語有效進行交流的需求為牽引,遵循“基礎為先、能力為本、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和素質為宗旨,重點傳授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方法,注重語言輸入與輸出相結合,語言知識學習與應用相融合,著力培養學生實際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但是,大學英語教學仍存在需要改革的問題。如何上好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如何把英語教學與學生的任職需求和長遠發展相聯系?英語教師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并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
討論式教學法在英語聽說教學中應用較多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改變了原來沉悶的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創造性思維。以下是筆者在實踐探索中遵循的指導思想:一是遵循語言教學規律:通過對討論式教學在不同主題、不同教學內容中運用的探索,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討論為途徑”的新型教學模式,充分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Jack C.Richards、Theodore S.Rodgers 1999)。二是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查找和整理英文資料,分析判斷,形成獨到的見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三是變教師的講授為師生共同討論:通過解決問題,回歸語言的本質功能,使學生真正掌握英語這個溝通工具,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四是以語言文化為依托,以啟發性討論題為抓手:有機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譯的實際應用能力,通過討論錘煉學生的語言應用技能及其對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首先,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練習英語口語的機會。觀點需要表達出來,客觀上要求學生多說英語。
其次,有助于學生突破漢語式思維,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知識(羅靜、褚保堂、王文秀 2011)。
此外,在討論準備階段學生接觸了大量英語語言文化、歷史人文等方面的信息,拓展了其視野,培養了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遇到一些需要師生共同努力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學生習慣于中學的漢語教學、應試教學、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不習慣教師近乎全英語的授課,思想上還沒有完成轉變,跟不上節奏。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幫助學生盡快適應新的教學方式。在討論題的設置上教師要多動腦筋,盡可能設置一些具體的問題,學生可以從所提供的學習材料中選取合適的短語和表達展開討論。討論的形式主要采用全班集體討論、自主發表觀點的形式,以便讓每個學生都能克服畏懼心理,積極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
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差異是制約討論式教學效果的瓶頸。教師應根據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強弱設置難易程度相配的討論題。討論前教師要對討論的問題事先預演,討論中涉及的核心詞匯和句型教師要心中有數。教師可以總結出一些供學生選用,比如,在表達個人觀點時可以說:I think/suppose/bet/believe/hold the view/argue that...;in my opinion/in my eyes/as far as I’m concerned/personally speaking...;使用一些表示順序性的詞或短語可以使學生的發言思路清晰,邏輯性強,比如,firstly,secondly,thirdly...,finally;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to begin with/first of all,then...,last but not least....這些表達對學生大有幫助。
當學習內容涉及的話題比較深奧時,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會影響討論的效果。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教師要注意對背景知識的輸入,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把設計好的討論題作為學生課下作業,并提供獲取信息的渠道,必要時可以給出一些建議,啟發學生的思維。
在課堂討論中,學生有時會偏離主題或在一些細節問題上糾纏不清。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其指揮員、領航員的作用,及時把握好討論的方向,避免離題。教師在討論題的設計上要盡可能具體明確,避免空洞寬泛。
教學班人數多,討論耗時長可能會影響教學進度。針對這個問題,可以采用課上討論與課下討論相結合的辦法。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安排一名能力較強的學生做組長。課前組長組織分組討論,總結歸納每個成員的觀點意見,在課堂上與其他組交流討論。
要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總結與評價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偨Y與評價可以是簡單地歸納學生發言的基本觀點,使學生對討論的整體情況有一個全視角的掌握;可以是對討論中反映出來的觀點進行客觀的評價分析,使學生能夠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可以點評討論中用到的精彩詞匯和表達,增強學生完成任務后的成就感。對討論中學生沒有想到的、遺漏的或存在的問題,教師要適時、適當地提出來。
討論式教學法能夠充分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劉潤清 1999)。通過解決問題,綜合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并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在實現本課程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不是任何教學內容都適合應用討論式教學法。如何把討論式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有機結合,形成合力,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是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