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會、結構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三個核心詞之一,一直都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說辭,不同的學科、學者根據研究目的和理論建構的需要,對文化從不同視角進行界定。中文的文化一詞是由“文”與“化”演變而成,英文的文化(culture)也是不斷生成變化的過程。中西的“文化”含義,基本上都與作為主體的“人”密切相連,既是人類行為的產物,又是規(guī)范人類行為的標識。
文化是一個人群共同體在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中與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為了適應自然環(huán)境和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社會與社會關系時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及其價值體認和宇宙認知,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制度文化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社會與社會的關系,使得人群共同體內部和之間處于“有序”狀態(tài);精神文化處理的是人自身內心世界以及對于自然、宇宙的認知問題。人創(chuàng)造文化,并屈從于文化,同時由于人群共同體及其生活環(huán)境的多樣性,決定了人類文化的多元性。
現代意義的文化是一個人群共同體在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中與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為了適應自然環(huán)境和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社會與社會關系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價值觀念及其物化符號的綜合體。由于不同的人群共同體面臨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不同,從而在處理上述關系時形成不同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人類文化形態(tài)的多樣性。
文化多樣性作為一個客觀的社會事實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指某一特定人群共同體內部文化的多樣性;二是指整個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的根源在于文化行為體,按照行為體的政治歸屬來說,不同的人、人群皆屬于不同的民族國家,由于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現狀、發(fā)展道路、政治理念等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按照行為體的文化歸屬來說,不同的人、人群皆屬于不同的民族/族群,由于其民族/族群人群共同體生存與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差異,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社會的過程中,就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族群文化。
大衛(wèi)·哈蒙把文化多樣性理解為人類表達方式和人類組織形式的多樣性,包括人類群體之間以及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不同形式,分為生存與生計文化;創(chuàng)造性活動文化;群體識別文化①David Harmon,“In light of our differences,how diversity in nature and culture makes us human”,Washington and Lond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2002,pp.40,47.。其分類方式主要還是從人群共同體內部的角度進行,闡述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形式,忽略了人群共同體從屬于特定的民族國家,作為文化行為體的民族國家在世界舞臺的運行,皆有自己的文化表現形態(tài),如政治文化、主流文化、亞文化等。所以,文化多樣性從民族國家角度分為全球層面上,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文化構成的豐富多彩的世界;在民族國家內部,文化多樣性體現為主體民族文化群體與多個少數民族或者族群的共同存在。②楊洪貴:《文化多樣性的內涵初探》,《新疆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露絲·本尼迪克特認為人類文化具有不同的模式,這是因為人類行為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一個種群只能選擇其中的一部分,并演化成對自身社會有價值的風俗、禮儀、生產、生活方式,而這一系列的選擇,便結合成這一族群的文化模式。各種文化模式是不相同的,甚至有完全相反的社會價值觀。因此,每個社會都有自己區(qū)別于其他社會的顯著文化特質,這些特質由該社會的所有成員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來。③R·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第2頁。所以,文化多樣性更多地體現出文化差異性或特殊性的本質。
可見,文化多樣性是文化本質的一種內在要求,體現了不同人群共同體在處理天、地、人關系時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是不同行為體存在的符號標識。在現代民族國家建立之后,占據民族國家主導地位的主流文化同樣體現了民族國家在世界體系中的行為模式、價值判斷。多樣性的文化在不同層面上約束、規(guī)范不同人群共同體行為,從人的本質出發(fā),要求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生存權和發(fā)展權,進而遞推,人群共同體、民族國家也應在自身生存、發(fā)展的同時,尊重其他人群共同體和民族國家的生存與發(fā)展的權力和權益。
在全球化語境中,文化多樣性對于國家間關系的影響主要有沖突、共存、摩擦等層面。沖突論的主要代表為塞繆爾·亨廷頓,其認為全球化不會導致文化的同質化,反而會促進文化的多元化,而未來世界的沖突則主要集中在世界幾大文明之間。④參見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多數學者認為未來的世界是一個文化多元的世界。法國學者克洛德·萊維·斯特勞斯指出:“全球文明從來不應該是文化在全球層面上的聯合,每一種文化都應該保持其創(chuàng)造力……為了認識和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必須從其他文化的觀點來觀察它,使我們的習俗和信念與其他時代和其他地方的習俗和信念形成比較。”“當技術的日新月異使人類生存的這個星球變得越來越小時,文化多元發(fā)展對世界和諧與穩(wěn)定的作用也就日益突出和重要。”⑤于瑮:《文化多樣性研究述評》,《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對于文化多樣性與國家間關系問題,更多的學者持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文化多樣性既存在沖突的可能性,又存在共生性,關鍵取決于民族國家行為體的態(tài)度與行為,而不是由文化多樣性的客觀事實所決定。
作為一個客觀事實存在,文化多樣性的內在邏輯表現為文化之間的共生性、差異性和矛盾性,要求不同行為體之間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充分交流、化解矛盾,從而和諧相處。文化共生性源自于文化多樣性的客觀事實,主要表現為每個民族國家都有占主流地位的政治文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宗教信仰等;民族國家內部不同人群共同體也有各自的亞文化體系,主流文化和亞文化同時存在于世界體系和民族國家內部,在各類行為體的行為中演繹著不同的作用;差異性源自不同人群共同體在處理天、地、人之間關系所面臨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不同,表現為語言、習俗、信仰、技藝、審美、觀念、行為模式、制度、法律等文化要素相異,即使是同一人群共同體內部不同支系,也會因為需要應付的自然、社會環(huán)境不同而出現文化上的差異;矛盾性源自對于利益的追求,表現為文化內部矛盾性和文化之間矛盾性,內部矛盾性源自文化的惰性和生成性,而外部的矛盾源自文化交流過程中的文化霸權和文化自主。
隨著交通、通訊、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人類逐漸突破了時間、空間對身體移動的限制,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國家之間的交流互動得到快速發(fā)展,承載著特定文化體系的個人、群體、民族國家等行為體在交流過程中,首先是按照自身文化規(guī)定性進行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其次是按照接觸交流的目的從“他者”文化視角進行策略取舍。不同人群共同體尤其是民族國家在相互交流不充分、相互尊重不平等的情境中,文化矛盾就必然凸顯出來。
文化多樣性表現為人群共同體內部文化的多樣性、民族國家內部不同人群共同體的文化多樣性、以及以民族國家為行為體的世界文化多樣性等多個層次。民族國家內部人群共同體、人群共同體內部的文化多樣性,解決的是“社會秩序何以可能”與“人們的需求以何滿足”的問題,多樣性的文化之所以能夠解決上述問題,關鍵的要素在于“文化的本質規(guī)定性”和“文化矛盾的調節(jié)有其內部最高的權力機構”;國際社會的文化多樣性解決的是“人類社會如何、以何延續(xù)”的問題,但國際社會總體上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民族國家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是國家行為體的核心動因和目標,主導民族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行為,部分忽略了多樣性文化對于世界和諧和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此問題的關鍵是民族國家行為體能否意識到“文化多樣性對人類之必要猶如生物多樣性對自然界一樣”的重要及文化多樣性要求的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兼容共生的文化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指出:1)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chuàng)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象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2)文化多元化與民主制度密不可分,它有利于文化交流并能夠充實公眾生活的創(chuàng)作能力;3)文化多樣性增加了每個人的選擇機會,它不僅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而且還是享有令人滿意的智力、情感、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4)它要求人們必須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特別是尊重少數人群體和土著人民的各種權利;5)每項創(chuàng)作都來源于有關的文化傳統(tǒng),但也在同其他文化傳統(tǒng)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因此,各種形式的文化遺產都應當作為人類的經歷和期望的見證得到保護、開發(fā)利用和代代相傳,以支持各種創(chuàng)作和建立各種文化之間的真正對話。①UNESCO,“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 Paris”,2001.http://www.ebu.ch/departments/legal/pdf/leg_t_gats_unesco_decl_cultural_diversity_021101.pdf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觀是從文化自身的規(guī)定性出發(fā),闡明文化對于人類社會的意義,多樣性的文化交流既是文化價值最大化的途徑,也是文化價值充分體現的方式。如美國人類學家R·林頓舉了大量風趣的事例說明美國人的日常生活用品都不是美國人所固有的,美國人的床的樣式源于近東,絲綢源于中國,軟皮拖鞋是印第安人發(fā)明的,浴室里的裝置是歐洲人和美洲人發(fā)明的混合物,肥皂是古代高盧人發(fā)明的,睡衣源于印度,外套源于亞洲草原民族,領帶是17世紀克羅地亞人圍的披肩的殘存形式,玻璃是埃及人發(fā)明的,套鞋是用中美洲印第安人發(fā)現的橡膠制成的,雨傘來自東南亞,氈頂的帽子出自亞洲草原地區(qū),煙草來自巴西,雪茄煙源于西班牙,報紙的印刷符號是由古代閃米特人發(fā)明的,而印刷的流程則是由德國人發(fā)明的。②轉引何星亮:《文化多樣性與文明互補》,《中山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此案例充分體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指出的文化多樣性的價值。
對于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認識,目前已經形成共識,但是文化自身所隱含的文化矛盾,使得多樣性的文化觀“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文化互補”如何得以實現,就成為一個現實而棘手的問題。因為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體現的是不同的人群共同體對于天、地、人的認知與人群共同體社會秩序的構建。在全球化時代,不同行為體之間的“越界”接觸成為身體實踐的一種普遍方式,多樣性文化在文化帝國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之間“多文化世界”如何繼續(xù)延續(xù)?青木保認為“通過異文化間的相互接觸、交流和融合,提升各種文化力量,促使它們發(fā)揮彼此的文化魅力,幫助人們更充實地生活和工作的世界”。③青木保:《多文化世界》,唐先容、王宣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第151頁。
文化多樣性對于個人、人群共同體、民族國家等行為體的價值根植于文化的本性。對于個人來說,文化決定了“我是誰”;對于人群共同體來說,文化是確定“我者”與“他者”邊界的符號和維系“我者”內部秩序的機制;對于民族國家來說,文化是國家治理的根基、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國際影響的軟實力等。如何利用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在民族國家內部實現不同人群共同體之間的和諧相處,在世界舞臺上達到不同民族國家和諧共融,需要從認識論和方法論上進行探尋。
從認識論上講,文化多樣性是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即使全球化時代出現的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帝國主義的今天,也無法改變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事實。因為:1)文化根植于人以及人生活、產生于其中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每個群體及群體中的個體要想能夠存續(xù),首先要處理的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內部的各種關系,人、群體、自然、社會等要素的多樣性,必然形成多樣性的文化;2)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原本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tài)的群體文化,隨著人群交往的頻繁,必然產生交流-碰撞-沖突-融合的過程,從而產生文化變遷,增加人類文化多樣性與復雜性。
所以在接受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必須承認多樣性文化的共生性、互補性和矛盾性。1)共生性是指多樣性文化共同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是不同人群共同體生存發(fā)展的產物,也是指民族國家基于其文化傳統(tǒng)而形成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判斷;2)互補性是指不同人群共同體尤其是生活在人群共同體邊緣的人為了更好的發(fā)展,在生產、生活中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借鑒不同的文化要素,而適應自然與社會的變化,既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又豐富了文化的內涵;3)矛盾性是指文化內部的矛盾和文化之間的矛盾。文化內部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發(fā)明性與保存性、間斷性與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與傳統(tǒng)性、常規(guī)性與破除常規(guī)性、遵守規(guī)范與超越規(guī)范、獨一無二性與規(guī)則性、變遷性與千篇一律的再生產、不可預期性與可預期性等諸多方面;①齊格蒙特·鮑曼:《作為實踐的文化》,鄭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1頁。文化間的矛盾是指不同文化行為體為了實現各自的利益,以“我”或者“我們”的文化規(guī)則為指導,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對立與沖突。
從方法論上講,文化權利是人權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多樣性與尊重人的尊嚴是密不可分的,要求人們必須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特別是尊重少數人群體和土著人民的各種權利;②UNESCO,“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 Paris”,2001.http://www.ebu.ch/departments/legal/pdf/leg_t_gats_unesco_decl_cultural_diversity_021101.pdf同時,文化權利也是民族國家主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國家主權獨立自主的表現形式之一。1)以共存性為出發(fā)點。要求在多樣性文化的世界,不同行為體相互尊重彼此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傳統(tǒng);多樣性文化的價值首要是對文化持有者而言,反映文化持有者天地人觀,是其內部社會秩序構建、維系的機制和社會發(fā)展的動力;2)以互補性為動力。不同的行為體從“主位”的視角對多樣性文化進行評價,進而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有選擇的借鑒、融合;3)以弱化矛盾性為基礎。多樣性的文化之間交流與互動存在兩個向度,一是兼容與互補;一是對立與沖突。文化交流互動過程中的對立與沖突源于文化主體的利益取向。民族國家內部人群共同體之間的利益矛盾由于有統(tǒng)一的權力機構進行宏觀調控和地方社會之間的溝通,往往得到很好的控制,而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tài),缺乏權威中心,再加上相互之間的交流不充分和策略選擇的利己性,文化交流互動過程中的矛盾就在所難免。首先是文化“優(yōu)勢論”,西方國家作為國際舞臺上的強勢實力,把西方文化作為主流文化,向非西方國家輸送,使得整個世界文化在現代化發(fā)展過程中出現普同性,文化多樣性面臨著生存的困境;其次是文化“本土化”,固守文化的“絕對相對主義”,恪守本土文化,以對抗西方文化,形成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潮。兩者都是以“我者”文化為中心,強化了文化矛盾性,客觀上妨礙了文化的交流,不利于不同文化主體之間的對話、合作與共享人類文明成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5年通過《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認為文化多樣性是各社區(qū)、各民族和各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股主要推動力,以及在民主、寬容、社會公正、各民族和各文化間相互尊重的環(huán)境中繁榮發(fā)展起來的文化多樣性對于地方、國家和國際層面的和平與安全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多樣性成為當代國際社會真正實現交流、對話的一個平臺,為國際社會在解決新、舊問題上提供價值觀上的引導。不同行為體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借鑒,發(fā)揮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實現世界的和諧發(fā)展,關鍵在于理解和容忍文化上的“他者”。③范可:《文化多樣性及其挑戰(zhàn)》,《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而理解和容忍“他者”的文化路徑,根本在于恪守文化多樣性的文化觀:“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兼容共生”,才能實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世界秩序。